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發20101號
(65438+2009年2月31)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最困難的壹年。面對歷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多年不遇的自然災害的重大考驗、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異常波動的不利影響,各地區、各部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迎難而上,努力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的好形勢。糧食生產再獲豐收,連續6年增產;農民工就業快速回升,農民收入連續6年快速增加;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農村制度創新取得新突破;農村水電路氣房建設繼續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改善;農村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農村民生顯著改善;農村基層組織進壹步鞏固,農村社會和諧穩定。這為黨和國家贏得了攻堅克難、共克時艱的戰略主動,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提供了基礎支撐。
當前,我國農業開放度不斷提高,城鄉經濟關聯度顯著增強,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日益加大,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不斷積累和增加,各種傳統和非傳統挑戰也在疊加。面對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推動農業生產再上新臺階的制約因素越來越多,保持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難度越來越大,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越來越高,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任務越來越重。全黨必須居安思危,切實防止忽視和放松“三農”工作的傾向,努力確保糧食產量不下降、農民收入不徘徊、農村發展的好勢頭不逆轉。要不斷深化解決“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認識,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基層體系,大力加強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努力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壹體化新格局。
2010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把改善農村民生作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內容,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拉動內需的關鍵舉措,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按照穩定糧食供給的基本思路, 增收惠民生,以改革促統籌,強基礎增後勁,堅持不懈地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繼續為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新貢獻。
壹是完善強農惠農政策體系,促進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
1.繼續增加國家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重穩步提高的要求,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要確保財政支出優先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優先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讓收益優先支持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的增長速度高於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要繼續向農業和農村重大建設項目傾斜。耕地占用稅稅率提高後,新增收入全部用於農業。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計提和使用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土地開發,嚴格執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全部用於耕地開發和土地整理的規定。對用於農業和農村的各種土地收入資金的征收和使用情況進行專項檢查。繼續增加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規模。
2.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和市場調節機制。堅持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擴大馬鈴薯補貼範圍,啟動綠樹良種補貼,實施花生良種補貼試點。進壹步加大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擴大補貼種類,將畜牧業、林業、抗旱節水機械設備納入補貼範圍。落實和完善農業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按照存量固定、增量傾斜的原則,新增農業補貼適當向種糧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逐步完善適合牧區、林區、墾區的農業補貼政策。加強對農業補貼對象、種類和資金結算的監督檢查,確保補貼政策落到實處,禁止將補貼資金用於抵扣農民繳費。落實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繼續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擴大銷區儲備糧規模。適時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臨時收儲政策,支持企業參與收儲,完善農產品國家收儲拍賣機制,做好棉花、食糖、豬肉等調控計劃,保持農產品市場穩定和價格合理。
3.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加強財稅政策與農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銜接,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切實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落實和完善稅收優惠、定向費用補貼、涉農貸款增量激勵等政策。進壹步完善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增吸收存款主要用於地方貸款的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村改革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擴大農業發展銀行支農力度,大力開展農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政策性信貸業務。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要進壹步增加農業信貸投放。積極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有序發展小額貸款組織,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符合“三農”需求的各類新型金融組織。抓緊制定偏遠地區新設農村金融機構費用補貼等措施,確保三年內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要根據農業和農村的特點,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搞好農村信用環境建設,加強和改善農村金融監管。建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積極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品種和區域覆蓋面,加大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的保費補貼力度。鼓勵各地對特色農業、農房等保險給予保費補貼。發展農村小額保險,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建立金融支持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上市。
