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在各網站上的那組數據是這樣的(2007年1-5月地方壹般預算收入和同比增幅):
×州:89.7億元,增長33.3%;
武漢:88.03億元,增長17.7%。
就為了這個1.67億元的差距,很多人瘋瘋癲癲,魂不守舍,寢食難安,要讓全世界都知道,某某地的某某省會城市,就要超越武漢了。還有的說,終於看到超越武漢的希望了,當然還有更多的幻想之詞無法壹壹表述,其亢奮、激動之情溢於言表,甚是滑稽、殊為搞笑!其實,這樣壹組數據,如果想要表述完整,應該是這樣的:
全口徑財政/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
×州:全口徑財政無;110.0億元,增長43.0%;89.7億元,增長33.3%;
武漢:262.61億元,增長24.7%;116.06億元,增長23.1%;88.03億元,增長17.7%。
當然,他們對前面的數據提不起興趣,也不願意搞清楚那些數據意味著什麽。
財政收入是國家(或地區)為實現其職能,根據法令和法規所取得的非償還性資金,是國家(或地方)各級財政的資金來源;財政收入包括壹般預算收入、基金預算收入、專用基金收入、資金調撥收入和財政周轉金收入等。可見,地方壹般預算收入是地方財政收入的組成部分,只是其中的壹部分。這些概念,分別簡述如下:
1、壹般預算收入:是通過壹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計劃有組織地由國家或地方支配,納入到政府預算內管理的資金。預算收入項目的具體劃分和內容,按《國家預算收入科目》辦理。也就是說,這是壹項政府各部門日常的預算內收入,是壹項可能天天會發生的經常性預算內收入,是政府相對固定的壹塊收入。
2、基金預算收入:是按規定收取,轉入或通過當年財政安排,由財政管理並具有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等。如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最低生活保險基金、社會福利彩票基金等,都是屬於通過特定的財政預算安排、劃撥、轉付、分成、比例配套轉入、分利等方式完成地方收入,用於地方特定的方向的資金收入。
3、專用基金收入:是指總預算會計管理的各項專用基金,如糧食風險基金、國家級開發區專項建設基金、國家級產業基地扶持基金、國家級生態區建設基金、教育扶持和重點大學教育(建設)基金、交通建設基金、水電產業建設基金等,都屬於這個範疇。專用基金收入以總預算會計實際收到數額為準。這些基金,多用於國家級戰略項目或國家鼓勵發展項目。
4、資金調撥收入:是根據財政體制規定,在各級財政之間進行資金調撥以及在本級財政各項資金之間的調劑所形成的收入,包括補助收入、上解收入和調入資金。這項收入,對於很多地方來說,差異很大。比如,上解這壹項,很多企業都是預先按比例上繳,次年預算或決算審計完畢後再逐級返還或次年再逐級核算分成,央企較多的地方明顯受到很大影響。最明顯的是,出口退稅這壹項,往往在壹年後才實施,而且退稅收入歸於地方財政收入而不是壹般預算收入。因為這樣的收入多是壹次性的或者幾次性的,屬於定向專項劃撥收入,不是日常的、預算內的、經常發生的收入。類似的,像西藏,這樣的收入應該是壹般預算收入的幾十倍甚至更高。可見,各地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發展現狀不同,差異會十分大,不能壹概而論。
5、財政周轉金收入:是指財政部門在辦理財政周轉金借出或放款業務中收取的資金占用費收入和利息收入。資金絕對數額大、善於理財、管理嚴密的地方,這壹塊收入十分驚人。
總之,壹個地區的地方財政收入是該地區財政總預算會計核算的收入。而地方的壹般預算收入是指該地區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日常收入,主要區別在於他們的核算範圍不同。顯然,前者才是衡量壹個地區財政可支配總收入狀況的基本判斷標準。
