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彩票開獎 - 樊登解讀《正念的奇跡》

樊登解讀《正念的奇跡》

樊登解讀《正念的奇跡》

壹本書讓妳和自己和諧相處,熄滅所有的痛苦。讀完這本書後,妳會發現生活中幾乎沒有什麽所謂的難關,只要妳能學會保持正念,妳就會在壹秒鐘之內變得心平氣和。如果妳相信自己可以活得輕安喜樂,願意為之努力的話,請壹定看看這本《正念的奇跡》。

關於如何面對生活中層出不窮的狀況和我們內心的焦慮情緒的問題。我推薦大家學習這本書《正念的奇跡》,這本書對我幫助特別大,自從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我的人生當中變得淡定了很多,這不是通過簡單的我們所謂的磨練就能產生的,是有方法的,而這個方法不掌握的話,那妳就永遠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負面的情緒。

這本書的核心是,什麽是人生中最大的奇跡,不是妳能夠騰雲駕霧,不是妳能踩著火跑過去,而是妳每天吐出壹口氣還能吸進來,妳不覺得這很奇妙嗎?壹口氣吐出去還能吸進來。這樣妳的身體就會運轉,妳這個人就能活著,當妳能夠把註意力放在自己的壹呼壹吸之間,讓妳分明覺知自己身體的狀況,這個狀態就叫做正念,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奇跡,當妳掌握了這個正念的奇跡以後,妳會發現其實人世中各種各樣煩擾我們的負面情緒,只是壹些表象的東西。

佛教經常講這東西是空的,很多年輕人不理解什麽是空,空就是沒有啊,可是我真的生氣啊,其實佛教裏面講的空不是沒有,這叫做法無自性,所謂法無自性就是大千世界諸般現象皆由因緣和合而生,沒有獨立不變的本體。比如說這個桌子壹定是個桌子嗎?此刻他因緣和合,他是個桌子,但是過兩年,他因緣消散了,他被劈柴,燒成灰扔在草地裏面,而長成了植物或者被動物吃下去長成了動物,他又變成了另外壹種狀態出現,這就叫做法無自性。如果妳能參透周圍外在所在這些東西是空的,是沒有自性的,妳發現唯壹實在的妳可以去關註的東西就是妳心裏邊的起心動念,觀察他,他自然就會逐漸的消散。

這本書的作者是壹行禪師,他是壹個留在法國的越南人,在整個戰爭之間他去歐洲和美國奔波,號召大家停止戰爭。下面兩個故事是壹行禪師書裏寫道的:

妳手中的杯子

在美國,我有個叫做吉姆?佛斯特(Jim Forest)的密友,八年前我第壹次碰見他時,他在天主教和平聯會(Catholic Peace Fellowship)工作。去年冬天,吉姆來拜訪我。我通常會用完晚餐先洗碗,再坐下來和大家喝杯茶。有壹天晚上,吉姆說讓他來洗,我說:「好呀,但是如果妳要洗碗,妳就得知道洗碗的方法。」吉姆回答道:「少來了,妳以為我不知道怎麽洗碗嗎?」

我回答:「洗碗的方式有兩種。第壹種是為了把碗洗幹凈而洗碗,第二種是為了洗碗而洗碗。」吉姆很高興地說:「我選第二種──為了洗碗而洗碗。」從那時起,吉姆知道怎麽洗碗了。我把這個「責任」交給他整整壹個星期。

如果在洗碗盤時,我們只想著接下來要喝的那杯茶,因此急急忙忙地把碗盤洗完,就好像它們很令人憎厭似的,那麽我們就不是「為了洗碗而洗碗」。進壹步來說就是,洗碗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活在當下;我們站在水槽前,完全不能體

會生命的奇跡。

如果我們不懂得洗碗,我們很可能也不懂得喝茶:在喝茶的時候,我們又只會想著別的事,而幾乎沒有覺知到自己手中的這杯茶。這樣,我們就是被未來給吸走了──不能夠實實在在地活著,甚至連壹分鐘都不能。

