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旅遊景點惠蘭閣
回瀾閣位於青島市南區海濱,與小青島隔海相望,北端與中山路直線相連。它被認為是青島的重要標誌。這個亭子是二層八角形的亭子。展館覆蓋著彩色琉璃瓦,由24根紅色的柱子支撐著。展館中央有螺旋樓梯,樓上四周有玻璃窗。正所謂“壹窗壹景,壹景壹畫”。我們可以從窗戶向外看,看到美麗的青島灣和周圍的景點和著名的建築在各個方向。
1930年,在當時青島市市長沈鴻烈的建議下,決定對已經成為青島重要觀光景點的棧橋進行徹底改造。
9月開工,1931。橋南端建有半圓形防波堤,防波堤上建有具有中華民族傳統風格的雙層飛檐八角閣,名為“回瀾閣”。該亭覆蓋著黃色琉璃瓦,由24根圓形亭柱環繞。亭子是壹個二層的球形大廳,中間有34個螺旋形的臺階,可以壹直蕩到二層。1933年4月,項目全部完成。
格非回瀾閣匾上的這三個字,原是原青島市市長沈鴻烈題寫的。此匾在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期間被掠奪到日本。新中國成立後,很多人去日本尋找這塊牌匾,都沒有找到。目前“回瀾閣”二字由著名書法家舒潼題寫。
1936期間,在市政府和專家、市民共同評選的“青島十景”中,“以棧橋為主景的飛亭”成為第壹景。1992 65438+10月16,青島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路
與棧橋南北成壹條直線的路是中山路,是青島的老商業街,有100多年的歷史。德國占領青島後,為了在後海修建深水碼頭,在1899處開辟了壹條連接南北的道路,也就是中山路的雛形。德賢路以南是德式住宅區,名為“費德利街”,德賢路以北是中式住宅區,名為馬達路,1922。兩條路合並,命名為山東路。1929,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更名為中山路。中山路全長1.300余米,63棟建築,1.6多個商場。同時也是全國1,000個示範點之壹。
中山路也是老城區最繁華的地方之壹。這樣,棧橋就成了大海和市場的過渡。它把海洋和陸地緊密地聯系在壹起。中山路最高的樓是9月份開盤的百盛商廈,1998。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批18家合資零售企業之壹。由青島市第壹百貨大樓和馬來西亞金獅集團聯合打造,總投資7.8億元,地下5層,地上49層,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商場面積5萬平方米。當時被稱為齊魯商業第壹樓。
小青島
回瀾閣對面的島是小青島。小青島位於膠州灣入海口北側的青島灣,風景秀麗。這座島的原名是青島。這個島因常年樹木蔥郁而得名青島,對面就是黃島。青島建於1929,當時也是以此島命名。距海岸720米,海拔僅17.2米,面積僅0.012平方公裏。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靈山的魏徵記載:“小青島在淮子口那邊,是入海者必經之路”。因島形似古琴,水似琴弦,風吹波音似琴,故又稱“琴島”。每年夏季,海風習習,樹木蔥郁,有“秦港翠堤”的美譽。島上的“秦女”雕塑也是青島的標誌之壹。
德國占領青島時,將小青島命名為“阿克那島”。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占領青島後,將該島改為“加藤島”。青島回歸後,膠澳督署將其命名為小青島,並於20世紀30年代初開放為“小青島公園”,內設茶室、花壇、石凳、石椅、鋪面道路,並修建了遊艇碼頭,遊客可乘船前往。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後,成為日軍駐地,此後壹直作為軍隊使用。1942修建了壹條長377米、寬8米的堤壩,與陸地相連,成為陸地相連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