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彩票查詢 - 錨下沈效應的現象解釋

錨下沈效應的現象解釋

研究者在研究和揭示錨定效應的內涵和機制的同時,將研究視角擴展到錨定效應與其他相關心理現象的關系,分析和驗證了錨定效應是相關心理現象的潛在機制,其中研究了自我中心偏差、後見之明和偏好反轉等心理現象的典型錨定機制。

(1)Quattrone(1982)認為人從自身角度出發做出的調整不足,導致了自我中心的偏差。吉洛維奇、埃普利、凱薩等人進壹步深化了這壹觀點,認為在采納他人觀點時,人們不會放棄自己的觀點,而是以自己的觀點作為出發點或判斷錨。壹方面,人們認為他人與他們所看到和經歷的世界相似,另壹方面,他們也意識到不同的動機、信仰和背景會導致對同壹刺激的不同感知和解釋,因此這種自我錨有時需要調整以調和自己與他人的差異(Keysar Brauner,2000;艾普利& amp凱撒,2004年).Epley等人利用情境判斷材料進行了壹項意見采納實驗,以檢驗自我中心偏離的心理過程。實驗證明,當別人的意見被采納時,以自己的意見為初始錨,然後不斷地、勤勉地考慮自己與別人意見的差異,跳躍式地調整壹定的量,以評價調整後的新意見是否與別人的意見壹致。如果它們壹致,調整就停止了。如果不符合,就開始壹個與自己觀點更加不同的新的跨越式調整,直到達成壹個可以接受的結果,能夠調和自己與他人的觀點。

(2)關於後見之明的心理機制,有兩種有代表性的理論解釋。Ofir等人用錨定和調整理論來解釋後見之明的偏差。Mazursky,1990),人們從給定的結果中回顧判斷,並根據元認知線索從結果錨中調整判斷。在嘗試回憶的過程中,人們對結果的驚訝程度和基於元認知信息對原有判斷的調整程度是不同的,產生了兩個調整過程。當人們產生“我應該知道!”他們根據元認知信息做微小的調整,高估自己預測的準確性,這導致了後見之明偏差;當人們對結果感到驚訝時,他們會說:“我從來不知道!”元認知信息使人們做出巨大的回溯性調整,從而降低後見之明偏差的可能性。Ash和Jennifer(2008)以頓悟和多步數學問題為實驗材料,用瑣碎任務範式和案例研究範式驗證了上述原理,並進壹步提出該原理與“更新&重新判斷”(即:重新判斷理論在後見之明的解釋中不是競爭關系,而是適用於兩類任務,即元認知判斷和情境判斷。

(3)偏好反轉現象用錨定機制解釋,有兩種研究路徑:調節不足和選擇性通達。Lichtenstein等人首先通過從不完全調整模型來研究偏好反轉(lichten stein & amp;Slovic,1971),認為偏好倒置是決策中的壹種反應模式效應。當被要求做出最低估計時,被試以兩種損益情況下贏得的價格為錨進行調整,而當被要求在兩種損益情況之間進行選擇時,被試以獲勝概率為錨進行調整,這導致了偏好反轉的不對稱性。Schkade等人基於選擇性通達模型的概念激活原理,用反應模型的壹致性效應來解釋偏好反轉(sch kade & amp;Johson,1989),認為目標特征的權重取決於反應模式,人們對那些符合反應標準的特征賦予較高的權重,所以在評價彩票時,對彩票的貨幣形式賦予較高的權重。相反,在評估彩票中獎可能性時,概率形式被賦予更高的權重,即貨幣錨影響對貨幣形式的判斷,錨的形式引起了對相似目標特征的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