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彩票查詢 - 關於選擇的方法論——概念本質35

關於選擇的方法論——概念本質35

您好,歡迎來到 終生實踐者 文字版第三五期,本期我們要打磨的概念是:

先說個貌似題外的話題:

許多年後,他們都壹樣,都會發現自己其實可能有過壹次以上的機會(雖然不壹定吧)。可當初他們為什麽沒有出手選擇呢?妳再跟他們聊聊,他們都壹樣的,都認為自己的要求並不高,不求最有錢最好看…… 他們是這樣想的:

……

看起來,確實各個都是很壹般般的要求,都沒要求最好,只要求1/3 以上,咋就找不著呢?這是個簡單的數學應用題,每個要求都只剩下1/3 的選擇,最終,只剩下差不多4‰ 的選擇—— 而事實上,每個人在適齡期間,能夠足夠深入了解的人數不超過150 人(包括同性),於是,得活上三輩子才有可能真的碰到。這還沒有算上另外壹個因素:

其實不光是尋找伴侶,只要我們有基本的概率常識,就能夠避免生活中大多數的煩惱,比如我們總愛犯的壹個毛病:

這也是為什麽我會在很早之前就提醒大家,概率論是我們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壹。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時候。我提的要求也不高,為什麽就沒有人能夠滿足呢?每個條件單看起來確實不高,但是如果妳按照概率去算壹算就會苦笑壹聲:原來不是我運氣差,而是因為這就是真實的世界。

所以準確的說,他們在設定標準的同時,就註定自己只能被剩下的命運。

我們上周就說過,生活中最可怕的就是“這個世界不是妳想象的那樣”。

所以盡管不情願,我們也不得不接受,然後客觀理性地去打磨我們的價值觀,讓選擇更為合理。

然後,那些沒剩下的人,好像在這方面也沒花多少心思,就直接沒有了另外壹些人的煩惱—— 讓人感覺真是“不公平”!那些沒剩下的人如何想的呢?他們在這方面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他們的思考模式大抵上是這樣的:

這就是價值觀決定命運(或者說輕壹點:價值觀決定生活質量)的壹個絕佳例子:

什麽是價值觀來著?價值觀就是思考“什麽更重要?”和“什麽最重要?”然後盯住重要的,而不是那些不重要的……就這麽簡單。

那麽,正題來了,請問:

答案也很直接:

就是這樣,人生的頭等大事只有壹個,“ 選擇 ”。再進壹步仔細看,人這壹輩子需要拼了命去選好的機會,也就那麽幾個而已。上大學選擇什麽專業,畢業了選擇什麽工作,到時候了選擇和誰結婚,如果創業的話選擇什麽賽道,等有閑錢了選擇什麽項目投資…… 所謂的“大事”大抵上也就這些,也許還有別的,可總是數量並不多。

於是,大智慧就是要用到這些大事兒上。至於別的地方麽,難得糊塗其實是好建議。

我們總在提“ 珍惜註意力 ”,其實就是希望大家把省下來的註意力,放到真正值得運用它的地方。

我始終覺得很多重要的資源都是有限的,不論是註意力還是時間。所以如果妳把它們看成是有限資源,那麽如何對它們進行有效分配,就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

很多人在淘寶上買東西的時候,特別喜歡“貨比三家”,而且在這方面頗有心得。我當然不建議大家鋪張浪費,但是在這種瑣碎的事情上花太多時間去思考,等到妳真正需要做重大決定的時候,多半會“力不從心”。

而且我相信“ 凡事皆可準備 ”。所以妳平時就在做選擇,尤其是在做重大選擇的時候花功夫,以後就會越來越熟練,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之前的文章裏,其實我們已經提到過,每個人做選擇的根基就是他的價值觀。價值觀不同,就會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的文章,每壹期都是在各個角度、維度錘煉自己的價值觀,我們思考什麽更重要,什麽最重要,進而在那個角度或者維度上做出選擇。比如,我們知道了註意力更重要、更寶貴,那麽我們就會做出很多不壹樣的選擇;我們知道了決定價格的最重要因素是需求,那麽我們就會做出很多不壹樣的選擇;我們知道了投資的剛需是避險而不是冒險,那麽我們就是會做出很多不壹樣的選擇……

