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丹尼爾·加伯,邁克爾·艾爾斯(編輯。).劍橋十七世紀哲學史。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1998.
3.[法]笛卡爾:《第壹哲學沈思錄》,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4.[荷蘭]斯賓諾莎:《倫理學》,97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5.[英]培根:《新工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6.[英]洛克:《論人類理解》,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7.[英]休謨:《論人性》,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8.[法]盧梭:《論社會契約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9.[德]卡西爾:《啟蒙哲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
10.[德]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1.[德]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12.[德]尼采:《權力意誌——重估壹切價值的嘗試》,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四)20世紀西方哲學
1.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杜,2001。
2.[德]沃爾夫岡:《當代哲學主流》(上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3.徐友漁:《哥白尼革命》,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4。
4.[澳大利亞]巴斯莫爾:百年哲學近代哲學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洪倩主編:《邏輯經驗主義》,7-8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6.[德]維特根斯坦:《論邏輯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7.[德]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8.[美]斯皮爾伯格:《現象學運動》,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9.[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北京:三聯書店,1999。
10.[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11.[法]福柯:《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1999。
12.倪良康主編:《面對事實——現象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13.洪漢鼎主編:《理解與解釋——解釋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近代基督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從文化和社會影響上看,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然而,壹個半世紀後的今天,我們反思該路線,發現無論是大眾和意識形態接受或拒絕它時的心態和理由,還是壹些學者對它的研究和理解,都缺乏壹種尊重全面事實的基本精神和理性分析的態度;往往有很多簡單的指責甚至盲目的攻擊,卻很少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鑒於這種情況,本文希望引起人們對基督教近代傳入中國以來對中國社會的積極影響,以及造成巨大誤解甚至曲解的壹面的關註,特別是試圖澄清這種誤解,以略微糾正我們的認知偏差,並希望引起我們進壹步深入探索和思考的欲望。
壹個
