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人花8塊錢買了壹只雞,9塊錢賣掉了,然後他覺得不劃算,花10塊錢又買回來了,11塊錢賣給另外壹個人了。問他最後的收益是多少?即他賺了多少錢?
提示:這是國外某著名商業公司的壹道面試題,考查的不是妳的數學計算,而是看妳會不會在經濟活動中將“如何獲得最大利潤”放在首位來思考,也測試妳在紛雜的交易過程中能不能明確自己的位置。據說這道題測試過上千人,正確率不足5%,認真考慮,仔細作答哦!
答案:負2元,就是說虧了兩元。
首先要說明的壹點,商品的價值在交換的過程中是會變化的。這裏要考慮到成本核算的問題,就是說雞的成本不是壹成不變的。
(i)第壹次8元買進,對他來說(也對以後要與他交易的人來說)雞的成本是8元。然後以9元賣出,這時賺了1元,這裏是很顯然的,沒有疑問。
(ii)請註意,接下來這句話是關鍵:買走雞的人(我們稱之為B好了)花了9元才買到的這只雞,所以此時對B來說(也對以後要與B交易的人來說),雞的成本就是9元了,如同壹開始那人(我們稱之為A好了)花8元買到雞的時候雞的成本就是8元的道理壹樣。
(iii)這時A又從B處將這只成本是9元的雞以10元買了回來,如果我們從B的角度想,就是B把9元買到的雞以10元賣掉了,B賺了1元,相對地就是A虧了1元。
(iv)現在A手裏的這只雞是花10元買回來的了,所以對A來說(也對以後要與A交易的人來說),雞的成本又漲到10元了。
(v)最後A將這只成本是10元的雞以11元賣給了另壹人(就叫C吧),和(i)的道理壹樣,賺了1元。
然後總結壹下:(i)時賺1元,+1;(iii)時虧1元,-1;(v)時賺1元,+1。壹***+1-1+1=1元。
所以可以說A這家夥腦袋進水了,(i)之後就已經賺到1元了,步驟(ii)至(v)都算白幹了,沒有效率。
這道面試題在測試中回答利潤是2元的肯定是面試失敗者;
回答3元的更加不可思議,,因為連自己什麽時候追加了成本都不知道,肯定也是失敗;
回答1元者,恭喜妳,不屬於腦袋進水的範疇。
我們現在來看,雞在C手裏,是他花11元買的,就是說現在雞的成本又漲到11元了。如果壹開始A就把當時在他手裏成本還是8元的雞以11元賣給C,同樣可以達到現在的情況(雞在C手裏,成本是11元),就是說A原本能賺到3元的,現在只賺到1元,所以在整個過程中A其實是虧了2元的(就是說沒有得到本來應該得到的利潤,也是壹種變相的虧損)。
如果有人不明白我再具體解釋壹下這2元虧在哪裏了。
把ABC三人的收支情況列個表:
A 8支 9收 10支 11收
B N/A 9支 10收 N/A
C N/A N/A N/A? 11支
如果不執行上面的步驟(i)至(v),而是直接賣給C的話,則只有A的“8支11收”和C的“11支”(上表中藍色部分)的交易發生,則其他的收支狀況是多余的(上表中紅色部分),就是這些多余的交易導致了A的虧損:如果直接AC交易的話,根本沒有B參與其中(B應該收支平衡),但事實情況是B賺了1元(B 9支 10收),這1元就是A虧的;如果直接AC交易的話,A也沒有必要從B那裏把9元賣出去的東西再花10元買回來(A 9收 10支),這裏虧的1元也得A自己埋單。由此就可以看出A是虧了2元。
有人會在壹點上有疑問:如果沒有步驟(i)至(v)的交易,雞的成本也不會漲到11元,也就沒有“應該賺3元”的概念了。