所以,錘煉自己的價值觀,就等同於提高選擇質量。再進壹步,做選擇的更深的方法論是什麽呢?壹句話就能說清楚(我個人超級迷戀那種壹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原理):

我先給妳講講另外壹個事兒。

亞馬遜(Amazon.com)現在已然是互聯網巨頭,它也是地球上第壹個真正成功的電商企業(Amazon 1995 年成立,Ebay 1995 年成立,Netflix 1997 年成立,阿裏巴巴1999 年成立,京東商城2004 年成立……)。那麽亞馬遜選擇的第壹個商品是什麽呢?—— 大家都知道,是書。

大家有沒有認真想過,為什麽亞馬遜選擇的商品是書,而不是別的什麽呢?傑夫·貝索斯在壹次私下的分享中提到他們當年為什麽選來選去,最終選擇書作為他們的主營產品:

更重要的關鍵在於,我們要選擇壹個 售後成本很低,甚至幹脆沒有售後服務的商品 !

再壹次,這又是簡單的數學應用題:如果,在每個條件中,都嚴格地去掉90% 的選項,那最終,就是壹萬個商品裏,只有壹個能夠滿足條件…… 事後復盤之時,所謂的“秘密”就會顯得過於簡單,可實際上,簡單並不等於容易。能夠做出這樣高質量的選擇的任何團隊,做不成大事才怪呢。

很多人都喜歡逃避做困難的事情,但是有壹件事是妳無法逃避的,那就是:

即便是“不選擇”,其實也是眾多選項中的壹種。

而我們之所以對於這麽重要的事情“無動於衷”,就是因為沒有深入思考過這方面的問題。我們總在強調努力,堅持等品質,卻從來沒有認真的想過“選擇”才是最重要的。

每個人都不希望犯錯誤,更不希望因為選錯了而“吃虧”。但是有時候吃壹些虧反倒是妳獲得其他好處的前提,而且在這樣的“吃虧”和“占便宜”的博弈中,妳會逐漸明確壹個問題:

因為只有這樣的取舍,才會凸顯出某壹樣事物的價值。妳也才能夠在關鍵時刻,真正知道應該如何做選擇。

我們再把選擇的深層次方法論重新斷句理解壹下:

每增加壹個條件,選項就會大幅度減少;如果有沒必要的條件摻雜進來,那麽就會提前使得自己“全無選擇”。這很可能是絕大多數人最終放棄深入思考的根本原因,因為他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在進行選擇的時候,摻雜大量的不必要條件,搞得自己最終顯得“根本就沒什麽選擇”,於是覺得那種“深入思考”根本就沒有意義—— 笨壹點的,就直接成了“伸手黨”;聰明壹點的,不自覺就進入了另外壹個坑:

現在我們知道了,所謂的選擇,就是增加條件,但也明白了,那條件必須是“ 必要的條件 ” —— 選擇,是在我眼裏“奧卡姆剃刀原則”最應該必須嚴格貫徹執行的地方。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Wikipedia 上看看“奧卡姆剃刀法則(Ockham's Razor)”究竟是什麽。“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只是其中壹個層次的解讀—— 事實上,奧卡姆以很多種方式陳述過這個法則。而我在選擇上選擇應用奧卡姆剃刀原則,是用“類比方法論”,思考:這個道理還可以用到什麽地方?結果發現,在做選擇的時候:

剩男剩女之所以剩下,很可能是由於把太多沒必要(或者沒那麽必要)的條件放進來,進而導致選項全部被過濾掉。而亞馬遜當初的選擇最終被證明為是極為明智的,肯定是由於他們在選擇的時候,只放進來那些最必要的條件並確實嚴格依據那些最必要的條件去篩選,最終找到那“難得的選項”。

當我們討論成功案例的時候,壹個很普遍的說法是:

事實上,高質量選擇者,不是“什麽都想到了”,而是盡可能做到了“想到那些必要的條件” —— 無論是誰在任何時候做出的選擇,最終都要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所以,即便選擇足夠正確了,最終也不壹定成功,但勝算更高,這是很顯然的,是吧?

