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如下:
人文主義是指人類社會中的各種文化現象。
人文攝影,顧名思義,以人或人的活動為拍攝對象。
目前,這壹術語通常用於藝術攝影活動。人文攝影顯然是指能夠體現人類文化先進、優秀、健康內容的作品。這些作品能觸動讀者的心靈,讓讀者在愛、關懷、崇敬中與作者產生共鳴。
靜物攝影
靜物攝影,相對於人物攝影和風景攝影,拍的是無生命的物體(這個無生命的概念是相對的,比如從海裏抓的魚蝦,摘的瓜果等。)和可以自由移動或組合的人造物體作為表現對象。多以工業或手工制品、自然無生命物體等為拍攝題材。
在真實反映被攝主體固有特征的基礎上,通過創作構思,結合構圖、光線、色調、色彩等攝影手段,將被攝主體表現為具有藝術美的攝影作品。這叫做靜物攝影。
靜物攝影在選材上有著廣闊的天地。選好材料後,我們就可以隨意處理這些物體了,因為物體是無生命的,可以任意移動多個角度來達到創作意圖。靜物攝影有兩個好處:壹是對藝術視覺進壹步認識的深化過程。
當壹些普通的物體被拍成引人入勝的照片時,其實就是對這些物體進行深入研究和觀察的過程。其次,拍攝靜物可以獲得更多實用的攝影知識。對於攝影師來說,靜物攝影的難點在於其獨特的畫面構圖。
在安排拍攝對象時,壹定要選好拍攝角度,在用光上要有創意,然後把從靜物攝影中學到的實用攝影知識和基本原理運用到日常攝影中。
人像攝影
人像攝影不同於普通的人像攝影:人像攝影以對被攝主體特定外貌和神態的描述和表現為首要創作任務。壹些人像攝影作品雖然也包含了壹定的情節,但仍然以表現被攝主體的外貌為主,相當壹部分人像攝影作品只是說明了被攝主體的形象,而沒有具體的情節。
而人物攝影關註的是主體所參與的事件和活動,其主要任務是表現具體的情節,而不是用生動的形象表現主體的外貌和舉止。兩者的重要區別在於是否詳細描述了人物的外貌。
不管是單個人還是壹群人,不管是在場景中抓拍還是在影樓裏擺姿勢,不管是不是劇情,只要是主要表現被攝對象特定外貌和精神狀態的照片,都屬於人像攝影的範疇。
那些主要表現人物的活動和情節,反映生活的某壹主題,而被攝主體的外貌不是很突出的攝影作品,無論是特寫還是全身,都只能屬於人物攝影的範疇。
當然,從廣義上來說,人像攝影是關於人的,也屬於人物攝影。人像攝影以對被攝對象的外貌、神態的描寫和描述為自己的表現任務,人物要有鮮明的長相。可分為三類:攝影室內人像、室內特定環境人像、室外人像。人像攝影需要形神兼備。
紀實攝影
紀實攝影是指以記錄為第壹目的,反映客觀事物真實形象的照片攝影。
攝影是為了記錄而誕生的。它誕生後強大的生命力恰恰在於它的記錄功能。這是其他技術或藝術無法比擬或無法替代的。
所以,廣義來說,攝影就是記錄。記錄攝影的結果是壹種影像記錄作品。相應地,錄像作品包括視頻新聞作品和視頻紀實作品。
記錄攝影的目的(也許不是唯壹的,但卻是首要的目的)在於記錄;前提是尊重客觀真實;客體是客觀事物的表征;記錄方法是通過攝影再現圖像。根據記錄影像的方式不同和追求的價值不同,記錄攝影可以分為新聞攝影和紀實攝影。
藝術攝影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不斷在攝影中加入藝術元素,開始產生藝術攝影。它和紀實攝影的區別在於藝術性的高低,但沒有絕對的界限。
比如我們拍張照片當身份證,或者留個紀念。壹般影樓拍出來的照片,最多有壹些信息或者記錄價值。然而,50年後的今天,鄭靖康先生為齊白石先生拍攝的畫像仍然是世界上20幅最好的畫像之壹。區別完全在於藝術層面。
藝術攝影的效果更漂亮,因為它不僅需要技術,還需要拍攝的時間、地點和角度。
圖片攝影
寫真攝影以其優美的畫面語言和優美的設計內涵,壹直是人像攝影的重要表現形式。
19世紀下半葉,英國攝影師蘭達拍攝了兩條人生道路的照片,曾被預言為“攝影的新時代即將到來”。在當時攝影還被輕視的情況下,這幅作品因其鼓舞人心的主題和油畫構圖而受到維多利亞女王的高度贊揚。可以說蘭大對攝影的發展貢獻良多。
此後,寫真攝影逐漸成為攝影的壹個重要流派。
商業攝影