自鴉片戰爭以來,基督教(無論是新教還是天主教)在中國迅速傳播。根據1923《中國基督教教會年鑒》的報道,“全國1073個縣中,只有126個縣未被基督教占據,其余均立有基督教旗幟。”據1922出版的《中國歸主》英文版統計,從1900年到1920年的20年間,中國的新教徒達到366000多人,相差130人,其中外國傳教士6204人,100多人。到1937年,基督徒人數增加到65萬。天主教會也相應發展起來,1900和1920的74萬天主教徒增加到1900以上。到1936,已經達到280萬人。很多傳教士不遠萬裏來到中國傳播上帝的福音,動機純潔善良,與商業或政治無關。以中國第壹位新教牧師馬禮遜為例。當他申請從英國來到中國時,遭到了英國當局的強烈反對,隨後他移居美國進行了壹次旅行。來到中國後,他被東印度公司搞得很尷尬。另壹個例子是揚州教案的受害者,中國內地傳教會創始人戴德生曾說:“如果我有壹千英鎊,中國可以全部拿走。如果我有壹千條命,我會全部給中國。”在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中,戴德生創立的內地社,有58人被殺,21個孩子被殺。但在事後的索賠中,戴德生主動放棄了賠償要求,即使中國政府願意賠償,也不接受,以此與不平等條約劃清界限。
大批教士來華後,深入內地,備嘗艱辛,傳道授業,為中國人民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如教育老百姓、醫療救助、孤兒寡母、救助災民、破除迷信、戒鴉片、禁賭廢娼、解放婦女等等。中國教會辦的學校取得了驚人的進步。1889年教會學校學生總數不到17000人。到1918年,教會學校約有13000所,學生總數約35萬人。預計到1926年,教會學校約有15000所,學生約80萬人。到1937年,教會學校學生總數估計約為1萬人,其中大學生約8000人,中學生約9萬人,其余為小學生和部分神學院學生。其中基督教以大學為主,天主教以小學和神學為主。據統計,在1914年,教會學校超過12000所,學生約25萬人。當時全國有官學57267所,學生總數約為1.63萬人。學校與教會學校的比例為5: 654.38+0,學生人數為6: 654.38+0。由此可見當時教會教育的比重。教會非常重視高等教育。據1917日統計,在外國人辦的小學中,學生人數占當時中國學生總數的4%,在中學中,學生人數占11%,而在外人辦的大學中,學生人數占當時中國新建學校學生總數的80%。在1926之前,中國只有1所國立大學,兩所省屬大學,五所私立大學,而基督教教會辦的大學有16所,如蘇州的東吳大學、上海的聖約翰大學、北京的燕京大學、廣州的嶺南大學、濟南的齊魯大學、杭州的之江大學、南京的金陵大學等。包括北京輔仁大學、上海震旦大學和天津理工大學。除了普通教育,基督教會在殘疾人特殊教育方面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其開創性的工作,是不可磨滅的。總之,在教育方面,就美國而言,例如郭沫若在1950的國務院第65次會議上報告:“根據1936的調查,美國教會和救濟機構在中國的總‘投資’達4190萬美元。其中醫藥占14.7%,教育占38.2%,宗教和救濟活動占47%。”教會教育在40年代也有很大發展,直到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正如胡適所說,“過去幾十年,教會在中國辦了很多優秀的大學和中學,對現代學術確實有很多貢獻和影響,可惜現在都沒有了。”所有這些學校的建立,無疑對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和人文,引進西方新的教育制度,造就壹代新人起到了開拓性的作用。它對幾千年的舊封建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客觀上加速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在醫學方面,據《基督教會年鑒》(第13、1936號)統計,新教傳教士在中國創辦的醫院有34所,分布在全國各地,到抗戰爆發時總數達到260所。更不用說天主教會經營的醫院了。《中國晚清史》劍橋說,“1876,412181病人在40個醫院和診所接受治療;30年後,據報道,每年至少有200萬病人在250家教會醫院和診所接受治療。”有人總結過,“從1835到1949,傳教士醫療服務在中國設立了25000張床位,投資5000萬美元。平均每年約有400名外籍醫護人員在這些醫院工作。”以創辦中國第壹所精神病院的長老會約翰·賈博士為例。從1854年5月到中國的那壹天,到19015年8月在廣州去世,他掌管了姬伯醫院近半個世紀。據統計,約翰·賈醫生治療了74萬門診病人和4萬住院病人。他為49,000多名患者做了手術,翻譯了34本西醫書籍,培養了65,438+050名西醫人才。可以說他把壹生都獻給了中國的醫療事業。據統計,1911年以前,西方人翻譯了100多種西醫書籍,內容涉及診斷學、繃帶包紮、皮膚科、梅毒、眼病、炎癥、醫學原理與實踐、藥理學、發熱、衛生學、外科學、解剖生理學等。