我個人是每天都有壹點進步的,但不斷進步也有壞處,那壞處就是“經常不太愉快” —— 因為總是感覺“昨天的自己蠢死了!”(真是恨不得用更狠的臟話……)比如,當我在2017 年回頭看2016 年自己的投資決策(2015 年的就更別提了),發現有些項目早就死掉了…… 復盤自己的決策過程,最終的結論總是壹樣的:

觀察別人,反思自己,四處求教,海量閱讀,搞來搞去,最終的結論都是壹樣的:

很多人在選擇面前不知所措,壹方面是因為沒有明確的價值觀,另壹方面也是因為:

而這樣的恐懼會讓人把選擇權交給別人,而自己則又失去了壹次鍛煉“選擇能力”的機會。於是這種惡性循環便開始了。

偶爾會聽到別人問我:

其實我只是知道,如果我現在不多去思考,好好選擇的話,以後的後果可能更嚴重,我要吃的苦頭可能是現在的數十倍都不止。

況且 思考本身也能給我帶來快樂 。所以為了這麽壹個既重要又快樂的事情,吃壹點苦頭也是可以接受的。

絕大多數人甚至幹脆回避認真思考重大選擇(無非就是篩選必要條件,和用條件嚴格篩選)—— 然後把自己有限的寶貴註意力放到雞毛蒜皮的事兒上糾結壹切。從這個角度望過去,還是壹樣的結論:絕大多數人(包括兩輩子之前的我自己)根本不配做投資,因為投資是最最看重選擇的行業啊!因為絕大多數人回避真正有意義的思考啊!因為絕大多數人就是不回避也想不出所以然啊…… 其實,想想看吧,古人常說的“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也不過是在描述絕大多數人的狀態。

對待重大選擇的態度越來越嚴肅,越來越認真之後,怨天尤人的念頭就徹底被根除了。年輕的時候,我偶爾還會顧景自憐壹下,覺得自己運氣太差,老天對自己太不公平。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思考的深入,越來越覺得,都是自己的選擇能力差造成的,甚至得到這樣壹個結論:現在壹切的尷尬,最終都是當初自己選的…… 把時間拉得越長,這個結論越確定。

我當時在新東方的同事,後來創辦Cobuild 基金的鐵嶺,曾經淡淡地跟我說過這麽壹句話(他無論說什麽話都是淡淡的姿態):

事實上,許多年前我在寫《把時間當作朋友》的時候,也提到過成功的公式:

然而,在十多年後,我這麽壹個勤於反思,勤於思考的人,依然經常懊惱已經做出的壹些選擇,說明知易行難的程度實在是太高了吧?很難的,真的很難。

鐵嶺還淡淡地給我講過另外壹個創業方向的選擇原則:

後來,我看創業項目的時候,跟創始人聊天,常常這樣聊壹陣子:

接下來的短短十分鐘談話,基本上能很明確地給我壹個大致的判斷依據,能告訴我這個創始人究竟是不是壹個很認真嚴肅深入地對待自己的重大選擇的人,真的是屢試不爽。並且,如果壹個項目後來終究失敗了(其實失敗的比例總是高很多),而後我自己復盤的時候,回頭望過去,百分之百都是因為那十分鐘談話裏的壹些蛛絲馬跡被我徹底忽略掉了—— 只能說明我自己也欠修煉,路漫漫其修遠兮!

