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彩票開獎 - 八大行星名稱的歷史起源介紹

八大行星名稱的歷史起源介紹

2006年8月24日在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通過的第5號決議中,將冥王星歸為矮行星,命名為小行星134340,將其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剔除。所以現在太陽系只有八顆行星。本文中所有提到“九大行星”的地方都改成了“八大行星”。

從2006年8月24日的11開始,新太陽系的八大行星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天王星和海王星。

新的天文發現不斷質疑傳統的“九大行星”概念。天文學家發現了冥王星和太陽系其他行星的壹些不同之處。冥王星的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屬於太陽系外的柯伊伯帶。這片區域壹直是太陽系小行星和彗星誕生的地方。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發現柯伊伯帶中有更多的大型天體圍繞太陽運行。比如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的“2003UB313”就是壹個直徑和質量超過冥王星的天體。

離太陽最近的水星是太陽系中的第二顆小行星。水星的直徑比木衛三和土衛六小,但它更重。

公轉軌道:距太陽57,965,438+00,000公裏(0.38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4880公裏

質量:3.30e23

在古羅馬神話中,墨丘利是商業、旅行和盜竊之神,也就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赫爾墨斯,給眾神送信的神。也許是因為水星在空中快速移動,所以得名。

水星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時代就被發現了,古希臘人給了它兩個名字:清晨第壹次出現時的阿波羅和夜空中閃爍的赫耳墨斯。然而,古希臘天文學家知道這兩個名字實際上指的是同壹顆恒星,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哲學家)甚至認為水星和金星不是繞著地球轉,而是繞著太陽轉。

只有水手10在1973和1974三次造訪水星。它只勘測了水星表面的45%(不幸的是,水星離太陽太近,哈勃無法安全拍攝)。

水星的軌道很大程度上偏離了正圓。最近點距離太陽只有4600萬公裏,但遠日點卻在7000萬公裏之外。在軌道的近日點,按照歲差(歲差:地軸的歲差導致春分點緩慢向西移動,速度為每年0.2”,使得回歸年比恒星年短)以非常慢的速度繞太陽前進。歲差有兩種:太陽歲差和行星歲差。後者是由於行星引力引起黃道面的變化。)在19世紀,天文學家對水星的軌道半徑進行了非常仔細的觀察,但他們無法用牛頓力學來恰當地解釋它。實際觀測值和預測值之間的細微差異是壹個小問題(每千年七分之壹度),但幾十年來壹直困擾著天文學家。壹些人認為水星(有時被稱為火神,即“許願星”)附近的軌道上還有另壹顆行星,這解釋了這種差異。結果,最後的答案頗具戲劇性: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人們接受這壹理論的早期,對水星運動的正確預測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水星圍繞太陽旋轉是因為它的引力場極其巨大。根據廣義相對論,質量產生壹個引力場,這個引力場可以看成質量,所以巨引力場可以看成質量,產生壹個很小的力場,使其軌道發生偏離。類似於電磁波的發散,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傳遞到遠處。-翻譯註釋)

在1962之前,人們壹直認為水星自轉的時間與其公轉的時間相同,所以朝向太陽的壹面是不變的。這就類似於月球總是以同樣的半張臉對著地球。但是在1965,通過多普勒雷達的觀測發現這個理論是錯誤的。現在我們知道水星在轉兩圈的同時自轉三圈。水星是太陽系中唯壹公轉周期與自轉周期比不是1:1的天體。

水星上的溫差是整個太陽系中最大的,溫度範圍從90到700。相比之下,金星的溫度略高,但更穩定。

水星在許多方面與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許多隕石坑,非常古老。它也沒有板塊運動。另壹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5.43g/cm3,月球3.34g/cm3)。水星是太陽系中密度僅次於地球的第二大天體。事實上,地球的高密度部分是由於重力的壓縮;否則水星的密度會比地球大,說明水星的鐵核相對比地球大,很可能構成大部分的行星。所以相對來說,水星只有薄薄的矽酸鹽地幔和地殼。

巨大的鐵芯半徑為1800到1900公裏,是水星內部的支配者。矽酸鹽外殼只有500到600公裏厚,至少部分內核可能是熔融的。

事實上,水星的大氣層非常稀薄,由太陽風帶來的被摧毀的原子組成。水星的溫度如此之高,以至於這些原子很快逃逸到太空中,因此與地球和金星穩定的大氣相比,水星的大氣被頻繁替換。

