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父親今年也84歲了,自他七十歲生日起,我就壹直給他老人家舉辦生日宴,而且所有費用我自己承擔,盡管我有姐弟妹。再有四個多月他老人家就過生日了,我還準備壹如既往地召集父親所有的親人、兒孫繞他膝下給他老人家做大壽。老人家晚年的樂事不多,我們做兒女的要盡量促成。
在古代,人們原本是不過生日的。《詩·小雅·蓼莪》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 (意思是,可憐我的父母啊,如此辛勞地養育我)”的記載,古人認為父母生我養我已是非常不易,因此越是在生日那天,就越應該感思父母生養自己的艱辛,而不應進行什麽慶賀。古人都會在生日這天靜思反省,感恩父母生養之恩,所以就有了“古無生日稱賀者”壹說。
這壹思想壹直延續到南北朝時期之後,逐漸有了改變,人們開始舉行過生日的儀式。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顏之推的著作《顏氏家訓》中,就有每年過生日要設酒宴慶祝生日的記載。原來不過生日,現在為什麽要過呢?是因為對任何事物的看法,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不慶祝生日是為了體悟父母生養自己的辛苦,而慶祝生日是為了在生日這壹天讓父母感到高興,以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總之,慶祝與不慶祝都是為了盡孝道,這也是中國文化的奇妙之處,正反都可以解讀,反正都有道理。
到了唐代,過生日這壹習俗開始流行,過生日成為民間壹項大事,以酒宴樂舞的形式慶生祝壽。而過生日“獻物稱壽”的送禮之風是從宋代開始興起的,經過千百年的延續,生日饋贈禮物的禮儀沿襲至今,已成為過生日的壹項重要習俗。
在我國古代,民間就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甚至備受人們尊崇的聖人孔子和亞聖孟子,都分別死於“七十三”和“八十四”。連聖人和亞聖都無法過去的年齡坎兒,對普通人來說更是壹個巨大的心理挑戰。所以每當老人到了這個年齡,心情就會非常緊張,七十三歲、八十四歲成為老人的最為忌諱的年份。
“七十三、八十四”成為老人的壹道“年齡坎兒”,所以每當老人到這個歲數的時候,兒女們就會想盡辦法來幫助老人度過難關。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風俗:
壹、父母到兩個年齡的年份,在這壹年立春的早晨,女兒要將親手煮的兩個熟雞蛋拿到麥場上,骨碌幾圈後,回家讓父親或母親躲在門後吃掉。這樣,父母就會在神不知鬼不覺中,像雞蛋滾麥場壹樣,順利渡過這兩個不吉利的年頭。
二、父母到這個歲數的時候,兒女會在父母生日時,買條鯉魚讓老人吃了。這是取鯉魚善“竄”的意義,這壹“竄”,老人就“竄”過了難關,以後就會平安無事了。
三、在過“坎兒”的這年生日時,把整條魚放進鍋裏燉,燉魚時不能翻動,壹直燉到魚肉軟爛離骨,散落到湯裏時,將魚湯盛出讓老人喝了,然後把剩余的魚骨架放入河裏順水漂走,這樣就可以免除老人的災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