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怎麽會把包頭作為後來商業奇跡的首選?歷史上,中原地區的漠南、漠北、漢族地區的蒙古人之間所需物品的交換從未停止過。壹度雖有統治者的邊禁政策,但無法嚴格制止。總的來說,和諧共處的時期比較繁榮,戰爭年代趨於萎縮。明代蒙古除貢士外還有壹個馬市,是允許蒙漢民眾在指定地點進行民間貿易的活動。此外,明政府還實施了《開鹽法》(即鼓勵商人為邊城駐軍運送糧草,並賦予食鹽運銷權的法規)。這壹系列政策背後的巨大商機,被勤勞、重商、向善的山西人敏銳地嗅到了。山西人善於理財,經商,歷史悠久。從春秋到宋遼金元,史書上都有記載。到了明清時期,晉商已經位居中國三大商幫——晉幫、剛輝、潮幫之首,成就斐然。明清時期,晉商利用政策優勢,成為在蒙古(包括包頭)經商的主流群體,主要從事販運糧鹽的貿易。到了清朝,主要有三種貿易形式:壹種是貢士;二是草原市場;第三是邊境貿易。在蒙古的晉商也叫蒙古商人,經營範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商業,如煙、酒、糖、茶、緞、布、毛皮、畜產品等日用品;二是金融業,如銀行、銀行、典當行等。兩者相輔相成,獲取高額利潤。包頭的晉商銀行曾在中國近代經濟金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直接促進了國內商品流通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山西商人在蒙古包頭的生意是根據牧民生活生產的需要和畜牧業的特點,直接挨家挨戶去做的。壹般在春夏季節賒銷牧民需要的物品,然後將這些物品兌換成牲畜或皮毛記入賬戶,秋冬季節會收取畜產品和賒銷的利息,收的是養肥的牲畜。大晉商多以賒賬方式做生意,小晉商多以零售方式買賣。貿易地區大致可分為三路:壹路是在今天的蒙古;壹路內蒙;壹路到寧夏、新疆等地。當時的包頭是著名的商業城市。據內蒙古科技大學教授張貴介紹,在清代,從西口前往西口外包頭的晉商有數千人。其中壹批稱霸包頭商幫的晉商,持續時間長,資產雄厚,為百姓所熟知。他們曾經在包頭創造了晉商文化的輝煌,開發了內蒙古西部邊陲,是老包頭由村變鎮的歷史見證。由山西定襄人梁創辦的商號是包頭歷史最悠久的商號,至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康熙年間,山西商人開始以龍印易貨,用生活用品換取蒙古牲畜、皮毛和藥材。乾隆初年,包頭村最早的工商業是呂孟興。梁開了壹家鐵匠鋪,專門為蒙古人打馬蹄鐵、刀、獵具和弓箭。“隨著包頭村人口的驟增,人們的婚喪嫁娶也越來越頻繁。梁創辦並購買了壹對紫檀汽車桿子。那時候就像今天坐在寶馬車裏。連包頭都去薩拉齊會館視察,清明節城隍出門都要租這個車桿子。如郝躍雜貨鋪,商品種類齊全,從雜貨、布匹、綢緞到鐵柳棍,很快成為包頭六大雜貨鋪之首。道光年間,月如有30多名店員,光緒現存的營業賬本中有與月如換錢的記錄。”張貴教授介紹。乾隆末年,山西壹個叫智的人,在包頭開了壹家雍合成店,專門收購河套糧食,然後用駝隊把糧食和雜貨運到蒙古民族的住處,再換成皮毛和牲畜。同時,智者家族在這片土地上耕種,被稱為永恒合成地。包頭城墻建成後,永久大院幾乎占據了城墻內壹半的土地,現在東河區的永久大院巷是永久大院中很小的壹部分。店員也必須學習農活。老百姓說:“要在永和生活,首先要學會排水溝渠。”由於包頭市北部高,南部低,每當雨季,北梁的雨水便順坡而下,灌溉農田,所以這壹帶土地肥沃,收成很好。永春合成生意興隆,人氣旺。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永成成為當地首富。從現存的古代地契可以看出,支買了許多房產,還開了壹家永久性的當鋪。遼闊的草原上到處都是堅硬的腳印。關於包頭的晉商在蒙古經商,挨家挨戶旅遊的場景,在包頭作家劉路寫的《隴西路》壹文中,他們描述了自己的順口溜,更加生動具體:遠離家鄉新代州,學會用蒙古語在草原上行走。
草原荒蕪,石頭壹步壹步變。......
