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當年的設計背景,蘇-27戰鬥機沒有考慮采用隱身技術。隨著美國F-22A戰鬥機的正式裝備,蘇-27戰鬥機的固有缺陷更加突出。隱身能力是戰鬥機從四代到五代必備的重要特征。
在這樣的背景下,蘇-27M戰鬥機采用的三翼布局似乎已經不合時宜,其鴨翼作為重要的氣動翼,已經成為雷達反射的主要部分。因此,保持蘇-27戰鬥機原有的常規布局成為壹種有效的隱身方式。
多年前,俄羅斯科學院電磁理論與應用研究所從事隱身技術的研究人員就開始積極尋求各種隱身技術,試圖將蘇-27M戰鬥機的正面雷達反射截面積降低壹個數量級,從而將敵機雷達的探測範圍縮小壹半。
2003年6月5日至10月,研究人員在英國倫敦舉行的壹次關於隱形技術的會議上介紹了壹些進展。可以斷定,蘇霍伊設計局在宣傳蘇-35戰機時,強調其采用隱身技術並非空穴來風,其部分研究成果是可行的。
通常蘇-27M戰鬥機的進氣道是強反射源,雷達波通過進氣道直接在壓氣機葉片表面產生強反射波。為此,科研人員研制了不同厚度的鐵磁吸波材料,分別噴塗在進氣道和壓氣機葉片表面,可將進氣道產生的雷達波反射降低10 ~ 15dB。而且這種塗層不會影響進氣流量和防冰系統的正常工作,能夠承受高速氣流的沖擊和200℃的高溫。
蘇-27M戰鬥機的另壹個強雷達反射源是駕駛艙,主要是因為駕駛艙座椅、各種顯示儀表和操縱桿使用了大量的金屬部件。
為此,ITAE隱身研究小組開發了壹種新的處理技術,可以有效地將等離子體沈積到駕駛艙蓋的高分子材料和金屬材料中,從而屏蔽來自駕駛艙的電磁波,而不影響太陽光的穿透。
此外,ITAE研究人員正在開發的壹些技術可能會進壹步減少蘇-35戰鬥機雷達天線反射的電磁波。壹種方法是使用具有“開關”功能的天線罩,即在內部噴塗壹層含有硫化鎘或矽化物的半導體材料薄膜,在可見光照射下可以改變自身的導電性,從而改變電磁波的反射。但是薄膜的工業化生產技術至今沒有解決。
另壹種方法是在雷達天線前放置選頻屏,起到窄帶射頻濾波器的作用,只允許己方雷達的頻率通過,但勢必要犧牲壹部分己方雷達的探測性能。此外,ITAE提出了壹個大膽的想法,在雷達天線前放置低溫等離子屏幕,其工作原理與等離子隱身技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