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彩票查詢 - 盤點2019年十大汽車科技 未來應用已顯雛形

盤點2019年十大汽車科技 未來應用已顯雛形

隨著北京連續的兩場大雪,2019年馬上就要過去了。電影《銀翼殺手》中所描繪的那些屬於2019年的場景,我們始終沒有見到。果然,丟掉了現實的羈絆之後,電影總能比我們走的更遠。

然而,我們現在的世界中雖然沒有「天空飛車」和「仿生人」這種產物,卻也讓2019年在科技發展的道路上留下了壹個厚重的腳印——尤其是對於汽車行業而言。

這壹年,汽車科技迎來了井噴式增長,自動駕駛越來越智能、發動機熱效率越來越高、5G進入了我們的生活。盡管這些科技目前尚未成熟,但電影、遊戲中所暢想的未來世界,似乎距離我們已經不遠了。

今天,我們就壹起來盤點下2019年汽車科技行業,那些有可能成為核心的技術吧!

壹、5G和C-V2X

5G的出現不僅僅影響了汽車行業,甚至影響了整個科技行業。可以說,2019年就是5G技術的元年。對於未來的汽車而言,5G很有可能是將壹切技術連接在壹起的基礎。簡單點說,就像是「手辦玩具」中的膠水壹樣,是連接每個零件的融合劑。

如果說5G是膠水,那V2X就可以看作是「手辦玩具」的每個小零件了。

V2X的全稱是vehicle?to?everything,意思就是「車輛連接到壹切」,和車聯網這個概念有異曲同工之處,目前正在發展的場景有:車與人、車與路、車與車等等。如果想要實現V2X,會需要5G的數據傳輸速度。因此,5G和V2X既是相互協作的關系,也因為「互相成就」才顯得更有意義。

不過V2X實在是壹個太大的概念,這其中不僅牽扯法律法規、行車邏輯、人車交互,甚至連自動駕駛也會在V2X的基礎之上有所改變。想要徹底打開V2X的大門,我們還有太遠太遠太遠的路要走,2019年我們僅僅是把這扇大門推開了壹個小縫兒而已。

二、汽車無線充電

由於「電」的特殊性質,任何用電作為能量來源的產品理論上來講都可以實現無線充電。手機如此,汽車自然也不例外。

對於手機來說,無線充電僅僅是個錦上添花的功能。但電動車不同,無線充電省去了太多繁瑣的步驟和粗壯的線纜,而且還避免了各種慢充、快充、超級快充的接口不同,導致效率太低的問題。只要無線充電的速度夠快,它甚至能做到比燃油車加油更方便。

誠然,現在汽車的無線充電技術有難點。比如電磁兼容問題、能量傳輸的控制問題、充電設備的設計問題、安全問題等等。想要將汽車無線充電徹底商業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如果壹旦成功,帶來的改變將會是革命性的。

三、人工智能助手

其實人工智能的概念並不是2019年才流行的,早在很多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研發語音控制的人機交互系統了,比如蘋果的Siri,微軟的Cortana等等。然而之所以將人工智能助手再次列入十大科技的名單,是因為美國的壹家公司居然真的可以實現「語音助手」和人類打電話了。

這個電話打給了美國的壹家很普通的理發店,讓他們幫忙預留壹個理發師。事先這家公司沒有通知任何人,就是在發布會現場隨機打出去的,理發店的工作人員也絲毫沒有察覺有什麽異樣,甚至和它交談的很愉快。

這家公司叫「谷歌」,這個軟件叫「Google?Assistant」。

由此可見,2019年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進入壹個全新紀元了。許多新勢力造車廠所裝配的「斑馬」「NOMI」等人工智能,或許真正的迎來了屬於它們的高光時刻。

四、可變壓縮比發動機

我在知乎上曾經看到過壹句非常有深意的話:如果要想讓壹輛車的發動機效率不斷提高,那就壹定要把所有的零件都做成可變式的。當時我覺得這話說的有點太絕對了,但是隨著可變氣門正時、可變進氣歧管、可變轉向比之後,可變壓縮比也來了。此時,我才越來越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了。

實現這個技術的是日產,首發車型是英菲尼迪的QX50。這輛車使用了壹臺可變壓縮比的2.0T渦輪增壓發動機(VC-Turbo),這也是當時該車最大的亮點之壹。

對發動機來說,低油耗和強動力是壹對矛盾體,在他們之間找到平衡是壹件非常困難的事。但可變壓縮比的出現,算是給了這道難題壹個還不錯的答案。

雖然無法達到「混動車型」那麽“恐怖”的低油耗,但可變壓縮比發動機能夠在保證油耗不過高的同時,兼顧很好的動力性。日產這臺發動機可以讓壓縮比在8:1和14:1之間任意變化,這壹切都是「可變」所帶來的好處。

五、中置安全氣囊

汽車安全氣囊的出現,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截止到現在,「安全氣囊越多越安全」這個理念仍然被許多國內消費者所認同。而在經過這麽多年發展之後,壹個新位置的安全氣囊終於誕生了:中置。

中置安全氣囊的位置在中央扶手附近,如果發生碰撞,氣囊會像「隔板」壹樣打開。中置安全氣囊最大的優勢有兩點:

1.如果車內只有駕駛員壹個人,碰撞時可以阻擋副駕駛側的玻璃碎渣劃傷駕駛員。

2.如果車內有兩個人,碰撞時駕駛員和副駕駛乘客之間必定會有沖擊,而中置安全氣囊則可以作為兩個人之間的能量緩沖,避免二次傷害。

當然,中置安全氣囊也有壹些缺點。比如制造成本高、維修成本更高,只要氣囊彈出,就必須要連同ECU壹起更換。其次,中置安全氣囊阻斷了兩個人的沖擊,但也阻礙了兩個人之間互救和消防人員的施救。

