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如何寫好時事新聞類材料作文呢?下面談談我的看法。
壹、什麽是時事新聞類材料?時事新聞類材料又具有什麽樣的特點?
所謂時事新聞類材料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材料,同時也是時事政治中的新聞或社會熱點材料。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具有很強的社會現實性,社會關註度高,材料所涉及的事件都是新近發生並能引起社會廣泛關註和熱烈討論的。2、此類材料具有開放性,人們對提供的材料往往具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3作文引導語上往往有“談談妳的看法或感受”“妳對此有何看法或請妳就此發表妳的見解或看法”這樣的提示話語。比如:2009年江西卷,妳對蔡銘超的行為有什麽看法?請據此寫成壹篇文章。
二、時事新聞類材料和壹般故事類材料作文有什麽區別?
時事新聞類材料常常在道德觀、價值觀等方面是“中性”的,即不以對文中觀點的“是”或“非”來確定作文的正確或錯誤。學生可以以自己的思想來表達對材料的認識,可褒可貶,可評可爭,可諷可諫,可嬉笑怒罵,只要能夠自圓其說,言之成理都可以。而故事類材料是在故事中蘊涵道理,作者要從材料中提煉出觀點,然後通過古今中外事例來證明這個道理的真實性。
如09年全國卷ii作文題是“色盲、拉面、幹洗劑”三個小故事,我們可以從三個小故事***同提煉出“留心生活,就會有所發現,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於思考,是成功的保障”“人生因思考和探索而精彩”“留心生活,抓住機遇,才能成功”等等人生道理。
三、時事新聞類材料作文的二種常見寫法
1、直面材料——就事論事
“就事論事”常指僅從事物的表面現象孤立、靜止、片面地議論,在這裏指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質來評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過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進行評議,發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即可。適用於時事評論、人物評論、影視評論、詩歌評論、經典評論等評論類文章。
要寫好這類文章,首先,要求旗幟鮮明發表自己對某件事或某現象的看法,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或總結成功經驗或指出失敗教訓等,要求實話實說。如根據09年江西卷蔡銘超事件可提出以下觀點:1、拒絕“二次搶掠”,2、向不合理的規則說不,3、理性愛國。寫就事論事評論文章,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對所評之事做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評事可以有多種思,如評事的對錯,評事的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訓。評“事”以不限於壹點或壹個角度上,可以多點或多角度,但需記,所評所說,必須與所評之“事”密切相關,不能遊離於“事”而高談闊論。
其次,要為自己的評判寫出分析和理由。分析說理是時評的靈魂所在,如果說“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是司法上的壹條準則的話,那麽,時評的寫作也可以說需要“以事實為依據,以道理為準繩”。 評論文,不但要寫出自己怎麽看,還要寫出自己這些看法的依據和理由。評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才能評得文明,才能讓人心悅誠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既能把看法說清楚,又能將看法的依據和道理寫深寫透,這樣的評論才是好的評論。
就思路結構而言,這類作文比較適合采用“層進式”結構,按照“引述材料,擺現象——析危害,挖根源——指辦法,提倡議或號召”的步驟來展開。
2、借題發揮——就事析理
借題發揮是指借著某件事情為話題來做文章,以表達自己真正的意見或主張,在這裏可以理解為在把握題意後的所做的擴展、挖掘和提升。借題發揮不能超出材料允許的範圍,角度可以不同,但要回答***同的問題—母體,關註核心信息,不能信馬由韁。所謂就事析理,就是對所評之事進行充實說理,闡明壹個道理,而不是中止在就事論事上,而應達到“扶正祛邪,激濁揚清”的寫作目標。就事析理,寫法上還要求“啟齒要小”,抓住壹個題目,講清壹個道理,壹事壹議,以小見大,必需從“小”中評析出小道理來,所謂“著眼大處,落筆小處”。
就事析理類材料作文要求:既要有評,又要有析,即既要有自己明確的判斷,又要有深入、透辟的剖析給予支撐。同時還要有類似現象的聯想,以避免陷入就事論事的局限。它貴在聯系實際深入分析,這樣才能顯示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否則就落入了空談道理、古今中外事例壹大堆、名言警句幾大筐、表面雄辯,其實沒有任何實際價值的窠臼。
寫就事析理的文章我們可以采用:引——議——聯——結的基本步驟來進行。
引——就是引用材料,得出觀點。引用不是照抄,而是對原材料進行分析後,或概述,或摘要,取其精要,並據此提出自己的觀點。壹般說來,引述不宜過多過細,能說明觀點就可以了。還有,更不應整段地照抄原文,要根據表達的需要,只在行文中引用原文的壹些關鍵性詞語或句子就行了。引要簡潔,並且據材料提出問題,壹般寫在第壹自然段,要求從材料中引出恰當的中心論點。
議—— 就是分析材料,確立觀點。是針對前面提出的觀點,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議論,使觀點確立起來。議,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內容作壹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壹般地作壹番挖掘;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在此部分千萬不能脫離材料提出觀點,而要結合事例作針對性分析,然後得出觀點,且註意事例間的過渡和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