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壹天妳死了,妳會讓別人繼承妳的數字遺產,還是壹鍵清空所有數據?
近日,蘋果正式啟動“數字遺產項目”,再次將這壹話題推上風口浪尖:
如果妳用的是蘋果手機,只要把系統更新到iOS15.2,妳就會看到壹個全新的功能——“遺留聯系人”。
在這裏,您可以將五個人指定為您的“傳統聯系人”,並在設置後向他們發送短信:
“小黑,我已經把妳加為我的遺產聯系人了。我死後妳可以訪問我賬戶裏的數據。我已經與您共享了訪問密鑰,它將自動存儲在您的帳戶設置中。如果我不在了,妳可以用這把鑰匙訪問我的iCloud數據。”
正如這條短信所說,妳死後,他們可以查看妳手機裏的iCloud數據,包括照片、視頻、備忘錄、手稿、個人信息等等,只要出示妳的死亡證明和訪問密鑰。
那麽問題來了:妳會設置嗎?
恭喜妳,
死亡之後的又壹次“社會死亡”。
當我告訴我媽“蘋果推出了數字遺產計劃”的時候,她說要花時間考慮誰來繼承,我不是她的第壹選擇——
可見,對於壹個發行人來說,數字遺產不僅存在死後泄露隱私的風險,還可能加劇生前家庭的解體。
開玩笑的。然而,壹個流行多年的網絡笑話可能總結了大多數人對數字遺產的態度:
“如果有壹天我出了車禍,走在路上被車撞了,我也必須把手機裏的聊天記錄在空中清空,才能放心地暈倒在地上。
畢竟老話說的好,‘不要怕被砸成碎片,要把自己的純真留在人間。’"
事實上,數字遺產並不是壹個新話題。
早在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在《保護數字遺產憲章》中提出,數字遺產是人類特有的知識和表達方式,它包括以數字形式產生的文化、教育、科學、管理信息、技術、法律、醫學等信息。
通俗地說,我們可以把數字遺產分為兩類:
壹種是“財產”遺產,肉眼看“非常值錢”。
比如妳的支付寶余額、王者榮耀絕版皮膚、有效期還剩壹周的線上X雲會員、NFT虛擬藝術品;此外,創作者的數碼相冊、攝影作品、設計圖紙、個人專利等“虛擬資產”也可歸入此類。
壹種是“精神”遺產,大部分賣不出去,但對當事人有特殊意義。比如妳的各大平臺賬號(微信、QQ、微博、豆瓣、虎撲),以及聊天記錄、個人日記、瀏覽歷史等。在這些賬戶裏。
顯然,人類最想摧毀的數字遺產是後者。
很多人說,比起“遺產聯系人”,人們更需要“壹鍵清除”的功能-
妳死後,壹旦有人試圖訪問妳的手機內容,系統會自動格式化妳的手機,壹鍵清空妳在網上留下的所有痕跡。
社交軟件Snapchat的“閱後即焚”功能之所以在社交網絡風靡壹時,是因為它正確把握了註重個人隱私的社交需求。在大熱的日劇《生命刪除辦公室》中,領導小組也為死者提供類似的服務:
作為壹個將死之人,妳可以委托Life Delete Office的工作人員在妳死後刪除/保留妳手機、電腦等設備上的數據——其實日本確實有公司提供這樣的服務。
至於為什麽有人堅持刪除數字遺產,Life Delete Office給出了答案:
社會總是期望每個人只有壹種人格,就是他們看起來的樣子。但其實每個人都有不愉快的時刻和不為人知的秘密。而這些難以啟齒又不方便分享的東西,往往藏在電子設備裏——
優質偶像閃耀在大眾面前,打開他們的聊天記錄,也可能發現偷稅漏稅的證據;
朋友圈裏的妳可能是壹個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人,但是微博小號裏的妳可能天天吐槽領導,釋放敵意。
可想而知,沒有什麽比死後暴露隱私更“社交死亡”的了。
要知道,這種人最想隱藏的人,往往是身邊的人(親朋好友);而這群人,也最有可能成為他們的繼承人。
如果是妳,妳願意讓他們繼承妳的數字遺產嗎?
支持數字遺產的人們,
妳在想什麽?
事實是,盡管仍有許多爭議,但許多人已經對數字遺產持開放態度:
早在2012年,《杜南周刊》的壹項調查顯示,52.19%的人希望自己的親人能夠繼承自己的數字遺產。
2021發布的《中國遺囑庫白皮書》顯示,越來越多的人將微信、QQ、遊戲賬號等物品納入遺囑,21.35%的90後希望自己的數字遺產能夠被繼承。
為什麽這麽多人“支持”數字遺產的傳承?