4.積極引導社會資源投向農業和農村。各部門、各行業在制定規劃、安排項目、增加資金時,要主動服務“三農”,向農村傾斜。大中城市要在農村發揮主導作用。鼓勵各類社會力量與農村開展結對幫扶,參與農村產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或者設立專項農村公益基金會用於建設農村公益事業項目的捐贈支出,允許在計算企業所得稅前扣除。有關部門要抓緊完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支農體系,通過完善精神物質獎勵、職稱晉升、定向免費培訓等措施,引導更多的城市教師到農村任教、城市文化科研機構到農村拓展服務、城市醫生到農村支教。完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充分發揮氣象服務“三農”的重要作用。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最困難的壹年。面對歷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多年不遇的自然災害的重大考驗、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異常波動的不利影響,各地區、各部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迎難而上,努力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的好形勢。糧食生產再獲豐收,連續6年增產;農民工就業快速回升,農民收入連續6年快速增加;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農村制度創新取得新突破;農村水電路氣房建設繼續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改善;農村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農村民生顯著改善;農村基層組織進壹步鞏固,農村社會和諧穩定。這為黨和國家贏得了攻堅克難、共克時艱的戰略主動,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提供了基礎支撐。
當前,我國農業開放度不斷提高,城鄉經濟關聯度顯著增強,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日益加大,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不斷積累和增加,各種傳統和非傳統挑戰也在疊加。面對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推動農業生產再上新臺階的制約因素越來越多,保持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難度越來越大,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越來越高,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任務越來越重。全黨必須居安思危,切實防止忽視和放松“三農”工作的傾向,努力確保糧食產量不下降、農民收入不徘徊、農村發展的好勢頭不逆轉。要不斷深化解決“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認識,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基層體系,大力加強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努力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壹體化新格局。
2010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把改善農村民生作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內容,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拉動內需的關鍵舉措,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按照穩定糧食供給的基本思路, 增收惠民生,以改革促統籌,強基礎增後勁,堅持不懈地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繼續為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新貢獻。
壹是完善強農惠農政策體系,促進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
1.繼續增加國家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重穩步提高的要求,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要確保財政支出優先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優先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讓收益優先支持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的增長速度高於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要繼續向農業和農村重大建設項目傾斜。耕地占用稅稅率提高後,新增收入全部用於農業。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計提和使用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土地開發,嚴格執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全部用於耕地開發和土地整理的規定。對用於農業和農村的各種土地收入資金的征收和使用情況進行專項檢查。繼續增加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規模。
2.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和市場調節機制。堅持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擴大馬鈴薯補貼範圍,啟動綠樹良種補貼,實施花生良種補貼試點。進壹步加大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擴大補貼種類,將畜牧業、林業、抗旱節水機械設備納入補貼範圍。落實和完善農業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按照存量固定、增量傾斜的原則,新增農業補貼適當向種糧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逐步完善適合牧區、林區、墾區的農業補貼政策。加強對農業補貼對象、種類和資金結算的監督檢查,確保補貼政策落到實處,禁止將補貼資金用於抵扣農民繳費。落實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繼續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擴大銷區儲備糧規模。適時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臨時收儲政策,支持企業參與收儲,完善農產品國家收儲拍賣機制,做好棉花、食糖、豬肉等調控計劃,保持農產品市場穩定和價格合理。
3.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加強財稅政策與農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銜接,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切實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落實和完善稅收優惠、定向費用補貼、涉農貸款增量激勵等政策。進壹步完善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增吸收存款主要用於地方貸款的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村改革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擴大農業發展銀行支農力度,大力開展農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政策性信貸業務。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要進壹步增加農業信貸投放。積極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有序發展小額貸款組織,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符合“三農”需求的各類新型金融組織。抓緊制定偏遠地區新設農村金融機構費用補貼等措施,確保三年內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要根據農業和農村的特點,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搞好農村信用環境建設,加強和改善農村金融監管。建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積極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品種和區域覆蓋面,加大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的保費補貼力度。鼓勵各地對特色農業、農房等保險給予保費補貼。發展農村小額保險,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建立金融支持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上市。