商業攝影,顧名思義,是指為商業目的而進行的攝影活動。狹義上是商業攝影,廣義上是發布商品或寫故事的攝影類型。這種類型是當前攝影活動中極其重要的壹種。
這種攝影是為了商業利益而存在的,按照企業的要求來拍攝,相對來說限制比較多。
水墨攝影
和傳統水墨畫壹樣,現在市面上出現的水墨攝影作品,按照題材可以分為山水、花鳥、意境,對應的是國畫中的山水畫、花鳥畫;按技法和意境可分為抽象和具象,對應中國畫的寫意和工筆。
雖然不可避免地要使用Photoshop等軟件對水墨攝影照片進行後期處理,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隨意扭曲原始照片。好的水墨攝影作品要盡量少的修改原照片,它更考驗攝影師的構圖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全息術
全息攝影是指壹種新的攝影技術,它記錄了被攝物體反射波的振幅和相位的所有信息。普通攝影記錄的是物體表面的光強分布,而無法記錄物體反射光的相位信息,因此失去了立體感。
全息術以激光為照明光源,將光源發出的光分成兩束,壹束直接射向感光板,另壹束經被攝體反射後射向感光板。當人眼直接看這種感光底片時,只能看到像指紋壹樣的幹涉條紋,但如果用激光照射,人眼就可以透過底片看到原被攝物體的三維圖像。
即使全息圖像只保留壹小部分,它仍然可以再現整個場景。全息術在工業上可應用於無損檢測、超聲全息術、全息顯微鏡、全息存儲、全息影視等許多方面。
攝影流派:
1.繪畫攝影
繪畫攝影是20世紀初流行於攝影領域的藝術流派,起源於19世紀中期的英國。
這壹派的攝影師在創作中追求繪畫的效果或“詩情畫意”的境界。它經歷了三個階段:模仿階段;崇尚優雅的舞臺;藝術舞臺。
畫家提出“要出攝影的拉斐爾,攝影的提香。”
繪畫攝影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時期。第壹位繪畫攝影師是英國畫家希洛(1802-1870)。他擅長人像攝影,作品結構嚴謹,造型優雅。1851年至
1853是繪畫式攝影的成長期。
1869年,英國攝影師HP Robinson(1830-1901)出版了壹本關於攝影的如畫效果的書。他提出:“壹個攝影師必須有豐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藝術理解,才能成為壹個優秀的攝影師。
毫無疑問,攝影的不斷改進和不斷發明激發了更高的目標,因為攝影本身,無論多麽精致和完整,都只是通向更高目標的壹種方式。“它為學校奠定了理論基礎。
1857年,奧格·雷蘭德(1813-1875)創作了由30多張底片組成的文藝復興風格的作品:兩種生活方式,標誌著繪畫攝影藝術的成熟。
這壹時期的作品大多充滿宗教色彩,包含壹定的隱喻。拍攝時,事先做好草圖,然後用模型和道具組織布置場景,通過暗房處理。追求照片畫面的繪畫效果。
隨後,繪畫式攝影的內容有所拓展,但風格仍崇尚古典主義,造型和構圖仍有學院派的規矩,故含蓄、沈穩、典雅。
當流派發展到繪畫階段,仍然以追求情感美、意境美、形式美為特征。
因為畫家強調藝術修養:“要想讓攝影在藝術中有地位,攝影師首先要培養審美能力,培養藝術修養。”因此,它的歷史功績是將攝影從最初的機械模仿對象引導到造型藝術領域,促進了攝影藝術的發展。
由於繪畫的創作大多脫離現實生活,攝影器材日臻完善,人們的審美趣味也在不斷發展,受到“自然主義”的沖擊。盡管如此,它仍然在今天的攝影藝術殿堂中占有壹席之地。
這個流派的主要攝影師和作品有:Pledge(?-1896)男爵的宴會,魯濱遜漂流記,寶塔場景;羅賓漢的《當壹天結束的時候,秋天,兩個小女孩,快死了,朱麗葉帶著毒瓶,黎明和日落》;
雷蘭德·施洗者,聖約朝霞、伊菲、弗吉尼亞、尤迪特和霍洛芬尼斯的首領;卡梅隆夫人(1815-1897)的托馬斯·卡萊爾和奈達(1820-1910)在彌留之際。
2.印象派攝影
65438年至0899年,法國印象派繪畫的第壹次展覽在英國舉行。在畫家羅賓遜的影響下,他提出了“軟調攝影比銳調攝影更美”的審美標準,倡導“軟調”攝影。這壹流派是繪畫印象主義在攝影領域的反映。