不妨從幾個經典案例入手。
2004年,美國人艾斯沃斯在伊拉克執行任務時犧牲。他的父母希望進入他兒子的雅虎郵箱,以保留他的記憶。
因為他們被雅虎拒絕了!,他們將後者告上法庭。最終法院判決不提供密碼,但會將郵件內容刻錄成光盤發給當事人家長;
2011中國遼寧王女士希望騰訊能提供其丈夫的QQ密碼,以便獲得與其相關的信件和照片作為紀念品。
但騰訊的回應是,要拿到密碼,只能通過“找回被盜號碼”來操作。
從這兩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數字遺產存在的必要性和爭議性:
對於埃爾斯沃思的父母和王女士來說,逝者留下的數字遺產為他們提供了壹個回憶的渠道:無論是親人的照片,還是電子郵件,都可以成為後人的寄托。
現在很多人的朋友圈只有三天可見。試想,壹旦去世,即使親人想從朋友圈尋找回憶,也會成為壹種奢望;
另壹個關鍵問題是,互聯網公司每年僅存儲用戶信息就需要花費巨大的運營成本,因此如果壹個社交賬號長期閑置,將面臨被註銷的結局。
所以大多數人爭取數字遺產,不是為了窺探別人的隱私,而是為了保存親人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的最後壹絲痕跡。
但是數字遺產不是人壹兩句話就能繼承的。
如果妳仔細閱讀各大平臺的用戶條款,妳會發現用戶實際擁有的是社交軟件的使用權,所有權在公司手裏。
“未經本公司許可,不得贈送、借用、出租、轉讓或出售任何賬戶”——人們能否繼承您的數字遺產,由您決定;
同時妳也要註意到,各大平臺都和用戶簽訂了“隱私保護”條款。
因此,平臺有保護用戶個人隱私的法律責任和義務,而壹旦允許他人繼承數字遺產,就意味著平臺將用戶隱私交給他人,這首先違反了傳播隱私保護原則。
同時也意味著平臺需要負責審核繼承人的真實身份,明確其繼承範圍,不僅要消耗大量的技術和人力成本,還要承擔審核疏忽可能導致的民事損害賠償風險。
因此,這也使得數字遺產的發展“受阻”。
2018臉書案將數字遺產的話題再次推向高潮:
2012德國壹未成年少女死於地鐵站,但根據僅有的現場監控和目擊者證詞,警方無法查明事故的具體原因。
因此,女孩的父母希望登錄女兒的臉書賬號,看看上面有沒有線索,但臉書以保護個人隱私為由,拒絕提供相關內容。
於是女孩父母起訴臉書,經過三審三判,案件終於在2018:
根據德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決定,臉書需要向女孩的父母提供相關信息。
其中,討論了壹個有趣的觀點:
讓死者親屬繼承數字遺產,會不會侵犯他人的隱私權?
換句話說,張三跟妳吐槽他爸媽了。結果妳死後,這些聊天記錄在妳父母手裏。誰來保護張三的隱私?
在本案中,德國聯邦最高法院認為,讓親屬繼承數字遺產並不侵犯他人的相關權益。因為在互聯網中,人們在發出信息的那壹刻就應該意識到暴露的風險-
張三發給妳的聊天記錄,可能是妳截圖轉發給了另壹個人,也可能是剛被現場其他人看到。
臉書案的最大意義在於,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做出的最終判決,在壹定程度上首次肯定了數字遺產繼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具有開創性的歷史意義。
如何劃分數字遺產,
這不是妳說了算的。
如果我想立遺囑並在今天分發我的數字遺產,我需要經歷多少步驟?
2021 10,嗶哩嗶哩Upmaster @ Now頻道前往中華遺囑庫體驗數字化遺產遺囑的相關處理流程。
結果,視頻中的這位年輕女士花了兩個月和四個數字才完成了數字遺產的“分配”。
壹個事實是,分發數字遺產不僅僅是留下壹個賬戶密碼那麽簡單-
由於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每個社交軟件對數字遺產的使用範圍和傳承都有自己不同的規定。
因此,如果妳在遺囑中直接寫下“我聲明XXX將繼承我的嗶哩嗶哩賬戶”,這樣的聲明是沒有法律效力的。
立遺囑前,妳得咨詢各大社交平臺的相關細節:
比如微信還是不繼承賬號。親屬只有出示死亡證明等相關文件,才能將死者留在賬戶內的錢財轉移。
臉書公布的最新規定是,人們可以在死後指定壹個信任的人來繼承他們的賬戶,“繼承人”可以修改封面圖片,並通過朋友申請。
另壹方面,妳要確定立遺囑的數字遺產真的屬於妳,否則很容易犯大錯。
2010轟動壹時的“屠龍島”案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
陸,男,沈迷網遊,擁有頂級裝備“屠龍道”,價值5萬。後來,他死於車禍。當他的妻子李繼承他的數字遺產時,她意外地遭到了第三人的抗議。
原來陸在遊戲裏還有壹個“老婆”楊。“屠龍道”是他和楊完美合作得到的裝備,這也引發了疑問:“虛擬財產不應該由虛擬親屬繼承嗎?”
最終,法院判決兩個女人各繼承屠龍道50%的股份。
總之,數字遺產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然而,在未來,數字遺產的傳播有許多新的可能性: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維克托·邁爾-舍恩·博格曾建議,可以為未來的數字遺產設立壹個帶有“無效時間”的繼承機制:
邏輯上,日記會變黃,墨跡會消失。“我們還應該建立壹種逐漸遺忘機制,讓信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分解’或‘生銹’。”
另壹個有趣的事情是,就像捐贈角膜壹樣,妳也可以選擇在死後捐贈妳的數字遺產-
美國的互聯網檔案館和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已經開始在其圖書館中包含有價值的網頁和多媒體文件,因此人們可以捐贈他們的數字遺產,並為社會學和其他領域的研究做出貢獻。(前提是有價值)
數字遺產可能讓妳“不朽”:201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新浪微博宣布,所有微博內容將作為數字記憶和數字遺產保存。
當時有人說,他們想到了英劇《黑鏡》中的情節:如果存儲的信息足夠豐富,我們或許可以利用這些數字遺產,還原出壹個和死者壹模壹樣的機器人。
那麽,回到開頭的問題:妳將如何處理妳的數字遺產?
參考數據
[1]德國數字遺產繼承的法律規制及其對中國的啟示-查燕玲
[2]中國數字遺產傳承研究-崔璨
[3]誰動了我的數字遺產?沈倩
[4]妳會刪除妳的數字遺產嗎?孫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