有的人,覺得武漢比某地大很多,財政壹般預算收入應該比他們多很多才正常。殊不知,在財政負擔人口大體相當的情況下,預算內日常收入差距是不大的,這也正是兩地該項指標相差不大的基本原因。實際上,兩地總人口狀況剔除不可比因素,實質性相差十分有限,後面還會談及。這其中,還有經濟的結構性差異和經濟體的性質差異需要區分。比如,武漢的壹般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占壹般預算收入比重達81.54%,占比與上年同期相比提高4.23個百分點。這樣的比例,在全國都是較好的。這說明,至少武漢的基本收入部分依賴於稅收,不是臨時性的“費”的概念或地方經常弄出的很多“莫須有”的收入。換個角度說,就是除了基本稅收的主導收入,再沒有更多的苛捐雜稅。而這,恰恰是地方政府應該追求的。壹般情況下,每個地方政府都應該追求地方基本日常收入的顯性化、稅收高比例化,而不是相反。然而,有些地方卻不是這樣,“稅外費”的比例更高。其實,地方要強行增長壹般預算收入這項指標,也很簡單,多賣地、高價賣地、多收費、多罰款、多出地方收入項目和高標準收取相應資金就能做到,難就難在要在壹般預算收入壹定的情況下,基本稅收收入在地方壹般預算收入中的占比要高於別人。比如,剛剛披露的某地房價上漲20%,漲幅即將高居全國第壹,是可以帶來地方壹般預算收入高增長的。只是,這樣的增長,似乎不要也可以,甚至會更好壹些。
還有需要進壹步說明的是,像增值稅這樣的稅種,經濟結構越復雜,工業化程度越深入越高端,其流轉環節也就越多,其本地完成增值稅在單位產值(GDP)或銷售總收入中的占比就相對較小。比如汽車產業,需要全國(甚至於全球)2000多家零部件供應商分工協作,需要全國均分總增值收益,在單位GDP中所占份額相對較小。而煤炭產業,只需要幾個奴隸性質的黑民工挖出煤,就可在本地實現幾乎全部“資源增加值”,實際是資源在增值而不是勞動或技術、管理在增值,這樣的增值稅占單位GDP的比重無疑比汽車產業大很多。出現這樣的事,正是因為國家的稅收結構設計不合理造成的,所以現在全國很多有識之士都在呼籲盡快開征資源稅,正是這個原因。國家的資源,不能被某些特定的有資源的地方濫用,還制造出造汽車不如挖煤的笑話!資源性收入應該屬於國家、屬於全民,不應該屬於任何地區。
另外,這項相差不大的指標說明的是2007年1-5月的情況,也只是壹個預計數,遠不是最後的精確結果。這樣看來,某地人顯然YY的過於早了壹點。2004年,某地市長也曾經這樣帶頭YY過,最後自己也不得不閉上了那個有點大的嘴巴,不知道為何不長記性。當然,盡管有上述種種原因,武漢這項指標無論在哪個方面來說,都是顯得有點低,這個正是武漢市政府需要認真對待的。低於某地,的確說不過去,也讓人感到汗顏。
實際上,客觀的說,某地與武漢經濟結構和經濟性質相差很大,斷章取義單壹的比較這樣壹項特定的指標沒有多大實際意義,這不過說明某地人心態普遍浮躁,認識膚淺,不知天高和地厚,或者根本就是低級無聊、下作無能、懦弱無恥的表現。武漢,決不可能挑這樣的單壹指標比較任何地區,即使很多單壹指標甚至高於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很多壹線地區,這樣無疑太過於無知和愚蠢。即使某項單壹指標高於上述地方,在整體上武漢也仍然遠遠的落後於這些地方,這是客觀事實,每壹個武漢人都知道,也有最起碼的自知之明。然而,某地就是沒有這樣的自知之明,也是中國的悲哀。首先,前已述及,財政壹般預算收入只是經常項目下的收入口徑,不包括上繳中央財政的返還、分成部分和定向的轉移支付部分,地方的財政分成收入,也是集中歸於地方財政收入口徑而不是歸於財政壹般預算收入口徑,這是常識問題。這壹塊,武漢每年高出×州數十億,為何絕口不提?其次,從財政支出角度看,武漢至少有逾百萬以上的人不需要地方政府用壹般預算口徑的收入來進行相應的財政支出,×州顯然不會存在這樣的情況,或者沒有這樣的人口結構優勢。壹個武鋼就十余萬人,地方政府不需要為他們支出任何財政口徑上的費用。這樣的企業和機構很多,如中科院武漢分院、長航管理局、武大、華科大、葛洲壩集團、東風集團、華中電管局、武石化、中船武昌船廠、人行武漢分行、交通部二航局、大橋局、國土資源部武漢督察中心以及數十萬到上百萬以上的部屬院校的來自全國的學生人口等等。也就是說,即使相同的財政可支配收入,武漢的人均地方可支配實際財政支出也會高於×州,就是×州需要用相同的地方財政可支配收入解決更多實際轄區人口的支出問題。第三,收入為了能夠更好的支出,但×州每年的固投規模少於武漢數百億,不僅比武漢少,甚至少於長沙,就很能說明問題。就是收入的實質可支配能力,不會高於武漢,而是遠低於武漢。
比如武漢,中央企業的重大投資是不用地方支出的,也不進入地方預算管理,而×州沒有這壹塊的收入分成(或者極少極少),也就沒有能力做這壹塊的支出。再比如,武漢的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幾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重點大學(211和985項目建設)、輸油和輸氣管線建設、長江港口和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等等,需要地方政府配套建設的,都有國家財政專項轉移支付的收入,而且都是進入地方財政收入口徑而不是財政壹般預算收入口徑。實際結果是,武漢的地方財政可支配實際收入和支出規模遠高於×州。確切的講,地方財政收入才是更好的比較標準,財政壹般預算收入口徑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差異,特別是財政分成較多或轉移支付較多的和基本沒有這樣的定向分成和支付的,基本沒有可比性。