水星表面呈現出巨大的陡坡,其中壹些長達數百公裏,高達三千米。有些橫跨隕石坑的外環,而另壹些則是由於陡峭的斜坡而壓縮形成的。據估計,水星表面縮小了約0.1%(或在行星半徑上減少了約1公裏)。

水星上最大的地貌之壹是卡樂裏斯盆地,直徑約為1300 km,被認為與月球上最大的盆地瑪利亞相似。與月球的盆地壹樣,卡樂裏斯盆地很可能是在太陽系早期碰撞中形成的,這很可能造成了行星另壹側同時面對盆地的奇怪地形。

除了布滿隕石坑的地形,水星還有相對平坦的平原,其中壹些可能是古代火山運動的結果,但另壹些很可能是隕石形成的噴出物沈積的結果。

水星磁場很小,磁場強度約為地球的1%。

至今沒有發現水星有衛星。

水星通常可以通過雙筒望遠鏡甚至直接用肉眼觀察到,但它總是離太陽很近,在暮色中很難看到。邁克·哈維的行星尋找圖指出了此時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其他行星的位置),然後被天文程序“Starry”越來越細致地定制。

維納斯

金星是離太陽第二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第六大行星。在所有行星中,金星的軌道最接近圓形,偏差小於1%。

軌道半徑:108,距太陽20萬公裏(0.72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12,103.6km。

質量:4.869e24

維納斯(希臘語:阿芙羅狄蒂;巴比倫語:Ishtar)是美和愛的女神。也許它被這樣命名是因為對古代人來說,它是已知世界中最亮的行星。也有壹些反對意見認為金星的命名是因為它的表面像壹個女人的外表。)

自史前時代起,人們就知道金星了。除了太陽和月亮,它是最亮的。就像水星壹樣,它通常被認為是由兩顆獨立的恒星組成:晨星被稱為Eosphorus,晚星被稱為Hesperus,希臘天文學家更了解這壹點。

由於金星是壹顆內行星,如果我們從地球上通過望遠鏡觀察它,會發現它的相位發生了變化。伽利略對這壹現象的觀察是支持哥白尼關於太陽系太陽中心理論的重要證據。

第壹個造訪金星的飛行器是1962年的水手2號。隨後,它又相繼被其他飛行器造訪:金星先鋒號、蘇聯尊嚴7號(第壹艘登陸其他星球的飛船)、尊嚴9號(第壹張返回金星的照片[左])(迄今為止,它至少被造訪過20次)。最近,美國軌道飛行器麥哲倫成功地用雷達制作了壹張金星表面圖。

金星的自轉很不尋常。壹方面很慢(金星日相當於243個地球日,略長於金星年),另壹方面則相反。此外,金星的自轉周期與其軌道周期是同步的,所以當它到達與地球最近點時,金星面對地球的壹面總是固定的。不清楚這是* * *效應還是僅僅是巧合。

金星有時被稱為地球的姐妹星,在某些方面它們非常相似:

金星比地球略小(直徑的95%,質量的80%)。

——在相對年輕的表面上有壹些隕石坑。

它們的密度和化學成分非常相似。

由於這些相似性,有時人們認為金星可能與其厚厚雲層下的地球非常相似,可能存在生命。不幸的是,對金星的許多深入研究表明,金星在許多方面與地球有著根本的不同。

金星的大氣壓力是90個標準大氣壓(相當於地球海洋1公裏深處的壓力),大氣大部分由二氧化碳組成,也有幾層由硫酸組成的厚達幾公裏的雲層。這些雲阻礙了我們對金星表面的觀察,使它看起來非常模糊。這種稠密的大氣層還產生了溫室效應,導致金星的表面溫度上升了400度,超過了740華氏度(總是要融化鉛)。金星表面自然比水星表面熱,雖然金星離太陽的距離是水星的兩倍。

雲層頂部有強風,大約每小時350公裏,但表面風速很慢,每小時不到幾公裏。

地球

地球是離太陽第三和第五大的行星;

軌道半徑:149,600,000公裏(離太陽1.00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12756.3km。

質量:5.9736e24

地球是唯壹壹個不是來自希臘或羅馬神話的名字。地球這個詞來自古英語和日耳曼語。當然,這裏還有許多其他語言。在羅馬神話中,大地女神被稱為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蓋亞,大地之母)。

直到16世紀的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意識到地球只是壹顆行星。

當然,沒有飛行器也能觀測到地球,但我們直到二十世紀才有了整個地球的地圖。從太空拍攝的照片應該有壹定的重要性;例如,它們對天氣預報和風暴跟蹤預報有很大幫助。它們多漂亮啊!

