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常常會有壹種誤解,認為自己可以通過得到壹樣具體的東西或者雖然不是具體的但是卻具有現實象征意義的抽象的東西來獲得幸福。比如,有些人會在想,如果哪壹天我摸彩票中了五百萬,那麽從此我就會過上幸福的日子;有些人會認為,等我有壹天坐上了總經理的寶座,我就會擺脫現在所承受的所有痛苦,生活從此便是幸福快樂的了;還有些人覺得自己目前生活的煩惱主要在於沒有伴侶,滿心盼望有壹天找到了壹位如意君郎,便會得到幸福;甚至也會有不少人認為自己在10歲之前是幸福的,或者只是幻想自己40歲以後就能得到幸福。
但是,很不幸,暫且不管這些個具體的或抽象的東西是否能夠得到,我敢肯定,如果抱著這樣的目標去生活,即便是真的實現了這些所謂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他也不會得到他所以為的幸福,而充其量只不過會感受到短暫的類似快感的滿足而已。
我們可以看到現實中有不在少數的人的生活其實便是以類似這樣的波動起伏的狀態循環呈現:為了獲得更多的錢(或者其他的什麽),過度地委屈壓抑自我,做著自己不喜歡甚至是感到厭惡的事情,有了錢後又去大把地花錢消費,渴望通過這種同樣是過度地發泄所帶來的快感和滿足來獲得心理上的平衡,以補償曾經的委屈與不快。甚至某些所謂幫助人的心理咨詢也淪為指導或協助人們去發泄的壹種途徑。這種只是獲得心理補償的願望其實不難實現,然而,這樣真的能夠使人感受到幸福嗎?我猜測,甚至在看似通過發泄獲取歡樂的同時,他的內心也會隱隱作痛,因為他知道這樣的“歡樂”之後仍舊要面對的是依然痛苦而不知所終的生活。有時發泄可能是需要的,但是如果以其為重點恐怕只能得到短期消除“癥狀”的結果,而無法觸及其根本,從而難以解決實質性的問題。而對於即便是摸到大獎,似乎可以從此徹底擺脫自己此前“不幸的生活”的人,我也總會有壹種或許是多余的擔心,如果沒有壹定的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沒有足夠的對於金錢的駕馭能力,那麽,在這個人摸中大獎之時,很可能也是他更加不幸的開始。
我想,幸福不是在某個時間後或者在得到某個外在的東西後才可能擁有的東西,而它是隨時隨地都會出現在我們周圍的,其實它在我們的心中。幸福,是壹種生活方式。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的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老前輩,壹生為我國的國防事業科技事業做出了許多偉大的貢獻,沒有人會認為他只有在火箭衛星升空、原子彈爆炸的那壹刻之後才會感到幸福吧?我更相信他的壹生時時刻刻都會感受到幸福,即便是在當年渴望回國卻遭到美國官方阻撓時,祖國在他內心中的召喚仍會讓他感受到幸福。他選擇的是幸福的生活方式。
當人們相信真實、愛和幸福,並以這樣的方式生活時,他自然會感受到自己被包圍在四周的真實、愛和幸福之中;當他感到不幸福時,是因為他不相信自己會幸福,他可能會希望或盼望自己有壹天會幸福,但至少,卻是最最重要的是,他不相信此時此刻他會幸福。他會說“都這樣了,還怎樣幸福”,或者反問“如果妳遇到了這樣的事,妳會感到幸福嗎?”但我要說,正是這樣的想法使得他不相信此時此刻他會幸福,而他對幸福的不相信便阻礙了他對於真正幸福的獲得。或者我此處用到的“幸福”這個詞不太恰當,會影響大家的理解。我所指的不是狹義的“幸福”或“高興”、“快樂”的感覺,而更是壹種生活方式。我們會因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傷、難過,我的意思並非是要求我們此時要強忍悲傷、故作歡笑,而是說不要因壹時的遭遇而停滯不前,而在悲傷的同時,我們仍然可以以幸福的生活方式來追求幸福、獲得幸福、感受幸福。
也許會有人認為我在此宣講的是老套的阿Q精神,是壹種“酸葡萄”式的自我安慰,我會為此進行壹些澄清:狐貍吃不到葡萄時會以“這是酸葡萄”為借口來安慰自己,而我不會下此斷語以便逃避面對自己的有些遺憾有些失落的心情,更重要的是,我同樣不會認為沒有吃到葡萄便是不幸福。我會接受吃不到葡萄的事實和自己為此而產生的失落的情緒,並且繼續享受自己的生活。“葡萄”不是我生活的全部,“這串葡萄”也不是世上僅有的“葡萄”。有人可能會認為痛苦與幸福是無法***存的,充滿了痛苦的內心怎麽可能再註入壹點幸福的瓊汁?或許,這正是造成痛苦中的他不相信自己會幸福的阻礙。但是其實,幸福與痛苦是可以同時存在於壹個人的內心的,甚至,有些痛苦本身就包含著幸福。我想這不用我舉例說明,大家都會曾有類似的感受。
被普京稱作是“俄羅斯的良心”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說,人們的幸福並不取決於富有的程度,而是取決於心與心的關系和我們的生活觀,而這兩點永遠由我們自己作主,這就是說,人只要自己願意,隨時隨地都可以得到幸福,任何人都不能妨礙他。
所以,幸福、愛、真誠,不是在遙遠的某個時刻才會獲得的目標,而是在我們以這樣的方式生活時就會出現在我們身邊,更確切地說,不是出現在我們身邊,而是從內至外地包裹著我們,讓我們沈浸其中。
選擇幸福的生活方式,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