需要指出的壹個基本事實是,截至2006年,武漢全地域8467.11平方公裏,×州全地域7446.2平方公裏;武漢總人口818.84萬,×州總人口724.3萬;武漢經濟總量(GDP)2590億,×州經濟總量(GDP)2001億;武漢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25.29億元,×州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31.9億元;武漢全口徑財政總收入502.3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31.85億元,(地方壹般預算收入178.60億元),×州地方財政收入202.4億元(其中壹般預算收入176.0億元)。地域面積×州是武漢的87.94%,人口總量×州是武漢的88.45%(武漢還比×州多出不創造產值的近百萬或百萬以上的外來學生人口,本地實際常駐人口總量應該相差不大),經濟總量×州是武漢的77.26%,固定資產投資×州是武漢的77.86%,地方財政收入×州是武漢的87.30%(×州沒有報告全口徑財政總收入指標,很有意思,地方壹般預算收入是武漢的98.54%)。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人口倒是比較接近,考慮到武漢的學生人口總量,實際上兩地總人口大體相等。這些指標中,差距有高有低,但是差距是全方位的不是局部的,也不是只差壹點點!就不知道,還需要比較什麽?
接下來,或許我們應該問幾句:武漢有接近兩百萬人不用這項財政壹般預算收入,×州有幾人不需要用?武漢有大量央企分成收入和定向轉移支付收入,×州有幾元壹般預算收入以外的地方財政收入?顯然,壹般預算收入是地方政府部門日常項目的收入,不包括任何非經常性項目的收入,支出也主要以政府部門預算範圍內日常使用為主,很多很多的某地人故意裝作不知道或者是真不知道。或者,也不知道財政分成和轉移支付都是壹次性的,壹年壹次或兩次,不是天天可以收的項目,而故意混淆視聽,進而以訛傳訛。當然,也有很多很多某地人覺得×州財政收入強於武漢還是想說×州比武漢富有,也不得而知。
根據最新信息,×州今年前五個月房價大漲20%,漲幅已經名列全國第壹(可喜可賀,終於搞定了壹個全國第壹)。下面,引用近兩天全國最重大的這個新聞中壹篇報道的原文,或許能解釋很多現象:“壹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開發商私下告訴記者:今年×州房價的上漲20%,主要是地價飛速上漲所致。隨著土地資源的日益緊缺,2007年以來,×州地價幾乎以50%的速度快速上揚,而地價幾乎占到了房價成本的1/3,有些項目甚至高於這個數字。政府現在幾乎完全把土地當作商品壹樣運作,導致地價瘋狂上漲,進而導致房價飆升。多數開發商坦言,地價上漲對房價上漲起著決定性作用。”這樣,×州關於今年前五個月財政壹般預算收入高增長的好事,就有了完整的答案。可能這樣的好事還將繼續保持全年,也但願妳們能夠壹直這樣下去,不斷超越武漢。本人相信,武漢的每壹個人,對此決不會有任何意見和想法。
其實,有人還是很清醒的。某地的省長大人對於自己的省會城市×州說過這樣的原話:“作為近億人口的省會,×州市生產總值占全省的比重6年來僅提高1.7個百分點,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僅居第24位,首位度低,龍頭帶動作用不夠強;產業結構不合理,三產占GDP的比重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僅居第21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2.7%,居全省第9位;經濟外向度不高,外貿依存度在9個中部及周邊省會城市中居最後壹位,高新技術開發區在全國處於落後地位;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全省生產要素的聚集和縣域經濟的支撐,城區經濟相對薄弱。”既然這樣,在省會城市裏,很多指標妳都位居末尾,應該有很多事可以做,也急需要去做,怎會有這麽多人天天有興趣關心壹個妳數十年內無法逾越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