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面臨著人生的各種選擇,包括才女許、女演員王千源、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艾滋病學校校長等嘉賓。以下是我對第三期讀者主題觀的選後思考。歡迎大家來看看~
在選擇了第三期《讀者》的主題觀後,從《讀者》開播開始,我就壹直期待著周六晚上看這個節目。昨晚八點,我們壹家人鎖定央視,等待《朗讀者》播出。制片人兼主持人董卿依然穿著白色禮服,依然微笑,依然吐著蓮花...這壹期的主題是“選擇”。
每個生命都有不同的顏色,每個生命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演員王千源選擇自己喜歡的電影角色,實現影帝夢;托福成績滿分的耶魯學霸秦選擇回國當“大學生村官”,把青春奉獻給基層;著名作家麥家選擇陪伴兒子小心翼翼地度過焦慮的青春期;著名女演員許的生活因為她的堅強選擇而更加精彩。“漢字叔叔”理查德選擇了為漢字貢獻壹切;前醫院院長郭小萍選擇成為中國唯壹壹所為艾滋病兒童提供教育的紅絲帶學校的校長。這些選擇引導他們走向不同的人生。
愛和自己較勁的王千源,做了壹個重要的選擇,讓電影《鋼鐵之琴》獲得最佳男主角獎。王千源讀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秦,托福滿分,愛腳下的泥。耶魯大學畢業後,他毅然選擇回鄉做大學生村官,影響了壹個精英群體。壹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煉和鍛煉,才會讓人的脊梁永不彎曲,才會讓人在艱辛的征途中懂得土地的可愛、遼闊和不可或缺。秦朗誦的內容是遲子建寫的《泥巴》。
麥家,壹個有風有陰謀的作家,和自己叛逆的兒子關系緊張,兒子已經關了三年的門。3年,1095天,作為父親,麥家選擇了陪伴和教育,從未放棄對兒子的開導和培養。麥家朗誦的內容是他寫給兒子的壹封信,謹慎的文字是沈甸甸的父愛。
許為什麽選擇當演員?是什麽機遇讓她決定執導壹部電影?執導不同類型電影的背後,她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我最放不下的是我奶奶。這對她有什麽影響?許井磊朗誦了史鐵生的《外婆的星》。
美國漢學家理查德·西爾斯(richard sears),美國人,自費在中國研究漢字的演變,所以經常陷入窮困潦倒,但內心卻像個少年。被網友親切地稱為漢字叔叔。“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24小時,我會打電話給朋友說再見;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1年365天,毫無疑問,我會把《說文解字》電腦化。”1994年,韓子叔44歲的時候,壹場嚴重的心臟病把他帶到了生命的邊緣,讓他對自己這輩子必須做的事情有了清晰的判斷。理查德·西爾斯背誦劉禹錫的《陋室銘》。
郭小萍是校長和父親。臨汾紅絲帶學校是中國唯壹壹所為艾滋病兒童開設的學校。郭小萍目前是紅絲帶學校的校長,在這裏,感染艾滋病的兒童可以接受與正常兒童壹樣的教育。這裏所有的孩子都叫他爸爸。郭小萍背誦了拉迪亞德·吉蔔林的《如果》。
第三期選擇主題觀後,讀者的讀後感是怎樣的?《讀者》第三期介紹了許的讀後感。《讀者》第三期的主題是“選擇”。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才女許為奶奶朗讀史鐵生的《奶奶的星星》。那麽本期第三期就來看看許的讀後感是怎樣的吧。想知道的請下載看看。
細膩的情感感染了臺下的董卿,留下了感動的淚水。許井磊的閱讀也讓妳想起了它嗎?
