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學生該如何讀書
關於新時期小說創作與評論是壹個永遠說不完的話題,藕斷絲連,糾纏不清。原來我壹直關註中國當代文學創作情況,也有以此為終身職業的念頭。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自己遠離學院之外。近來我轉而關註五四民國時期的史料和中國古代歷史和古典作品,長篇小說較少閱讀,使得我對中國當代文壇越來越疏遠和隔膜。原來讓我說說新時期長篇小說創作的情況,因為自己已經不是學院中人,沒有這個精力和能力,所以壹直感覺底氣不足,只能給大家談壹些野狐禪性質的東西。親身經歷或者體驗的文學創作,肯定比上幾節所謂的文學理論課強得多。體制內的教材都是機械化的記憶,沒有任何獨創之處。我們學的都是死板教條的知識,不夠靈活,在實際生活中是用不上的,除非妳考研或者將來當大學老師。要當壹個稱職的文學評論家,都必須從頭再來,從讀作品開始。有的同學獲了不少獎學金,分數考得也不壞,可是,離真正的能力還很遠。很多同學讀書完全是為了考試,書上的條條框框背得很熟,某某作家寫過什麽作品、他的風格如何、文學史上的價值與定位,等等,都壹清二楚。可他是聽老師講而得來的,死背課本得來的,原著他根本沒讀。這樣的學生,跟他談文學、談思想有可能嗎?在壹雙雙克隆的眼睛之後,我們看到的是克隆(復制)的思想。所以這也是很多高校不讓自己學校的畢業生留校,以防止學術上“近親繁殖”的原因。“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得就是這個道理,邯鄲學步,學術不會有創新。我跟大家壹樣,也是從大學出來的,知道教材是什麽樣的東西,它是普及讀本,主要目的是講壹些學術史或者線索性質的東西。所以,大學的老師,我們可以叫他教授或老師,但很少稱之為學者或思想家。要談“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高校講壇上壹般是談不到的。 關於文學評論或者說作家創作,下面粗淺談談我的幾個觀點: 1、建立在眾多閱讀的基礎上,不能泛泛而談。比如我曾給大家做了個“新時期優秀長篇小說”的書目,那些“鬼主意”,也不是壹下子想出來的,是建立在我自己閱讀的基礎之上。比如前段時間網絡上討論王小波,我也參與了,文章還被選入了討論專題。這跟我對王小波這個文化異數感興趣有關。我把他比做齊天大聖,是因為我認為他與孫悟空壹樣,身上都有壹種追求自由和尋找真理的精神。還有李傻傻的《紅x》,我為什麽選它呢?余華我為什麽選擇《許三觀賣血記》而不是《活著》或者《兄弟》或者其他?都有我的道理,盡管妳或許並不同意,其實文學評論本身就是爹說爹有理、娘說娘有理的事情。沒有壹家之言的定論,這就叫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可以不贊成妳的觀點,但我支持妳說話的權利,說得就是這個道理。文革已經過去三十年了,沒有人會為此給妳扣帽子、抓辮子、打棍子,放開膽子自由言說,這是妳的權利。 2、好的評論家是自己既寫又評的作家型評論家。學院式評論家是站著說話不要疼。山西有個作家叫做韓石山,臨猗人,號稱“文壇刀客”。卯足了勁的出書,如《韓石山社會批評集》《韓石山演講集》《徐誌摩傳》《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誰紅跟誰急》等。他有壹句很著名的話:小說寫不動了寫散文,散文寫不動了寫評論,評論寫不動了做學問,學問做不動了做講演。大概就是文學寫作在前、文學批評在後的意思。韓先生也說過另外壹句很有意思的話,是在山西大學做學術演講時說的,後來發表在他主編的《山西文學》上,原話是:青春作賦、中年治學,晚年修史(整理鄉邦文獻)。“青春做賦”大概就是要趁年輕時寫作的意思。青春時期有激情,文學需要激情的火花去點燃。而治學術或者說做文學評論,需要更多的理性,年齡大了,或許看事情更為客觀、淡定。只有妳早年有創作的經驗,才能為妳的文學評論打好強有力的基礎。在此種意義上說,我喜歡蘇童、余華他們寫得那些談論閱讀外國文學之後的隨感,它們比壹打論文綱領要強得多。所以大家從現在就要開始寫,不要等自己將來考上研究生文學院畢業了,單刀直入,直接就去寫評論,這樣的終南捷徑並不可取。 3、用好網絡這個媒體。