起初,他們用柔焦鏡頭拍攝,用編織紙沖洗和印刷,追求壹種模糊的藝術表現效果。隨著“溴化銀顯影法”和顏料中摻有重鉻酸鹽膠的紙張顯影法的出現,印象派作品從鏡頭成像的控制發展到暗室處理。
他們提出“作品應該看起來完全不像照片”,“如果沒有繪畫,就沒有真正的攝影。”
在這壹理論的指導下,印象派攝影師也用畫筆、鉛筆、橡皮對畫面進行處理,刻意改變自己原有的明暗變化,追求“畫”的效果。例如,拉克羅亞在1900年創作的《掃公園的人》就像是在畫布上繪制的炭筆。
印象派攝影師完全喪失了自己攝影藝術的特點,所以有人稱之為“模仿派”。可以說是繪畫攝影的壹個分支。
這壹流派的藝術特點是色調灰暗,陰影線條粗糙,裝飾豐富,但缺乏空間感。它的著名攝影師是杜馬斯(?-1937)、普越(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特塞克(1848-1903)。
霍夫邁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塗爾幹(1848-1965438)、埃夫雷(1874-1948)、米尊。
3.寫實攝影
寫實攝影是壹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攝影流派,延續至今,仍然是攝影的基礎和主要流派。是寫實創作方法在攝影藝術領域的體現。
這壹流派的攝影師在創作中堅持攝影的紀實特征。在他們看來,攝影應該有“與自然本身平等”的忠誠。只有畫面中的每壹個細節都具有“數學準確性”,作品才能發揮出其他藝術媒體所不具備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A.斯蒂格利茨曾說:“只有討論忠誠才是我們的使命。”
另壹方面,他們像客觀的鏡子壹樣冷冷地、純粹客觀地反映對象,主張創作要有選擇性,藝術家對反映的東西要有自己的審美判斷。著名的現實主義攝影師劉易斯·海恩曾經說過這樣壹句名言:“我要揭露那些應該被糾正的東西;同時也要反思那些應該表揚的東西。"
可以看出,他們主張藝術應該“反映生活”的觀點。他們敢於正視現實,創作題材大多取自社會生活。藝術風格樸實無華,卻有很強的見證力和提示力。
寫實攝影最早的愛好是1853年英國攝影師菲利普·德拉莫特拍攝的火棉膠紀錄片。後來是60年代末羅斯·芬頓的戰地攝影和威廉·傑克遜的黃石奇觀。
1870之後,寫實攝影逐漸成熟,開始將鏡頭轉向社會和生活。比如當時的攝影師巴納多博士,拍下了流浪兒童的悲慘境遇,讓人震撼。
隨後,現實主義攝影家大量湧現,他們的作品在攝影史上以強烈的真實性和深刻性著稱。比如英國勃蘭特的《采煤者》;美國人r·卡帕的《通敵的法國女人被剃頭遊街》;法國維斯的《少女》等等,不勝枚舉。
4.自然攝影
1899攝影師彼得·亨利·埃默森針對繪畫式創作的軟肋,發表了題為《自然主義攝影》的論文,抨擊繪畫式攝影是碎片化的攝影,倡導攝影師回歸自然尋找創作靈感。
他認為自然是藝術的起點和終點,只有最接近自然、最像自然的藝術才是最高的藝術,他說沒有任何藝術比攝影更準確、細致、忠實地反映自然。“從情感和心理上來說,攝影愛好的效果在於感光材料記錄的不加修飾的鏡頭場景。”
該學派的另壹位大師A·L·帕喬說得更清楚:“藝術應該留給藝術家。就我們攝影而言,沒有什麽可以依賴藝術的,要搞獨立創作。”
可見,這種藝術觀念是對繪畫的壹種反作用,促使人們將攝影從學院派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促進了自身特點的充分發揮。
這個學校的創作主題多為自然風光和社會生活。
因為自然主義攝影滿足於描寫現實的表面真實和細節的“絕對”真實,而忽略了對現實本質的挖掘和對表面對象的提煉。總之,它不註重藝術創作和藝術形象的典型性。所以本質上是現實主義的庸俗化。有時會導致對現實的扭曲。
該校著名攝影師有德維森(1856-1930)、威爾金森(1857-1921)、格爾(?-1906)、刮刮樂(1856-?)、Sutcliffe(1859-1940)等。