,基本上都是傳教士做的;此外,他們還創辦藥廠和醫學報刊,傳播現代醫學知識。所有這些行動無疑對當時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中國人民的疾苦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西方科技知識的傳播首先得益於約翰·弗萊爾、丁韙良、林樂之等壹批傳教士的翻譯。比如在上海江南制造局做了28年翻譯的約翰·弗萊爾,就是在華傳教士中把西方科技著作介紹到中國數量最多的人。根據他的翻譯筆記,從65438年到0878年出版的西方科技著作有97種,以工程技術為主,包括數學、化學、汽車科學、天文學、醫學、物理學、軍事工業等。,以及歷史和法律。根據費正清的統計,約翰·弗萊爾“壹生翻譯了129本譯著,其中自然科學57本,應用科學48本,陸地和海軍科學14本,歷史和社會科學10本。”(這裏翻譯的所謂“篇”,很多其實是“部”,即著作)他們不僅翻譯書籍和著作,還介入實踐,指導洋務學堂興辦當時的各種實業。總之,正如有人總結的那樣,“近代中國傳教士所辦的報紙、醫院、學校的內部管理,是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產物。總的來說,這些機構民主、管理科學、辦事高效、用人得力、建設實用、設備新穎,為我國文化、教育、醫療事業建設提供了借鑒。”
在政治上,正如範文瀾先生所認為的,中國的新教牧師是“政治改革運動的另壹股推動力”。這體現在三個方面:第壹,變法思想的傳播是由於傳教士所開的報紙,在此期間,他們引進了西方文化來啟發人們的智慧。第二,英國長老會牧師威廉·李琛在上海建立了壹個廣泛的社團,以林東之、、李嘉圖、艾、李提摩太等壹批傳教士為主要成員。通過翻譯西方著作,他為改革者提供了改革的理論。第三,由教士創辦的《世界公報》發表了許多關於國內外時局和重大政治法令的論文,有力地推動了變法運動的發展。費正清說,“基督教傳教士在最初喚醒中國民眾感到政治改革的必要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說康有為在1898中告訴壹個記者,他轉而主張政治改革,主要是由於李提摩太和林樂之的著作);此外,他們還幫助形成了改良派自己的方法、思想甚至世界觀。“辛亥革命時期,許多革命家與基督教神父有密切交往,在他們的影響下,孫中山等許多人受洗成為基督徒。他們為了革命,為了中國的命運,不顧個人安危,不顧小利益,這真的離不開信仰提供的精神力量。
眾所周知,基督教會在舊中國的關愛兒童事業和救災活動中做了大量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有些甚至是開創性的。例如,他們建立托兒所、孤兒院、盲人學校和聾人學校,接收棄嬰、孤兒和各種殘疾兒童,撫養和教育他們,使他們能夠成長並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解放前,僅上海壹地,每年至少能在街頭或垃圾箱裏發現65,438+08,000具兒童屍體。面對饑荒,壹群群嬰兒被遺棄。”尤其是女嬰。育嬰堂是針對這種情況的慈善機構。1867開業的上海聖母院托兒所,“按照積累,到1935,已經收容了17000多名嬰兒。”當然,很多托兒所由於條件差,傳染病爆發頻繁,死亡率很高。在這種情況下,壹些士紳等人編造各種荒謬的謠言,鼓動不明真相的人鬧事,這是許多宗教計劃的重要原因之壹。但是,無論如何,對孤兒的這種善良和關愛,我們應該有壹種同情的理解,不應該苛求完美。恐怕成立的時候動機是什麽。畢竟我們是棄嬰,別人是替我們收養棄嬰。畢竟,我們中沒有人首先想到建立壹個托兒所或孤兒院。舊中國災難頻繁。每次發生災害,許多傳教士都前往災區了解災情,分發救災物品,安慰災民,並在國內外廣泛開展募捐活動。他們還成立了各種救災組織,從事長期的、系統的救災工作。①
此外,在傳教士的努力下,中國舊傳統中的許多陋習,如纏足、納妾、養婢女等,都得到了徹底或極大的改變。比如中國的女足運動,最早是由蒂莫西·理查德等人倡導的。他在1895成立了壹個足療俱樂部,利用廣東社團的書報宣傳壹切。他們四處奔走,在會議上發表演講,最終營造了壹種氛圍,在短短幾十年內徹底根除了幾千年來壹直實行的舊習。他們還禁止納妾和保留女仆,反對妓女,並試圖使他們變好。在禁煙運動中,教會主持並推動各種組織戒煙,盡壹切努力遏制鴉片在全國的蔓延。
最後以下面壹段話作結,以期引起我們應有的自省:“基督教在中國無用而固,但對中國有益。比如基督教在教育、社會、道德方面的成就,是可以檢驗的,不能壹筆抹殺的。如果他們自己不信仰宗教,就不能批判壹切。而且,我沒有建設計劃,只是壹句空話。我不著急。我沒有用這種精神、財力和時間去做更大更重要的社會服務。而是想無視教堂裏的施工事實,把它拆了。他們救死扶傷的愛國事業,似乎比那些背井離鄉為我同胞教育盲聾啞人,洗麻風,開學校,辦醫院的外地人略遜壹籌...我們認為這是壹個破壞性和消極的舉動,我們看到他們需要良好的宗教來再生他們的精神生活。”