節目結束後,許和董卿大方暢談各自的愛情觀。她說:“現在的愛情生活很幸福,可以說是100分,不會因為結婚而變成120分。”談及男朋友和爸爸的關系,她說他們見面很尷尬。男朋友只會搬東西,不如少見面。
這樣的許井磊有沒有讓妳想起《將愛進行到底》裏的文慧?她是楊錚大學時期的第壹個女朋友,這也是她的初戀。正因為如此,它給她留下了最美好的回憶,以至於她在結婚前回到中國的時候,不得不留在楊錚身邊,尋找當初那個天真無邪的少女初戀的感覺。
43歲的許還保留著這種文藝純真的感覺,她對愛情和婚姻的理解其實很清晰,真的很難得。
對於老徐的這種解讀,網友們是這樣認為的:
程:我還記得有壹個地方,我們知道在電影的結尾,在大屏幕上寫下了這樣的話:我想把這部電影獻給我的祖母,是她教會了我如何去愛。
行走在時間的空間裏:特別感動。許,娛樂圈為數不多的真才女,細膩敏感,自然清新,動人心弦。妳只戀愛不結婚,幸福就好。
穩定的C幸福:大學時迷戀許。青春純真可愛。文藝氣息。
我丟了鞋子:老徐讀著這段話,仿佛在聽她自己的故事,我和史鐵生徹底分開了。
想環遊世界的愛麗絲:我已經很久沒有在電視上看到老徐了~這壹幕讓我感動得流淚流鼻涕。
第三期讀者選擇主題觀,三個“讀者”,麥家讀書第三期——給兒子的壹封信,絕對淚點。麥家希望為大眾發聲,把自己的特殊感受變成普遍感受。他提出了壹個重要的命題。男孩的叛逆是壹種生活現象。關鍵是怎麽面對。
如何解決男孩的叛逆,幾乎是壹個世界性的難題。爸爸要去哪裏?在很多漫畫裏,爸爸是沒有臉的,或者只是壹朵雲。孩子對父親的印象很模糊。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不在。但在孩子的壞印象裏,爸爸是辛苦的。
孩子的成長必然伴隨著孩子與父親的戰爭,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在《西部灰姑娘》中,灰姑娘被告知,當她的父親外出時,壹根樹枝會把他的帽子打掉。她必須折下那根樹枝,把它插在土壤裏,長成壹棵樹。有壹天壹只鳥會在這棵樹上飛翔。
這段話是什麽意思?
父親的帽子威嚴不可侵犯,代表著他的權威形象。那個把父親的帽子碰在地上樹枝上的人具有象征意義。灰姑娘把這根曾經打倒父親權威的樹枝培育成壹棵小樹,引來了壹只小鳥。意思是,壹個人,只有戰勝父親的權威,才能真正像鳥壹樣自由。
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是母教橫行,父教缺失。司馬光砸罐子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了壹個沈著冷靜,勇於救人的小英雄形象。然而,這種宏大敘事的背後卻有隱憂,如果司馬光不是救人者,而是溺水者,沒有另壹個“司馬光”來救他。司馬光該怎麽辦?
我們壹直強調“他人教育”,很少關註孩子的“自助教育”。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要先學會自救,然後才能去救別人。否則,如果妳連自己都救不了,還能救誰?
如何拯救自己,做壹個能拯救別人的強者,往往需要我們的父親。但是我父親像往常壹樣缺席。我們的教育往往從德性出發,註重公共道德的提升,註重社會效益,從不關心具體的人。比如要勇敢,犧牲自己去救別人,犧牲自己去為大眾,等等。“靠別人拯救教育”很重要,“自救教育”也必不可少。
“慈母手中的線,為任性的孩子做衣服”,母親的愛的教育源遠流長,蔚為大觀。相應的,我們母親的教育也蓬勃發展;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父愛和與之相關的父教。
從傳統教育中的嚴父慈母到現在,孩子的教育基本都是孩子tm的事,父親只關心賺錢。只有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母親才把孩子交給父親“執行家法”,否則家庭教育基本與父親無關。
父親扮演這個角色的尷尬也讓父親和孩子失去了天然的親近感,回避父親成為了壹種趨勢。賈寶玉就是典型的例子。媽媽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會說,妳不聽,我就告訴妳爸爸。這種教育,其實父親是不在場的,基本上淪為壹種象征。可以說,家長制的缺失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的隱患。
不久前,孫雲曉先生的《中、美、日、韓高中生比較研究》顯示,在高中生首選的知己中,中國的父親在四國中排名最低。
對於這個結果,我們壹點都不驚訝,反而覺得很有趣。我們的父親不怎麽教育孩子,但對孩子的要求最高。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小投入,大產出”的思路。也許他們是這樣認為的。“我負責賺好錢,妳負責讀好書。”兩者就像壹個契約,壹個交換,否則孩子辜負老子,沒良心,不孝。