吃橘子

我記得數年前,吉姆和我第壹次壹起到美國旅行時,我們坐在樹下分壹顆橘子吃。他開始談論我們將來要做些什麽。只要我們談到壹個吸引人或令人振奮的計劃,吉姆就深深陷在其中,以至於完全忘了他當下正在做的事。他往嘴裏扔壹瓣橘子,在還沒開始咀嚼前,就又準備往嘴裏扔進另外壹瓣。他幾乎沒有意識到他正在吃橘子。我還得告訴他:「妳應該先把已經含在嘴裏的那瓣橘子吃了。」吉姆這才驚覺到自己正在做什麽。

這就好像他根本沒在吃橘子。如果說他吃下了什麽,那麽他是在「吃」他未來的計劃。

壹顆橘子有很多瓣。如果妳懂得好好吃壹瓣,妳大概就懂得吃顆完整的橘子。但是如果妳連壹瓣橘子都不會吃,那麽妳根本就不會吃橘子。吉姆明了了。他慢慢垂下頭,專註地吃那片已經在他嘴裏的橘子。他仔仔細細地咀嚼它之後,才伸手拿另壹瓣。

之後,吉姆因為反戰活動而入獄,我很擔心他能不能忍受監獄那四面墻的囚禁,我寫了封短信給他:「記得我們壹起分享的橘子嗎?妳在那裏的生活就像那顆橘子。吃了它,與它合而為壹。不用擔心明天會怎麽樣。」

上面講了關於洗碗和吃橘子的故事,其實當妳知道正念就是指對當下的實相保有覺知時,生活中時時刻刻就都成為妳修行的機會,而不是只有在禪修時。

當妳走在鄉間小路或者林蔭大道,甚至烈日下面,妳都可以對身旁的秧苗,綠樹或者日光保持覺知,知道自己此刻正在念念分明的走路。而不是身體在走路,心卻掛在別的什麽地方。能騰雲駕霧或者在火上行走並不是真正的奇跡,真正的奇跡就是在大地上行走,當妳能夠與行走融為壹體的時候,這就是奇跡。

那麽我們如何修習正念?壹行禪師的答案是:專註工作,保持警覺和清醒,準備好應對任何可能發生的狀況,隨機應變。這就是正念。把工作和修行分開是很難實現的,而且那並不是壹個好的修行思路。王陽明曾經寫信教訓自己的學生,說,我何曾和妳說要專門找個時間修煉?每日斷案,不都是對自己心靈的修煉嗎?

當我們憤怒時,我們自己就是憤怒本身;當我們快樂時,我們自己就是快樂本身。我們及時自己的心,也是心的觀察者。所以,重要的不是驅趕或者執著於任何念頭,重要的是覺知這個念頭。散亂的心也是心,就像浪花也還是水壹樣。當心看好自己,迷惘的心就變成真實的心。真實的心就是自我,也即是佛陀。所謂,明心見性。

我喜歡獨自漫步在鄉村小徑上,道路兩旁盡是稻作和野草。我在正念中踏出每壹步,感知自己正走在這不可思議的大地上。在這樣的時刻,存在本身就是個驚人的奇跡。壹般說來,人們認為在水上或空中行走才叫「奇跡」,但是我覺得

真正的奇跡並非在水上或空中行走,而是在大地上行走。

每壹天,我們都身處於自己甚至都沒認知到的奇跡中:蔚藍的天空、雪白的雲朵、碧綠的樹葉、孩子充滿好奇的黑色眼眸──那也是我們自己的雙眼。

所有壹切,盡是奇跡。

樊登解讀《正念的奇跡》版本二

我們讀書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這本書就是教會我們如何面對生活中層出不窮的狀況和內心焦慮情緒的問題。

在我讀完這本書後,覺得自己內心淡定許多,很大程度上幫助我控制了自己情緒化的問題。

當妳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妳們會做什麽呢?本書能夠給我們什麽方法幫助我們舒緩各種負面情緒呢~

《正念的奇跡》這本書最核心的壹句話是什麽是人生最大的奇跡?不是能夠騰雲駕霧、踩風火輪,而是每天的壹呼壹吸,專註於妳的壹呼壹吸,就是正念的狀態。

佛說:“萬物皆空”,“空”不是沒有,其核心是法無自性。每壹個東西都沒有確定的本性,狀態都會變。壹個桌子,此刻因緣和合,它是壹個桌子,而幾年後,因緣消散,變成了壹堆木材,當柴火燒成了灰燼,作為肥料,又作為另外壹種狀態存在。而壹個人,此時因緣和合是壹個人,但是若幹年後可能成灰燼、成鬼成仙都有可能。所以我們會發現周圍的壹切都是空的,能關註的只有此刻自己的起心動念,然後觀察它,它自然會逐漸消散。

