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我看了《為什麽方向只能大致正確,組織必須充滿活力》這篇文章。直到那時我才明白。
看這個標題很有意思。我們看過很多文章說“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選擇決定命運”。很難理解華為這樣的大公司只說方向大致正確,而不壹定正確,比如以客戶為中心。這難道不是毋庸置疑的嗎?
文中明確指出,即使是我們這樣的大公司,未來的產業方向和技術方向也無法完全看清,所以能大致準確就很棒了。其次,在方向大致準確的情況下,組織的活力是保證戰略實施和成功的關鍵。
很容易理解,大公司只是比小公司有更多的試錯機會,很多方向不是自己做的,而是靠收購或者靠人力財力追趕。
對於公司來說,方向就是公司的戰略,未來人力和財力投入的領域,最終體現在公司的產品或服務上。
所以對於個人來說,沒有方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個體是比較渺小的。只有把自己放在時代的大潮中,才能遊得更遠。有兩個隱喻回答了什麽是方向:
最簡單的道理就是,壹行1年,2年,5年,10年工作經驗的工資能壹樣嗎?所以我們選擇壹個方向,就是選擇了壹個方向的時間積累,最終想要的是積累結果和價值發揮。
沒有方向就沒有積累,沒有方向就沒有動力,更可怕的是方向錯誤。王安沒有看到PC取代小型機的大方向,柯達沒有看到數碼技術取代膠片的大方向,諾基亞手機王國沒有看到以iPhone為代表的智能手機的大方向,微軟壹直在掙紮,直到看到並掌握了雲計算的大方向。
但是,我們不是預言家,很多時候只是從新聞裏感嘆以前的精英和專家做出的錯誤策略,那麽怎麽可能是絕對正確的呢?
我們就生活在這個時代,去年,我們還在O2O燒錢大戰中。沒多久就發展出了直播平臺,還有今年的新媒體,知識付費,* * *享受經濟,還有當今最火的AI。沒有壹個是人能預測的,沒有壹個公司能確定花了大價錢的專家做出的戰略是絕對正確的。
對於個人來說,高考填報誌願時,會面臨專業的選擇。曾經特別熱門的專業現在都被忽略了,就像他們曾經宣稱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壹樣。不知道這句話傷害了多少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面對不確定的社會和瞬息萬變的時代,選擇方向似乎就像買彩票壹樣靠運氣?許多公司高管和企業家正在重新思考和評估戰略方向的作用。對於個人來說,我當然面臨著選擇方向的恐懼。比如我現在很想投資Web開發或者Web數據分析,但是又不得不離職另謀高就。這也是為什麽那麽多人在選擇專業的時候都在詢問別人的專業前景,希望得到肯定的回答來增加自己選擇方向的勇氣。
介紹本文中的幾個重要核心點:
部分想法來源於《哈佛商業評論》在2014發表了羅傑。羅傑·馬丁(Roger L. Martin)的壹篇文章《如果妳對自己的策略有把握,它可能會有漏洞!》。
看了之後,感覺個人選擇方向和公司戰略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伴隨著決策,決策伴隨著風險,風險伴隨著恐懼和焦慮。至此,最後引入另壹個觀點:組織(個人)必須充滿活力。
既然方向不可能完全正確,最多只能是大致正確,甚至在某些階段會出現偏差,但我們還是要贏。在這個過程中,組織(個人)充滿活力尤為關鍵。無論在任何階段,我的決定都不會是完美的。有了大方向,第壹件事就是先走出去。
本文描述如下:
我現在的困惑就是告訴自己,方向偏離了沒關系,只要妳走壹步,下壹步走對。勤奮不代表努力,但妳需要善變才能有活力。不能聽領導的安排就沖鋒陷陣。更需要有自己的思考,敢於自我批判,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收集信息,彌補最初方向決策的不足。
雖然我們說不要忘記妳的主動性思維,但我們所從事的行業或職位往往與最初的想法大相徑庭。所以,在不斷認識自我,保持自己方向大致正確的過程中,應變成為個人發展的重要因素。
什麽是動態的個體?我的理解是,做了壹個決定之後,壹定要快速做事,培養自己超強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有更多試錯的機會或者把握更多的機會。比如想學數據分析,壹直在糾結學python還是r,冗長的決策過程導致學習效率和興趣的極大消耗。最重要的是妳也沒有學過,因為當妳在糾結學哪壹門的時候,妳並沒有感覺到多大的損失,實際上妳損失的是時間和精力。在遇到具體問題時,根據現實情況,直接選擇使用能解決問題的,才是最快的成長。還有壹種決策不行動,也是缺乏活力的表現。有了方向,就不能光想著,充滿疑問和承諾。妳必須卷起袖子自己幹,調配資源,主動學習,多做事,少抱怨,多付出,少說我怕,抓住主要矛盾,主動承擔風險。
只有妳是壹個精力充沛的人,妳才能吸引壹群同樣精力充沛的人和他們壹起做事。
最後,文章中的名言選得很好,在此鼓勵大家:
對我自己來說,前者要學會儲備,找到合適的機會;後者要勇敢追求,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