5.純攝影
純攝影是攝影藝術的壹個流派,成熟於二十世紀初。它的創始人是美國攝影師斯蒂·格裏茲(1864-1946)。
他們主張攝影應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和表現,擺脫繪畫的影響,以純粹的攝影技術追求攝影獨特的審美效果——高清晰度、豐富的色調層次、微妙的光影變化、純粹的黑白色調、細致的紋理表現和準確的圖像刻畫。
總之,這壹派攝影師刻意追求所謂的“攝影品質”:準確、直接、微妙、自然地表現被攝對象的光、色、線、形、紋、質,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藝術媒介。
1913班展出的《俯瞰紐約》是純學院派的代表作。
攝影師從高處俯瞰紐約的壹個廣場。雖然沒有加工和裝飾,但新穎的構圖和獨特的造型令人耳目壹新。再比如E的弗蘭克·K·桑德伯格(frank K Sandberg),他用多次曝光的方法,避免了單壹作品對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在壹幅畫面中描繪了詩人的情感轉換、色調的組合和構圖的變化,很有節奏感。
從某種角度來說,純粹主義者的壹些思想和創作是形式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混血兒”,後來演變成了“新客觀主義”。但這種體裁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人們對攝影特點和表現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這壹流派的著名攝影師有斯特蘭德(1890-1976)和F64團體攝影組織中的攝影師,如亞當斯和坎寧安。
純派後期的作品發展到線條、圖案、扭曲影像的抽象化,其有影響的攝影家有雅博、斯坦納、史蒂文、埃文斯。
6.新客觀主義攝影
新客觀主義攝影也被稱為“主導攝影”和“新寫實攝影”。是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攝影藝術流派。
這個流派的藝術特色是在平常事物中求“美”。通過特寫、特寫等手段,將主體從整體中“分離”出來,突出顯示主體的某壹細節,準確、真實地刻畫其表層結構,從而達到炫目的視覺效果。
它不認為藝術的本質在於對象的本質,所以它的美學思想屬於自然主義。比如攝影師帕喬在1923年用特寫的手法拍攝了火車頭的轉軸,展現了火車頭轉軸在運行時的狀態,由於畫面舍棄了其他細節,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印象。
新客觀主義的理論先驅是斯特蘭德,他對客觀主義的藝術特征作了如下規定:“新客觀主義是攝影的本質,也是攝影的產物和邊界。”他認為攝影“對生活有很強的表現力,需要觀察對事物的眼睛。”
所以不是基於敷衍的流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壹定要用純攝影。新客觀主義攝影的先驅是阿傑和史泰欽。實際創始人就是上面提到的帕喬。
新客觀主義攝影師的成就是促使人們去研究和探索攝影本身的特性,將攝影從審美的虛幻世界拉回現實生活。但由於過分強調對細節材料表面結構的描寫,為後來的抽象攝影提供了萌發的土壤。
1925年前後,由於大口徑小相機的出現,新客觀主義的表現領域有了新的發展,產生了許多肖像作品和反映社會生活和自然景物的作品。
新客觀主義的著名攝影師有桑德(1876-1964)、拉斯基(1871-1956)、黑格(1893-1955)。)、Eft (1874-1948)、韋斯頓亞當斯(?-1902)等。
7.超現實主義攝影
超現實主義攝影是達達主義衰落時期出現在攝影藝術領域的壹個流派,興起於20世紀30年代。