由於不同的化學成分和地震屬性,地球被分為不同的巖層(深度-千米);

0- 40外殼

40- 400上地幔-上地幔

400- 650過渡區-過渡區

650-2700下地幔-下地幔

2700-2890 D層-D層

2890-5150外芯-外芯

5150-6378內核-內核

地殼厚度不壹樣,海洋薄,大陸厚。地核和地殼是實體;外核和地幔層是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的剖面分開,這些剖面是從地震數據中獲得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地殼和上地幔之間的莫霍面。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其余大部分在地核;我們生活的只是整體的壹小部分(以下數值為× 10E24kg):

大氣= 0.0000051

海洋= 0.0014

外殼= 0.026

地幔= 4.043

外核= 1.835

內陸核= 0.09675

地核可能大部分由鐵(或鎳/鐵)構成,盡管也可能是壹些較輕的物質。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比太陽表面還熱。下地幔可能由矽、鎂、氧和壹些鐵、鈣、鋁組成;上地幔主要由橄欖石、輝石(鐵/鎂矽酸鹽)、鈣和鋁組成。我們知道這些金屬來自地震;上地幔的樣本到達地表,就像火山噴出巖漿壹樣,但地球的大部分仍然無法到達。地殼主要由應時(氧化矽)和其他類似長石的矽酸鹽組成。總的來說,地球的化學元素如下:

34.6%鐵

29.5%氧氣

15.2%矽

12.7%鎂

2.4%鎳

1.9%硫

0.05%鈦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恒星。

其他類地行星可能有類似的結構和物質組成,但也有壹些不同:月球至少有壹個小內核;水星有壹個超大的內核(相當於它的直徑);火星和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和水星可能沒有由不同化學元素組成的地殼;地球可能是唯壹壹個有內核和外核的類地行星。值得註意的是,我們關於行星內部結構的理論只適用於地球。

與其他類地行星不同,地殼由幾個固體板塊組成,每個板塊都漂浮在熾熱的地幔上。理論上稱之為板塊理論。它被描述為有兩個過程:膨脹和收縮。當兩個板塊彼此遠離,下面的巖漿形成新的地殼時,就會發生膨脹。收縮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時,其中壹個板塊的邊緣延伸到另壹個板塊之下,並在熱地幔中受熱而破壞。板塊邊界有很多斷層(比如加州的聖安地列斯斷層),大陸板塊之間也有碰撞(比如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目前有八個主要部門:

北美板塊-北美、西北大西洋和格陵蘭島

南美板塊-南美和西南大西洋

南極洲板塊-南極洲及其海岸

亞歐板塊-大西洋東北部,除印度以外的歐洲和亞洲

非洲板塊-非洲、東南大西洋和西印度洋

印度和澳大利亞板塊-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大部分印度洋。

納斯卡板塊-東太平洋和南美洲的鄰近部分

太平洋板塊-太平洋的大部分(和加利福尼亞的南部海岸)

有20多個小盤子,如阿拉伯和菲律賓盤子。地震經常發生在這些板塊的交界處。畫壹張地圖可以更容易地看到板塊邊界。

地球表面非常年輕。在短短的50億年(天文標準)的時間裏,侵蝕和構造運動的過程不斷重復,地球表面的大部分被壹次又壹次地形成和破壞,從而去除了大部分原有的地理痕跡(如恒星撞擊產生的隕石坑)。這樣,地球的早期歷史就被清除了。地球存在了45到46億年,但已知最古老的石頭只有40億年,超過30億年的石頭屈指可數。最早的生物化石不到39億年。生命真正開始的時刻沒有確切的記錄。

地球表面的0%被水覆蓋。地球是唯壹壹個表面可以有液態水的星球(雖然土衛六表面有液態乙烷和甲烷,木衛二地下也有液態水)。我們知道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海洋的熱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溫度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液態水還造成了地表侵蝕和大陸氣候多樣化,這是目前太陽系特有的過程(可能很久以前就在火星上發生過)。