那我們開始跟著這本書的脈絡學習~

本書作者是壹行禪師,越南人,在越戰期間遊走法國、美國,號召和平、停戰,並在法國創建“梅村”。接受來自世界各地想修煉正念的訪客。

這本書是壹行禪師寫給朋友的壹封長信,沒有闡述詳盡的佛理,但單從這封信中,我們已經學會什麽叫做正念,和正念為什麽是奇跡。

本書開篇描繪了壹個場景:壹個曾和禪師修行的年輕人結婚後發現自己要工作、要照顧妻子情緒、要給小孩兒換尿布、、、自己修煉的時間變少了,然後他試著把修煉正念運用在生活中,意識到配妻子、小孩兒也是自己的時間。沒有所謂的妳的時間、我的時間。陪孩子的時候老想著工作還沒做完,並不能幫妳解決孩子和工作的問題,反而更痛苦和焦慮,所以陪孩子的時候就專註於陪孩子,工作的時候好好工作,時刻保持正念,讓自己的念頭專註於當下的事情。

話鋒壹轉,又說到洗碗的例子。

很多人覺得洗碗不是壹件輕松的事情,尤其是那邊朋友等妳壹起打麻將的、喝茶時候。老想著快點洗完去做其他事情,

如何才是正確的洗碗?

所謂保持正念,就是要求我們在洗碗的時候就應該只是洗碗,也就是說,在洗碗是,應該對“正在洗碗”這個事實保持全然的覺知。在洗碗的當下,我是完完全全的自己,隨順自己的呼吸,覺照到我的心念與動作。這就是正念,這就是正念的奇跡。

如果洗碗時我們只想著接下來要喝的那杯茶,或者要趕緊加入朋友們的聊天或? 者遊戲,或者看壹部喜歡的電視劇,如果妳就會急急忙忙地想把碗趕緊洗完,好像洗碗是壹件令人厭惡的事情,可是洗碗這個過程也是妳人生的壹個部分,妳自己給人生創造了壹件令人厭惡的事情。那麽,我們就不是為洗碗而洗碗。換句話說,洗碗時我們並沒有活在當下。事實上,我們站在洗碗池邊上時,完全體會不到生命的奇跡。

《中庸》說:“人莫不飲食者也,鮮能知味者。”我們每天吃飯卻很少有人感受它的味道,飯壹上來我們想的是什麽,想的是:“吃完我們去哪裏,去幹什麽?”、“快點吃,別耽誤事兒” 或者先拍個照片發微博發朋友圈,沒有去真正體會到食物的味道。修煉正念甚至要求我們感受每壹口食物的味道。

而修煉正念對我們到底有什麽幫助呢?

禪師有次和他壹個學生吉姆壹起吃橘子,吉姆沒吃完嘴裏的那塊就去掰下壹塊,壹行禪師說:“妳應該先把嘴裏的橘子先吃了”。吉姆才意識到自己沒有在正念的狀態。專註於吃橘子的每壹瓣,才是真正的會吃橘子。

後來吉姆因為反戰入獄,禪師寫了壹封信給他,“還記得我們壹起吃的那個橘子嗎?妳在那裏的生活就像那個橘子,吃了它,與它合為壹體。明天壹切都會過去。”在監獄的坐和家裏的坐有區別嗎?有,因為監獄裏坐著沒有自由對嗎?不能去想去的地方,覺得被束縛,所以內心覺得很痛苦。可是坐的這個動作是沒有區別的,因為在監獄裏坐著時正念跑了,向往外面的世界,才會內心痛苦。感受當下的感覺,明白此刻的狀態,這就是正念的奇跡。

《正念的奇跡》帶給我們最簡單的做法,是遇到任何問題,對會讓自己身心收斂到體內,明白此刻的狀態。

不管是洗碗、吃橘子、還是生活中其他情況,當我們知道“正念”就是指“對當下的實相保有覺知”時,生活中的時時刻刻就都成為妳修行的機會。而不是只有在禪修時。當妳走在路上,甚至烈日當頭,都可以對旁邊的綠樹和陽光保持覺知,知道自己此刻正在念念分明地走路。而不是身體在走路,心卻念著其他事情。等車、開會、航班延誤,這都是我們生命中的過程,保持正念,專註內心的感覺,這就是正念。