現在有很多網絡寫手,水平很高,文字都不錯,比如痞子蔡的《第壹次親密接觸》,當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兒》等書,都是靠網絡起家。網絡論壇上發表作品,不像紙質媒體那樣,門檻比較低,沒有投稿投不中的心理壓力,眾多的跟帖也會給妳以鼓勵,讓妳更快捷地了解自己的長處或者弱點,從而進壹步提高自己。雖然並不是我們每壹個人都能成名成家,成名成家的人畢竟是少數,但學校本來也不是培養作家的地方,它的初衷是通過教育讓妳掌握壹技之長,將來更好地從事某壹種相關職業。像師範院校,它的目的是培養教師,中文系,它的目的也是培養中學老師或者新聞文秘等專業人才,而不是培養作家,只不過中文系與作家的距離更接近罷了。所以我們要用好網絡這個媒體,放下包袱,去練習,去學習。 4、出手要快。也就是說要思維和文字跟得上。當代文學作品出版的速度非常快,走馬燈似的,妳跟得上這個節奏。人的思維,帶有不固定性,面對快速變化的文學現象,我們中文系學生,要做出比別人更敏感的反應。當然,文學評論不是壹條跟著作家作品跑的瘋狗,作家賈平凹說:蝌蚪跟著魚兒浪,最後浪得連壹條尾巴也沒了。就是這個道理,妳不能壹味地跟著別人跑,如果這樣,給妳的最終是找不著北的感覺! 5、平常要多練習寫作。不要空手套白狼,停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光說不練,光看不寫。長時間不寫,下筆就有枯澀的感覺。不要把畢業論文當成妳的“處女作”,到快畢業的時候才開始鍛煉寫,到時畢業後用得著就遲了,臨時抱佛腳的態度並不可取。6、作為中文系學生,文學是重要的,但作為壹個未來的社會人,文學只是妳生命中的壹部分而已。所以妳如果不喜歡學文學,可以學寫其他方面的東西,撿到籃裏的都是菜,不要不喜歡就跟自己賭氣,耍大牌,結果四年啥也沒學會,除了壹身壞脾氣。妳可以寫公文、寫新聞、寫時事評論,也影評,寫八卦輿論,沒什麽的。我嚴重支持妳們。只要學習,什麽都能成功。連玩網絡遊戲都能玩出高手,掙了大錢。妳可以把妳的文學天賦利用發散到生活中的四面八方。我們中文系學生,沒什麽特長,就是認識的字多,這就是妳的特長,社會上所有的印刷品都是文字碼出來的。妳的所有板磚,什麽時候都用得著,砸著誰算誰,天鵝、麻雀,打到的都是菜! 7、語言就是生產力。大家知道講《論語》的學術超女於丹吧,大家看她在百家講壇的演講,還有和鳳凰衛視陳魯豫的訪談,那家夥,口才那是相當好,簡直太有才了!如江河流瀉,汩汩滔滔,正如他引用余光中寫李白的那句詩壹樣:“繡口壹吐就是半個盛唐。”所以我們寫文學評論要學會運用語言。沒有語言,所有的文學評論都是空的。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口頭表達能力特別強,但不能訴諸於文字,只能把文章停留在“口頭文學”這個層面。作為中文系的學生,達到這個層面是遠遠不夠的。這是若幹年前江湖藝人,那是勾欄瓦肆說書人的水平。過去有許多說書、唱戲的藝人,都不會讀書看報,不識字,全靠死記硬背。況且許多說書人是盲人,當時也沒有盲校教他讀書。妳也許說,擺地攤和天橋也能出個侯寶林、郭德綱什麽的……那我沒話說!這樣的概率相當於買彩票中彩,有點太不靠譜了。那麽,什麽是好的文學呢,如何鑒賞壹部文學作品呢?我看,主要是看文字是否精彩,看作品是否能夠真的震撼妳,打動妳,感染了妳,這才行。好的作品是靠作品本身來說話的,而不是看文學評論家的隔靴搔癢的評論文字。不要老看作品是否上了暢銷書書排行榜,也不要老盯著那些所謂的權威文學評論家的評論。現在的批評有很多腐敗,如紅包批評、名人批評等。真正獨立的學術批評,能洞察小說命門的文學評論家相對較少。很多人是為了大學裏評職稱和房子寫論文的兄弟姐妹們,壹些是為自己圈子裏的兄弟姐妹們叫好喝彩,還有壹些是為本地域的寫作的兄弟姐妹們鼓勁喝彩。妳多翻上幾本文學評論的書,就能看見作家和讀者的微妙關系。或者看壹些評論家給某作家寫的序言,更直白,不是他的哥們,就是本地的作者,而寫評論的就是本地區的作家協會主席或者文聯主席什麽什麽的。大家如果不信,可以有空找幾本書仔細看看。不要老相信權威,膜拜權威,勇敢地說出屬於自己的感受,不要怕貽笑於大方之家,勇敢地邁出第壹步去。什麽事情都有壹個過程。不要怕人笑話。文學評論說白了,就是以下的壹個公式: 文字+ 妳的感受 + 壹點專業知識 = 壹篇精彩的評論 (根據在某大學中文系的演講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