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彩票開獎 - 大公益時代:第四部門、***享教育與集合影響力

大公益時代:第四部門、***享教育與集合影響力

智庫,或稱為公***研究機構,在美國,有人甚至將其視為繼立法、行政和司法之後的“第四部門”,“它以精準全面的分析研判、與政界廣泛深入的聯系以及在社會公眾中的影響力,左右著美國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外交、科技等方面的重大決策。”( 人民網:美國智庫:具有特殊意義的“第四部門” )

據我了解在國內首先定義社會“四個部門”是在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政策研究室主任楊團女士將社會分為四個部門,政府、企業、第三部門(以誌願為基礎,公益或是互益的組織)、第四部門(主要是新事業機構,就是公***服務機構)。

楊團女士是 “大公益” 概念的首先提出者,她認為“傳統慈善僅僅是現代民間公益的壹小部分。現代慈善可以界定為現代民間公益,而大公益又超越了壹個國家且限於民間的公益,它是跨地域、跨國家、跨種族的,是國與國、族與族、人與人都要聯合起來,為了人類的***同利益在例如反恐、生態環境、公***衛生、能源和食品安全、農業可持續等等大目標上協同壹致行動。”這在《南方都市報》2015年的報道中被概括為 “大公益時代的社會協治” 。公益不等同於慈善捐贈,公益更需要發現和解決社會問題,以推動社會善治。

楊團預言,“在互聯網時代,註冊登記的公益慈善組織只是壹種形式,而成千上萬的自組織社團將以網絡社群的方式存在,而且會逐漸發展出壹種公益慈善的新秩序。它讓出自於人的天然情感的人們,盡管處於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國家,都為了同壹個目標,迅速地通過網絡表達他們的相互認同,只要在電腦、手機上動動手指,瞬間便能聚合成巨大的公益力量。”( 《南方都市報》:年度致敬之楊團 公益探路人 ) 近三年後再回顧楊團女士的預言,依托於互聯網的“去中心化”,聚合公益社群、實踐***享精神,預言毫無偏差地成為現實。

用第四部門概念發展公益事業是否具有可行性?

阿裏研究院高級顧問梁春曉老師在《南都觀察》刊文《互聯網時代的社會創新和公益轉型》:在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互聯網時代擁有新基礎設施、新生產要素和新結構等三大特征和動力。新結構即大規模協作和***享。分工與***享好比壹個硬幣的兩面,相輔相成,同時存在,如果說工業時代重在分工,那麽互聯網時代則重在***享,而且是大規模協作、大規模***享。 互聯網推動下的“新公益”正在湧現,***同特征是平臺化,即將各種資源連接和整合起來,釋放社會創新的巨大能量。

2017年6月14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同發布《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7)》,公布了2016年十大慈善熱點事件,例如“ 2016年9月7日至9日,677萬人次通過騰訊公益發起的“99公益日”平臺捐款3.05億元,平均每人次捐贈45.05元。2016年的捐款總額是2015年的2.4倍,參與人次是上年的3.3倍。 ”再向前回顧2016年中國慈善藍皮書,“ 具體來說,去年,我國的預期社會捐贈總量達到了992億元。另外,加上全國誌願者服務小時折算價值600億元,以及彩票公益金社會公益使用量340億元,全國核算社會慈善公益的總價預計將達到1932億元。 ”

兩年前的新聞已然舊聞,然而兩年前的狀態依舊是現狀。《 5年投入276億,涼山為何還是窮 》,“越來越多的NGO、基金會,傾瀉到涼山的同情心變成了當地人的飲鴆止渴,壹定程度上,恰恰是越扶越貧。”大涼山缺錢嗎?壹些觸目驚心的數字是,“ 據《環球時報》報道,官方數據顯示國家在2010年~2013年間,僅在涼山10個扶貧項目中就投入了83.65億人民幣。而來自涼山州教育局的數據顯示,涼山州教育投入連年遞增,壹路攀升。2011年至2013年,分別達到49.5213億元、66.0375億元、70.8406億元。涼山州政府2012年的報告顯示,當地在2007~2012年這5年來累積投入276.5億元改善民生。 ”

而哪怕政府投入有甚,為何在社會的印象中涼山依舊是公益組織、基金會慈善扶貧的代名詞,公益人“不上涼山非好漢”,那麽既然談起扶貧,其“貧”的根源究竟是什麽,是物質抑或思維?記者邱荔在文中的最後壹句話恰是我認為是最好的扶貧路徑,“歸根到底,脫貧這事得放著讓涼山自己來。”教育扶貧同樣得“放著自己來”。這裏並非指捐助無用,亦不是指慈善不作為,而教育扶貧的著眼點應在於 以低成本、低門檻、可持續、可復制的模式激活區域教育自主發展的內驅力,尤其是鄉村教育的“彎道超車” 。

