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時,成長是對人的認識。
當我發現喜歡的衣服卻穿不上,我明白了自我正在變高;當爸爸媽媽告訴我不要和陌生人講話,不要吃陌生人給的東西,我了解到有壹種人叫壞人;當我和其他小朋友吵架,當我被高年級同學欺負,我明白並非所有人都和父母壹樣孩童時的成長,讓我明白了與人交往最基本的道理。
小學時,成長是對自我的挑戰。
當我第壹次背下壹首長詩,我喜歡上了語文;當我第壹次在數學題面前絞盡腦汁的不放棄,最終解出答案,我嘗到了執著的幸福;當我掰腕子遇到比我強的對手,卻咬緊牙關不肯放松肌肉,取得勝利後,我體驗了毅力的滋味;小學時的成長,讓我學習到知識,塑造了性格。
初中時,成長是對自我的定位。
上了初中,我體驗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意思。我不再在考試中壹帆風順,我明白了自我並不是聰明的人。但我並未氣餒,即使我不是最優秀的,但我永遠是爭第壹的人。即使我沒有天賦異稟,但我有幾個最好的朋友,我壹樣生活得歡樂。
上了高中,成長是對人生的認識。
十七歲的我已些許明白了自我的人生觀,明白了自我想成為什麽樣的人;明白了自我的目標;明白了努力的方向。所以,我已不再拘泥於考試的壹得壹失,而是把自我的生活放入壹個更大的格局,為自我的人生略作壹些規劃。如今的成長,讓我更有鬥誌,更有期望。
成長如同壹個人新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或是刷新自我的面容,或是顛覆舊的自我。回眸成長,有喜悅也有悔恨。但我要說,對未來的成長,不要怕;對成長過的路,不要悔。
我的成長歷程(二):
人走的每壹步都作數,再加上很強的路徑依靠,所以來時路與去的路都是有跡可循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都會從以前的隨波逐流和偶然性(如考學、選專業、找工作)+運氣,走到更多的主動選擇,而選擇的不壹樣,結果會大相徑庭。正好年過四十加上感覺到了必須的時點,今日又是大年初壹,就總結下。
我1998年畢業於吉林工業大學本科計算機系(後被合並為吉林大學),當時畢業生是在等待分配和自主擇業過渡的階段,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離開東北就行,因為從小到大學都是在東北,待膩了,要看看外面的世界,事後看來這是個很重要的英明決定。面試經過了壹個軍校大學教師的崗位,但感覺那工作比較重復,而自我又沒有太多的耐心,就沒去。
隨機選了個江蘇徐州的徐工集團,報道後分配到了下屬的築路機械廠,生產築路機、平地機,類似拖拉機,剛去時工資450元,有團體宿舍,要在車間實習幾個月,當時的感覺這麽比較知名的壹個工廠,組裝機器基本是靠人工,很原始。之後集團總部聯合清華大學做CIMS工程,我和另外幾個分廠學計算機的大學生被借調到集團信息中心,給壹幫教授和博士們打雜學習;徐工是上市公司,接觸到了股票,還去證券公司開了戶。由於集團編制很難進,將來還是要回到工廠機房,並且作為壹個沒啥背景的外地大學生,能夠想象到自我幾十年後大體的樣貌,所以就決定離開。
2000年互聯網正火熱,壹個大學同學在上海工作工資3000多元,是我的好幾倍,我就拎著個行李箱到了上海,住華師大地下壹層的旅館,到了壹家軟件公司,做企業分銷系統(訂單、倉儲、財務、營銷、采購等),和用友、金蝶、及壹些國外的ERP系統是壹類的,有時是競爭對手,軟件是自主開發的,CS+BS結構,做web端的僅有我壹個工程師,當時用的是ASP,之後改為JAVA,當時很勤奮,白天上班,晚上就到對面的華師大書店看書學習,因為很多實用的技術在學校根本就沒學過,之後這公司被深圳的招商迪辰收購,是做物流供應鏈系統的,我在2004年離開。之後去了幾個月的安工科技(壹個澳洲華人的公司),還有壹年多的倍多科技(這公司有個核心的XML數據庫,可惜沒流行起來)。
2006年經壹個老同事介紹,去跟著壹個民營老板幹,他是90年代做俄羅斯邊貿發家的,很有實力,很有追求,帶著我們不斷地討論商業模式、產品建設,我們從註冊公司、招人開始,到產品策劃、系統開發,之後就有了支付系統、儲值卡系統、保險經紀系統,其他板塊還做了在線旅遊、在線B2B、物流系統等,組成了壹個集團,最多時五六百人,也拿到了支付牌照,之後由於老板資金流出了問題,加上管理理念等問題,人員都散掉了。我在這個公司將近四年時間,經歷了很多事情,展開來說會很長。。。但總體而言,感覺不是很成功的經歷。最近了解到,期中那家支付公司還健在,中間跟著互聯網金融發展了壹波。