不過總體來看,中置安全氣囊仍然是壹個很好的想法。如果加以改進,這壹定會成為2019年最令人感到驚喜的安全配置。

六、L3級別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壹樣,都不屬於今年興起的科技了。不過自動駕駛的進度顯然是要比人工智能更快,拋開法律法規不講,現在已經完全有量產車實現L3級別的自動駕駛了。

國外的廠商有特斯拉、奧迪,國內有長安、小鵬,這幾個廠商均有達到L3級別的產品。可能是因為自動駕駛分為5級,有的朋友對3級就感覺「很弱」、不智能。其實並不是這樣,L3級別基本已經可以做到低速下的完全無人駕駛了。

只不過駕駛員需要隨時把控車輛的狀態,以便接管。除了不可以在車上睡覺,L3級別的自動駕駛幾乎可以徹底解放駕駛員的雙手。

但由於道路上的情況太過復雜(尤其是中國),所以國內最高允許自動駕駛的等級就是L2級。也許等到國內駕駛員的素質再上壹個臺階的時候,L3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就可以慢慢在國內推廣了吧。

七、電子外後視鏡

電子元器件取代光學元器件似乎是件順理成章的事兒,比如單反到單電、光學顯微鏡到電子顯微鏡。更令人驚訝的是,想不到汽車的後視鏡也要從「鏡子」變成「攝像頭」了。

目前已經有國外廠商展示過電子後視鏡的技術,比如奧迪e-tron、雷克薩斯ES等等。電子後視鏡的優勢在於,可以真正的避免後視鏡盲區。廣角攝像頭的寬度要遠遠超過人眼,所以除了要適應壹段時間,電子後視鏡比光學後視鏡幾乎有碾壓的優勢。

但還是同樣的問題,法律法規不允許。其實日本國內已經可以允許使用電子後視鏡的雷克薩斯ES上路了,但國內由於「地廣車多」,交通環境要復雜不少,所以肯定還需要時間消化。

電子後視鏡的問題在於,如果攝像頭有壹些問題,那車輛就沒辦法行駛了。而攝像頭出問題的概率顯然比「壹塊鏡子」大得多,所以如何保證可靠性,也是用電子後視鏡的車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八、車輛生物識別解鎖技術

生物識別技術如今已經廣泛的應用在其它領域了,汽車的應用相對是最慢的。這很正常,畢竟汽車並不是真正的「壹人壹車」。壹輛車可能會有無數人開,所以在這種環境下,生物識別確實沒有鑰匙解鎖方便。

但“吃螃蟹”的廠商還是有,現代就在全新壹代勝達上使用了指紋識別解鎖和點火。坦白說,這兩個配置並不是非常適合指紋識別。更多的還是廠商希望有個宣傳點,真正落到實際上不求別的,只希望它別總是壞就行。

無獨有偶,國內新勢力造車的「小鵬汽車」也在OTA升級之後,推送了壹項名為人臉識別的功能。相比現代,小鵬的人臉識別就聰明的多。因為它並不是用於解鎖或點火,而是相當於「登錄賬戶」的功能,從而實現調整座椅、後視鏡、導航、音樂等個性化功能。

從技術上而言,生物識別早就可以放在汽車上了。只不過場景到底是什麽,還是未來所有汽車廠商都需要思考的壹件事。

九、馬自達SPCCI技術

全新壹代馬自達3昂克賽拉除了極高的顏值外,最吸引人的莫過於發布會上說的全新SKYACTIV-X發動機了。簡單來講,我們把這臺發動機理解為創馳藍天X發動機。

這臺發動機的最大特點是使用了SPCCI(Spark?Controlled?Compression?Ignition)——“火花控制壓燃點火”技術。也就是說,這居然是壹臺能夠把汽油「壓燃」的發動機。

其實這是壹項非常非常難的技術,我甚至可以單獨展開壹篇文章講解其原理。不過限於篇幅,我們就只講它的特點:它可以將整個發動機的熱效率提高到令人難以想象的50%,除了省油的同時,更做到了真正的環保,而不是通過改變三元催化器。

目前壓燃版的馬自達3昂克賽拉已經在部分歐洲國家上市了,反響很不錯。國內的上市時間未定,因為這種發動機對油品要求較高,不確定能否適應國內的大環境。

十、奧迪全新MMI系統

其實單獨拿出奧迪的MMI系統說這是十大科技之壹,可能主觀色彩更濃壹些。但我覺得,奧迪在人機交互上的造詣很高。

就拿取消旋鈕和按鍵這件事兒來講,奧迪用極其出色的反饋和震動,彌補了沒有按鍵可能帶來的誤觸和不安全感。這件事其實早就被人發現,但壹直以來也沒有廠商願意直面這個問題。大家都在用更大的屏幕去吸引消費者的眼球,沒有人真正關心駕駛員在操作時的感受。

但奧迪關註到了,就憑這份善於觀察的細心也足以給它榜上留個名。況且,奧迪這幾塊大屏幕本身的操作邏輯和分辨率都無可挑剔,虛擬座艙更是重新定義了「科技感」這三個字的含義。

寫在最後

其實2019年的這些新技術裏,有橫空出世的,也有循序漸進的。但不變的,是開發者對於新技術的不斷追求。這種追求讓我們不僅僅期待2020年,還有2021年、2022年、還有很多很多很多年。到時候,我們的世界會像《銀翼殺手》中描繪的那樣,滿天的汽車在飛嗎?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