學蒙古語串人,買賣。
心態好,勤快,幫蒙古族村民謀生。
抓羊羔,拴小牛,專心做生意。
走到哪裏,就住到哪裏,家鄉就是妳的住宿地。
壹進門,先問好,打招呼,禮貌的喝妳的茶。......包頭的山西商人在蒙古做生意壹般采用易貨方式,主要以羊和磚茶作為交易的價值衡量標準。通常的換算標準:1騾馬等於12羊1,1公牛等於32羊1,1磚茶等於1羊1或3張羊皮。但在實際交易中,自然存在不等價交換的情況。比如1只羊可以換1瓶白酒。對於壹些大商號,包頭的晉商極力維護商譽,堅持信譽第壹,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反對采取卑劣手段騙取錢財。據內蒙古科技大學教授張貴介紹,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包頭福義興開業。富義興帶著收了50兩銀子的龍印到蒙蒂,用茶葉、布匹、水煙、糖換牛、馬、駱駝、羊。鹹豐年間,山西代縣上曲村人梁,16歲隨父梁茂來到包頭,梁在福義行當學徒。由於梁勤奮能幹,在富億興先後擔任過會計、總經理、經理。同治年間,富義興達到頂峰,店內員工超過120人。包頭修城墻時,梁任總經理。梁在東河區東門街有壹個商店、壹個磨坊、壹個倉庫和壹個牲畜圈。光緒年間,包頭商人的賬目中,都有與福義興有關的賬目。晉商創辦的龍票,也叫蒙古之行。到1920左右,包頭有40多個蒙古遊。蒙古主要購買牛、馬、駱駝、狐皮、猞猁皮、水貂等。,主要在內蒙古蒙古族聚居區收購獸皮和絨毛。運往蒙古公館的主要產品有布匹、生煙、磚茶、糧油、馬鞍、珊瑚玉飾等。蒙古貿易和皮毛貿易是兄弟行業。皮草線是中間線。蒙古銀行將毛皮和牲畜運送到毛皮店和牲畜店,以獲取利潤。皮貨店和牲畜店再把它們賣出去獲利。蒙古銀行從魯和糧貨銀行購買糧食和日用品,然後在蒙古民族地區挨家挨戶出售。蒙古人去蒙古人聚居地做生意,經常以物易物,有的還能獲得信貸。按照蒙古人的習俗,買賣隨季節而異。農歷12月至次年1月為銷售期,2、3月采購各種小皮具,4、5月采購羊絨,5、6月采購駝毛,7、8月采購牛馬,9、10月采購綿羊、駱駝、山羊。大雪和小雪之間買棉花和山羊皮。大商號不付現金開券,就叫錢貼,牧民弄包頭付現金。晉商經營的德源堂、福益生、謝生喜、豐盛堂,每年九月在河套設莊口,向牧民收購牲畜。蒙古旗各地都有寺廟,中鞏旗(今烏拉特中旗)有10多座。最大的寺廟叫趙,有近千名喇嘛,寺廟裏需要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也是用蒙古包頭商人的牲畜換來的。三晉遺風老包頭曾有這樣的描述:“商人以前是許多晉人,他們忠信重義,所以現在還有三晉遺風。”雖然財產交集巨大,但只是短暫的提供,沒有契約,沒有中間人,及時品嘗並不愉快。如果妳食言了,大家互相防範,就沒有交易了。城貿公平誠信,但只負責賣牙或作弊,大賈這種富商不屑壹顧。“當時包頭的晉商做生意的誠信,從這些評價就可以看出來。這種誠信的形成,得益於晉商嚴格的規章制度以及他們的敬業和創業精神。他們招徒弟,堅持標準,在實踐中選人才,用能力。徒弟除了做雜事,還要練三年算盤和毛筆書法,起步後還要留用賢者。老板考驗徒弟的方法很奇怪。比如大年初壹,老板故意把壹袋錢倒在堂主身上讓徒弟搶錢,搶錢最多的就成了被開除的對象,而拿錢最少甚至什麽都沒拿的就可能成為以後的重用對象。這種方法看似笨拙可笑,但也是晉商的本土創造。號內任何人不得攜帶家屬,長期借貸或短期借貸,挪用號內人員財物或從事其他業務,賣淫或吸食鴉片,給掌櫃、掌櫃送禮,打架鬥毆、挑撥離間、串通營私或不聽調度者,壹律除名。對於那些被解雇的人,沒有其他公司會使用他們。有的商號還規定,入碼頭10年的學徒,除了要學三年做生意的常識外,還必須在前營或後營櫃臺學習三年,學會熟記營業路線和住宿地點。因此,幾乎所有在蒙古做生意的山西商人都會說蒙古語,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並練就了高超的騎馬、觀畜口、估肉的本領,這為他們在嚴寒的冬夏季節挨家挨戶推銷和收購畜產品提供了條件。內蒙古科技大學的張貴教授可以講很多關於晉商誠信的故事。光緒年間,山西定襄人牛邦良,13歲,挑著壹擔菜籽千裏迢迢,西行至包頭鎮。名媛堂,壹家皮草行的學徒。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陜西周琦人邢寶衡、張世英、丁希貞在包頭設立廣亨西,聘牛邦良為經理。牛邦良經營有方,廣恒熙前三年盈利五萬兩白銀。1902年,廣恒喜有資本12萬兩白銀,文書100余人,在湧泉巷買了40畝地,建了店鋪、客房、廚房、倉庫。廣恒西出口的皮毛占包頭總產量的壹半以上。1918年,廣恒熙的資本達到50萬兩白銀,取代了當時最大的蒙古商人大生魁的壟斷地位。牛邦良在店裏管理的很好,管理的很嚴格。每天晚飯前都要經過大堂,也就是業務人員匯報當天的行情和交易情況。牛邦良還每天親自在店裏巡夜。廣恒喜服務周到,註重誠信。1916,廣恒西發生火災,燒毀了客戶存放的貨物。牛邦良親自按薄冊壹壹清點,然後按價賠償,使廣亨西有了“不漏針的寶庫”的好名聲。”這是包頭晉商在商界立於不敗之地的可貴的商業道德和誠信。正是有了這樣的儒家思想,他們贏得了市場,為當時包頭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包頭晉商經商生涯的真實寫照,再次證明了大富靠善,大勝靠德。”張貴教授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