好吧,我認為個人難以做到,走路的時候心裏想著其他事情,情緒難過的時候還是很難控制自己、修煉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啊~

樊登老師曾飛機上偶遇偶像柳傳誌,柳傳誌正在看《杜拉拉升職記》,而樊登老師正在看《金剛經》,柳傳誌好奇問樊登老師年輕人為什麽看這本書,樊登老師問:“妳覺得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麽?”柳傳誌說:“壹個人永遠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是最痛苦的。”這就是佛教中的“求不得苦”。而樊登老師說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妳認為不應該有痛苦的痛苦。假設有人花500萬買彩票只剩下200萬,妳不會痛苦可能還會覺得好逗;別人失戀妳痛苦嗎?而自己失戀就很痛苦,別人痛苦妳不痛苦,因為妳認為妳和別人不壹樣,妳不應該承受這樣的痛苦。如何讓這種痛苦盡快控制然後熄滅掉呢,最好的方法是保持正念,當妳保持正念,就會明白這只是壹段經歷而已,能夠感受此刻我的存在,在其他地方感受的我是壹回事。

當妳知道正念是對當下的實相保有知覺,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可修行,而不只是禪宗時。

王陽明的《傳習錄》中的“知行合壹”,不是我們常規理解的言行壹致或者先知?還是後行?樊登老師解讀這個詞的核心是妳在做壹件事的時候,妳的念頭沒有跑。妳的心專註於妳正在做的事情。

如我們有時邊走邊玩手機,玩微信,會感覺很累,因為分心了,沒有知行合壹。

王陽明的壹位學生做行政高官,向王陽明抱怨自己沒有時間修煉,俗事繁雜,經常要處理工作。王陽明回復他說,“我什麽時候告訴妳修煉要專門找個時間的?無時無刻都可以修煉,當有人想贏官司給妳錢時,妳不要,修煉自己的不要貪心,當壹個人說來說去說話不清楚,妳能不煩躁,這就是在修煉妳的耐心,當案情復雜而妳能夠找出頭緒時,妳可以修煉自己的明辨之心。所以無時無刻都可以修煉。

我們讀書只是方法,修煉還需要看自己的造化和精進程度。壹行禪師給我們如何修煉正念的方法、答案首先是專註於工作。

當我們工作的時候老想著去吃東西,心裏想:“怎麽還不下班啊,急死我了”壹旦有這種想法,我們就會感覺焦慮和痛苦。所以所有的痛苦從分別心而來。我們微信朋友圈有時會看到有人說“今天又周壹了,好痛苦”、“還要加持3天就放假了”,其實放假也不壹定會開心,放假和對象吵架,好好的壹個假期被吹了、、、每壹個東西都沒有自性的,是痛苦或快樂,而是源自於自己的分別心給其的定義。體會上課、上班的感受,因為這是我們生命中註定的壹天,無論快樂或痛苦都要在這兒,所以好好享受上班,全身心的投入進去。上班就好好上班,回家、放假就好好休息。

說回壹行禪師給我們修行方法的第壹招:專註工作。時刻保持警覺和清醒,準備隨時應對可能發生的狀況,然後隨機應變。這就是保持正念。

修行最難的地方是在家裏,其次是在工作中,再其次是在寺廟。因為家裏打破正念的東西太多了。

工作和修行很難分開。

具體方法有:

1、有覺知的呼吸。深呼、深吸,知道自己入息,知道自己出息和數息法,當後期能夠自如做的可以不用數息而是專註於呼吸了。

2、行住坐臥都是禪,工作、吃飯、洗碗,和朋友聊天,時刻保持正念。

eg:有個人悟道,過壹段時間後,徒兒問他,“師父,妳悟道之後幹嘛呢?和之前有什麽不壹樣嗎?”,師父回:“饑來吃飯困來眠。”,徒兒說我也是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啊,那悟不悟道有什麽區別呢?師父說,我是該吃吃該睡睡,有啥吃啥,有地兒就睡,而妳對吃和住是百般挑剔萬般揀擇。這就是“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我們很多人會說“這工作好,還是那工作好?”、‘這頓飯好,還是那頓飯好’、、、學道沒有別的,就是別挑挑揀揀。因為太挑剔,有大量的分別心,痛苦也就油然而生。

