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省討論”。
他說,這幾年我看到,“朝廷之間的議論太多了,或者壹件事能不能做,或者壹個人對著太陽,或者不能做,或者名聲矛盾。”這就是所謂的“多政治”,總是矛盾的。我覺得,比如今天,不勞而獲是莫大的恥辱,中百萬彩票是莫大的榮譽;壹方面,妓女們不得不在街上遊行炫耀她們的笑話,另壹方面,白衣天使們正在努力為野雞預防疾病。如果是,人民該怎麽辦?
張指出,“每次見到巡撫、巡撫等官員,初到地方,都有壹個模糊的想法,或談事,甚至設幾個官。”新官上任就是這樣。“談幾件事”就是今天的“我簡單說幾句”。這兩句話簡直沒完沒了。另外,新官上任壹把火,也不要求胡亂更換中層幹部。他前任用的都撤了,或者親戚朋友調動,或者有馬屁精跟風,馬上有官員做。庸官的套路,哪裏都壹樣。
張還指出,妳看看這類文章,而且辭藻華麗。看的人無不驚嘆。並不是說他有才華,就是說他可以當導演。事實上,他的兒子剛到。“妳怎麽可能對地方病了如指掌?”不管妳是不是當官的,能有洞察力嗎?“這只是道聽途說。時間長了,我怕他忘了自己說了什麽。
張強調,要想做事,就不要空談。比如有些人在執政之初考慮不充分。當他們聽到有人說什麽,他們立即執行。在它起作用之前,他們因為人們的話語而停止。弄得大家疑神疑鬼,久拖不決,難見成效。他主張,以後“要做壹件事,開始壹定要謹慎,這樣才能阻止它,考慮它,也就是打破它。”做之前想壹想就好,做到底。
張還特別強調,皇帝要告訴各部府院,今後要了解朝廷的務實政策,壹切報告和匯報都要簡明扼要;是或不是,妳給我壹個明確的解釋。所有的幹部都應該公正、正直,建立“誠實、直率”的人際關系,並把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作為首要任務。這樣幹部管理才能活起來,隊伍風氣才能改。
第二次討論,嶽《振綱紀》。
張說,我看這幾年,管教不嚴,法律不管用,都是寬容的,百事可樂也跟著學了。“曖昧是指調解,妥協是指善良。”法律管轄的其實只是卑微的人;雖然有權勢的人違法亂紀,但沒有人能拿他們怎麽樣。相反,所有的紀律只有制定紀律的中央政府在執行,下面的官員就有了踐踏法律法規的勇氣,有恃無恐。縱觀官場,因循守舊之風漸成,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解決的事情,根本不可能。
張指出,在處理違紀問題時,人情當然可以考慮,但不能徇私,法要嚴而不猛(不必嚴打)。希望皇上揭竿而起,掌握國家命運,讓妳的光芒普照四方,肯定法紀應該是嚴肅的幹部作風,掌握統攬壹切的權力。
張還強調,賞罰要統壹於公平,切不可自私自利;政治和宗教秩序必須由中央決定,不能受空談的影響。凡是法律應該懲罰的,即使是有權有勢的人也不能寬恕;任何被冤枉的人,即使是卑微的平民,也要被糾正。這樣國家的誠信才能正確,中央才能有尊嚴,下面那些家夥才能有守法意識。
——在這壹點上,張大人與商鞅、韓非等法家思想相近,信奉法律的嚴格效力。所謂“有法必明,有令必行”(《尚軍疏》)是他們治理不正之風的法寶。
第三個討論是“重聖旨”,即中央精神壹定要貫徹好。
張說,如果衙門報道的事情關系到當地群眾的利益,衙門機關要考慮輕重緩急,按順序報道。中央交辦的事情壹定要抓緊辦,不要壹堆壹堆的。
張指出,天帝的命令猶如晴天霹靂。如果風不能動,霹靂不能擊,那麽連自然界的進化都可能停滯不前。
張強調,最近中央的命令執行不下去,抄到各部委之後,經常被拖延。或者簽壹句“按中央精神辦”,就算完事了,“壹切視為舊紙,嚴禁弄虛作假。”在中央的指示下,地方官員反應遲緩,有的甚至十幾年都調查不完壹件事。卷本堆積如山,大部分被淹沒(甚至掩埋);能作證的人死了壹半(鬼書裏壹半),真相查不出來,最後讓不法分子漏網。
張生氣地問:“國家的法律不延伸嗎...人有不平則鳴。他們怎麽能知道對錯呢?”?獎勵和懲罰是什麽?"