二
基督教自近代進入中國以來,雖然在華傳教士尤其是教民隊伍良莠不齊,傳教動機對每個人都不純粹,但傳教心態未必能完全避免居高臨下的西方優越感理論的殖民心態;在傳教方式上,他們往往依靠壹些不平等條約的保護,將牧師和教民置於特權地位;即使在傳教士中,也有壹些人以傳教為名,做著醜惡的事情。但是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很多了,傳教過程中的正面活動和大量正面的人和事,長期被保密而我們不願意面對,但畢竟是基本事實,是主要事實。在解釋和評價這些事實時,恐怕僅僅用“傳教手段和不純動機”就太簡單了。我們認為,宗教和政治、商業和帝國主義的海外殖民擴張畢竟是兩回事;畢竟,教會中的不良分子和行為,應該與教義和整個教會分別對待;在中國人的反應中,對宗教的盲目仇視和排外情緒也應該與愛國主義區分開來。正是在以上幾個方面,我們壹直缺乏嚴肅的理性態度。我們拒絕基本事實和定量分析方法。從近代到當代,面對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歷史事實,我們往往是盲目地、情緒化地對待,而很少以同情和理解的態度對待,無論是在當年的直接對待中,還是在後來的學術討論中。
待遇方面,最典型的是義和團運動中殺教民、殺傳教士、燒教堂。據D. M .吉利夫雷牧師撰寫的《義和團案的激情》不完全統計,從1900-1901年,12個月,義和團運動殺害了5名天主教主教,48名神父,9名修女。188名外國新教傳教士和5000名基督徒被殺,近四分之三的教堂被毀。[12](P513)有壹系列教案。20世紀20年代,又有壹次由知識分子發起的非基督教運動,持續了6年多。所有這些行為、事件甚至運動的原因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第壹,基督教被妖魔化,很多地方士紳和民眾,包括很多官員,都相信和傳播各種汙穢荒謬的虛假宗教言論。比如教會用迷魂藥引誘人入教;牧師可以用技能制服女人,也可以用誘惑的藥物強奸女人;男女聚在壹個房間聽布道,被認為是淫亂;托兒所被指“欺嬰、挖眼剖腹、吸腦”;教會醫院涉嫌剜眼切心入藥,西醫解剖屍體或做人體標本,都被認為是出於各種匪夷所思的邪惡動機;即使是教會辦的慈善機構,也被認為只是為了引誘愚人入教;信徒的最後聖禮被認為是祭司挖出死者的眼睛作為煉銀之類的藥。以上想象大多出自士紳之口,與基督教現實相去甚遠,在基督教中是否受損可以忽略不計;但這不正反映了隱藏在我們文化外衣下的淫穢和汙穢嗎?給妳壹個健康的文化心態,妳會這樣想象別人嗎?義和團時期,“在解釋襲擊教堂屢遭失敗、傷亡慘重的原因時,義和團總說是因為對方有裸女跑出家門;守衛者把女人的皮和其他‘汙穢’掛在塔尖上;外國人把孕婦的肚子剖開釘在墻上。據說天主教守衛者還有壹種用女性陰毛編織的‘萬女方’,可以防止拳師在塔尖指揮作戰時被神靈附身。”這些說法,只用“無知”二字來理解,遠遠不到位。
二是基督教的政治化,很多人認為這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這種觀點有很多誤解。原因有四:第壹,太平天國對上帝的崇拜與天主教是壹樣的,但實際上是壹個四不像中國的信仰。清廷對洪秀全恨之入骨,對天主教也是指手畫腳,認為他蠱惑人心,圖謀不軌。第二,在《天津條約》、《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都有保護外人傳教和教區居民利益的條款,從而將牧師和教區居民置於壹個特殊的群體中,大大超出了純粹宗教的範疇。其中,法國動用政治和軍事力量保護天主教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們幹涉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務,偏袒教民,引起官民極大憤慨。這樣壹來,西方教士遠道來華傳教的宗教動機就與各國政府對中國的侵略混在了壹起,難以分辨;而且確實發生過很多傷害中國主權利益和民族感情的事件。三是教會出於傳教或救災目的所做的壹些社會調查、數據統計和地圖表格,被誤認為是間諜活動;此外,由於傳教士抵達中國並深入內地,他們與各種宗教都沒有接觸,傳教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同於中國人能夠了解、理解和接受的範圍,這壹切都容易引起懷疑和猜測。當然,我們不否認個別傳教士做過與其身份不相稱的醜惡之事,也不排除有些統計數字和圖表被帝國主義者利用的情況。第四,很多入教者素質極差,真的是流氓無賴,加入教會獲得庇護。他們逃避政府法令和稅收,可以憑借形勢從輕發落。他們主宰著農村,為所欲為。外國教士往往不觀察或不查明真相,有意無意地保護它,從而引起公憤和官員、士紳對基督教的蔑視。