地球的大氣層由77%的氮氣、21%的氧氣以及微量的氬氣、二氧化碳和水組成。地球最初形成時,大氣中可能有大量二氧化碳,但幾乎全部結合成碳酸鹽巖,壹小部分溶解在海洋中或被活植物消耗。目前,板塊構造和生物活動維持著大氣中二氧化碳向其他地方和返回的持續流動。大氣中少量穩定的二氧化碳對通過溫室效應維持地表溫度具有重要意義。溫室效應使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35攝氏度(從冰凍時的-21攝氏度上升到人類的14攝氏度)。沒有它,海洋將會凍結,生命將不可能存在。

從化學的觀點來看,大量氧氣的存在是非常明顯的。氧氣是壹種非常活潑的氣體,在壹般環境下容易與其他物質迅速結合。地球大氣中氧氣的產生和維持是由生物活動完成的。沒有生命,就沒有足夠的氧氣。

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地球的自轉速度每壹個世紀減慢2毫秒。目前的調查顯示,大約9億年前,壹年有481天,18小時。

發動

火星距離太陽第四遠,是太陽系第七大行星;

公轉軌道:距太陽227,940,000公裏(65,438+0.52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6794公裏

質量:6.4219e23

馬爾斯(希臘語:阿瑞斯)被稱為戰神。這可能是由於它鮮紅的顏色;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星球”。(有趣的說明:在希臘人之前,古羅馬人曾經向火星人獻祭,火星人是壹個很少談論農業的神。而好鬥的希臘人則將火星視為戰爭的象征,三月的名字也來源於火星。

自史前時代起,人類就知道了火星。因為它被認為是人類在太陽系(除了地球)最好的居住地,所以受到科幻作家的喜愛。但可惜的是,洛厄爾“看到”的那條著名的“運河”等東西,就和巴蘇米安公主們壹樣,都是虛構的。

火星的第壹次探索是由水手4號在1965年進行的。已經進行了幾次嘗試,包括1976中的兩架維京飛機。之後,時隔20年,1997年7月4日,火星探路者終於成功登陸火星。

火星的軌道非常橢圓。所以,太陽照到的地方,近日點和遠日點的溫差將近30攝氏度。這對火星的氣候影響很大。火星上的平均溫度約為218K(-55℃,-67F),但它有壹個跨度,從冬季的140K(-133℃,-207F)到夏季的近300K(27℃,80F)。雖然火星比地球小很多,但它的表面積相當於地球表面的陸地面積。

除了地球,火星是壹個固體表面行星,具有最有趣的地形。這裏有壹些壯觀的地形:

-奧林匹斯山:它距離地球表面24公裏(78000英尺),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山脈。它的底部直徑超過500公裏,周圍是高達6公裏(20000英尺)的懸崖。

-塔爾西斯(Tharsis):火星表面的壹個巨大凸起,寬約4000公裏,高10公裏;

巴雷斯水手:深度2到7公裏,長度4000公裏的峽谷群;

-Hellas Planitia:南半球深度超過6000米,直徑2000公裏的撞擊坑。

火星表面有許多古老的環形山。但是也有許多新形成的山谷、山脊、丘陵和平原。

在火星南半球,有壹個類似月球上的弧形環形高地。相反,它的北半球大部分由新形成的低層平原組成。這些平原的形成過程非常復雜。南北邊界有數公裏的巨大高度變化。南北巨大差異和邊境地區高度劇變的原因目前還不得而知(有人推測這是由於火星外天體增多的瞬間產生的巨大作用力)。最近,壹些科學家開始懷疑那些陡峭的山是否在它們原來的地方。這個疑問將由“火星環球探測者”來解答。

火星的內部情況僅僅是通過它的表面信息和大量相關數據推斷出來的。壹般認為其核心由半徑為1700 km的高密度物質組成;包裹著壹層熔巖,比地球的地幔還厚;最外層是壹層薄殼。與其他固體行星相比,火星的密度較低,這表明火星核心的鐵(鎂和硫化鐵)可能含有更多的硫。

