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架; 美國戰爭初期的航母艦載機比例大概與此相當。 戰鬥機偏少的原因在於,早期的航空母艦始終存在攻與守的矛盾。 美國典型的埃塞克斯級航母,艦載機配置為,1個戰鬥機中隊(36壹37架)、1個戰鬥轟炸機中隊(36壹37架)、1個俯沖轟炸機中隊(15架)和1個魚雷機中隊(15架),總計103架飛機,這樣有超過70架可以對空攔截。 同時,由於艦載機起降、準備復雜,必須采取多艦配合作戰,二戰期間航母間交戰,單艦間的對抗幾乎沒有。 關於戰鬥機數量對航母安危的重要,在馬裏亞納海戰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從交戰雙方的航母數量看,美日為15:9,但是實際艦載機為美日956:360。即便加上日本陸基飛機240架,美日飛機數量也是956:600。考慮到美國艦載機中戰鬥機、戰鬥轟炸機的比例,可用於空戰的飛機超過600架,幾乎和日本來襲飛機的數量相當,加上人員素質的差異,出現“獵殺火雞”的場面是非常正常的。 說到航母抵禦空中威脅的能力,還需要說說艦炮。無線電近炸引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研制成功的,美軍的高射炮最早都裝備,從而使得大批日本飛機被擊落,因此它與雷達、原子彈被譽為二戰期間武器裝備的三大發明。 人們要說的是,帶無線電近炸引信的高射炮,在航母交戰中起到的是“馬後炮”的作用。就是說,它並不能阻止壹次對航母的致命攻擊,其作用是慢慢積累的。 二戰後期,美國為了保護壹艘航母,艦炮數量是驚人的。比如,航母本身往往有127毫米高炮12門、40毫米“博幅斯”高炮68門、20毫米“厄利孔”高炮55門,同時,還有壹艘戰列艦20門127毫米高炮和150門速射炮護衛,以及數量眾多的巡洋艦、驅逐艦支援,細算為了保衛壹艘航空母艦可能會動用超過500門高炮。但是從沖繩海戰看,日本神風特攻機還是屢屢突防,美國各種艦船被擊沈的33艘,被擊傷的370艘,如果不是美國艦隊的規模超過1500多艘(其中包括59艘攻擊航空母艦和護航航空母艦),肯定承受不了這樣的損失 高炮的毀傷作用在於逐步的積累。在美國海軍裝備近炸引信高炮炮彈後,有30-50%突破美國戰鬥機攔截的日本飛機被擊落,由此造成的日本飛行人員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這就是近炸引信威力的關鍵。 戰後,美國還是按照二戰時的經驗,構建其航母戰鬥群的對空防衛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宙斯盾”艦和F-14戰鬥機。壹個美國航母戰鬥群有近300枚防空導彈的護衛,足以抵抗傳統攻擊模式的飛機100架,壹架F-14可以攻擊6個目標,壹個中隊的F-14可以攔截70架敵機。由此說,美國航母戰鬥群的對空防衛,還是在艦載防空火力和對空戰鬥機上做文章,而且文章做的也算相當到位。 不過,戰爭是雙方的互動,當SU30出現後,局面發生了變化。 首先,由於現代空射反艦導彈的射程普遍超過防空導彈,艦載防空火力再次被置於尷尬的境地,盡管“標準”、“海拉姆”、“密集陣”的組合可以對反艦導彈有極高的攔截概率,但終究是被動的防禦,而且也不能作到100%攔截。航母的敵人從來沒有想過發射100枚命中100枚,發射100枚命中5枚,這就足夠了! 這樣,防空的重擔還是落在了艦載戰鬥機的身上。 早期的美國“尼米茲”級航母,艦載機的配備為,F—14“雄貓”戰鬥機20架、F/A—l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20架、A—6E“入侵者”攻擊機20架、E-2C“鷹眼”預警機 4架、S-3A“海盜”反潛機8架、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6架,以及直升機多架。現在這個搭配發生了變化,變成了F/A-18壹統航母甲板的時代。 對於A-6、A-7這類專用攻擊機的退場可以理解,因為F/A-18作為多用途戰鬥機可以替代他們的作用。對於F-14的下場可以分析壹下。 F-14作為專門的制空戰鬥機存在,顯然還是暴露了航空母艦攻與守之間的矛盾。首先其對地、對海攻擊能力弱;其次,當敵人也具備多目標、遠距離交戰能力後,F-14和“不死鳥”的組合威力也是大打折扣。 當F/A-18成為美國航母戰鬥群的防禦主角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推算其能夠抵禦多少SU30了。 按照前面的分析,最簡單的結論似乎是,60架F/A-18可以抵擋60架SU30的攻擊。甚至還可以樂觀的估計,由於F/A-18具備多目標接戰能力,60架“大黃蜂”可以抵擋120架甚至是240架SU30。表面上看是這樣,但是考慮到雙方的互動,結論正好是令人驚奇的相反。 假如同樣具備遠距離、多目標接戰的SU30和F/A-18相遇,假定雙方電子水平相當,那麽可以說交換比是1:1,就是說雙方擊落、被擊落的概率都是50%。由於F/A-18的責任重大,絕對不允許另外50%的概率出現,那麽,起碼要用兩架F/A-18對付壹架SU30以確保擊毀。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多目標接戰能力並不能取代多機的作用,因為對手也可以用壹架SU30同時攻擊2架F/A-18。 這樣以來,60架F/A-18對抗SU30的數量就變成了30架。 但是離我們的結論還是有偏差,我們再進壹步推算。 航母艦載機的起降是很復雜的,甚至可以說有點危險。雖然說尼米茲級有4個彈射器,4座彈射器如果同時使用可在1分鐘內可將8架彈射升空,但不等說壹艘航母壹天可出動8架/分X60分X24小時=11520架次,實際正常的日出動架次在200-300架次之間。按日出動300架次為基礎,由此可以推算,F/A-18進行壹架次戰鬥飛行準備、起降、再準備大概需要4.8個小時。 好!我們離結論不遠了。當為了攔截30架SU30達到100%的概率,壹個航母戰鬥群起飛了全部的60架F/A-18,那麽,在4.8個小時內,幾乎很難再有成規模的“大黃蜂”出擊了,那麽此時無論是海面還是天空壹旦再次出現敵人,結果會怎樣呢? 所以,為了保留預備隊,壹個航母戰鬥群對抗SU30的數量還要打折扣。方法是告訴大家了,至於如何計算出“24架SU-30可對抗美國壹個航母戰鬥群”這般精確的結論,只好請正在讀《高等數學》的軍友賜教了! 當然,還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 比如最新的F/A-18換裝了新的相控陣雷達,的確夠SU30頭疼的;不過,誰能保證沒有幾條魚雷或幾枚潛射導彈射向美國航母? 從歷史上看,多航母戰鬥群配合也是美國必然的模式,如果來上5個、7個航母戰鬥群,別說打看見都膽寒;但是壹旦有DF趕來以“天女散花”配合,這推算的難度簡直和摸彩票相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