張還強調,部機關和科學院接到中央的命令後,要盡快作出答復。事情清楚了,要下結論,不要推到下面省份討論。需要在省內查處的,要嚴格規定時限,責令上報。部裏要設立登記簿,做到了就登記,做到了就註銷。逾期者,以違反制度定罪。這也將作為官方部門考核幹部的依據之壹。做到這壹點後,大家都會盡力盡責,事情就不會堆著推著了。
——史載,大明的吏治,到了嘉靖和隆慶那壹代,但凡有公文,官員都會簽個“辦”(秦琴尊),然後就成了壹紙空文。什麽“做吧”?哪個會關註!我不知道壹年檔案裏有多少麻袋,但是天知道!文件本身就是壹張紙,是無意識的。沒有人負責這件事。國家機構基本癱瘓。看看各級,都有官員在位,經常有壹些“會議”傳達這個那個,但實際工作卻推不動。
生命的開始,妳懶嗎?官員有時間吃飯、泡腳、剪彩,卻沒有時間做實事。
第四個是“驗名”,專門講用人的標準,非常詳細。
張說,每次看到朝廷用人,吏部的頭頭都會哀嘆人才匱乏。我認為古今人才的數量和水平應該相差不遠。皇帝用賞罰權來驅趕天下百姓。什麽樣的人才是得不到的?而且我也不相信“世上無人才。”問題是“名不副實,選不精,用不急,不求則已不重,但求人幸。”
換句話說,提拔的幹部名不副實。選拔的時候沒有認真考核,選出來的人不是需要的人。所以皇帝對下的獎懲不明確,下面的人投機取巧。於是,就形成了壹個可悲的局面:老牛和千裏馬拉同壹輛車,兩人都筋疲力盡;南國先生在樂隊虛張聲勢,怎麽會缺人才?事情怎麽做?
張指出,壹般來說,器必先試而後鈍,馬必驅而後知利弊。現在選人已經不是這樣了。稱壹個人是人才,並不能通過實踐的檢驗;任命某人後,但不要評估他的表現;那些把事情搞砸的人可能得不到適當的懲罰。於是產生了荒誕,憨厚,被嘲諷為無用;說大話不正經的人,虛張聲勢,竊取名聲;優越,說是不合時宜;那些奉承別人的人用虛假的外表欺騙了世界。
有些人雖然才華橫溢,卻因為地位卑微而被忽視(越是成為下屬,越是無能);沒那麽有才華的,因為有個虛名(外來的和尚會念經)而德高望重;偶爾做了壹件事的人,可以誇壹輩子;如果有人偶爾犯錯,就會有很多討論。
更成問題的是,官員往往任職時間太短,沒等他出人頭地就走了。“調整太復雜,轉移太突然”。壹個官員怎樣才能有責任感?更何況,用太多資歷來對待幹部,褒貶都不現實。
張說,我暗自思忖“天下不患無才,患無用之道”,沒有壹個好的選人方法哪裏能行?如果妳走對了路,天下的人都可以由皇族挑選,不可能挑出適用的。希望皇上慎重賞賜,用人必須考核政績,任用合適的人。對國家有貢獻的人,雖然獎勵壹千塊,封侯,也不要心疼;不為國家做任何事的人不能給他笑臉。
張向強調,要求皇帝下令吏部嚴格考課的方法,以確保名副其實。凡北京官三年期滿,外地官六年期滿,均不得連任或濫施恩惠。吏部作為後備幹部,必須理解“稱職”、“壹般”、“不稱職”(原文如此)的評語。至於官員的升、退、進,壹切都要以“功績”為標準。不要被虛名迷惑,不要拘泥於資歷,不要太在意輿論,不要摻雜個人好惡。不要用壹件事概括他的壹生,也不要用壹點點缺點掩蓋他的重大問題。
北京的衙門副職需要按量聘用。壹旦長官的位置空出來,他們就由副職來填補,不用再找了(哪裏有那麽多外來的和尚?)。部、院、部下屬各省的官員熟悉規則,盡職盡責。九年後,吏部可授京官壹職。級別高的可以調到本部門的正科級、副科級,其他級別可以直接調用,不用再往外看。
——張的建議相當重要,是他日後強制“及格”的藍本。在專制皇權下識人用人,壹直是壹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奸臣,看臉吃飯,跑去討好,往往仕途亨通;有能力的下屬,有的很努力,很認真,要麽默默無聞,要麽得罪人多,長期得不到提拔。如果人們對這樣的選拔不滿意,團隊裏哪裏會有士氣?
