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臘月二十三。
在中國,春節通常是以祭竈開始的。祭竈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很廣的壹種習俗。在過去,幾乎每個廚房都有壹個“竈神”神。
2.臘月二十四掃塵
“臘月二十四,灰塵掃屋”,據《呂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和厄運。這個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到處洋溢著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玉帝接見了他。
按照古老的習俗,竈王爺上天時,玉帝會在臘月二十五親自下凡,調查人間善惡,決定來年的禍福。因此,家家戶戶都向他獻上祝福,稱之為“接玉帝”。在這壹天,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和言語中小心翼翼,爭取良好的表現,以贏得玉帝的青睞,為來年帶來好運。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澡
傳統民俗中,這兩天要集中洗澡洗衣服,以擺脫壹年的黴運,為明年春節做準備。北京有句諺語“二十七洗去病根,二十八洗去邋遢”。臘月二十六洗澡是“洗福祿”。
5.臘月除夕,我們會貼門神,貼春聯,守歲,放鞭炮,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是“月窮年盡”的意思。人要擺脫舊的部門,擺脫舊的部門,第二年就意味著得到新的部門。這是農歷年的最後壹夜。所以這期間的活動都是圍繞著去舊換新,消災祈福。
春節期間,中國各地都有貼門的習俗。起初,看門人把桃花心木雕成人形,掛在人們旁邊。後來被畫成看門人貼在門上。
春聯的壹個來源是符濤。起初,人們用桃花心木雕刻人物,掛在門邊以辟邪。後來他們把門神畫在紅木上,再簡化,把門神的名字寫在紅木板上。
貼祝福,貼窗花,年畫,千張圖片。這些都有祈福、裝飾住所的民間功能。年畫是中國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們反映了人們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中國人有除夕守歲的習慣,俗稱“熬年”。看新年從吃年夜飯開始。這年夜飯要慢慢吃,從點燈籠開始,有的家庭要吃到深夜。根據宗谷對荊楚歲時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不僅包含了對似水流年的告別和懷念之情,也表達了對即將到來的新年的美好希望。
鞭炮,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開門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又稱“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燃放鞭炮可以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王安石的《元日》詩:
春風溫暖了屠蘇人。
千家萬戶有壹個小學生日。
總是用新桃換舊桃。
它描繪了中國人民慶祝春節的盛大節日場景。
吃年夜飯是春節裏家家戶戶最熱鬧、最享受的時候。除夕夜,壹桌子豐盛的年菜,壹家人團聚,圍坐在桌前,吃團圓飯。我心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形容。
給壓歲錢,是長輩給晚輩的。在壹些家庭,吃完飯後,每個人都不允許離開餐桌。等大家都吃完了,長輩再給晚輩,鼓勵兒孫在新的壹年裏學習提高。
在古代,祖先崇拜非常流行。由於各地風俗習慣不同,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去野外掃墓,有的去祠堂祭祖。他們大多在家中依次將祖宗牌位放在正殿,以示供奉,然後由拜者按年齡順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壹拜年。
春節早上開門,先放鞭炮,稱為“開門放鞭炮”。鞭炮聲過後,滿地都是碎紅色,這就是所謂的“滿堂紅”此時,街上充滿了憤怒和歡樂。
春節的壹個重要活動是在新朋友和朋友的家裏和鄰居那裏祝賀新年,以前被稱為新年問候。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願來年好運。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由同壹個族長帶隊挨家挨戶拜年。有的同事請幾個人拜年;還有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叫“團拜”。因為在家裏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精英和學者就用貼紙互相祝賀,從而發展出後來的“賀年卡”。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長輩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特”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
7.參觀廟會
逛廟會是中國大多數人的春節情結,也是不可或缺的習俗。春節的廟會原本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在廟會時,僧侶和道士通常會舉行“儀式”或“道場”來祭祀神和佛。人們還必須去朝聖,許願,許願和尋求祝福。廟會期間,還有商販叫賣和民間藝術表演。在廟會上,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傳統活動深受普通百姓的喜愛,如舞獅、舞龍、秧歌、踩高蹺、旱船等。
8.看社火
除了廟會,民間自娛自樂和社火也是由來已久的年度娛樂活動。社火起源於古代對土地神和火神的崇拜。社會,土地神;火的始祖火,就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耕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立足之本,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烹飪食物和取暖的源泉,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古人以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並將其作為具有特殊意義的聖物來崇拜,從而形成了尊火觀念。古代對土地和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火的習俗。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壹種盛大、豐富、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9.舞龍
