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是理性的傻瓜嗎?
經濟學的發展基於行為人的理性,這似乎已經成為了壹種常識。然而,行為經濟學派的出現正試圖顛覆自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依賴所確立的“理性人”假設的正統地位。與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相反,行為經濟學認為,人們的行為並不總是理性的。人們可能會規避微不足道的風險,但有時也會進行壹些接近瘋狂的賭博。盡管人們預期有壹個相當長的壽命,並有意為未來而攢錢,但實際上卻做不到。人們總是必須比照“效用”——這壹經濟學家行話中“幸福”的代名詞來最大化地安排自己的開支,然而事實上,他們並不能總是這樣行事。人們甚至對如何獲得幸福壹無所知。不僅如此,人們也不是完全自私的。父母願意為了孩子而奉獻自己的大部分財產。人們還會為慈善基金、教會、寺廟以及街頭乞丐捐款或施舍,卻不需要獲得什麽明確的回報。這對經濟政策的制定或者對指導人們處事有什麽深遠的影響呢?
當人們不再計較他們願意花在壹磅黃油或理發上的錢的時候,當人們不知道未來的價格是漲是跌的時候,會是什麽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諸如需求和供給曲線等基礎性分析工具將失去意義。而需求和供給曲線通常表示,在給定價格下,人們所願意提供的供給和所需求的數量。在供給和需求曲線的基礎上,人們對有關政策處方的成本和收益進行經濟計量,例如考察增加稅收或加征關稅所帶來的成本。通過這些經濟計量分析,人們由此推演出政策組合。這些常規處理方法受到了行為經濟學的挑戰。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在這個傳統經濟學領域的世界,以行為決策學為基礎的行為經濟學正憑借其獨特的洞察力、科學的論斷、與實際生活更緊密的聯系而為更多人所認可並逐步有了持續的發展。然而,倘若正如行為經濟學家所認定的那樣,人不再理性,人是時常盲目而又荒謬的行動體,那麽整個賴以理性維系的有序世界將會走向何方?在這個語境下,當奚愷元在《別做正常的傻瓜》的序言裏寫下“妳——正常嗎?”的問語,它所要揭示的將會是許多正常而非理性的人在生活中、工作中、決策中所犯下的壹系列錯誤。而對作者本人而言,他則希望通過對這些非理性行為的經濟學分析,為每壹位讀者呈現背後的基本規律。
“假設妳得了壹種病,有萬分之壹的可能性會突然死亡。現在有壹種吃了以後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零,那麽妳願意花多少錢來買這種藥呢?或者假定妳身體很健康,如果說醫藥公司想找壹些人來測試新研制的壹種藥品,這種藥用後會使妳有萬分之壹的幾率突然死亡。那麽醫藥公司起碼要付多少錢妳才願意服用這種藥呢?”
妳的答案是多少?在作者所做的實驗中,人們在第二種情況下索取的金額要遠遠高於第壹種情況下願意支付的金額。也許我們覺得這並不矛盾,但是實際上仔細想想,人們的這種決策是相互矛盾的。第壹種情況下妳實際上在考慮花多少錢消除萬分之壹的死亡可能,買回自己的健康;第二種情況是妳要求得到多少補償才肯出賣自己的健康,招來萬分之壹的死亡可能。兩者都是萬分之壹的死亡率和金錢的權衡,是等價的問題,客觀上講,人們的回答也應該是沒有區別的。那麽為什麽兩種情況會給妳帶來不同的感覺,而且使妳做出不同的回答呢?在作者看來,正常人在失去壹件東西時的痛苦程度要比得到同樣壹件東西所經歷的高興程度要大,因此,由於人們傾向於對“失”表現出更大的敏感性,往往在做決定時會因為不能及時的換位思考而將自己帶入錯誤的選擇情形中去。
再譬如今晚音樂廳將上演壹場妳期盼已久的音樂會,票價很高,需要 400 元,不過妳早已決定去看,並且在幾天前就已經買了票。吃過晚飯,妳正沖沖地準備出門,卻發現入場券沒了。焦急的妳要想聽這場音樂會只能再重新掏壹次腰包了,經過劇烈的思想鬥爭,妳最終會願意再買壹次嗎?或者同樣是壹場妳夢寐以求的音樂會,妳打算去聽,票價也是 400 元。但是這次妳沒有提前買票,妳打算到了音樂廳再買。剛要從家裏出發的時候,妳發現自己把剛剛買的壹張價值 400 元的電話卡弄丟了。這個時候,妳還會花 400 元去買這場音樂會的入場券嗎?
實驗證明大多數人再第壹種情況下都會選擇不再去買音樂會的票,而在第二種情況下他們選擇仍舊去欣賞音樂會。客觀地講,這兩種情況是沒有區別的,是等價的:在妳願意花 400 元錢去聽音樂會的前提下,妳面臨的都是損失了價值 400 元的物品,然後妳需要選擇是否再花 400 元去欣賞音樂會。只不過在兩種情況下妳的損失形式不同:在第壹種情況下,妳是因為丟了壹張票而損失了 400 元,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妳是因為丟了 400 元的電話卡而損失了 400 元,同樣是損失了價值 400 元的東西,為什麽我們大多數會有截然不同的選擇呢?在作者奚愷元看來,“正常人通常有心理賬戶誤區,他們在心裏對每壹枚硬幣並不是壹視同仁的,而是視它們來自何方、去往何處而采取不同的態度”,於是在這種非理性情況下,作者認為“錢是具有完全替代性的,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和買彩票中的獎如果數值相同是沒有差別的。所以不應該在有了意外之財的時候大手大腳,也不必對自己的辛苦錢看得太緊——對於大錢和小錢也應該壹視同仁”。
以幾個生動的生活案例揭示出幾個經濟學原理,再對業已存在的問題進行逐壹解析,我以為本書值得壹讀的地方就在於作者不僅分析了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決策誤區,而且還提供了針對性的“藥方”,讀後有壹種“豁然開朗、茅塞頓開”的感覺。全書***分 9 章。在前 3 章描述了人們在投資、購買等諸多決策中的不理性行為及其背後的原因;第 4 章著重闡述了風險決策行為,並介紹了與此相關的理論;第 5 章刻畫了人在權衡得失之時的困頓與盲目;第 6 章和第 7 章將向讀者揭示人們在判斷過程中的壹些近視和偏差效應;第 8 章描述了兩種不同的評價方式及其產生的效應;在最後壹章將會給出壹些如何送禮和激勵員工的妙方。其實人生無時不處在決策之中,我們的成功與失敗也全在於我們自己的決策,因此,非常需要運用行為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對我們決策進行理性思考,掌握決策的思想方法。而這就正如作者所言的,“事業成功、認清世界、認清事物的本質都需要科學的態度和理性的方法”。
奚愷元先生的主頁http://www.chrishsee.org/
內容參考http://www.chrishsee.org/Media/m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