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屬齊國。
663年(齊桓公二十三年),靜海地區被割讓給燕國。
戰國時期,前312年(齊宣王八年),齊國伐燕,歸齊國;前284年(二十八年),燕削為齊,屬燕國;
前247年(十九年),趙與燕交換土地,靜海地區屬趙。
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屬秦巨鹿縣上谷。
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在陳官屯鎮西吊臺村附近建“東平蜀郡”。東平蜀郡壹般包括大城市北部、靜海全境和天津郊區海河以南地區。
東平蜀縣位於渤海西部,周樹東部,綏赤河以北,澧水以南,屬渤海縣管轄,人口約4萬。這壹時期,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和地理環境相對穩定,農業、商業和人口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出現了繁榮的東平蜀文化。
公元前47年(西漢元帝二年),“海溢西南浸數百裏,九河之地漸為海變”。大海吞噬了靜海地區,東平蜀郡遷至後大城郡,東平蜀文化消失。90年(東漢元和二年),屬河間國;219(建安末年),隸屬彰武郡;三國時期(220-280),屬魏國冀州刺史部彰武縣;265年(西晉元年),屬張武國;東晉十六國(317-420),屬冀州彰武郡;南北朝時期(420-589),屬潁州彰武縣;487年(北魏太和十壹年),東平蜀郡撤“東”字,稱“平蜀郡”;直到晉隋,還是“渤海西南角的澤國”。
隋朝初期,海水逐漸退去,但仍是壹片沼澤。607年(隋大業三年),屬潁州河間郡。唐朝時期(618-907),屬河北滄州。621年(武德四年),改荊州。八九六年(唐三年),“甘寧軍”成立。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屬契丹南京路首府寧州。936年(五代後金元年),石敬瑭割16郡、契丹,軍被割,改稱“寧州”。959年(後周鹹德六年),柴世宗北伐,收復靜海。它仍被稱為甘寧軍,隸屬永安縣(後來的河北青縣)。柴世宗北伐奠定了宋遼以界河(海河、大清河)為界的基礎。
北宋年間(960-1127),先屬河北路滄州;982年(宋太平興國第七年,即遼幹衡四年),為防止遼軍入侵,宋朝沿界河設置窩子村(後京海鎮)、劉度東寨村、劉度北寨村、沙窩寨村、黨城村、釣臺村等軍事遺址,歸青州管轄。1048年(宋八年),黃河改道,改變了界河水勢。位於此處的寨子和店鋪逐漸失去了軍事防禦的作用,駐軍開始開荒並負責民事訴訟。隨著移民的湧入,壹些大型村莊和商店逐漸演變成農業自然經濟區,屬於萊文魯管滄州。由此,靜海地區進入了穩定發展期。宋年間(1190-1194),靜海屬金管轄。當時有主戶5623戶,客戶1192戶。
1108(北宋大觀二年)設在靜海縣,意思是渴望沃口村(今靜海鎮)的安定和平與治理。1113(北宋第三年)並入甘寧郡(今青縣)。
1193(金明昌四年)遷至靜海縣,屬河北東路青州。
1230(元太宗二年),隸屬清寧府;屬中書省河間路青州。
1265(蒙古至元二年),並入匯川(後屬河北青縣),屬河間道管轄,仍名“靜海”。與此同時,連年戰亂和洪水導致人口稀少,經濟下滑。元末,鹽業迅速崛起,靜海地區經濟逐漸恢復。