費正清在《晚清劍橋與中國史》中指出,中國受過教育、受到社會尊重的基督徒數量從來都不是微不足道的。中國有基督徒,但“他們從來就不多,而且幾乎只限於貧窮的農民和市民、罪犯和其他臭名昭著的人,以及在通商口岸上沒有立足之地的人。對於大多數還在安於現狀如魚與水的中國人來說,基督教不僅缺乏吸引力,而且似乎是壹個明顯的威脅。”壹些中國基督徒“利用他們與外國人的關系勒索錢財和拒絕納稅”。尤其令人氣憤的是,中國的基督徒普遍願意依靠教會的支持和庇護,對他們的非基督徒對手提起訴訟。壹些傳教士(主要是天主教傳教士)縱容甚至鼓勵這種行為。因為他們能對衙門施加相當大的影響,所以有時會做出偏袒基督徒、打壓非基督徒的判斷。事情不可收拾,就是蠻族自然會依附教會,進壹步加劇了中國基督徒與普通中國人的摩擦。”被宗教計劃困擾的曾國藩在奏章中寫道:“凡犯宗教罪,教士不問是非,庇護百姓;領事不問是非,曲佩牧師。如果人民和教會發生鬥爭,人民將永遠歌唱,人民將永遠勝利。教民越強大,平民越憤怒。如果極度抑郁,就會聚眾思考。”曾被派往歐洲、思想極其開明的郭嵩燾在1877中明確指出:“天主教以保護自身權利的名義捍衛基督教,在縱向上保護基督教。於是他成了叛徒,他依靠教會作為對抗官員的武器。對那些犯下嚴重罪行,進入教會尋求庇護的人,還有那些依附牧師為敵的人,以示其毒。任何人在政府、縣、廳、鎮裏建天主教堂,都不能安寧。”
再次,基督教在文化上是異質的,認為它沒有倫理,屬於動物。這些觀點主要集中在舊士紳和官僚身上。全省湖南士紳的官方記錄如下,可以說明當時文人階層的普遍看法:天主教“不掃墟墓,不拜木主,無祖;父親叫哥哥,母親叫姐姐,沒有父子;女兒不嫁,留給領導,就沒有夫妻;不分貧富,教錢不丟人;不分男女,無恥無惡。“很明顯,有些是文化和習俗的差異,有些則是誤解,甚至是莫須有的。此外,湖南衡陽士紳民眾請願書公開呈文說:“竊維天主教徒者,島內之人,其如禽獸也。它們以前從未存在過。”“如果他在中國教書,那將是幾千年的著裝禮儀狀態。壹旦成為昆蟲和人的領地,動物和牲畜都會很痛苦!是不是很可惡!“這樣的想法和情緒是無法解釋的。有人指出,在同治年間的許多反教案件中,“士紳人物往往是主要策劃者和煽動者,而在校應試的士人往往是反教的群眾。“說起義和團(義和團案),1900年5月底,G·吉普斯準尉隨英國軍艦奧蘭度號來到天津,參加了戰爭。在他後來的著作《華北之戰》中有這樣壹段話:“每壹個事件都清楚地表明,災難不是來自中國人民,而是來自清朝的官員和文人階層。雖然官員和文人通常不直接參與暴行,但他們教唆和煽動暴徒辱罵甚至迫害和平相處的基督教野蠻人。“上述情況,當然主要是由於文化差異和封閉的耳朵,導致思想和行動上的巨大誤解和沖突;但這裏不能排除現實利益因素的考慮。梁啟超曾指出,“野教在中國已有數百年,但上層人士鮮有遵循。“為什麽?我們可以深入思考。
第四,基督教在文化上是無知的,認為基督教和科學是完全對立的,將其等同於對黑暗和無知的迷信。這種觀點主要集中在五四前後覺醒的壹批新知識分子中,至今沒有根本改變。1920年代的《非宗教大聯盟宣言》和《非基督教聯盟宣言》都持這種觀點。“我們發誓要為人類社會肅清宗教的毒害,我們對宗教的毒害深惡痛絕,比洪水猛獸還要大十倍。宗教可以沒有人,人也應該沒有宗教。宗教和人類不能站在壹起。”“可笑的宗教、科學和真理是不相容的。可恨的宗教完全違背人道主義。”“我們特別反對所有宗教中的基督教。”這些新知識分子都是在五四前後受到西方科學和民主精神的洗禮。他們主要受科學至上主義、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以及費爾巴哈和尼采思想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初,受羅素和杜威來華講學時所倡導的實用主義,特別是羅素反基督教立場的影響,他堅決反對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不過,還是聽聽當時不同的聲音吧。梁啟超批評了非宗教聯盟“乞武”的電報和“殺本食”的激烈言辭。他認為這種做法淹沒了“認真和莊嚴的精神”,暴露了人民“傲慢的弱點”。傅桐認為,非基督教運動本身就是宗教的,是不科學的。“發表的都是感性的,都是外行人的反對。”《晚清中國劍橋史》指出:“20世紀中國人反對基督教的壹個主要論據是其思想與近代科學的成就不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教傳教士在19世紀將西方科學引入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教徒寫的關於科學和數學的書比所有其他非宗教問題的總和還要多。”這種現象的存在至少告訴我們,宗教與科學的關系比所謂的對立要復雜得多。
總結以上四個反教的理由,找不出蒙昧主義、民族主義、國粹主義、理性主義、科學主義等幾種思想傾向,也很少顧及整體事實和學術理論的深度。其中第二種,即政治傾向,應歸咎於西方的殖民侵略和傳教方式,其他三種則屬於我們自己的檢討範圍。不是嗎?
