(壹)沈沒成本效應
很多人將“已經為壹件事投入了過多的時間、精力或者金錢”作為理由,繼續去做壹件不合時宜的 事。這就是“沈沒成本效應”。
這種情況現實中很常見,例如妳準備去某個地方旅遊,並且已經做足了攻略、付了定金,突然生病,這種情況下,最好的選擇是在家裏修養,但是往往妳不願意損失已經交的錢和時間,說服自己,最後去旅遊,匆忙拍些照片,證明自己很開心,其實身體並不開心,還會有很多其他問題。 但細想,舒適度和心情都也是成本,但往往會被忽略了,因為人們有著“損失厭惡”的心理。
這個思維不僅出現在日常生活中,還會出現在工作中,例如妳為某個項目已經投入了壹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突然出現壹種情況,標明這個項目前景很差,最好的選擇是中止, 但對已經投入的成本的考慮占據了妳大部分的思考,最後妳很可能會強行論證可行性,作出不正確的決定,繼續被動的往裏面投資,也就是沈沒成本思維阻礙了及時止損。
這點我深有體會,以前在家裏報考駕照,當時不管從距離和時間都不如我在學校報,但是每次想到要重新報名,我都會考慮已經在老家報名交了三千多,然後和教練也做了不少溝通,科目壹已經考過了,如果重新報就等於之前做的事和錢白花了。 但事實是後,後來我根本不想回去練車,也不會主動思考去找新的班,導致後期經常有需要開車的場合,也影響了我壹系列規劃。 這就是典型的錯誤思維。
所以,暑假我要將其提上日程,在南京好好報壹個班。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很多人本科經常叫喚著自己真的很討厭本專業,雖然我認為如無必要,不要換專業,但也要看情況,妳要換就自己換,起碼去主動的接觸新的試試,不要折騰了幾年還在原地說,我又想換,但又舍不得我之前為本專業做的事。
解決辦法:應該忽略掉那些已經沈沒的成本,觀察現在的情況,就像還沒有任何投入壹樣。只有這樣,才能做出理智的決定。
(二)數字的錨
作為女生,說實話,很難抗拒任何關於“折扣”“促銷”“買壹送壹”“滿減”的優惠,但實際上,最後的結果都是,如果我當時按自己需求買,根本花不了這麽多錢, 就好像外賣我本來想點的是13元加上配送費2元,壹***是15元,我就吃到我想吃的了。可是店家說滿20減3元,然後我又加了壹盒南瓜餅7元,然後13+7-3=17元,相當於原來7元的南瓜餅我花了4元買了,可實際上,我多花了4塊錢,然後我還不想吃南瓜餅,又覺得浪費,吃了壹點扔了......這個可以說很常見的思維了。
其實,從類似的事件中,仔細觀察,是什麽影響了妳的判斷?是折扣日? 導致妳消費了完全不是妳的需求和預算的物品。註意!這就是數字的錨開始影響妳的決定了。
例如妳本來準備去買30塊錢的水果,妳是沖著火龍果去的,在家裏這麽想的,進超市前這麽想的,可是突然看到了西瓜打折,比平時便宜好多,然後就會動搖,就會說服自己買了西瓜,然後沒有吃到想吃的火龍果,還發現西瓜根本吃不完,吃的很撐.....
這個思考陷阱非常厲害: 我們很難繞過這些無用的信息,即便他們對我們的判斷沒有壹點幫助。
解決方法:做好預算、列好清單。提防數字的錨,買東西壹定要是買真正需要或者會發生作用的物品。
(三)蒙特卡羅效應(彩票思維)
上周去無錫找朋友玩,晚上突然就開始買起彩票來,買十幾張都沒怎麽中,壹百多塊錢就中了十塊錢。 當時朋友的心理就是,再買就會中的,然後接著買......
怎麽說,平時他有每次買60張的習慣,每次600元,壹般都會中獎300-1500不等,因為彩票壹般是壹打壹打賣的,確實會有概率,但那天我們買的是機器隨機吐票,就不存在這種情況了,但我們的習慣思維是, 我當時也是,認為已經這麽多張沒中了,所以下面中獎的概率更大,那實際上是否如此呢? 我們來認真思考下。
“蒙特卡羅效應”的核心觀點是:如果壹件事很長時間沒有發生,我們會相信這件事情發生的概率更大。 就像蒙特卡羅站在羅盤桌前說:“到目前為止,已經有3個小時沒有出現11號球了,這次壹定會出11號球”。但事實是,無論前面11號球有沒有出現,再出現的概率是不變的,誰也不知道11號球什麽時候會掉出來,所以,這是錯誤的推理。
解決辦法:數學是最能客觀看待世界的學科,概率也是,在做此類事時,就要好好估量了,評估的時候還是要以真正有用的信息為準,不要在預測壹個學生申請通過概率時,認為前面都沒過,說明輪到他了。
好啦,今天就分享三重邏輯,希望以後能運用到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