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能看到眼前的小利
在多年前,在美國的東部,有壹個11歲的孩子,每當人們左手放10美分、右手放5美分讓他隨便拿時,他總是去拿5美分,許多人都不相信這件事,就找他來測試,結果每次他都是這樣,屢試不爽。壹次,壹位老將軍路過這裏,聽說了這件事,就親自試了壹回,結果果然和大家說的壹樣,他哈哈大笑,拍著那孩子的肩膀說:小朋友,妳可真聰明!轉過身來老將軍對別人說:將來這孩子壹定能成就大事!
這孩子到底是傻不傻呢?試想,大家都可能有點難以確定。這個叫做威廉?亨利?哈裏森的小孩子長大後當選為美國的第九位總統。哈利森後來回憶起這件事時,說:“我要是拿了10美分,誰還會找我來測試呢?從此以後我就不能白拿別人的錢了。”
事實上就是這樣,拿5美分和拿10美分相比是吃了點虧,但與壹分錢也拿不到比起來要強很多,更何況這樣可以時常不斷地拿到5分錢,算起來不還是占了大便宜嗎?但是有很多人都常常想不到這壹點,人們總是盡可能的壹次拿個夠,結果呢?就不會再有第二次了。
在現實生活中,道理也是壹樣的,總是想占點小便宜,而讓別人吃虧,可是別人就老是那麽傻嗎?當大家都認識妳時,妳還能占誰的便宜呢?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曾有壹個不愛幹農活的窮老頭,他時常用根木棍支起壹個大篩子,在篩子底下放上壹些大米,用壹根很長的繩栓在木棍上面,另壹頭遠遠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等到鴿子進到篩子底下吃米時,他只要輕輕地拉壹下繩子就可以逮住壹些鴿子。好!這次進來了壹只鳥,他很高興,他心想:“不能讓它多吃那麽多米,趕緊抓住它。”老頭把繩子壹拉,抓住了壹只鴿子,而在此時本來有幾只鴿子想往這邊飛的,但看到了這種情況後就全部飛走了,老頭非常懊惱,後悔自己剛才為什麽沒有等壹等,如果等壹等就可能會抓到更多的鴿子了。
生活中這樣的太多了,他們只看到眼前的壹點小利,沒有想如果不去占這個小便宜,可能會占到更大的利益。總是占眼前的小利,恐怕最終連小利也占不成了。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壹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壹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治理地方,是壹件十分復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註意的壹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麽大事也做不成。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壹位長者的恩賜:壹根魚竿和壹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壹個人要了壹簍魚,另壹個人要了壹根魚竿,之後他們分道揚鑣。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幹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壹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沒過多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而另壹個人提著魚竿繼續饑挨餓,壹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身上的最後壹點力氣也用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的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又有兩個饑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壹根魚竿和壹簍魚。只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只煮壹條魚,他們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壹個人只顧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終將是短暫的歡愉;壹個人目標高遠,但也要面對現實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成為壹個成功之人。有時候,壹個簡單的道理,卻足以給人意味深長的生命啟示。
曾有壹個向壹個富翁請教成功之道。富翁拿了3塊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面前:“如果每塊西瓜代表壹定程度的利益,妳選哪塊?”
