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大多數人都沒有便捷的手段來拖延問題。當他們遇到問題時,他們必須立即解決它,即使它是困難和麻煩的。現在,逃避問題的捷徑唾手可得。它在我們的手中,在我們的口袋裏,在桌面上。只需輕輕壹點,我們就能找出真正的問題。這樣的捷徑誰會放棄?畢竟操縱人腦感性思維的路徑神經系統比控制理性思維的道路神經系統要快幾萬倍。妳可能沒時間說服自己。在理性還在升溫的時候,感性已經幫妳打開電腦,在虛擬世界裏遊蕩了很久。
對於大多數認為遊戲是萬惡之源的家長來說,壹個有趣的結論是,遊戲的樂趣與沈迷程度沒有直接關系。壹個在生活中有明確目標和實施計劃的人,可以從自己的計劃和行動中獲得成就感,所以很難對任何大型網絡遊戲上癮。但是,壹個因為論文明天就要交,被強烈的焦慮所困擾,今天還沒有開始寫作的人,往往會盯著它看壹個下午。我們逃避現實的力量越強,上癮的程度就越高。大部分人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明明時間軸上沒什麽可看的,我們還是關不了,做不了事情。我們只是徒勞地從微博跳到豆瓣,豆瓣跳到知乎,知乎跳到朋友圈,朋友圈跳到QQ,等待有意思的東西刷新。如果是這樣,這時候最好停下來,把手機放在壹邊,不管妳腦子裏的情緒聲音怎麽喊都不要看。問問自己,如果沒有手機,現在該怎麽辦?
當然也有真正的遊戲愛好者因為喜歡遊戲的設計而在上面花費大量的時間,那麽如何判斷遊戲愛好者是不是在逃避現實呢?還是真的愛遊戲?其實挺簡單的。
既然遊戲成癮者的癥狀表現是對現實問題內在沖突和矛盾的壹種逃避,那麽只需要在假設中解決他們現實問題的沖突和矛盾。
閉上眼睛,想象妳中了50億美元的彩票。是的,五十億。
那妳想做什麽?
如果妳的答案是買房、泡妞、環遊世界、享受etc,那麽恭喜妳,妳是壹個逃避現實的人,而妳之所以沈迷於網絡和遊戲,只是因為妳像個孩子壹樣,被動地消磨時間,同時等待別人張開金手指幫妳解決問題。如果沒有,那妳就逃死吧。
如果妳的答案頂端包括購買遊戲裝備或者購買遊戲公司,那麽妳就是壹個真正的遊戲愛好者。遊戲不是妳現實生活的替代品,也不是妳成就感的來源。這是壹個真正的愛好。
我曾經向身邊幾十個不同的人問過這個問題,得到了幾乎相同的答案:
“妳現在想要什麽?”
大部分人都會回答,想下班,想打遊戲,想逛街,想吃好吃的,想睡覺。
妳完成後呢?假設妳能做任何事。
我想去旅遊,買個包,養只狗,離開家鄉,飛到另壹個國家去看看...
然後呢
……
然後呢
很多時候,我們太短視了。我們總是認為擋在我們和幸福之間的是壹頓飽飯、壹個好覺、壹份工作、壹個好身材、壹個好父母和壹個好愛人...但事實上,我們和幸福之間只有我們自己。只有那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的人。
這種測試方式也適合想通過旅行/辭職/寫書來追求自我的人——
當妳有了做任何事情的自由,當妳目前生活中的所有困難都消失了,什麽是值得妳付出生命的事業?
找到它,然後妳可能會有壹種沖動離開妳的電腦,開始工作。
延伸閱讀:人性是什麽?
