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某平臺的“尋找中國錦鯉”活動可謂轟動網絡,網友@信小呆以三百萬分之壹的概率,抽中了年度大獎,總價值據估算超過300萬元。此後,各路商家紛紛跟風,什麽“高校錦鯉”“美妝錦鯉”層出不窮……“超級錦鯉”,可謂壹場互聯網表演狂歡。“轉發又不要錢,不轉白不轉。”“動動手轉發又不要錢,萬壹中獎了呢!”這或是絕大多數人參與這場“錦鯉”狂歡的心理初衷。
壹定程度上說,超級錦鯉式營銷能夠成功,就在於它深度熨帖了人性——買彩票都還需要花上2塊錢,但轉發錦鯉,只需“動動手”就可能“中獎”,這符合基本的人性驅動。事實上,壹切成功的營銷,都可謂對人性最大限度的順應和激發。網絡時代,病毒式營銷對於人性的利用和挑撥就更為充分了。在朋友圈,轉發、參與錦鯉營銷,已經不僅僅是想占中獎、占便宜這麽簡單,而是自帶了自我表演的性質。
換言之,當大家都在參與某項活動時,這個活動就無形中具有了軟性裹挾的效果,不參與者或者冷眼旁觀者反倒成了相對的異類。另外,這場嚴格意義上並不算新玩法的錦鯉營銷,之所以能夠迅速引發新的參與狂潮,也有人認為其中有更深刻的社會背景。比如,錦鯉營銷走紅,可能預示著年輕人越來越追求“天上掉餡餅”式的成功捷徑;也有分析認為,人們之所以追捧錦鯉,是源自壹種心裏層面的補償需要,正因為在現實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太多,或者說暫時看不到解決路徑,那麽即便轉發錦鯉不壹定能讓人心想事成,卻可能讓人有無助感和失控感減少的幻覺,所以,跟風者眾。
從媒體調查來看,“錦鯉轉發”確實是壹種低成本高收益的營銷。如有的商家花十萬元,吸引了上百萬粉絲,人均成本只有壹毛。這是社群網絡化時代,營銷邊界的再次拓展。當然,越是成功的網絡營銷,越不可復制。就以錦鯉轉發為例,它壹旦到達壹定的熱度,受眾的關註度和興趣就開始衰減,並逐漸產生“審視疲勞”,想要持續復制很難;另壹方面,壹種營銷模式火起來後也可能再被其他力量利用,如超級錦鯉後期就迅速出現了打著“錦鯉”抽獎旗號的短信詐騙。
這提醒網絡營銷的發起者,需要有足夠的風險管控意識,也啟示監管應與時俱進,避免因管理漏洞帶來失範。總體來看,我們可以把超級錦鯉營銷的走紅,看作是互聯網時代的壹種表演狂歡——對於發起者來說,它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強化“XX錦鯉”的暗示,並對活動進行賦義,營造儀式感,將參與者視為潛在的“幸運兒”,以試圖弱化營銷的屬性;而對於受眾而言,互動、轉發,更多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存在感和參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