1368年(明洪武元年),為避“京南”,求太平,改京為“京”,稱靜海區,屬河間府。1375(洪武八年)改名順天府(後北京)。1377(洪武十年)改為河間府青州。晉(1115-1234)、元(1206-1368)兩朝,靜海縣到達徐池東南,北至界河,東至西。
據《明史》和《明嘉靖年間河間府誌》記載,明代,靜海區東西長220李龍,南北寬120裏。其四個方向:渤海以東170裏、順天府文安縣以西50裏、青縣西南60裏、順天府武清縣以北60裏。後來天津市中心的支谷、津南區的鹹水沽、東麗區的軍糧城都屬於靜海區。明代,靜海分為19裏:富民、子牙、新興、貴德、、永豐、劉度、廣福、保和、長樂、、曹家莊、賈家口、楊飛溝、德化、辛口、哨直口、支古、秀麥。1523年(嘉靖二年),百姓因饑荒而逃亡,是10裏。清朝順治初年,百姓因戰亂而逃亡,壹去就是9裏。清康熙年間(1662—1722),靜海區對四號路進行巡察。東路:東姚至楊家場,***77村;西路:顧家莊至高李莊,***66村;南路:唐官屯至小辛莊,***99村;北路:楊東港至馮家莊,***71村;奉新帖還掛著檢查的頭銜,***69村。據清康熙年間天津的記載,清初,靜海區東西200李龍,南北140裏寬。其四個方向:渤海以東160華裏,大城縣以西40華裏,青縣以南40華裏,順天府武清縣以北100華裏。1725(清雍正三年)隸屬天津府,1731(雍正九年)改為直隸天津府。
1730年(雍正八年),根據清朝乾隆年間天津的記載,從郡中劃出15個村歸天津。九年,滄州、靜海、武清三縣267個村劃歸天津縣。此後靜海區面積縮小,東西200裏,南北100裏。第六:渤海以東160華裏,大城縣以西40華裏,青縣以南40華裏,武清縣以北60華裏,滄州縣東南75華裏,武清縣東北75華裏。清同治年間(1861—1875),靜海分為四路,轄48個地方,349個村。東路轄105處106個村,包括磚垛、雙窯、達波、韓笑莊、長劉莊、官鋪頭、沈青莊、中旺、和順、曲河、上碼頭、土河、大莊子、順民屯、縣東街。西路轄西五裏莊、花園、夾口、顧家莊、梁頭、東河頭、壇子頭、禪屋、楊芬港、瓦子頭、子牙等11村。南路轄縣南街、唐爽、長屯、陳官屯、高家莊、齊家莊、寨裏口、大郝莊、唐官屯、金官屯、楊官屯、九張屯等12個村。北路轄北街、楊樹、肖家樓、劉度、黨城、梁王莊、沙窩、木廠、六裏城、清寧後等78個村10處。到鴉片戰爭前夕,靜海區面貌大為改觀,人口激增,面積1.8萬平方公裏,耕地200萬畝,分東、西、南、北四路,轄348個行政村,共有4.6萬戶,人口1.7萬余人。
清末民初,縣域縮小。民國《靜海縣誌》記載:“南北兩極之強弱相距120裏,東西兩極之寬相距100裏,共補80余裏,計7000余裏。”其四個方向:東至天津縣界35裏,西至大城縣界25裏,南至青縣界40裏,北至武清縣界45裏。
1913(民國二年)任直隸渤海觀察員;1914(民國三年),隸屬金海路。
1923(民國12年),靜海區分為6區,轄356個鄉鎮。第壹區,區公所設在大侯莊,轄50個村;第二區,區公所設在忠旺鎮,轄86個鄉鎮;第三區,區辦事處設在唐官屯鎮,轄83個鄉鎮;第四區,區辦事處設在瓦子頭鎮,轄52個鄉鎮;第五區,區辦事處設在劉度鎮,轄51個鄉鎮;總區和區辦事處設在靜海鎮,轄34個鄉鎮。
1928(民國十七年),河北省直屬。1930年(民國十九年)五月,靜海區分為6區,281鄉,1720村,8561鄰。第壹區,駐靜海鎮的區辦事處,轄64個鄉鎮;第二區,區公所設在匯豐橋,轄78個鄉鎮;第三區,區辦事處設在唐官屯鎮,轄47個鄉鎮;第四區,區公所設在東子牙鎮,轄35個鄉鎮;第五區,區公所設在劉度鎮,轄34個鄉鎮;第六區,區公所設在梁王莊,轄23個鄉鎮。