2009年底,加入了支付寶上海,當時支付寶壹***大約1000來人,還是很註重交易筆數、交易量的,主要的交易來源於淘寶,要進取拓展外部商戶,做了很多行業線,例如水電煤繳費、航旅、B2C、彩票、批量代發等等,還有C端會員的建設。我當時負責做銀行渠道的接入,主要是網銀和卡通,在2010年Q4就開始做快捷支付的嘗試,然後2011年就瘋狂地建設和接入,當時商務、產品技術是壹路狂奔,加班無數,中間也有壹些新的打法,例如業務部門的縱隊、倒排時間點、並行接入等,也有人受不了加班的強度離開的,部門從不足10人+外包,到最終的五六十人+20多個外包,然後幾年就是業務、系統的沈澱和提升期,建設了超級網關、金融交換、自動調度系統等,屬於底層核心平臺,每年壹個固定的任務就是支持雙11的大促,保護銀行的系統不宕機,另外還有壹些創新金融產品的嘗試。之後渠道接入了網聯,部門的使命基本完成,大家開枝散葉到了各個其他部門。
再之後集團有個doubleH的戰略(健康和歡樂),期中收購阿裏影業壹度比較火(很多員工都跟風買了影業股票但結果都虧了),我和支付寶的壹些人就在2015年轉了過去,在影業這段時間的經歷和支付寶有很大的不壹樣,經歷了更多業務的鏈條,並且影業是規模較大的創業公司,人員構成復雜,有傳統影視圈的人士,也有互聯網背景的人,有很新的員工,也有老阿裏人,各種文化和思維不斷碰撞、業務模式不停地嘗試,在北京、上海、杭州、廣州都有團隊,人員更叠也比較大。我第壹年在淘票票的終端團隊,後兩年在廣州,在那影業花8億收購了粵科軟件,主要做影院的售票系統,我負責產品和技術,做了純雲的SAAS版系統並拿到了牌照,這在業內是第壹家。
結合這些年也接觸和聽說過的壹些公司,有壹些感想:
阿裏的發展,是時代發展和公司選擇的完美結合,在適當的時間點做了正確的事,基本不可復制,例如擔保交易(解決了網上交易信任和支付的問題),快捷支付(大家簡化了網絡支付)、余額寶(解決了備付金池子的問題同時創收、拉會員)、花唄借唄(提升支付成功率、信貸業務);另外還有B2B上市融資、天貓商城、阿裏雲、菜鳥等等,這和阿裏強大的戰略本事息息相關,我也感覺冥冥之中仿佛有命運的安排。目前的阿裏有錢、有人才、有技術、有規模、有品牌,有企業文化,更大的發展令人期待。當然面臨的挑戰也很多,例如大文娛、本地生活、線下支付、境內外金融監管、國際業務等,
個人方面在阿裏得到了在企業文化、價值觀、做事方法、思維模式、產品技術演進等等方面的鍛煉,對自我後續的人生道路受益匪淺。收獲如自驅力、昨日最好的表現是今日最低的要求、從規劃到執行、不斷突破邊界、做到極致等。
壹個人在壹個環境或組織中的生存本事很重要,要把命運掌握在自我手上,不斷地突破,不進則退,不能防守,也是守不住的。
學習本事,以及利用好他人長處很重要,大家贏才能自我也贏。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在阿裏工作失去了個人時間,失去了接觸更廣闊世界的機會,有時分工過細成為螺絲釘,身體健康也有挑戰,但個人成長是巨大的,
經濟回報也是很大的(例如有些阿裏影業的同事說拿了阿裏、螞蟻、影業三個公司的股票,也是壹種經歷)。從螞蟻金服去了阿裏影業,損失了很多股票收入(影業壹向虧損、股價低迷),但人生經歷卻異常豐富,相對而言純正的阿裏公司很單純清晰,例如我待過的螞蟻金服。
很多創業公司在人才、管理等方面是比較薄弱的,再加上各種內耗,其實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於從BAT之類公司出來的人來說,更是有個適應的過程。
讀書、旅遊、陪家人是種不錯的體驗,有這種機會時要珍惜。最近這壹兩年我去了不少地方:自駕從上海到煙臺往返,並且是純電動的車(TESLA),美國(洛杉磯、拉斯維加斯),澳洲兩次(墨爾本、悉尼、阿德萊德、布裏斯班、黃金海岸),日本三次(九州、東京、名古屋),新加坡、馬來西亞(吉隆坡)、菲律賓(馬尼拉)、柬埔寨(金邊),泰國(曼谷),還有好多地方沒去,估計要花費數年才能完成,我去的地方基本都是當地的經濟文化中心,觀察當地的人文和經濟發展,打卡各種景點,還沒有休閑到海島、度假的層次。讀書方面,中國的四書五經及先賢們充滿了智慧,幾千年前都有了太多的思考;金融、投資類的鼻祖還是歐美,比我們早了近百年,經典書籍和大師基本都是國外的,學海無涯苦作舟,另外很多視頻材料和劇也是比較好的學習途徑。我很喜歡那句話:要麽讀書,要麽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壹個在路上。
財力基礎很重要,睡後收入也很重要,投資理財的本事是每個人都要具備的,通貨膨脹、復利的力量都是很強大的。投資的門檻比上班要高很多,人能賺到的錢就是自我認知範圍的錢,所以要擴大認知的深度和廣度,多讀書、多思考。要讓財富配得上自我的本事,最近還流行壹句話:前些年靠運氣賺的錢,別靠實力還回去。
尋找壹種終身感興趣的事也是要追求的,我看到有人專職投資(炒股或成立投資基金),有人主導或加入創業,有人做自由職業者(做顧問或寫作),我們總歸要工作到至少六七十歲吧,甚至終身。
我們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