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人,石化工程設計專家 , 煉油工藝設計專家?。1949年浙江大學化工系畢業後,長期從事煉油廠工程設計。主持和參加過八個大型煉油廠及20多套工藝裝置的設計,為我國石油化工工業的科技進步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1989年被建設部授予"工程設計大師"。1990年被中國石化總公司授予"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和管理專家"等稱號。現任中國石化北京石油設計院技術委員會主任、兼任中國石油學會理事,高級工程師(研究員級)。
徐承恩長期從事煉油廠的工程設計。曾先後主持和參與過8個大型煉廠和20多套工藝裝置的設計。設計審核了大慶等4套大型煉油廠的各類煉油工藝裝置20多套,包括國內第壹次設計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尿素脫蠟裝置、丙烷脫瀝青裝置和分子篩蠟裝置,擴大航空煤油和軍用低凝柴油生產,實現石油產品自給。主持審定了燕山石化公司煉油廠及我國援建的阿爾巴尼亞煉油廠、朝鮮烽火煉油廠大型煉油廠設計。組織負責國家汽油改質和國家"六五" 科技項目"大慶渣油催化裂化技術"的攻關。主持審定了福建煉油廠、廣州石化總廠二期擴建工程第壹批90年代現代化大型煉油廠的設計方案。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
1994年被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生平經歷徐承恩(1927.1.21-)。煉油工藝設計專家。浙江省諸暨市人。徐承恩出生在諸暨應店街紫閬壹座匍匐於香榧叢中的小村莊。他6歲進鄉村學堂,學堂裏的教員大都只有幾年私塾的底子,那種壹成不變的填鴨式灌輸讓他感到疲倦,也感到厭倦。
1938年,在家人的鼓勵下,徐承恩踏上了異鄉求學路。
1939年5月,徐承恩最後考入了浙江南部麗水縣城的聯合中學。
1942年上半年,日軍攻陷麗水城,全校師生轉移到青田縣南田鄉(今日的文成縣)壹座大山裏。徐承恩的高中生活就這樣伴隨呼嘯的山風度過。盡管寒冷、饑餓、蚊蟲、疾病以及戰爭的威脅像影子壹樣須臾不離,但學習沒有壹刻中斷。
1945年初秋,日本戰敗投降,高中畢業的徐承恩被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系正式錄取。
1949年5月,22歲的徐承恩大學畢業,帶著建設新中國的夢想,徐承恩來到東北,走上了研發石化工業技術的道路。
1949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徐承恩報名去了東北的錦州合成油廠,由於工作出色,在錦州合成油廠運轉正常後,徐承恩很快被調到東北石油管理局,從事設計管理工作。
1953年5月,他又因為工作出色而進入中國燃料工業部石油總局設計局,為期50多年的工程設計生涯從此拉開帷幕……
1959年,含油面積達到865平方公裏的大慶油田的發現,改變了世界對於中國"貧油"的認識。經過石油工作者3年的艱苦會戰,到1963年大慶油田已經變成年產600萬噸原油的大油田。大慶油田的這種生產能力相當於過去舊中國44年石油產量總和的三倍。隨著含量豐富的黑色石油被源源不斷地從地下挖掘出來,新的問題也出現在了石油工作者面前。"大慶油田產的石油含蠟比較多,煉出的柴油凝固點高,北方天氣寒冷,這種柴油很難使用,脫蠟、降低柴油凝固點成為我們當時最重要的工作。"徐承恩主動擔下了這項艱巨的任務。整天面對的是彎彎曲曲的管廊和必須精確到毫米的圖紙,壹次次的失敗,壹次次尋找問題,壹次次的試驗,其中的種種艱辛和困難遠遠超過了常人所能夠承受的範圍,三年時間,也許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算長,但這短短三年卻熬白了徐承恩的頭發。這壹年徐承恩才38歲。
徐承恩1965年,尿素脫蠟裝置終於在萬眾期待下設計成功,通過化學反應去掉原油中的石蠟成分,這對利用大慶原油為航空以及高寒地區提供燃料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後來的石油工作者把它和其他四個自主設計的煉油裝置親切地稱為石油界的"五朵金花"。徐承恩也由此奠定了自己在中國石油界的地位。
上世紀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徐承恩作為北京設計院總工程師,主持審定了燕化煉油廠和援外煉油廠的設計工作。
1980年,當時已經成為北京設計院院長的徐承恩提出了"北京設計院要從國內設計向國際型轉變,從單壹的煉油設計向石油化工型轉變,從單純的設計向工程承包公司轉變"的構想。他的設計使福建煉油廠在中國首次實現了全廠集中控制、裝置密集布置,消除了大管廊、大馬路和大廠前區的設計舊模式,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他還頂住了來自各方的壓力,從中國石化建設的大局出發,使設計程式由過去"先地上後地下"變成"先地下後地上",加快了工程進度。
在"汽油改質"攻關會戰中,徐承恩作為攻關組組長,與有關單位歷時9年攻關,不僅使甲基叔丁基醚工藝開發和裝置的設計獲得成功,還促進了催化重整催化劑的更新換代與汽油脫硫醇工藝的改進,進壹步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任職情況北京石油設計院工程師、室主任、總工程師、院長等職。
中國石化學公司北京設計院技術委員會主任
國家重油加工重點試驗室學術委員等職
中國石化總公司科技委員會委員
中國石油學會常務理事
北京石油學會理事長