1936(民國二十五年),隸屬河北省天津行政督察署;1937(民國26年),隸屬河北省第四行政監察區。
1937年,侵華日軍攻占華北,靜海淪陷後,設立靜海區公所,隸屬金海路。
1940年(民國29年),靜海區面積為1886.3平方公裏。東至小官房,西至大瓦頭,南至代官屯,北至謝佳寶。
1944年9月,抗日武裝在縣城西部建立了靖縣政府。次年65438年10月9日改為靜海區政府。
1944年冬,津南工作委員會在津浦鐵路以東成立。1945年5月,建津南縣轄九區,即壹區(炮莊)、二區(李莊)、三區(馬歡)、四區(蔡公莊)、五區(十八戶)、六區(官鋪頭)、七區(梨園頭)、八區(青青)。
1944年9月,以大城縣第7、第8區為基礎,建立景達縣。1945年春,疆域擴大至津浦鐵路以西,轄六區:壹區(德貴、鄭莊)、二區(卓頭、臺頭)、三區、七區(劉度、黨城)、四區(朱家村、東子崖)、五區(小黃窪)。1945 10月,景達縣更名為靜海區。
此外,1944年,人民在中國* * *產黨的領導下,在靜海區西南部和大城縣部分地區建立了革命政權,成立了景達縣人民政府,隸屬冀中八師。1945年3月,分別設立靜海區和大城縣,靜海區仍屬冀中八師。
1945年,侵華日軍投降後,國民黨政府在靜海設立靜海區政府,隸屬河北省第二行署公署,隸屬河北省滄州特派員公署管轄。
1946(民國三十五年),靜海區分為6區36鎮,保險公司482家,A公司4899家。第壹區,區辦事處設在靜海鎮,轄6個鎮,93家保險公司,1027 A;第二區,區辦事處設在匯豐橋,轄9個鄉鎮,127保,1270賈。第三區,區辦事處設在唐官屯鎮,轄8個鎮,90家保險公司,839家A公司。第四區,區公所設在大瓦子頭鎮,轄4個鄉鎮,63家保險公司,630家保險公司。第五區,區辦事處設在劉度鎮,下轄6個鎮,66家保險公司和678家甲胄公司。第六區,區公所設在梁王莊,轄3個鄉,43個堡,455個賈。
新中國成立前後,楊芬港和羊官店分離,王口和太臺合並,靜海區面積逐漸增大。東至小官房,西至李,南至窯盆,北至十壹堡,面積1894平方公裏。
1948 65438+2月,靜海解放,靜海區人民政府由東臧莊(後為河北省大城縣)遷至靜海鎮,屬河北省天津機構管轄。
此時靜海區分為12區5市。12區為:1區(王村)、2區(王家村)、3區(譚力)、4區(梁頭)、5區(嶽家院)、6區(王家園)、7區(八裏莊)、8區(大黃莊)、9區(陳官屯)、10區。這五個城市是:王口、唐官屯、靜海、劉度和泰皇。
1949年3月,原津南縣的轉多、灣頭、中旺、馬泉、炮莊5個區合並為靜海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 10月,隸屬河北省天津地區。
1949、65438+2月,靜海區被劃分為12區,按其駐地名稱命名為:程響(1區)、劉度(2區)、泰皇(3區)、王口(4區)、子牙(5區)、陳官屯(6區)。
1954年5月,靜海區劃分為10個區和2個區級鎮,下轄110個鄉鎮。兩個區級鎮是楊柳青和劉度。10區為:壹區(城關)轄8個鄉鎮;二區(官鋪頭)轄12個鄉鎮;第三區(劉度)轄6個鄉鎮;四區(王茜)轄11鄉鎮;五區(子牙)轄14個鄉鎮;六區(唐官屯)轄9個鄉鎮;七區(忠旺)轄13個鄉鎮;八區(蔡公莊)轄13個鄉鎮;9區(陳官屯)轄12鄉鎮;十區(梁王莊)轄12個鄉鎮。
1957年8月,靜海區有25個鄉,2個鎮,2個辦事處。這25個鄉鎮分別是:城關、良頭、王琦、八裏莊、子牙、唐官屯、東灘頭、陳官屯、西翟莊、大郝莊、蔡公莊、王文莊、大莊子、徐莊子、中王、趙連莊、福君廟、大劉墳、臺頭、大南河等這兩個鎮是:楊柳青和劉度。這兩個辦事處是:忠旺和蔡公莊。
