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相當於研究生,舉人相當於現在的博士,進士相當於現在的教授。
童生試之上就是鄉試,鄉試可不是在鄉裏考,而是在各省的省會考試,考中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鄉試。鄉試的考官是由皇帝委派,考中鄉試就被稱為舉人,鄉試的第壹名叫做解元。舉人是可以做官的,壹旦中舉可以說是徹底改變人生軌跡了。
整個清朝舉人壹***十五萬,壹個縣也難出壹個舉人,中舉後省裏會派人到家通知。舉人壹般都在地方任職,壹般都能在縣裏混個官職像縣丞、主薄(縣局級)運氣好點的退休之前能升到縣令,與現在縣委書記差不多。
科舉最高的功名就是進士了,進士對普通百姓來說只存在於傳說裏。考中舉人後先要入京進行會試,會試通過的人被稱為貢士,貢士才有機會成為進士。
現在電視劇裏面的借盤纏進京趕考的故事在古代基本不可能發生,因為進京趕考的士子要是缺錢的話,地方富豪會主動送上大把的銀子。成為貢士後參加皇帝親自主考的殿試,殿試每三年壹次,整個清朝268年壹***錄取26000多人,平均每年不到壹百人。
進士上任最差的待遇就是去地方當縣令,而舉人必須努力幾十年才能混的到這個位置。進士即使混的再差,退休前在地方當知府(市委書記)也沒有任何問題。
有點能力的混到布政使(省長)或是巡撫(省委書記)也不難,能力再強壹點的還能進入中央當各部尚書、侍郎(副國級)甚至擔任首輔、軍機大臣(正國級)。
擴展資料:
科舉制度介紹: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自己報名參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壹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在中國,科舉制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在東京洛陽紫微城創設進士科開始, 直至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年)舉行最後壹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壹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壹千三百余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占地超過30余萬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壹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