不妨和日本做個比較。日本的教育鼓勵孩子做普通人,而我們的是讓孩子做不平凡的人。中國的傳統壹直是不甘平凡,這當然有積極意義,但畢竟是極少數,人數不夠。這就是矛盾。
著名兒童教育家阿德勒認為,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母親和父親的愛。無論缺少哪壹方面,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
母愛的作用是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教育引導孩子如何為人處事,如何面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好媽媽的愛不應該成為孩子成長的障礙,也不應該助長孩子的依賴性。媽媽要相信生活,不要害怕,把這種情緒傳遞給孩子。她應該是希望孩子獨立,鼓勵孩子最終離開自己。
父愛要堅持壹定的原則,對孩子提出要求。它應該是寬容和耐心的,而不應該是武斷和粗魯的。父愛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樹立自信心,最終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讓孩子擺脫父親的影響,獨立健康地成長。
當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母親的愛是主要因素,讓他感受到平和、溫暖、安全和溫暖,與世界建立起初步的認識和聯系。小學階段,父母的愛,責任對半,感性與理性匹配,管教與教育並存。到了初高中階段,母愛的影響力逐漸下降,父親應該承擔主要的教育責任。但正是因為傳統觀念的影響和應試教育的擠壓,父親教育嚴重缺失,也因為男老師的嚴重缺乏,孩子生命教育積極的壹面大大缺失。這對孩子的健康人格和健全人格發展極為不利。
和諧的教育應該是孩子在母愛和父愛的交融中成長,在青春期通過父母權威人格的還原,通過叛逆或打破,重新建立自己的價值基礎,進而健康陽光地成長。
而我們應該樂於看到孩子背叛我們,這也是他們成長所必須的。麥家十幾年沒給父親打過電話,孩子也跟自己鬥爭了十八年。為了逃避當初的命運,麥家軟化了姿態,花了18年準備給兒子寫封信。“如果有壹天,妳的父母變得謹小慎微,那不是因為害怕,而只是因為愛。”
“孩子們像河流壹樣歌唱,沖破所有的堤壩。可是,父母卻像山峰壹樣留在那裏,念念不忘,情意綿綿。”
這是泰戈爾的詩:雖然有點痛,但我們還是快樂的。因為孩子沒了,未來是萬裏。
第三期選擇了讀者的主題觀,閱讀亭是我最喜歡的設定。當初我們的想法是讓普通人慢慢開始接受這樣壹種傳達感情的手段。其實朗讀真的應該像唱歌說話壹樣。有時我們可以借用詞語來表達我們的感情。“就像最近很火的節目《讀書人》的制作人董卿的初衷壹樣,讀書館就是要以節目《讀書人》的使命,拉開線上線下的距離,走近每壹個讀者的身邊,把壹個60分鐘的客廳文化變成2017最受歡迎的全民文化活動。它的推出,旨在讓各行各業的人們匆匆停下腳步,走進“讀書閣”閱讀名著,用簡單的方式呈現自己最想表達的感受,用直達內心的聲音讀出自己的夢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為《讀書人》節目播出後到達的第壹個城市,讀書館在杭州迅速成為爆款,激起了杭州人的讀書熱情,也吸引了媒體的報道。浙大微信平臺上發布的關於閱讀亭的文章也瞬間突破了100000+的閱讀量,可見閱讀亭備受追捧。
在京杭運河畔,是杭州讀書閣的第壹站。壹位老大爺在亭前揮揮手,寫下“閱亭”三個大字,引起路人圍觀。接著,閱文閣來到了第二站杭州圖書館。身著盛裝的婦女和來自各行各業的留學生在閱讀亭前駐足。其中,75歲的奶奶王佩英在病床上讀了壹封她妻子寫的情書。當她走出亭子時,淚流滿面,在場的人都為之感動。
前天,讀書亭搬到了浙大站。這是杭州讀書閣的第五天,但當天寒風冷雨的惡劣天氣條件絲毫沒有影響讀書閣的熱度。打著傘在閱讀亭前排隊的人絡繹不絕。僅從上午10點到下午4點,讀書亭就聽了80多位讀者的故事。其中有浙大的學生,有專程趕來的中小學生,還有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都聚集在這個小小的讀書亭周圍,渴望把自己內心的感受讀出來。錄音安排在晚上10點,最後壹個發言人直到接近零點才被錄下。
壹天下來,閱文館已經收集了超過170個讀者的閱讀片段。就連節目組的導演和攝像師也被杭州人民的熱情和毅力嚇住了,說:“今天看到很多教授學者在亭子裏看書,這種情況還是第壹次遇到。很多人在寒風中排了幾個小時的隊,但他們的臉上仍然帶著微笑,這在其他城市很難想象。沒想到,杭州人有這樣的毅力和耐力,為了把這個故事念出來。
這個周末,讀書亭將搬到浙江圖書館。相信會有更多的人走進閱讀亭,閱讀自己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