1958年8月30日,靜海區劃分為八個人民公社(括號內為公社總部):紅旗人民公社(靜海)、東風人民公社(劉度)、徐升人民公社(王口)、衛星人民公社(子牙)、港龍人民公社(唐官屯)、團泊窪人民公社(陽閘)、火箭人民公社。
1958 165438+10月,青縣與靜海區合並,稱靜海區,縣轄靜海鎮,改為河北省天津市,版圖擴大,面積3534平方公裏。東至萬辛莊,西至黎裏,南至東城村,北至大柳潭。
1961 13年5月,青縣與靜海區分開,靜海區設在靜海鎮,改為河北省天津市。
1961年5月,靜海區劃分為城關、良頭、大豐堆、東雙塘、子牙、東灘頭、徐莊子、陳官屯、大郝莊、西翟莊、蔡公莊、趙連莊、關鋪頭、團泊、中旺、大莊子、唐關24個公社。1962,65438+10月,六合、馮村公社劃歸青縣,1963年2月,趙連莊公社劃歸北大港區。
1965年3月,靜海區有3個縣鎮,23個公社。三縣所轄鎮為:靜海、劉度、唐官屯;這23個公社是:城關、梁頭、大豐堆、東雙塘、鮑爾、東灘頭、陳官屯、大郝莊、西直莊、蔡公莊、胡連莊、關鋪頭、團泊、中王、莊子、大張屯、梁王莊、劉度、福君廟、徐莊子、臺頭、王浣。
1960-1967期間,青縣所屬的各村及楊柳青、大南河、馮村、趙連莊、長劉莊相繼分出,面積逐漸減少。1967之後,靜海區的版圖沒有變化。
1967 1月,屬於天津地區;
1973 8月1變更為天津。
1974年4月,子牙公社脫離莊妍公社。1983,公社建設改為鄉鎮建設。
1984年6月,官鋪頭鄉更名為楊成莊鄉,劉度鄉更名為北小樓鄉;1988年3月,王口鄉、中旺鄉改為鎮;4月,陳官屯鄉改為鎮;1989年8月,臺頭鄉、子牙鄉改為鎮;1993 165438+10月,大邱莊撤村建鎮。
1996 65438+2月,蔡公莊鄉改為鎮。1997年初,梁頭鄉改為鎮。
1998年,靜海區有17個鄉,11個鎮。17鄉鎮有:城關、東雙塘、大豐堆、北小樓、梁王莊、福君廟、徐莊子、鮑爾、莊妍、東灘頭、大張屯、西翟莊、大郝莊、團泊、胡連莊、楊成莊、莊子。11鎮為靜海、唐官屯、劉度、王口、臺頭、子牙、陳官屯、中旺、大邱莊、蔡公莊、梁頭。1999 65438+2月21,團泊鄉改為鎮。
2000年6月65438+2月1日,唐爽鄉改為鎮。
2001 3月16大豐堆鄉改為鎮;同年8月,莊妍鄉和西莊鄉改為鎮。
2001年8月,在原鄉鎮基礎上進行區劃調整:莊子鄉撤銷,並入忠旺鎮;撤銷大張屯鄉、大郝莊鄉,並入唐官屯鎮;撤銷東潭頭鄉,並入莊妍鎮;撤銷鮑爾鄉,並入臺頭鎮;撤銷北小樓鄉,並入劉度鎮;撤銷福君廟鄉,將原福君廟鄉所轄的王家園、李佳原、福君廟、十裏堡、菩提窪、白楊等6個村合並為梁王莊鄉;將西五裏、北五裏、魏家莊、付嘉四個村並入靜海鎮;將王佳瑩、茍家營、劉嘉穎、馮家村並入劉度鎮;取消胡連莊,入博鎮組;撤銷城關鄉、徐莊子鄉,並入靜海鎮。
2003年9月25日,原蔡公莊鎮的大屯、滿井子、王虎村劃歸大邱莊鎮。
2006年6月65438+10月1,西翟莊鎮龐莊子村劃歸大邱莊鎮。
2065 438+00 3月3日,大豐堆鎮嶽莊子村、白公坨村、崔莊子村、李八莊村,西翟莊鎮巨莊子村、東上碼頭村、西上碼頭村、錢商碼頭村、貝尚碼頭村,蔡公莊鎮官坑村、太平村,團泊鎮胡連莊村、五美城村、三間房村,
2065438+2005年8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天津市靜海縣,設立天津市靜海區。相關行政區域界線和政府駐地未作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