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彩票開獎 - 妳是怎麽看待寓言裏愚公的“愚”,智叟真的“智”嗎?為什麽

妳是怎麽看待寓言裏愚公的“愚”,智叟真的“智”嗎?為什麽

分析如下:

《愚公移山》壹文,出自《列子·湯問篇》。說的是:愚公嫌太行、王屋二山,“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扣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壹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回他:“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是移山的發起人和組織者。他要移山,不是頭腦壹時發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確。“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說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接著,指出移山之利,即“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見愚公對移山的利害關系,早已考慮再三了。

其次,對於山能夠移走這壹點,愚公也成竹在胸。在批駁智叟時,用頂針辭格充分說明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而”字壹轉,指出山不會再增高。這樣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結論就十分自然,就令人信服。這說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對人力和自然的發展變化關系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由此可見,愚公在移山的整個過程中站得高、看得遠,考慮問題十分周密,駁斥智叟有理有據。像這樣可敬的老人,誰還能認為他“愚”呢?

智叟是壹個自作聰明的老人。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開始時他振振有詞,教訓別人,到最後被駁斥得啞口無言,壹副窘態,這正是自作聰明的人應得的下場。智叟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無所作為又信口開河、好為人師,這種人自以為是,其實不過是賣弄小聰明罷了。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簡單,但由於在情節的處理上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從矛盾相繼出現的尖銳性上去顯示復雜性,這樣就增強了文章跌宕的氣勢,引人入勝。解決矛質,沒有簡單化,愚公說服其妻,不是以空話大話壓服,而是靠眾人拿出辦法;駁倒智叟,不是泛泛頂撞,而是據理而言。

愚公與智叟兩個人物思想主張的矛盾沖突,借人物語言作了透徹的表達。對話生動,畢肖聲口,符合個性的對白對於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