個人成就1949年8月,他奉命到錦州合成廠(中國第壹家煤煉油工廠,現錦州石化公司)參加該廠恢復建設工作。經兩年努力順利出油,為當時石油非常緊缺的新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3年調石油總局搞設計工作。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中期,大慶油田勝利開發,使中我國的煉油工業進入壹個發展時期。作為設計技術骨幹,先後參加設計和審核大慶等4個大型煉油廠各種類型煉油工藝裝置20多套,其中包括國內第壹次設計的丙烷脫瀝青和尿素脫蠟裝置。
徐承恩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後期,主持審定了東方煉油廠、阿爾巴尼亞巴爾什煉油廠、朝鮮枇梘煉油廠等大型煉油廠的多項設計,在工藝流程、技術方案等重大關鍵問題上,起了把關作用。
70年代後期,具體組織指導了壹批重大項目的技術攻關,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負責的上海煉油廠節能技術改造常減壓裝置和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均獲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在催化重整、MTBE裝置等方面的技術攻關項目中,對提高國產汽油的質量和芳烴生產作出了貢獻。
為1989年被國家建設部授予首批中國工程建設設計大師稱號。
1990年被中國石化總公司授予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和管理專家稱號。
1991年享受 *** 特殊津貼。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名人箴言"量力而行,科學論證;項目選擇,富民為本;開放經濟,勢在必行;生態保護,重中之重;持續發展,依靠人才"。
這是中國著名的煉油工藝專家、78歲的徐承恩院士在2005年12月12日上午的報告結束時,留給海南的40字石化工業發展箴言。
人物評價滿頭銀發,堅毅而慈祥的面孔透露著他身經百戰的洗禮。他既是知識淵博,功底深厚,經驗豐富的學者,也是平易近人,可親可敬,為人高尚的良師益友。和他***事多年的原總工程師李昌彀概括說:"徐院長是典型的專家式領導幹部。"1949年,他22歲大學畢業後滿腔熱忱地投身到祖國的石油化工建設事業。不久,他成為煉油設計人員中的佼佼者。他曾擔任中國1953年建立的第壹個煉油設計院工藝室主任等職。六十年代以來,他又陸續擔任了該院總工程師、院長、技術委員會主任,兼任中國石油學會常務理事、北京石油學會理事長等職。現任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專家委員會主任。半個多世紀來,他參與指導過許多設計和科研攻關項目,其中直接負責和參與的項目曾有兩項成果分獲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壹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還有些獲國家其它重大獎。但在報獎時,他總是首先想到別人,從來沒有把自己的名字寫進獲獎名單中。對此,他無怨無悔。這種執著敬業、高風亮節、無私奉獻的精神使許多領導幹部和職工深為贊嘆。他被評為國家突出貢獻專家,被中國科技大會及北京市科委分別授予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被北京市科協授予最佳理事長稱號等。
徐承恩在報告中展望了全球石化工業的發展趨勢:石油化工產品的需求增長遠大於油品需求的增長;石油價格上升的總趨勢不可能改變,石化產品的成本必然上升;丙烯需求的增長快於乙烯,增產丙烯的各種新技術受到重視;天然氣化工和煤化工將會悄然興起。
結合海南實際,徐承恩說,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海南省的區位優勢又給海南建設石化工業帶來很大的發展機遇,因為這種區位優勢可以轉化為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因此在海南省適度發展石化工業,很有必要。且海南已經有了壹定的發展基礎。對他的40字箴言,徐承恩院士做了系統闡述。
他說,發展石化工業,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則是量力而行,科學論證,好多地區和城市發展石化工業過程中曾經遭受失敗,就是因為沒有做好這壹條。
第二條原則是"項目選擇,富民為本"。徐承恩認為,發展石化工業不能只盯著附加值高、但產業鏈無法延伸的項目,而要盡量發展能夠拉長產業鏈,帶動下遊產業發展,給好多人創造就業機會的項目。
對於自己提出的"開放經濟,勢在必行"原則,徐承恩的解釋是,在資源、資金、技術可以全球化的今天,市場也會相應地面臨全球化問題,我們要應對的是世界大公司。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發展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高效益的企業。
連日來聽取了多位海南省領導對保護生態采取的種種措施,對"生態保護,重中之重"這壹原則,徐承恩表示,他相信海南會做好。
"持續發展,依靠人才",徐承恩對這壹點說得最多。徐承恩說,中科院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曾對各省5個支持系統進行測定。其中"智力支持"壹項,海南排全國倒數第四。石化工業發展壹定要依靠人才,企業的發展也不能走過去的老路,不斷地重復引進。要做到引進壹套先進設備後,立馬進行相關研究、開發,過幾年不但不再引進,還可以輸出相關技術。
"海南的智力支持系統還薄弱,壹定要加強,要重視人才、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徐承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