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傳統金融理論
傳統金融理論對經濟主體的偏好和金融資產的收益率的概率分布狀況都有著嚴格約束的假設。這些嚴格的約束導出了壹個著名的理論框架,即經濟主體對金融資產的選擇主要依據資產收益的平均值和方差程度。由這個理論框架所直接推導出來的理論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資產組合選擇的平均值壹方差理論(the mean—variance analysis)。1955年,現代“***同基金定理”的思想之父——馬克維茨(M·Markowitz)最先對現代資產組合理論進行了探索。按照該理論,由於投資收益是不確定的,故通常用概率函數來刻畫投資收益可能出現的各種結果,用資產的實際收益率對預期收益率的背離程度來測度資產收益的不確定性,即風險。基於這種收益與風險的理念,投資者運用效用最大化的決策準則,在所有可能的投資方案中集中求出投資決策的最優解。
套利定價理論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揭示出了在資本市場達到均衡時資產收益(資產定價)的決定機制。但是,該模型基於眾多的假定,其中壹些假設與現實不甚吻合,並且壹些經驗結果與模型相悖。這就促使人們去建立新的金融經濟學理論。
斯蒂芬·偌斯(Stephen·A·Ross)於1976年提出了壹種新的資本資產均衡理論。這就是金融經濟學的第二種研究方式,被稱為套利定價理論(Arbitrage Pricing Theory,APt)。該理論認為風險可由幾個因子產生,而不像CAPM那樣基於壹個風險因子,這與許多經驗結果相吻合。並且,CAPM是APT的壹個特例,後者的假定又大大少於前者的假定。因此,普遍認為,APT是CAPM的壹個較好的替代理論。
公司融資結構理論
金融經濟學第三個方面的文獻集中於討論公司的融資結構問題(The Financial Structure)。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1956年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同發表的“資本成本、公司融資和投資理論”(MM定理),標誌著現代公司融資結構理論的形成。它所揭示出來的無關性結果與我們的常規性思維相矛盾。我們甚至可以斷定,在公司融資結構理論方面將不再會有其他類似的與常規思維相差程度如此之大的理論結論。因此,MM定理居然認為,公司的融資結構及其股息政策對公司的價值毫無影響。畢竟,我們通常都認為,融資結構對壹個公司的成功來說很關鍵,並且股票市場對壹個公司的股息政策相當敏感。
MM定理發現的重要性曾經被廣泛地誤解了。MM定理固然指出了公司融資結構的無關性,然而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含蓄地引導了人們開始去認識所有建立在完全金融市場假設的基礎之上的模型的不足。它不僅驅使人們不去接受公司融資人員的有關建議,而且指出了這些建議所賴以成立的理論基礎的不足之處。
金融市場不完全性理論
金融經濟學第四個方面的發展就是關於金融市場的不完全性(incompleteness)的研究。進入90年代以來,信息經濟學正式被引入對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的研究,標誌著現代金融經濟學進入了——個最新的發展階段,也是現代金融經濟學的最新發展成果。這方面的文獻都試圖放棄完全市場難題中的某——條件,比如條件之壹——存在可供單個的金融索償權交易的壹系列市場。而關於市場不完善的假設與完全市場難題的壹個根本性的分歧在於關於信息不對稱的假設之上。由於允許經濟主體擁有不同的信息,他們相關的行為改變了,由此市場交易難題的基本方面也隨之改變了。當經濟主體不能夠觀察到貿易的標的物或者不能觀察到市場上所有其他人的行為時,市場交易就變得相當困難了。有關不對稱信息的文獻已經研究出了在有借款意願的人和有貸款意願的人之間所存在的最優制度安排。在這裏,有借款意願的人和有貸款意願的人所接受到的信息並不是壹樣的。
不對稱信息的介紹為激勵問題的研究開辟了道路。壹旦契約雙方不能以相同的成本獨立地觀察到金融市場上的信息,那麽,其中的壹方就會有假裝的傾向。他通過假裝,從而誘導另外壹方去作出與其自身利益相反的決策。這種類型的激勵問題破壞了金融市場上契約的原本內在運行機理,進而使得建立在對相互利益的期待基礎上的市場交易無法成立。簡言之,激勵問題可能導致市場的關閉。同時,激勵問題又會刺激其他類型的制度安排的發展,這些制度安排主要功能將是充分吸收和控制信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