很明顯,選擇能力並不是天生的,它明顯屬於只能通過後天習得與鍛煉的能力。所以說,選擇能力,肯定是平時壹點壹點鍛煉出來的。練習的方法也很簡單:

妳的價值觀會影響篩選時所添加的必要條件,而通過這些必要條件所選出的結果,又會反過來影響妳的價值觀。

所以說這是壹個循環往復的過程,而我們努力要做到的就是讓它盡量能夠不停地正向循環。

那如何做到這壹點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仔細記錄每個選擇的過程。因為只有這樣,妳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在哪壹環節犯了錯,進而有機會糾正錯誤。

有些人之所以沒有成長,就是因為“太聰明”了。

他們的聰明才智通常都用在了壹個地方:

但是這樣的結果通常是,所有的註意力都用在了找“更好”的方法,最後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踐行。

反倒是那些讀完文章之後,老老實實實踐的人最終取得了進步。

所以我也總在強調,即便我在這裏說得再多,說得再好,如果妳不去行動,那也對妳起不了任何作用。

做記錄很重要,很多人最終之所以很糾結,是因為他們從來不做記錄,總以為自己“聰明到什麽都記得住” —— 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總是忘掉很多東西的,尤其是重要的東西…… 並且,事實上,記憶力好壞與大智慧(或者說真聰明)並不是完全正相關的。

只要有記錄,就可以回顧,就可以反思,就可以改進,就可以提煉,就可以通過不斷雕琢最終形成完善的價值觀體系—— 而最終,這恰恰就是絕大多數人徹頭徹尾地欠缺的好品質。並且,保持記錄,很可能是解決絕大多數人“遇事亂糾結”的最簡單有效的手段,不要小看積累的力量,時間久了,那些曾經用過的篩選原則,總是可以在“意料之外”的地方用上—— 不信走著瞧。

請在留言區寫下妳關於成長的任何問題,不論是關於人的,關於事的,還是關於妳自己的。我會把我對於這件事的看法,以及我在這類事情上所秉持的原則寫出來,和大家壹起分享。

以下是有關問題的基本要求,請大家務必要 認真閱讀 ,因為妳的問題是否會被選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問題的質量。

我們作選擇的目的,說到底就是為了能夠更快速地成長。這壹條要求除了明確提問範圍之外,也同時想提醒大家,並不是只有就業,擇偶這些“大問題”才是關於成長的。就像妳的註意力是被細小的瑣事所占據的那樣,我們很多的進步其實發生在“小問題”的選擇上。

比如“我要去海南度假壹周,每天會有兩個小時的閱讀時間,希望找本書讀壹讀,不知道《動物農莊》和《圍城》應該選哪壹本?或者有什麽其他書可以推薦嗎?”就是壹個不錯的小問題。

所以大家切勿提問的時候“飄在天上”,我們的成長其實都是壹步步腳踏實地完成的。

如果妳問我“如何快速賺取人生第壹個100萬”,我只能開玩笑地回答:“去買彩票吧!”

很多時候,我不回答壹個問題,並非因為這個問題不能回答,而是牽扯的背景信息太不完整,以至於要想說清楚只能寫本書。所以面對這類問題,統壹的答案只有壹個: 看情況 。

所以如果妳希望自己的問題被回答,補充好背景信息和相關細節是壹個好方法。雖然我們永遠無法補充完所有的細節,但我們總歸要盡力。比如剛才的問題如果被補充成“我是壹個好吃懶做的人,我如何賺取人生第壹個100萬”,我就會很認真地回答:“去買彩票吧!”

妳的問題最終應該是壹個選擇題。

由於情況的不同,擺在每個人面前的選項也是不同的。這涉及到能力,性格,家庭等多種因素。所以如果是壹個開放式的問題,雖然我能給出我的選擇,但很有可能那並不在妳的選項當中。

所以大家最後要把問題落實到選擇層面。而在這個尋找選項的過程中,妳也會對自己的問題有更深的了解。

再壹次提醒,請大家認真閱讀上面的要求,然後再提問,我們已經用了壹年時間“只字不差”地閱讀了,相信大家能夠做到這壹點。

好,以上就是今天 終生實踐者 文字版的全部內容,歡迎妳在留言區裏寫下妳的“成長記錄”,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