像水星和月球壹樣,火星缺乏活躍的板塊運動;沒有跡象表明火星上發生過地殼平移活動,可以造成像地球這麽多褶皺的山脈。因為沒有橫向運動,地殼下的巨型熱區相對於地面是靜止的。再加上地面輕微的重力,導致了塔裏斯隆起和巨大的火山。但是,最近人們並沒有發現火山活動的跡象。雖然火星可能有過許多火山運動,但似乎從未有過任何板塊運動。

火星上出現過洪水,地面上也出現過壹些小河流,這清楚地證明了很多地方被侵蝕過。在過去,火星表面有幹凈的水,甚至可能有大湖和海洋。但這些東西似乎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估計在40億年前左右。(巴雷斯·馬內裏不是由流水形成的。它是由於炮彈的伸展和撞擊而產生的,並伴有塔爾西斯隆起)。

在火星早期,它和地球非常相似。和地球壹樣,火星上幾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轉化成了碳質巖石。然而,由於缺乏地球的板塊運動,火星無法將二氧化碳再次回收到其大氣層中,因此無法產生顯著的溫室效應。因此,即使被拉到與地球距離太陽相同的距離,火星表面的溫度仍然比地球冷得多。

火星稀薄的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95.3%)、氮氣(2.7%)、氬氣(1.6%)和微量氧氣(0.15%)以及水蒸氣(0.03%)組成。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氣壓只有7毫巴左右(不到地球上的1%),但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盆地最深處高達9毫巴,奧林匹斯山山頂只有1毫巴。但這也足以支撐偶爾席卷整個地球的颶風和大風暴。雖然火星稀薄的大氣層也會產生溫室效應,但這些只能使其表面溫度升高5K,遠低於我們所知的金星和地球的溫度。

火星的兩極被固態二氧化碳(幹冰)永久覆蓋。這個冰蓋的結構是層狀的,是由冰層交替重疊和二氧化碳層變化形成的。北方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華,剩下的是冰水層。因為南方的二氧化碳從來沒有完全消失過,所以我們無法知道南方的冰下是否有冰層。這種現象的原因不明,但可能是火星赤道面與其軌道之間的角度長期變化導致氣候變化。也許在火星表面下更深處有水。這種由季節變化引起的極地覆蓋的變化使火星的壓力改變了約25%(由海盜號測量)。

然而,最近通過哈勃望遠鏡的觀察表明,維京號當時的環境並不典型。火星的大氣現在似乎比海盜號探測到的更冷更幹燥(詳情見STScI網站)。

海盜號試圖做壹個實驗來確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但結果是否定的。但樂觀者指出,只有兩個樣本是合格的,而且它們不是來自最好的地方。未來的火星探險者將繼續做更多的實驗。

火星的衛星。

火星有兩顆小型近地衛星。

衛星距離(公裏),半徑(公裏),質量(公斤),發現者的發現日期

火衛壹9000 11 1.08 e 16霍爾1877。

火衛壹23000 6 1.80 e15霍爾1877

木星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遠的行星,也是最大的壹顆,是其他所有行星質量總和的兩倍(是地球的318倍)。

軌道:距離太陽778,330,000公裏(5.20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142984公裏(赤道)

質量:1.900e27

木星(又名木星;希臘人稱宙斯為上帝之王,奧林匹斯山的統治者和羅馬的保護者。他是克洛諾斯(土星)的兒子。

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天體(僅次於太陽、月亮和金星;有時火星更亮),木星早在史前時代就已經為人類所知。根據伽利略在1610年對木星的四顆衛星:木衛壹、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現在常被稱為伽利略的衛星)的觀測,它們是第壹次發現它們不圍繞地球運行,也是認同哥白尼關於行星運動的日心說的主要依據。伽利略因公開支持哥白尼學說而被宗教裁判所逮捕,被迫放棄信仰,在獄中度過余生。

木星首先被先驅者1973拜訪,後來被先驅者11、旅行者1、旅行者2和尤利西斯拜訪。目前,伽利略飛船正在環繞木星運行,並將在未來兩年內發回其相關數據。

氣態行星沒有固體表面,氣態物質的密度只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我們從其表面相當於1個大氣壓的點計算其半徑和直徑)。我們平時看到的是大氣中的雲頂,氣壓略高於1大氣壓。

