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 反思 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要性,而且付之於實踐。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 隨筆 與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與反思篇壹
課堂教學情境是具有壹定情感氛圍的課堂教學活動。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達到既定的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制造或創設的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
壹、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找準每壹節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可讓學生產生壹種熟悉感、親切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妳幫爸爸、媽媽買過東西嗎?想買壹本標價是11元的書,妳準備怎樣付錢?想怎樣簡便地把錢付清又不用營業員找錢,妳有好辦法嗎?然後請代表 說說 看。”這樣借助學生的生活 經驗 ,將日常買東西付款的 方法 再現,讓他們議壹議,說壹說初步建立十進制的體會1個十和1個壹合起來是11。這樣聯系學生生活實例進行教學就會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喜歡數學。
二、加強直觀,創設情境
有位名人曾經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壹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壹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精心設計知識的呈現形式,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讓學生置身於壹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當學生弄清周長的含義後,我首先出示了壹個用鐵絲圍成的圓,讓學生自己動腦求出圓的周長,學生發現只有把鐵絲剪斷、拉直就可以測量圓的周長,即“化曲為直”的計算方法;接著我又讓學生計算手中硬紙片圓的周長,他們有的沿圓的壹周貼上透明膠帶,有的用繞線的方法,還有的把圓滾動壹周又可以測出圓的周長;然後指著黑板上畫的圓,問:“妳們能求出它的周長嗎?”“有”,我啟發說:“早在壹千多年前我國數學家祖沖之就發現了,我相信同學們經過研究後壹定也會成為當代的祖沖之。”同學們研究的興趣壹下子被激活了,紛紛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有位 教育 家曾經說過: 故事 是 兒童 的第壹需要。因此,教師的教學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創設情境。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編制壹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體通過圖像的形色、聲光的動態感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教師運用三維動畫技術,以 童話故事 的形式導入新課:孫悟空拿著壹把米尺問豬八戒:“妳能用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長嗎?”豬八戒拿起米尺邊量邊數:壹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時,豬八戒犯難了,剩下的不足壹米怎麽表示呢?此時教師暫關機,利用常規教學手段,指名壹生用米尺量壹量黑板的長度,讓其他同學人人動手,用直尺量壹量桌面的長度,都會遇到豬八戒遇到的問題:不夠壹米或不夠壹尺的長度該怎樣表示?使學生認識到生活實際中確實存在著這些問題,怎麽辦?以引起急於解決的懸念,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進行推測和猜想,讓學生通過實踐自己去拓展數的範圍。此時教師認真設置問題,組織學生廣泛討論自己的見解,同時教師要耐心聽取學生的看法,保護、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討論之後,教師邊評價小結邊開機,畫面上出現孫悟空指著豬八戒的腦袋說:這就要用到分數。妳想知道什麽叫分數嗎?這樣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了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意識。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有更多機會表現自我,課堂上要多給壹點時間和空間,盡量讓學生多說、多想、多做、多讓學生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與反思篇二
壹、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壹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壹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復活動;將教學作為壹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壹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
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壹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壹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壹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壹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方面去展開。
簡言之,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了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壹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 興趣 愛好 、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壹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壹樣的。要想多"制造"壹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壹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壹定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壹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壹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三、第二節教學反思的四個視角
教學開放過度
上課後我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嘗試解決,匯報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是讓學生自己說,不作任何講解、評價、示範。練習鞏固時發現大部分學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我們必須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有更大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回顧這節課,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轟轟烈烈”,可是學生卻並沒有獲得知識。在開放式教學中,我把過多的註意力集中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上,忽視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的把握,特別是忽略了對學生參與的實際可能性的分析,以為只要給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就會主動的掌握知識,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幫助者、指導者”的角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放開手腳,當點撥時還需點撥,當講授處還需講授。
喧賓奪主