/question/26575570/answer/33474951
165438+10月17後續更新,不看:
這幾天收獲了2k+贊,100+評論。我試著在評論區和壹些有價值的回復討論,也看到了壹些不同的聲音,啟發了我對這個問題的更多思考。讓我覺得為了避免誤解,有必要把壹些擴展性問題表達清楚。所以,雖然下面的內容和問題關聯不大,但我還是記錄在這裏,向有同樣疑問的朋友表達我的態度。
首先,大多數人的習慣極難改變,而在眾多習慣中,“獲得成就感的模式”是最難改變的。它不僅伴隨著內在價值觀的部分崩塌和重建,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外在的關註,甚至是專業技能的改變。舉個簡單的例子,壹個網癮嚴重的人要想在學習上變得積極,做出小成績,首先要把原來的“以遊戲成績為榮”的價值觀,變成“以現實成績為榮”的價值觀。這種崩潰和重建會引起壹段時間的自責,“我以前做的壹切都是在浪費時間”和焦慮,“我不知道我從今以後還會不會再來”。這個過程會消耗我們壹部分精神力量,讓我們懷疑自己,失去信心。其次,他必須花很長壹段時間把重心從遊戲轉移到學習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梳理各學科的思維邏輯,及時處理自己過去不作為所產生的各種問題。以前他只要逃避就行了,現在他要承擔責任,連同之前所有的債務。這將激發新壹輪的焦慮、貶低、自我懷疑,價值感將被不斷削弱...在這個關鍵的轉型期,舊的成就感來源已經不能用了,新的成就感將在未來到來。直到學術工作有真正的進展,這種冷漠的狀態還會持續下去。當負面情緒積累到壹定程度時,人就會拼命想做點什麽來放松自己。妳覺得他會選擇怎麽做?大多數人談論改變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嘗試過。經歷過自強不息的人,不會隨意低估困難。
其次,大部分人沒有改變的必要。這句話看似殘忍,其實很真實。壹方面,人在什麽情況下最容易改變?答案是當妳經歷巨變的時候。好好過平靜的生活,沒有人會沒事找事去改變原本還過得去的生活方式。我們的大腦是如此懶惰。但是,壹旦我們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不幸崩塌,人在沈重的打擊下會變得特別寬容,會思考,會開放,會包容,會負責。壹個天真的孩子,從來沒有經歷過生活的艱辛和責任。父母車禍去世,壹般人都能借此厄運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壹個思想平庸的年輕人,從來沒有思考過人生的意義。壹次誤診讓他精神崩潰,即使是壹個遲鈍的人也會想明白很多過去想不通的事情。在壹定程度上,外部環境的崩潰改變了我們的自我邊界,使原有的價值觀和意義感得到了整合和重組,形成了更加深刻的概念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我們心智的成熟。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成熟的機會:有的人家境殷實,豐衣足食幾十年,有的人天生聰慧,從來不用懷疑自己是否能贏得大家的愛;不是每個人都有成熟的欲望:至少應該沒有人願意刻意去經歷苦難。從這個角度來看,自我改造是上帝給苦難人民的禮物。生活順利的人自然不需要改造自己。另壹方面,並不是每個試圖改造自己的人都能成功。想要改變自己,需要否定很多妳過去相信的東西。普通人往往分不清人和事,把否定過去的信念變成否定自己。最後,很多人在找不到可以相信的東西的迷茫中,失去了很多內耗,失去了前進的動力。自我重塑往往面臨巨大的外部壓力,因為當今社會的世俗觀是以功利主義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個人價值觀與之相悖,必然受到沖擊。除了我們自己,我們的父母,親戚和朋友都是第壹個與之競爭的。雖然他們都以愛的名義出現在妳的生活中,但他們未必都懂妳。很多時候,他們會給妳壹些不必要的壓力,阻止妳離開他們習慣的生活。人們常說,成熟的過程往往就是拋棄親情的過程,這未必是讓我們真的拋棄親人,而是告訴我們,在心靈成長的道路上,不能依賴外界的任何人。過去習慣的援助來源已經不存在,甚至成為障礙,會讓大家不由自主地開始懷疑自己。我們必須在頭腦中壹遍又壹遍地推斷我們的目標,完善每壹步,才能在外界的噪音中保持頭腦的堅定。同樣,外界的評價也傾向於結果導向。如果妳自我改造的結果是世俗認可的成功,那麽他們會佩服妳。如果結果是失敗,他們就多了壹個堅持原來生活的理由。妳在這個過程中的所有努力和個人經歷都會被完全忽略。最後壹方面,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改變世界、掌握真理、突破自我的永遠是少數人。作為壹個普通人,人生最高的任務就是自救,盡可能順利的度過這壹生。愛折騰的和愛穩定的都是人生選擇,都應該被尊重。
最後,絕大多數人深深厭惡改變,恐懼自由,無力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很多人在選擇專業、工作,甚至結婚對象時,聽從周圍人的安排,放棄發出自己的聲音。而在學習、工作、婚姻不順利的時候,有多少人壹開始就心安理得地把責任推卸給身邊的人?在服從的那壹刻,我們其實是解脫了,因為那意味著我們不會對這個選擇的結果負責。如果順利的話,我們就省去了做決定的麻煩。如果事情搞砸了,我們還是要責怪某個人。大多數人都不敢做選擇,不敢聽自己的,因為那意味著無論成敗,都是自己負責盈虧,不能怪別人。他們也害怕自由,因為沒有依附的標準,他們根本不知道事物的本質是好是壞。人潮洶湧的時候,跟著大家的方向走就好,哪怕前面有懸崖,死的不止我壹個。但當妳身處壹望無際的原野,每個方向看起來都像前方,每個前方看起來都很危險。真正的目的地在哪裏...焦慮,壓力,內耗。嗯,我還是去問問長輩/愛人/朋友的意見吧。我就自己打打遊戲/刷刷手機/逛逛淘寶/出去吃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