——我也看到過,有壹種小官吏壹心搶飯碗,壹聽說自己吃香,就整天陰沈;聽說官位失勢,笑得屋瓦震動。曾經有壹段時間,有高官來訪,馬上笑容燦爛,猛撲上去,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便於日後升遷。平日裏,我懶得在部門工作,也看不到。偶爾有所建樹,但已經喋喋不休三年了。這種奸詐的官員,高明而虛偽,卻名存實亡。老板不理解,不吹噓,未來會更坦蕩。可見古代的弊病在今天依然有毒,不知何時才能安息。
再來看第五個關於“固態”的討論。什麽是國家?壹個國家的立國之本是人民是否富裕,社會是否穩定。這篇文章,江陵先生語重心長,邏輯性強,即使我們的後來者極其聰明,也不得不接受——古人無所不知!
這篇文章也包含了法家思想。法家總是講強大,講實際。除去那些不完全理解的苛刻,我覺得法家的道理還是比較多的。民本就是管仲曾經說過的。管仲是齊國稱霸的壹大功臣。他說,“霸王始於以人為本。”我們要稱霸,要崛起為大國,不是生產更多鋼槍的問題,而是如何以人為本的問題。
再來看張老師的教導。
張首先指出,聽說皇帝的統治,誰要在外忙,必須先安定下來(權人出版社,當時的無稽之談,今天的真相)。尚書說:“民為國之本,此為國之本。”即使在古代大支時代,也有外國侵略者和小偷,但人民幸福,衣食無憂。為什麽?因為邦本深固,所以安全。民憂民亂,民不聊生,外寇內賊乘虛而入(蔣敬先生的意思是這種因果關系不應顛倒)。安居樂業的人壹般喜歡仁義,生活不好的人容易做壞事(身處險境的人容易做壞事是必然的)。
他說,去年因為是第壹年,國家減稅壹半,導致國家使用不足,邊防開支大,國庫空虛。雖然這是權宜之計,但人們無法忍受這種搜索。最近聽了國外官員的評論,說這件事不能做。原因是禦史作為欽差大臣出去了,目睹了百姓的貧困,沒有其他渠道清理欠稅。我們只好把各地的官方倉庫全部轉移到北京,這樣各省的倉庫都空了。遇到水旱災害,人餓死了,也無能為力。這樣國庫沒有充實,國家的活力被消耗了。
張也教導我們,我認為矯枉過正就會矯枉過正。在人窮財窮的當下,如果不痛苦地挽救,這種局面恐怕是無法挽回的。我磕頭懇求皇上愛惜窮人,多給百姓壹些實惠。所有不急的項目(比如草民壓,比如高層寬路廣場等。)都不利於征收和攤派,壹切都應停止。妳自己要倡導節儉,天下第壹。
我懇求皇上下令吏部慎重選好官,讓他們善待王。考察官員是否有德,要把那些自律清廉、愛民的人視為“合格”,也就是要盡快提拔。如果只是巴結上司,想方設法跑官要職,沒有真正的政府惠民,就算有才華也只能給“中考”。腐敗明顯者嚴禁追回,並押解至邊檢。贓款贓物返還時,另行處罰。
張強調,陛下應該責令住建部進行反省。為什麽每天來錢的方式都是缺錢?它的缺點是什麽?現在準備的新措施是什麽原則?現在風俗奢靡,不限制官民穿華麗的衣服,蓋豪華的府邸。再加上權貴兼並土地,賦稅不公,偷稅漏稅,欺行霸市,田賦偏向王。沒有人確切知道各衙門的小金庫裏到底存了多少錢和糧食。隨著假公濟私的盛行,官員們肯定會滋生腐敗。
張痛心疾首地指出,以上都是那些消耗金錢、讓人惡心的東西。如果能嚴厲追查侵吞國家財產的人,殺了他們,又何苦去找窮人,消耗國家的活力呢?
——張先生壹點也不是危言聳聽。自明代正統時期以來,財政狀況每況愈下。據《鎮定府誌》記載,成化以前,除了兩稅和草馬(邊防用),百姓只為政府服務幾天。弘治以後,中央和地方每年增加稅收十倍。官階再高的人都盯著下面的財富,公家私下加的東西,像老鷹抓肉壹樣,都會被拿下。王粲如何不因貧窮而出走?如果村裏壯丁數量不足以服苦役,就加土地稅。多麽壯觀的景象!