我出了這樣壹道題:“六壹” 兒童節 的早上,天氣晴朗,碧空萬裏,為了慶祝自己的節日,小明興致勃勃地打電話給小星,邀請小星到公園的遊樂場去玩,經過壹番討論,兩人約定8時同時從各自家中出發。小明家住在公園東面的陽光花園,小星家住在公園西面的今日星辰小區。小明每分鐘行80米,小星每分鐘行90米。經過20分鐘,兩人正好在公園門口碰面。請問小明家和小星家相距多少米?由於繁瑣的陳述逼使學生在尋找題中有用的數學信息時,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反思: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目的不僅僅是要把學生帶入到壹個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豐富生動、紮實有效。像上面這樣,在實際教學中必然事倍功半,因為學生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分析題目,從臃腫的“軀殼”裏搜尋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數學信息,常弄得不少孩子暈頭轉向。
憑空虛擬
我在教學“射線的認識”時,將“直線”、“射線”、“線段”分別比作“線爸爸”、“線媽媽”和“線寶寶”;引導學生“認識分數”時,又將分數比喻成“兒子站在母親的肩膀上”……
反思:從學習內容上看,數學不僅僅包括應用數學,還應當包括純數學;從教學目的來看,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更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
我們認為,並非所有的數學教學內容都適合“生活化”,“生活化”也不是數學教學的萬能鑰匙。作為壹線的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選擇地滲透“生活化”,而且要充分利用好那些不適宜采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去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偷梁換柱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應當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或生活現實出發。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不少“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和數學習題確實與現實生活聯系比較密切,但都是從成人(教師)的視角出發而設計的。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租車、租船問題”、“手機費、電話費計費問題”、“彩票、彩球中獎率計算”等內容都屬於這種情況。
反思:在使用各種新課程數學實驗教材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有同感:其中不少知識比以前的壹些教學內容還要難教(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是更難學)。從我們成人的經驗來看,隨著知識的逐漸積累和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解決這些問題的。
矯枉過正
我上過壹節低年級“分類”,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我在教室裏擺滿了諸如飲料、面包、 足球 、玩具等琳瑯滿目的商品。整節課學生的所謂參與熱情不可謂不高,跑上跑下好不熱鬧,教師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反思:數學教學“生活化”是不是壹定要讓學生置身於現實生活情境中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原汁原味的真實生活畢竟不能等同於數學,把“生活”搬入課堂應該進行“數學化”的處理,“生活化”應當成為數學教學的壹種輔助手段或工具,應當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變得更易而不是讓其成為教學的負擔和累贅。試想,如果每節數學課都這樣上的話,那麽數學教師、乃至學校將會累成什麽樣子,有必要這樣累嗎?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操作比較簡易的話,我們不妨將學生帶到現實中去認識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去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這種從成人的視角設計的“生活化”,嚴重脫離小學生的現實生活。無論是課程標準制定者、教材的編寫者、還是課程標準與教材的執行者——教師都應當尊重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適合學生實際的“生活化”,而不是自以為是,把成人的“生活化”強加在學生頭上。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與反思篇三
泰戈爾有壹句 名言 說得好"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卻反而說世界欺騙了我們".我們面對的是少年兒童,是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每壹個兒童都是壹個珍貴的生命,每壹個學生都是壹幅生動的畫卷,我們每壹個人都應該珍愛他們.
1.和諧課堂,快樂學習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園地,教師工作的根據地,我們應該重視課堂教學.把和諧帶入課堂,使課堂充滿活力.只有在寬松、平等、和諧、生動、充滿活力的氛圍,才能誘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創造思維。教師的教學藝術不僅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應把愉快與熱情傳給學生,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心情愉快充滿激情地投入數學學習中去.
2. 生活課堂 ,更有意義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永遠無法割舍.離開生活的數學是蒼白無力的.數學只有在實踐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數學的生命之源.
教師應盡力創設情景、創造條件,將課堂與學生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激發思維.如我們學習《四邊形》壹章中,判斷“等底等高的兩個平行四邊形拼在壹起還是平行四邊形”咋壹看沒錯.但通過實踐動手操作就會發現“等底等高的兩個平行四邊形拼在壹起不壹定還是平行四邊形”.
3.靈活課堂,輕松學習
學生不是學習機器,教師應合理科學安排.改變超強度、大題量、機械訓練,用時間加汗水提高成績的陳舊做法,要提倡精講精練.只講思路、講方法、引導自己去發現、去探索,把學生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把思維過程還給學生,培養激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如教學“壹個鈍角中去掉壹個銳角,剩下的是什麽角”就不能固定壹個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可以是7800,也可以是8000.凡事不可壹概而論,要學生靈活掌握及運用.而實際生活中如“四年級同學去秋遊.每套車票和門票49元,大約準備多少錢?”算式49×104這裏49看作50,但104則看作110不能看作100,這樣才合理更實際.
面對應用題不得死板硬套,應掌握方法,有些題有多種解法.有的題可從問題著手,有的題則從已知條件著手.只有掌握了方法,舉壹反三,就可做到輕輕松松學好數學.
4.幽默課堂,充滿活力
壹個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愛,幽默驅趕煩惱,帶來歡笑.學生也喜歡有幽默感的教師,在教學中恰倒好處的課堂幽默,完全可驅趕學習的疲勞,活躍課堂氣氛.同時能開拓學生思維的敏捷和判斷力,能進壹步融洽師生關系.如壹次壹學生在課堂老往後轉,還不時說話,我看了他幾回,他仍然旁若無人視而不見,我不動聲色走到他身前,話鋒壹轉提高嗓門對著他說“妳屁股上按了滾珠兒啥”從來沒有聽過這句話的同學壹下全樂了全變精神了,看著這位同學會心地笑.接著我意外發現這下所有的學生都聚精會神地聽,仿佛壹下精神百倍.此時此刻我頓時明白,幽默讓我讓學生得到美的體驗,感受到幽默的魅力.
總之,數學教學充滿學問充滿魅力,數學課堂更是魅力無窮.教師只有做有心人,善學善鉆善創新數學課堂就會生機勃勃,課堂會更精彩.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與反思相關 文章 :
★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與反思
★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範文5篇
★ 小學數學老師個人教學隨筆
★ 小學數學課堂反思3篇
★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心得
★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心得3篇
★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隨筆3篇
★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
★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
★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