這種想法是錯的,B和C在買A的雞的時候,都不知道雞原來的成本,他們認為出9元(B)和11元(C)買這只雞是劃算的,或者說就算他們知道雞的成本,仍然願意出此價錢購買。所以如果A直接找到C,就可以11元把雞賣給他,C不會管A是多少錢買到這只雞的,他只關心自己的出價,就像妳看到稱心的商品想買下來的時候會在乎商家凈掙了多少錢麽?妳壹定只是想“恩,這價錢我可以接受,買了吧”。所以說C會11元買這只雞,和A之前與B的交易完全沒有關系,是他的個人行為。也就是說就算沒有步驟(i)至(v),只要C買了這只雞,雞的成本就會漲到11元,就會出現“A應該賺3元”的情況。
這道題目貌似很簡單,但也容易落入思維陷阱。先介紹正確的解法。
1。設買進為-,賣出為+
那麽-8+9-10+11=2元。妳的錢包多了2元啦。
2。本來妳應該賺11-8=3元。但是中途被“中間人”賺了1元(追加成本,也就是9-10),所以妳得了2元。即11-8+9-10=2元。
3。第壹次買賣賺了1元所以+1,第二次買賣是關鍵,如果妳認為確實折了1元,所以-1。此時雞的成本已經被妳認為是9元,(“9元的雞,10元買了,豈不是賠了1元”當妳這樣想的時候其實已經默認"雞應該是9元的雞而不是10元的雞")最後當妳11元賣出,必須是11-9=2元。這就是10不能被11減的原因。 即9-8+9-10+11-9=2元。
雖然思考不同,但每種解法都從-8+9-10+11演化而來。
附
PS:錯誤觀點壹:1元利潤
“8元買入,9元賣出”=1
“9元賣出,10元買進”=-1
“10元買進,11元賣出”=1
PS:錯誤觀點二:0元利潤
8塊買了,9塊賣了,賺了壹塊
又花10塊買了,倒貼壹塊.
11塊又賣了,賺了壹塊.
沒倒貼也沒賺!
ps:錯誤觀點三:3元利潤
8塊買了,9塊賣了,賺了壹塊
又花10塊買了,倒貼壹塊.此時保本
11塊又賣了,原來8塊,豈不是賺了3塊?
ps:錯誤觀點四:6元利潤
雞的購入價格為8元,而最高可賣11元
也就是說此人壹次交易應該可以最高攥到3元
這麽說第壹次交易就損失了2元利潤
而他第二次交易的時候,以10元的價格進貨
明顯在進貨階段也損失了2元
所以此人兩次交易應該攥得6元利潤。
ps:幾個觀點都把從口袋裏拿的剛剛賺的準備再次投資的1塊錢算成虧了1元,但妳別忘了雞還在我手裏,而且我賣了11元,也就是說我不僅收回了我的投資1元,而且還賺了1元,妳怎麽能說虧了1元呢。就算把投資的1元說成虧了1元,收回成本的時候妳也應該+回來,於是+1(第壹次交易)-1(追加投資)+1(收回成本)+1(利潤)=2元。
總評:歸根揭底,算錯的原因都在於違法了會計學中最基本的準則--“有借必有貸”。通俗的說:買賣壹 次算壹次交易行為!買賣必相應。
“9元賣出,10元買進”!並不是壹次交易行為,要不然“8元買入”和“11元賣出”沒有上下也沒有因果關系,不能對應。所以題中交易行為有2次。不能隨便拆來拆去。即:
“8元買入, 9元賣出”=1
“10元買入,11元賣出”=1
這樣問題就簡單了把。不要把簡單問題復雜化。
PS:這個問題雖然簡單,卻說明了日常經濟生活中最平常的現象。“頻繁的交易行為會增加交易成本”。當然交易成本始終都會存在,如何盡量減少這種現象是投資者和經理人考慮的事情。呵呵!另外為題中的人叫屈,如果知道11元能賣掉,還會賣給中間人嗎。這是由於“信息的不對稱”造成的,也是麽有辦法啊。有2句名言說得好!(其實是偶說的)
“世上壹定有壹個最適合我的新娘,但她在哪兒呢。”
“結婚是因為她可能適合我,離婚是因為她肯定不適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