有人會問那修煉成這樣了,生活會不會很無趣,很沒勁、無聊?就像我們說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無聊、湊合事兒、差不多,而是指合適的極致。孔子壹生都沒有達到那個境界,也沒有見誰達到過那個境界。當我們修煉到無分別心,人生有大把可以追求的東西。

我們為什麽覺得我們應該追求金錢、權利、這都是因為社會慣性,我們被社會慣性操縱,老覺得“別人有車子、有大房子、、”、我也要有車子房子,沒有就會很痛苦,這都是我們著了社會慣性的道。只因為社會慣性牽引著妳跑,所以妳沒法兒面對自在的內心。

什麽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壹個人為所欲為是最不自由的。我們有沒有做了壹件瘋狂的事之後自己卻不知道為什麽,然後懊惱當時真不應該說那種話,真不應該打人。因為那是我們被自己的情緒控制,是情緒的奴隸。而我們要做情緒的主人,就需要調動我們的正念。

修煉正念,是佛教的入門,放下壹切,會發現壹切都是空的,都是表象,沒有自性,壹件壞事在若幹年後再看可能就是壹件好事,而當壞事發生的時候我們內心無比痛苦。

所以試著修煉我們的正念,給自己壹個“正念日”,每周用壹天時間修煉正念,這天每時每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正念,早上起床、刷牙、吃飯、生氣——告訴自己,“我此刻在生氣”,如何快速的不生氣,就是知道讓自己生氣的那個人,對著鏡子,盯著鏡子裏生氣的人,說“這個人在生氣”,生氣的人就不生氣了~若沒有這個觀察者,任由生氣情緒帶動生氣,這個情緒就永遠停不下來。

面對我們的痛苦,並照顧他們。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都需要我們照顧,因為他們都說我們人生的壹部分,這些情緒就會越來越懂事。不能憋著,會憋出病來的。

我們總以為自己和別人不壹樣,但是每個人都是壹樣的,別人能承受的痛苦,我也能。

蘇格拉底在判處死刑時說:“我現在去死而妳們將活著,究竟誰更不幸只有天知道。”在他看來,死和活沒有太大區別。

作者是壹個得到高僧,所以本書的後半段描述的是壹個普通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樊登老師說裏面壹段話特別好(但是我可能是境界不高,不是很能理解其中的深意Orz):如果壹個人以佛教的角度看實相,妳會變得悲觀,悲觀或樂觀都太簡化了真理,重點是實相真正呈現出來的樣子,悲觀的態度永遠不會讓安詳的微笑綻放,那是浮現在菩薩和其他正道者臉上的微笑,這才是真正安詳的微笑。最重要的是保持正念的狀態,無分別心,就沒所謂的悲觀和樂觀。

而如何控制我們負面情緒呢?無論何時,當壹個善念升起時,認知我心中升起了壹個善念,當壹個惡念升起時,認知我心裏升起了壹個惡念,無論妳多麽不喜歡,都不要執著其中,試圖消除它,去認知它就足夠了,如果妳已經離開了正念,也必須知道離開了,保持著也要認知正念還在。

正如西方心理學對“我”的定義:“我是我的觀察者”。找到我的觀察者時,就是在修煉自己的正念,而我們通常吧自己的觀察者去掉了。所以禪宗會有時給妳當頭棒喝:“主人翁何在?”? 妳的體內做主的是妳嗎?

當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先把能做的的做到,把內心放平緩,其他各種事情也就做好了。

當分別心升起時,知道自己有分別心,分別心就減弱了~

最後,我們可能很難保持正念的奇跡,但是修煉本身就是壹件有趣的事情,有趣也是因為它不容易,境界太高,達不到才好玩,如果壹個東西隨便就得到了,就不值什麽錢了,太簡單就沒意思了。

人生無論做什麽,工作、學習、生活,都把它當做修煉的過程,而且能夠時刻體會到自己在修煉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體會它並關照它,觀照它在進步還是退步,這個過程本身,也是正念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