回應者:ken _ su-魔法學徒壹級6-4 10:09
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1844 10年10月15-1900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尼采壹開始是壹個語言學家,後來作為壹個哲學家或者自由思想家,他的很多著作都包含了現代心理學的內容。他是壹個充滿反叛精神的詩人和哲學家。他強烈批判西方傳統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傳統道德體系,主張重估壹切價值,甚至提出超人論和永恒輪回的命題,渴望建立壹個全新的強大的思想文化體系。本質上,尼采是壹個虛無主義者,但他與青年時代的精神導師叔本華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渴望在這個虛無的世界中找到壹個意義,或者說創造壹個存在的意義,從而肯定人類存在的價值。他的思想為後來的存在主義奠定了基礎,被視為存在主義的先驅之壹。但由於尼采的壹些思想過於極端和強大,後來被納粹利用,被扣上了“納粹哲學家”的帽子。就像他自己在書中寫的,任何偉大都會被誤解。
尼采的詩
太陽落山了。
1
妳不會渴太久的,
燃燒的心!
聖約漂浮在空氣中,
從我不認識的人那裏吹向我,
壹股強烈的寒意襲來...
中午我的太陽炙熱地照在我的頭上;
我歡迎妳,妳在這裏,
壹陣突如其來的風,
妳,下午涼爽的靈魂!
風是陌生而純凈的。
夜不側目。
誘惑者的眼睛
妳在盯著我看嗎?……
堅強點,我勇敢的心!
別問,為什麽?——
2
我的漂浮日!
太陽下山了。
平坦波面
已經閃著金光。
巖石散發出熱氣;
也許在中午。
幸福在於他小睡壹會兒?——
在綠燈下
褐色的深淵也顯現出幸福的影子。
我的漂浮日!
快黃昏了!
妳的眼睛不見了。
壹半的榮耀,
像露珠壹樣傾瀉而出。
同樣的眼淚,
白海已悄然而過。
妳愛的紅光,
妳最後的動搖永遠。
三
金喜悅,加油!
妳已經死了。
最隱秘最甜蜜的味道!
-我走得太快了嗎?
現在,我的腳累了,
妳的眼睛剛好趕上我的,
妳的幸福剛好趕上我的。
周圍只有浪和調侃。
過去的苦難,
沈入藍色的遺忘——
我的船現在很安全。
風暴和航行——我什麽都忘了!
欲望和希望消失了,
靈魂和大海平靜地躺著。
七倍孤獨!
我從來沒有感覺到
甜蜜的和平比現在更接近我,
太陽的眼睛比現在更溫暖。
-我山頂的冰不是還是紅色的嗎?
銀和光,像壹條魚,
現在我的船漂浮在水面上...
明星的道德
註定要去恒星的軌道,
黑暗和妳有什麽關系,星星?
開開心心的開著車穿越這個時代!
願它的悲慘與妳無關,遠離它!
妳的榮耀屬於壹個遙遠的世界,
對妳來說,同情應該算犯罪!
妳只遵守壹條戒律:保持純潔!
被申請人:林南7060-童生壹級6-4 14:40
我寫了壹篇尼采的論文。給妳怎麽樣?
回應者:summer again-見習魔術師2級6-4 19:48
. yahoo.com/search?LP = % E8 % A2 % 81% E6 % a 1% 90% E8 % BD % A9 & amp;fl = 1 & amp;ysearch & ampUTF 8號。fr = FP-tab-we b-ycn & amp;source = y search _ www _ result _ top search & amp;P=%E5%B0%BC%E9%87%87都在這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