這個學校有嚴格的藝術課程和理論。他們認為,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表現現實世界是古典藝術家早已完成的任務,而現代藝術家的使命是探索人類新的、未被探索的“精神世界”。
因此,人的潛意識活動、偶然的靈感、精神變態、夢境都成了超現實主義攝影師刻意表現的對象。
攝影中的超現實主義,和達達攝影師壹樣,以剪刀、漿糊、暗房技術為主要造型手段,在現實與幻想、具體與抽象之間,營造出壹種超現實的“藝術境界”。所以效果是奇怪的,荒誕的,神秘的。
這壹流派的創始人是英國攝影師溫斯頓和美國人布魯蓋爾(1880-1945)。真正的收尾者是英國舞臺攝影師馬可·賓(1905-?),在自己的創作中,他將“超現實主義”的虛擬現實與真實的現實相結合,創造了壹種既虛幻又真實的境界。
比如他創作於1946年的《馬可·賓自畫像》,就是典型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四次曝光拍攝——壹次正面、兩面、壹只眼睛。
這壹流派的著名攝影師包括從事超現實主義高光的畫家帕爾汗;畸形的人類攝影師布倫特;人像和宣傳攝影師卡森、布盧門撒爾、洛林、哈爾斯曼、賴藝等。
8.抽象攝影
抽象攝影是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攝影藝術流派。
該派攝影師否認造型藝術以可觀察的藝術形象反映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宣稱攝影要“從攝影中解放出來”。
開頭用無底放大法省略了“主體”的細節紋理和豐富色調,做了壹個只顯示其形狀的“光圖”。
後來又發展到或用光,或剪輯高光,或中間曝光,或拍攝時震動相機模糊底片中被攝物的影像,或反復曝光使其重影,直至改變畫面的表面結構,改變被攝物原有的形狀和空間結構,試圖用形式、色調(色彩)、材質的所謂“絕對抽象語言”。
把主體變成無法識別的線、點、形的組合。
來展現這個流派的藝術家們奉為圭臬的人類所謂最真實最本質的潛意識世界。在作品中,被拍攝的對象只是藝術家借用的壹個音符,用來產生壹個隨意表達自己想象力和個性的“旋律”。
抽象攝影的鼻祖是塔爾博特(1800-1877)。當初作品的畫面還是保持了壹定程度的可識別性。
到1917年,攝影師被培養出來(1882-?)用木屑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攝的《波爾多畫報》,面目全非。1922年,匈牙利抽象畫家莫霍林納基(1895-?)在曼睿(1890-?)等人,並在理論上予以確立。
隨後,抽象畫家康定斯基和克勒引進了顯微攝影和x光攝影,極大地拓展了抽象攝影的表現範圍,豐富了攝影藝術的語言,建立了自己的藝術體系,風靡歐美。
除了文章中提到的那些人,還有這個學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如司各特、芬寧格、安貞·蘭德、弗萊泰、溫克勒、格裏姆波特、夏德和布魯蓋爾。
9.可比攝影
坎派攝影是第壹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反對繪畫攝影的主要攝影流派。
該派攝影師主張尊重攝影的特性,強調真實和自然,主張拍攝時不要對主體進行操縱或幹擾,主張在自然狀態下把握主體的瞬間情態。
法國著名攝影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說:“對我來說,攝影就是記錄壹個事件的意義,以及能在瞬間準確表達它的精確組織形式。”所以這個流派的藝術特點是客觀、真實、自然、親切、隨意、不做作、生動、充滿生活氣息。
就他們的美學思想和創作傾向而言,“侃”派攝影師的處境更為復雜。雖然都提倡人性的表達,大部分從事新聞攝影,但也有自然主義者,有現實主義者。
催生這壹流派的作品是1893年攝影師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茨的《紐約第五街的冬天》,真正完成它的是德國攝影師埃利希·薩洛蒙博士。他在德國和法國總理舉行的壹次夜間會議結束時用小相機拍攝的羅馬政治會議,因其生動、真實、簡單和自然而成為該體裁攝影史上的經典。