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最大的那塊!”富翁笑了笑,說:“那好,請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塊西瓜遞給,而自己吃起了最小的那塊。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隨後拿起桌上的最後壹塊西瓜得意地在眼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來。
在這裏,富翁吃得瓜雖然不比的瓜大,卻比吃得多。如果每塊代表壹定程度的利益,那麽富翁占的利益自然比多。
在很多時候,發現眼前的利益就是最大的、最好的,而等到他們把事情做完後才發現,原來還要耗費那麽多的精力和時間。而如果用同等的精力和時間去做別的事情,雖然壹下子沒有那麽大的利益,但是做的事情卻多得多,總利益也比做壹件事情來得要多得多。要想走向成功之道,敲響致富的大門,就要學會放棄,只有放棄眼前的蠅頭小利,才能獲得長遠的大利。
2.的耐限度太有限了
60年代開始,美國心理學家瓦特?米伽爾給壹些4歲小孩子每人壹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如果馬上吃,只能吃壹顆;如果等20分鐘,則能吃兩顆。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馬上把糖吃掉了。另壹些孩子卻能等待對他們來說是無盡期的20分鐘。
這個實驗後來壹直繼續了下去,那些在他們幾歲時能等待吃兩顆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而不急於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壹顆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有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等個性表現。
當這些孩子上中學時,就會表現出某些明顯的差異。對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師的壹次調查表明,那些在4歲時能以堅換得第二顆軟糖的孩子常成為適應性較強,冒險精神較強,比較受人喜歡,比較自信,比較的少年。
研究人員在十幾年以後再考察當年那些孩子的表現,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的學習成績要相對好壹些。在後來的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發現有耐心的孩子在事業上的表現也較為出色。
有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隨便“動用儲蓄”。之所以動用儲蓄,是因為他們沒有耐性,他們不能夠受壹時的困難。富人知道能創造更多錢的是儲蓄,而不是用來支付賬單。這樣說聽起來很刺耳,但是如果妳沒有堅定的意誌,那麽無論如何,妳只能讓世界推著妳轉。妳如果對財務壓力不喜歡,那就找壹個適合妳的公式,例如減少支出,把錢存在銀行,所得稅的支付超過正常水平,購安全的***同基金,做法和事還必須要按照壹般人的。可是這樣就把“首先支付自己”的原則給違背了。
自我犧牲或財務緊縮這壹原則不給予鼓勵,它並不意味著首先支付自己然後挨餓。生活應當是快樂的,如果妳把自己的財務天賦喚醒了,人生中很多美好的東西妳都會擁有:致富並不以犧牲舒適生活為代價地支付賬單。
壹位富人,在壹片竹林茂盛的山中看到壹位家徒四壁的。於是得到了好心的富人給的壹筆錢,讓他利用竹子做些加工,以把自己艱苦的生活改善改善。過了壹段時間,富人又壹次來到山上,見到那依然四壁皆空。“我給妳的錢呢?”“喝酒了。”伸出手,希望他能再得到壹些施舍。富人非常遺憾地下山去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作為壹個,耐的素質是首先必須要有的,憤世嫉俗是沒有用的,更要避免過激行為,要相信邪惡終將會被正義打敗,但那個披掛上陣的人不壹定非要是妳。如果妳敢於挺身而出,說明還沒有泯滅妳的良知。
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有個以乞討為生的人,整天挎著個破竹籃子四處乞討,看盡了富人的臉色、受夠了白眼,日子過得非常淒惶。適逢發行彩票,壹塊銀元壹張,頭彩獎金是五百塊銀元。這個乞丐心想:壹旦中了頭獎從此不就發了嗎?於是他把乞討來的銅板壹枚枚積攢起來;積攢了很久才換成壹塊銀元,然後了壹張彩票。衣衫襤褸的他渾身上下沒有壹個不漏的口袋,就把那張彩票放在破竹籃的籃底。
盼了壹個月後,終於開獎了,中頭彩的竟是這個乞丐!他欣喜若狂,他大聲喊叫著:我以後就是個有錢人了,再也不用去討飯、討銅板了!
在前往銀行兌獎的途中,路過外白渡橋,他望著橋下浩浩蕩蕩的蘇州河,不由得挺直了腰桿昂起了頭:“啊,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能想到我壹個窮討飯的也會有發跡的壹天!這破竹籃還要它做什麽,現在乞討這種事對我來說簡直是個笑話!”他壹揚手,把破竹籃扔進了蘇州河,湍急的河水很快就把籃子沖得不見影兒了。
他趾高氣揚地到銀行去獎金,經辦的職員問他要彩票,他翻遍了全身也沒找著,這才想起彩票放在了破竹籃裏,而破竹籃卻被他扔到了蘇州河裏。他痛心疾首地蹲在銀行大廳的地上抱頭大哭,心中悔恨不已。
人們都說他這是命中註定,真的是這樣嗎?假如他當時沒有太得意忘形,那他的命運從此真的就會迥然不同。難道不是這樣嗎?命運都是由自己來決定的。古訓榮辱不驚,說的就是人無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中,都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冷暖不驚,順時莫張狂,逆時莫絕望。像這個乞丐的心態,即使天上掉下的餡餅在嘴邊,他也是註定吃不著的。
“耐”是壹個人品性的養成,是壹個人克己的工夫。雖然每個人天稟、資質、環境、教育各有不同,耐功夫的養成亦有差異,但耐克己的功夫是值得重視的。凡是能成大事的人,必具有非常的耐心,否則斷不能臨事鎮靜,沈著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