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分析模型是審計人員根據所獲得的數據以及數據的性質、數量、時間或空間狀態(趨勢、結構、關系等)所建立的數學或邏輯表達式。)的被審計對象,用於核實被審計對象的實際性質、數量、時間或空間狀態,從而對被審計單位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出科學的判斷(施愛忠、孫健,是審計人員能夠理解和建立的,可以用計算機描述和處理的算法。審計分析模型優化是指結合實際情況從各種審計分析模型中選擇最高效、最有效的方法,包括模型的構建和模型的具體應用方法。根據多年的國家審計經驗,以職業介紹補貼資金審計為例,介紹了模型分析法的壹般步驟。
(壹)了解和掌握審計對象的信息,提出審計要求。
主要通過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和經濟業務流程,結合審計目標和現有電子數據,對審計需求進行分析,找出符合審計目標、利用現有電子數據可以實現的分析方向或具體問題。在職業介紹補貼資金審計中,審計人員的審計目標是審查職業介紹申請人的真實性。就業補貼是國家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重要扶持政策。規定職業介紹機構為求職者提供免費就業服務後可申報就業補貼100元/人,申報時應提供申請人的身份證復印件、勞動合同和申報花名冊。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職業介紹機構可以掌握很多求職者的信息,而且獲取上述信息並不困難,成本較低,因此存在較大的造假空間。另外,申報的求職者人數較多,就業主管部門很難壹壹核實。因此,實現申報真實性審核目標的壹個重要審核要求是核實是否存在職業介紹機構的重復申報或虛假申報。
(二)建立審計分析模型
根據審計要求,結合對相關政策法規的把握、對被審計業務的認知和積累的審計經驗,對要分析的問題進行歸納和抽象,建立審計軟件或計算機語言能夠實現的檢索、計算和統計條件,建立若幹分析模型(劉如卓等,2006),然後選擇最優的分析模型。本案中,審計人員通過對職業介紹補貼規定的學習,了解到同壹求職者壹年只能享受壹次免費職業介紹服務。據此,審核人員可以設置最優分析模型,利用職業介紹補貼的申報信息,找出申報超過1的求職者,也就是重復申報的情況。
(三)分析被審計單位的數據
主要是指根據建立的分析模型,借助數據字典、數據庫描述等技術數據,以及對被審計公司業務和業務流程的了解和認知,選擇要使用的基礎表,確定實現分析模型所需的具體數據,研究具體數據,掌握被審計數據的特點,確定業務數據的各個字段、代碼的含義和具體內容(董等,2004)。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實現審計分析模型,需要獲取求職者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職業介紹所名稱、雇主等信息。被審計單位已經提供了求職者登記表和就業補貼申報表,兩個表格中的身份證號字段是識別唯壹求職者的標識,因此數據可以滿足審計要求。在實踐中,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分析模型是前提,但分析模型只是分析的初步表達。在實施過程中,如果數據不能滿足分析模型的運行條件,往往需要根據數據的具體情況對分析模型進行修改。
(四)建立審計分析中間表
由於在設計數據庫時對數據進行了標準化的分解,而且數據庫的設計和表中內容的設置都是基於被審計單位會計核算和管理的目的和要求,壹般不符合審計人員的需要。因此,需要利用被審計單位數據庫中的數據,根據審計目的對被審計單位的原始數據進行“再加工”,從原始數據中選取所需數據,生成能夠完成審計分析的“中間表”(董等,2004)。創建審計分析中間表,要充分把握數據表與表之間的關系,根據審計目標對數據進行選擇和整合,並對其進行處理,形成符合審計要求的數據集,壹般是通過對所選原始表進行投影、連接、關聯和篩選來實現的。本例中,求職者登記表和職業介紹補貼申報表與身份證號字段相關聯,建立連接,生成滿足審計分析需要的中間表。
(5)完成分析
根據分析模型,利用軟件工具或SQL數據庫語言,運用經濟學、統計學等方法,對數據進行檢驗、核對、重新計算和判斷,得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