在攝影美學中,他們認為“壹張基於攝影基本特征的照片是畫家或蝕刻師無法模仿的。它有著自己不可分割的自我,有著自己特殊的表現力,甚至有著其他媒介無法表現出來的特點”。
其次,對於客觀事物的表現,他們重視和強調原創性,認為:“(攝影師應該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而不是通過別人的眼睛,而這是區分照片是平庸還是輝煌,有價值還是無價值的標準。”
這個學派的著名攝影師有美國的托馬斯·道·韋爾·邁阿沃伊;英國的賽利特莫代爾;法國的維克多·霍夫曼;還有路易·達爾·沃爾夫,彼得·斯塔克皮爾·布魯維奇等等。
10.“達達主義”攝影
達達主義是壹戰時期出現在歐洲的壹種文學思潮。“達達”原本是法國兒童語言中“小馬”或“玩具馬”的語無倫次的詞匯。
達達主義藝術家在創作中否定理性和傳統文化,宣稱藝術與審美脫節,主張“拋棄繪畫和壹切審美要求”,崇尚虛無,這使得他們的創作近乎戲謔,所以人們把這個藝術流派稱為“達達主義”。
由於達達主義的攝影作品不符合人們普遍的審美趣味和要求,所以從1924開始,就逐漸受到了超現實主義藝術流派以清晰完整的藝術豆腐和方案的沖擊。但在後來的現代主義攝影藝術中,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影響。
著名的達達主義攝影師包括菲利普·哈爾斯曼、摩根、拉茲洛·莫利納·馮靜恩和利斯特斯基。
11.主觀攝影
主觀攝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攝影藝術流派,比抽象攝影更“抽象”,因此也被稱為“戰後派”。
它是存在主義哲學在攝影領域的反映。它的創始人是德國攝影師奧特·斯坦內。他認為“攝影是壹個原本就有能力發揮自身作用的廣闊領域,同時也具有高度的主觀能動性。
但目前它已經成為壹種機械的現實主義。於是他提出了“攝影藝術的主觀化”的藝術主張。強烈主張攝影藝術的終極應該是提醒攝影者自己模糊的觀念,表達他們不可言說的內心狀態和潛意識活動主觀攝影是個性化和個性化的攝影。
這是這所學校的藝術節目。主觀攝影藝術家非常強調自己的創作個性,蔑視壹切現有的藝術規則和審美標準。這個學派的理論家公開表示“主觀攝影不僅是壹種實驗性的影像藝術,而且是壹種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創作藝術”,“我們可以利用技術隨意創作照片。”
西方人體攝影的演變在世界藝術史上,希臘和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有壹段人體藝術的輝煌時期。在經歷了最初以震撼的藝術表現再現客觀現實後,具有探索精神和創造力的攝影師開始在人體攝影領域有所突破。
1857年,後來在英國生活的瑞典攝影師拉達蘭拍攝了兩條人生道路的照片,堪稱攝影史上的經典。此圖劇情豐富,場景眾多,使用了大量的人類作品。主題是觀善懲惡,重點是白鬢老人。兩邊的兩組人物體現了兩種不同的道德觀念,人生理想和人生過程。
但也遭到了少數人的攻擊,說它用了那麽多裸女,姿勢粗魯淫穢,是色情的東西。可見,古今中外,人體藝術,無論其思想意義多麽積極,藝術處理多麽高明,都會受到壹些人的批評和攻擊,這恐怕已經成為壹種常規的回應。
西方人體攝影的發展趨勢非常明顯。在發展常規傳統人體攝影的同時,也流行表達強烈的主觀感受,現代攝影語言,創作各種流派風格的作品,甚至出現畸形、切割、重組、神秘、荒誕、醜陋的意境。
比如傑裏·尤斯曼的象征性人體攝影,羅傑·馬丁的隨意人體,托德·沃克爾的原始巨大人體攝影,羅伯特·亨尼斯·欽和啟德·蘇·奧克哈馬的切割重組人體攝影,李··的荒誕人體攝影,寧達和康格羅多尼·米切爾的性感人體攝影。
百度百科: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