4.積極引導社會資源投向農業和農村。各部門、各行業在制定規劃、安排項目、增加資金時,要主動服務“三農”,向農村傾斜。大中城市要在農村發揮主導作用。鼓勵各類社會力量與農村開展結對幫扶,參與農村產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或者設立專項農村公益基金會用於建設農村公益事業項目的捐贈支出,允許在計算企業所得稅前扣除。有關部門要抓緊完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支農體系,通過完善精神物質獎勵、職稱晉升、定向免費培訓等措施,引導更多的城市教師到農村任教、城市文化科研機構到農村拓展服務、城市醫生到農村支教。完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充分發揮氣象服務“三農”的重要作用。
第三,加快改善農村民生,縮小城鄉公共事業發展差距
13.努力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積極開展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民務工技能培訓,整合培訓資源,規範培訓工作,增強農民科學種田和就業創業能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和林下種植養殖業,挖掘農業內部就業潛力。推進鄉鎮企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積極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遊、森林旅遊和農村服務業,拓展農村非農就業空間。完善促進創業、促進就業的政策措施,將農民工返鄉創業、農民就近創業納入政策支持範圍。加強對農民外出務工的指導和服務,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促進農村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深入開展工傷保險覆蓋,加強農民工職業病防治和健康服務,將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抓緊落實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轉移接續辦法。落實以公辦學校為主、引進名額為輔的政策,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關愛農村留守兒童。
14.提高農村教育、衛生和文化事業發展水平。鞏固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教師培訓制度和績效工資制度。農村學校布局要切合實際,方便學生上學,保障學生安全。繼續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逐步改善貧困地區農村學生的營養狀況。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繼續推進農村免費中等職業教育進程。逐步對新增農村勞動力實行免費勞動預備制培訓。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實施鄉鎮衛生院績效工資和鄉村醫生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政策,逐步實施免費培養農村全科醫生和招聘執業醫師計劃。做好農村婦幼保健和疾病預防工作,加強農村食品藥品監管。積極發展農村遠程教育和遠程醫療。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繼續推進新農村計劃生育和少生快富工程,完善部分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加強和創新農村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推進廣播電視覆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項目建設和綜合利用,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農民健身活動。
15.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籌資水平、政府補助標準和保障水平。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醫療救助、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政策銜接。繼續做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加快試點步伐。積極引導試點地區適齡農村居民參保,確保符合規定條件的老年居民按時足額領取養老金。合理確定農村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實現動態管理下的全覆蓋。落實和完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完善臨時救助制度。逐步提高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水平。搞好農村敬老院建設,發展農村養老服務,探索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有效途徑。加大對農村殘疾人的生產救助和生活救助,優先將殘疾人納入農村社會保障政策覆蓋範圍。做好農村防災減災工作。
16.加強農村水電路氣房建設。做好新農村建設規劃指導,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加快改變農村面貌。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投入,加強水源保護、水質監測和工程運行管理,確保如期完成規劃任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推進城鄉供水。適應農村電力需求快速增長趨勢,結合推進農村電力體制改革,抓緊實施新壹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提高農村電網供電可靠性和容量。繼續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工程,以水電推進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完成“十壹五”農村公路建設任務,落實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責任,推進城鄉客運壹體化。加快農村戶用沼氣、大中型沼氣和集中供氣工程建設,加強沼氣技術創新、維護管理和配套服務。支持農村新能源開發利用,推進農林廢棄物循環利用和清潔利用。加快國有林區(場)和墾區農村危房和棚戶區改造,繼續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抓住農村住房快速增長和建材供應充足的機遇,把支持農民建房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采取有效措施推進新農村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多種形式支持農民依法合規建房。加強城鎮規劃,引導農民建設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特色的安全、節能、環保住宅。落實以獎促治政策,穩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開展農村排水、河道疏浚等試點,搞好垃圾和汙水處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和工業汙染向農村地區擴散。推進農村信息化,積極支持農村電信和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
17.繼續抓好扶貧開發工作。堅持農村開發式扶貧方針,加大投入,逐步擴大扶貧開發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銜接試點,全面落實農村低收入群眾扶貧政策,著力提高貧困地區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確保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因地制宜,加大整村推進、勞動力轉移培訓、產業化扶貧、以工代孕等各項扶貧工作力度,加快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發展。積極穩妥實施扶貧搬遷,妥善解決移民後續發展問題。特殊貧困地區綜合治理。擴大貧困村互助資金,發展連片特困地區,用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區建設。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充分發揮行業在扶貧中的作用,積極開展反貧困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研究制定未來10年扶貧開發綱要及相關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