史載,當時對官員的評價,只是壹個稅收情況如何的故事(長官考試,只問錢糧),其余的官商只是壹個假故事。到了的葉,更是派人到處建議“清理國庫”,帶些錢回宮供他玩樂。每晚燈會,飲酒取樂,以為盛世已過千代。
真的是千代嗎?在酒和酒的海洋裏,人是很難醒來的。狐貍在草叢裏叫,很難爬墻。
然而,張先生“危險的人容易做錯事”的警告並不是為了嚇唬他。皇上,災難開始的時候,妳找不到壹個安靜的地方上吊。
最後壹項,即第六次討論,是關於邊防的。這件事也是重中之重。
在張開辟這條道路的前壹年,元年九月,秋高氣爽,馬肥肥。安達曾率六萬騎攻邊,寇大同,失陷石州。另壹個彪馬部落取得了薊鎮,到達了灤河。北京再次戒嚴,壹些人甚至棄官而逃。敵人直到十月才撤退。大明帝國又被折騰了。
張是個博覽群書的人,對軍事很有研究。他主管國防後,既有才又有才。他確實有壹些奇怪的天賦。他對很多問題都有獨到的見解,比如薪水,兵源,將領的選拔,這裏就不細說了。同時,他還提出了舉辦“大閱讀”的建議。大閱讀就是大閱兵。壹是可以考驗官兵的能力和膽識,二是可以宣布距離,讓人知道皇帝已經加緊了軍備,以示囂張。
自嘉靖二十八年張發表《時政》以來,距今已有19年。這19年的官場經歷讓他成為了壹個真正的人才。那時候他只是壹個討論政治的書生,還挺囂張的。這些建議現在是治理國家的成熟方法。
劉石陳數的命運也比前壹個好。隆慶莫名其妙地批了幾句,說:“妳看妳的表現,深明時事,看到了就忠國,醫院看討論。”
有些大臣在講座已經交給各部討論的時候,會忍不住感到興奮,總能談些實際的東西。欽差大臣王廷、兵部尚書馬森、兵部尚書霍季都拿出折子來談自己的感受。就說出來,就這樣。
張可能會失望,也可能他完全明白,明朝的改變不是靠思想,而是靠權力。最後壹句話,不管妳說多少。當然萬歷年間也有人見過。雖然他沒有自願參加這次演出,但他的自我宣傳努力已經充分顯示出來(暗指王國)。張多年後回憶,稱此舉是“前人冒昧,妄言,誠激時弊,不得不聽。”(《答廣西熊省長》)
恕我直言,我認為這不是真的。激情是真的。
政治上的不作為完全是激情使然。如果在位者沒有激情,人民就會過著悶悶的生活。年復壹年,我說皇帝恩情浩蕩,年復壹年,卻是積弊如山,河水日日清——我等到花都雕零!連地攤小販都能看清楚的東西,被皇帝上天英明神武,為什麽總是看不到?
張關於陳毅的文章與高拱的思想不謀而合。嘉靖四十五年,高拱還有壹本《革除八弊》準備上奏。可惜老皇帝非死不可,所以壹直壓著沒交。高拱簡直就是張的《劉晨詩書》的另壹個版本。我想他可能會對張另眼相看,視他為同路人。
劉氏的法家痕跡太重,當今王朝的心學和因循守舊自然是如魚得水,於是誣告張是“小人”的輿論也就從此開始了(雖然避我者也是從那時開始的)。
但張卻白白背了這個黑鍋。
陳的文章幾乎沒有得到皇帝的回應。然而,隆慶對《大嶽》很感興趣。他和武宗壹樣,願意穿上戰袍,跨上駿馬,裝成將軍。《尚書》第二年五月,隆慶寫了壹封信,準備秋讀。至九月,十余萬大軍集結京城,京營、邊關將領、爵爺、錦衣衛輪番操練,比拼騎射。“龍旗照耀虎豹營”,當時也是壹片煙塵,非同小可。
當時和後來都有人反對大閱讀,說這是浪費人和錢,要花200萬(誇張)來作秀;據說張為了討好皇帝,想出了這個餿主意。世界上能有被妳閱兵嚇到的敵人嗎?有錢的話,還不如幫幫邊防軍的家屬。但閱兵畢竟起到了心理作用,壹度盛傳中國將收復河套。我估計也知道風聲了——韓佳浪畢竟不好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