木星由90%的氫、10%的氦(原子序數比,75/25%質量比)和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頭”組成。這與形成整個太陽系的原始太陽星雲的構成非常相似。土星有類似的成分,但是天王星和海王星有較少的氫和氦。

木星可能有壹個巖石內核,相當於10-15個地球的質量。

在內核上,大部分行星物質以液態金屬氫的形式濃縮。木星上這些最常見的形式基礎可能只存在於40億巴的壓力下,這是木星(和土星)內部的環境。液態金屬氫由電離的質子和電子組成(類似於太陽內部,但溫度低得多)。在木星內部的溫度和壓力下,氫是液態,而不是氣態,這使它成為木星磁場的電子導向器和來源。這壹層可能還含有壹些氦和微量“冰”。

最外層主要由普通的氫、氦分子組成,內部為液態,外部為氣化態。我們能看到的是這個深層的較高部分。水、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簡單氣體分子在這裏也很少。

氨冰、硫氫化銨和冰水的混合物被認為存在於三個明顯的雲層中。然而,伽利略證明的初步結果顯示,這些物質在雲中極其罕見(壹個儀器似乎探測到了最外層,另壹個可能同時探測到了第二個外層)。然而,這次證明的表面位置非常不尋常(左)——地球望遠鏡觀測和伽利略航天器更近的觀測表明,所選區域可能是當時木星表面最溫暖和最少雲的區域。

在木星和其他氣態行星表面有高速的颶風,這些颶風被限制在壹個狹窄的緯度範圍內,風在近緯度吹向相反的方向。這些帶中輕微的化學成分和溫度變化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地面帶,主導了行星的外觀。亮的表面區域稱為帶,暗的稱為帶。木星上的這些帶已經為人所知很久了,但這些帶邊界的漩渦是由旅行者號飛船首次發現的。伽利略飛船發回的數據顯示,表面風速比預期快得多(超過400英裏/小時),並延伸到可以觀察到的根部,向內延伸了幾個千千米。木星的大氣層也被發現相當無序,這表明颶風大多是因為其內部的熱量而快速移動,而不像地球那樣只從太陽獲得熱量。

木星表面五顏六色的雲可能是由化學成分及其在大氣中的作用的細微差異造成的,可能混合了硫的混合物,產生了色彩斑斕的視覺效果,但具體細節仍不得而知。

顏色的變化與雲的高度有關:最低點是藍色,其次是棕色和白色,最高點是紅色。我們只能透過上面雲層的洞看到下面的雲。

早在300年前,地球觀測就發現了木星表面的大紅斑(這壹發現通常歸功於卡西尼號,或17世紀的羅伯特·胡克)。大紅斑是壹個橢圓,長25000公裏,跨度12000公裏,可以容納兩個地球。其他更小的斑點已經出現了幾十年。對紅外線的觀測和對其自轉趨勢的推斷表明,大紅斑是壹個高壓區,這裏的雲頂特別高,比周圍冷。類似的情況也存在於土星和海王星上。尚不清楚為什麽這種結構可以持續如此長的時間。

木星輻射的能量比它從太陽接收的能量多。木星內部非常熱:核心溫度可能高達20,000開爾文。這種熱量輸出是由開爾文-亥姆霍茲原理(行星的緩慢重力壓縮)產生的。木星不像太陽那樣通過核反應產生能量。它太小,內部溫度不足以引起核反應。)這些內部熱量可能極大地觸發了木星液體層的對流,並造成了我們所看到的雲頂的復雜運動過程。土星和海王星在這方面與木星相似,但奇怪的是,天王星不是。

木星符合氣態行星所能達到的最大直徑。如果成分再增加,就會被重力壓縮,使得全局半徑只增加壹點點。壹顆恒星只能因為內部熱源(核能)而變大,但木星要想成為恒星,至少要大80倍。

木星有壹個巨大的磁場,比地球磁場大得多。磁氣圈向外延伸超過6.5e7(超過土星軌道!)。註意:木星的磁氣圈不是球形的,它只是朝著太陽的方向延伸。這樣,木星的衛星就壹直處於木星的磁層中,由此產生的壹些情況在木衛壹上得到了部分解釋。不幸的是,對於未來的太空行走者和致力於旅行者和伽利略設計的專家來說,木星磁場在附近環境中捕獲的高能粒子將是壹個很大的障礙。話太多了,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