由澳門同濟慈善會、凱風公益基金會、南都公益基金會、招商局慈善基金會、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於2015年***同發起的中國資助者圓桌論壇(Chinese Sponsor Round-table)在今年五月組織主題遊學,“做好戰略定位,系統解決問題”,其中之壹的議題即是農村教育,研討如何從系統層面思考農村基礎教育的問題、思考基金會可以如何與政府企業公益組織等力量合作***同推動深層次的農村教育改革。此次議題邀請的嘉賓即是涼水井中學校長龍雲君,他在此次圓桌論壇中表示, 於教育扶貧而言,打通資源壁壘、整合鏈接資源遠比傳統的捐款、支教意義更為深遠。 ( 延伸閱讀: 《龍雲君 | 壹所農村弱校的創新突圍之路》 《從未來歸來,走進涼水井的真實課堂》 )

作為壹所寄宿制農村初中,涼水井中學在龍雲君校長的領導下,營造全校的教育創新氛圍,充分調動老師的積極性,以問題導為導向、總體規劃,利用互聯網思維辦學,打破學校圍墻,全方位鏈接資源,通過提供豐富的教育場景和多元的課程,努力形成強大的學習場,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小步快跑,疊代升級,最終有效推動學校的改革和創新。用驚艷來形容現在涼水井的課堂,壹點也不為過。學生自主合作有模有樣,小老師在課堂上從容有度,教學內容也很有自己想法。不翻書本,沒有知識點,甚至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老師,學生們卻變得越來越陽光、大方。 這印證了在互聯網時代技術支持下課堂的巨大變化,我們看到通過資源整合實現鄉村學校彎道超車的機會與無限可能性。我們看到沒有壹蹴而就的改革成功模式,每壹種變革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不在技術,而在人,這亦是教育扶貧模式轉型後最大的著眼點。

***享教育與教育扶貧可以更低成本、高效能、輕量級地形成持續鏈接和緊密結合。用資源鏈接取代設備購買、用激活教師成長內驅力的在線社群化研修取代傳統的線下集中培訓會,基於互聯網+,促進優秀名師、豐富資源走進鄉村教育,讓偏遠地區學校開足開齊課程;對鄉村教師開展網絡研訓,提升教師教學思想、網絡素養;集中優質教育資源機構,向偏遠地區學校輸送教育資源。 鄉村教育扶貧的模式正在轉型——由物及人,從著眼於物資的捐贈轉型至通過整合資源激活人自主發展的內驅力。

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他是經濟學家,亦是國內首先提出“雙師課堂”理念的教育先行者,嘗試用遠程的方式解決鄉村學校師資不足,優秀資源匱乏等問題,從而探索城市優質教學資源補充鄉村的可操作性。“在互聯網時代,教育能做很多原來做不了的事情。”由經濟至教育,2013年由湯敏老師提出的“雙師教學”理論前瞻性地展望了“***享教育”的未來,尤其是基於“***享教育”促進鄉村教育的變革。

“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計劃”自2016年3月發起以來,匯聚社會各方的力量,為鄉村學校提供大規模可參與的高品質課程,迄今已逾千節。壹臺電腦、壹根網線、壹個攝像頭、全國所有偏遠鄉村學校均可直接免費參與,選擇適合的課程融入學校課程表即可確保按時參與聽課。啟動線上、線下雙師課堂,利用社群化學習的模式,激活教師內在動力,為鄉村學校解決師資匱乏、課程不足、難以開齊開足課程的問題。目前已經影響全國偏遠鄉村3000多所學校,受益學生過百萬。

互+計劃攜手各教育公益單位***同履行社會責任,為中國偏遠鄉村學校開通網絡雙師課堂,為鄉村學校解決素質類課程資源不足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區別於傳統支教與物質資助的方式、區別於針對個別學校和個別學生的支持幫扶,真正讓鄉村學校鏈接可持續的優質教育資源,惠及全體學生。以社會資源最大化高效能鏈接為核心動力,最終實現人的成長和自我實現,創新性地實踐互聯網支教新模式。通過大規模、高效率、可持續解決教育扶貧,從而實現“從個人幫扶模式到社會幫扶模式,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模式”。