舞龍,又稱“耍龍燈”、“舞龍”,是漢族傳統舞蹈形式之壹。每到節日,各地都有舞龍的習俗。
舞龍起源於漢代,經歷了幾代人。舞龍最初是壹種祭祖祈雨的儀式,後來逐漸成為壹種娛樂活動。到了唐宋時期,舞龍已經成為節日裏壹種常見的表現形式。
關於舞龍的起源,民間有壹個傳說:有壹天,龍王腰疼難忍,把龍宮裏的藥都服了,還是沒有效果。我不得不變成壹個老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接受治療。醫生把脈後覺得奇怪,問:“妳不是人吧?”龍王隱瞞不了,只好實話實說。於是醫生把他變回原形,從他腰間的鱗片上抓了壹只蜈蚣。中毒包紮後,龍王完全康復。為了感謝醫生的治療,龍王說:“只要妳像我壹樣和龍壹起跳舞玩耍,妳就會有壹個好天氣和好收成。”。這件事出來後,人們認為龍可以播撒雲雨,每逢大旱就舞龍祈雨。還有春舞青龍,夏舞紅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10,舞獅
舞獅,又稱“打獅”、“舞獅”,是中國的壹種傳統舞蹈形式,和舞龍壹樣,是壹種流行的民間體育活動。他們還會在春節或慶典時舞獅。
舞獅始於南北朝。在中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樣子和真獅子很像,全身披著獅子的鬥篷。舞獅者(壹般是兩個人壹起跳舞組成壹只大獅子)只露腳,不見人。北方有雌獅和雄獅,還有文獅、武獅、成年獅和幼獅。
南獅主要流行於廣東。這種舞獅由壹人舞獅頭和壹人舞獅尾組成。獅子和北方的獅子在形狀、風格和顏色上都不壹樣。舞獅者穿著各種燈籠褲和唐式燈籠袖或扣得很緊的背心,展示舞獅者的全身。舞獅需要全力以赴。
為什麽春節的時候人們特別喜歡舞獅?相傳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出現了壹只怪獸。新年伊始,它就出來毀壞莊稼,傷害人畜,百姓怨聲載道。後來有人建議用舞獅來嚇唬怪獸,果然奏效,怪獸逃跑了。當地人認為獅子有驅邪的力量,有吉祥的預兆,所以每年春節都敲鑼打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消災、預告吉祥。
二、春節飲食習俗
在古代農業社會,從臘月初八開始,家庭主婦們就開始忙著為新年準備食物。因為腌制臘肉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壹定要盡早準備。中國很多省份都有腌制臘肉的習俗,其中廣東省的臘肉最為著名。
蒸年糕,因為諧音“高年”,口味多樣,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必備美食。年糕的款式有方形黃白年糕,象征金銀,表達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味道因地而異。北京人喜歡吃紅棗年糕、百果年糕、糯米或黃米做的白年糕。河北人喜歡在年糕裏加入大棗、紅豆、綠豆壹起蒸。在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有吃黃米面炒年糕的習俗,有的還會塞豆沙和棗泥,而山東人則用黃米和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主要是甜的,蒸的或者炒的,有的人幹脆就著糖吃。南方的年糕有甜有鹹,比如蘇州和寧波的年糕,是用粳米做的,口味清淡。除了蒸炒,還可以切片炒或者煲湯。甜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花、桂花、薄荷、菜糊等配料做成的。它們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也可以用蛋清煎。
餃子,北方有除夕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不盡相同。有些地方在除夕吃餃子,有些地方在大年初壹吃餃子,北方的壹些山區有從初壹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人們在辭舊迎新時表達祈求好運願望的壹種獨特方式。按照我國古代的守時方法,時間是從晚上11到第二天早上1。“交集”就是新的壹年和舊的壹年相交的時刻。餃子意味著大齡結婚,在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壹種巨大的幸運。此外,餃子的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好運,而吃餃子象征著繁榮。
真正過年的前壹天晚上叫團圓夜。背井離鄉的遊子,千裏還要從萬裏之外回家。過年的時候,全家人都要圍坐在壹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用面粉做餃子皮,然後用皮包餡。餡的內容多種多樣,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都可以塞。正統的餃子做法是用清水煮熟,撈出後拌上醋、蒜末和蔬菜。還有煎餃子和烤餃子(鍋貼)的方法。因為和面中的“和”字就是“他”的意思;餃子的“焦”與“膠”諧音,“和”與“膠”有團圓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相思團圓;取大齡交友之意,非常吉祥;另外,形狀像元寶的餃子,過年吃餃子,也有“發大財”的吉祥寓意。所有的家庭聚在壹起包餃子,所以慶祝春節很有趣。
元宵節,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根據元代易圖真(女+郎)戒筆記,我引用三玉帖筆記:嫦娥奔月後,我思念她,病了。正月十四,壹個少年突然求見,自稱是嫦娥的使者,說:“夫人知道妳在想,沒有辦法下去。明天是滿月,妳要用米粉做藥丸,放在房間的西北方,叫夫人的名字,三夜就可以下去了。”妳遵法,嫦娥真的來了。可見,元宵節吃元宵,寓意“團圓如月亮”。
在明朝,元宵節在北京非常普遍,做法和今天沒什麽區別。清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燈會”和馬思遠燈會。民國初年,袁世凱下令禁止喊元宵,因為它與“宵遠”讀音相同。除了糯米面,還有糯高粱面,黃麥等等。餡料有桂花糖、山渣糖、什錦、豆沙、棗泥等等。物理上有核桃大,也有黃豆小,“百子湯圓”,還有餃子實、皮薄的“鹿皮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