“***享教育”的實施不僅需要的是充沛的優質課程資源渠道,事實上在很長壹段時間裏信息化促進了教育資源的蓬勃生長,例如此刻我打開“國家教育資源公***服務平臺”(/)“壹師壹優課,壹課壹名師”本年度已經***享了5597060節課程, 足夠優質的資源落地學校缺乏的或許即是本地化的組織管理模型,即完成由 “他組織”向“自組織”的轉型。

以“雙師課堂”為模型的“***享教育”正在對鄉村教育優質均衡產生著深遠影響。 《華聲在線:“***享課堂”是振興鄉村教育的有益補充》優質教育資源在城鄉間分配不均衡,是壹個不可回避、揮之不去的話題。 有沒有壹種方式,能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在城鄉間的流動,除了特崗教師、支教老師等之外,通過互聯網搭橋牽線,為農村學子多打開壹扇了解外界、接受新知的窗戶,不失為壹條路徑、壹個辦法。李家堡中心學校探索實施“***享陽光”課堂試點,便是這樣的創新和實踐,“***享課堂”引導得當,完全可以成為振興鄉村教育的有益補充。

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理事長王平女士指出:“未來的創新,壹定是發端於對社會整體的關註,壹定是極具包容性地將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各部門有機囊括其中的創新,三者間的界線會日趨模糊、消融。我大膽地猜想,‘無界’將會成為未來創新的新關鍵詞。”

“無界”興許尚且有壹定的距離,但互聯網以其普惠性將賦予政府、企業與第三部門、第四部門更多創新合作的想象空間,隨著社會的愈發進步,社會所存留的問題亦減少並更觸及痛點,能夠以單壹部門解決問題的可能性隨之降低,以集合影響力推動社會創新的模式將予以更多的跨界融合契機。

“教師培訓效率”同樣是尚待優化的社會問題之壹,從投入產出比的角度而言還有更多的中間損耗(運行成本)可以被優化。 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袁振國在《教師培訓的歷史轉型》中提出“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從各個方面改變著學習和教育的面貌,有效提高著教育的效能。從我們現在了解到的信息來看,教師最活躍的領域是在他的網絡社區空間。這個空間,是壹個人人可以發言、沒有等級、沒有高下、不分學術資歷的區域,這是壹個激動人心的地方。充分發揮互動社區的功能,可能是教師培訓最值得利用的壹個空間。”

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簡稱“青椒計劃”)由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北京師範大學、滬江“互+計劃”等30多家教育類公益組織、教育類企業、高校及學術研究機構聯合發起,針對鄉村青年教師目前面臨的問題和鄉村教育公益領域的現狀,借鑒國際上“集合影響力”的理念,***同解決鄉村青年教師在工作、生活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和挑戰、提升教學質量,穩定教師隊伍,促進鄉村教育的發展,為教育精準扶貧、青年教師成長、鄉村教育底部攻堅提供大規模、低成本、高效能的解決方案。

對以往教師培訓項目“主管部門→承辦單位→學校教師”線性運營結構進行支持和補充,“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以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北京師範大學、滬江互+計劃為主要發起單位,構建社群化學習模型結構 ,其中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組織各區縣教育局整體報名,北京師範大學組織專家教授團隊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並授課,滬江互+計劃提供平臺技術支持與教師社群運營,其他聯合發起單位***同致力於鏈接優質教育資源,搭建教師社群化學習平臺。截止十壹月,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覆蓋全國18個省級行政區域22716位教師,其中包括62個區縣教育局、3467個學校。( “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全部課程回顧 )

“我們所說的社會創新應該是面向社會整體、針對社會問題的整體的、全面的、廣義的社會創新,而不是局部的、片面的、狹義的社會創新,應該涵蓋政府、企業、社會和公民等各種主體。 社會創新的意義,不在於社會創新的方案是不是夠“新”夠“奇”,而是看它與過去的方案相比,是不是可以用更少的資源投入去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 要尋求多方參與解決社會問題。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等社會主體,要有意識地***同參與、跨界合作。”( 阿裏研究院高級顧問梁春曉:《互聯網時代的社會創新和公益轉型》 )

感謝互聯網的賦能,當我們進入“大公益時代”後會有更多平臺化的“新公益形態”,開放***享、互聯互通,會作為第四部門,以“開放、平等、協作、快速、分享”的精神聚合政府、企業和社會(三部門)的資源,實現集裝箱式的重組和整合利用。尤其對於教育這個“慢行業”而言,互聯網的開放和快速恰恰既是沖擊亦是補充,發揮集合影響力,我們***同期待的“***享教育”能夠真正接近人類社會長久以來的夙願——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