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彩票開獎 - 關於“網絡唱片產業”運營的書籍

關於“網絡唱片產業”運營的書籍

以下文章供妳參考:

——————————

數字音樂對傳統唱片業的沖擊與革新 (2008-10-13 11:09:02)

本文發表於《藝術評論》雜誌10月刊

數字音樂概念:

從技術上定義,數字音樂泛指用數字格式存儲的,可以用互聯網和無線網絡來傳輸,可以很方便的拷貝、播放的音樂。數字音樂革命起源於1987年,當時在德國的壹個研究院開始研究壹種音頻文件壓縮技術,這種技術被稱為MPEG Audio Layer 3,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MP3。從業務上定義, 數字音樂分為兩大部分,壹個是互聯網上的音樂,又稱在線音樂;壹個是手機上的音樂,又稱無線音樂。

導言:徹底認識數字音樂

提起數字音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MP3,網絡音樂、彩鈴等概念。數字音樂給人們帶來很大的便利,也給了音樂產業無限的煩惱;既給唱片工業帶來了機會,也帶來了毀滅。

對於數字音樂給傳統唱片工業帶來的革命,人們更多是從渠道方面的影響來分析,因為數字音樂改變了音樂的傳播和銷售渠道。然而數字音樂對傳統唱片工業的影響,更多是來自另壹方面,那就是數字音樂對音樂風格的革命,比如網絡音樂,比如彩鈴口水歌。

壹直到現在很多人還是不明白,為什麽《兩只蝴蝶》、《妳到底愛誰》等壹些所謂的“農民歌”會這麽火?其實這既不是社會的倒退,也不是文化的悲哀!而是商業市場的表現,符合了消費者的需求。新技術改變了傳播和銷售渠道,而渠道的改變,也改變了音樂的消費群體。

自彩鈴和網絡音樂興起以來,音樂產業就迷失了方向。壹方面人們堅定不移地相信,新技術將徹底革了傳統音樂產業的命,同時有人痛恨說這是時代的倒退。文化權威們喜歡站在文化道德的高度用大棒來打死這些靡靡之音,而不去考慮為什麽會造成現狀,或者用壹些商業利益的驅使、低級趣味的迎合、媚俗文化等等來膚淺的解釋這些現象。但這些蒼白的道理解釋不了,也無助於打消人們心中的疑問。

其實數字音樂的本質是傳統唱片渠道的改變。今天音樂的消費主力軍已經和以前傳統唱片時代不是同壹人群了。養尊處優的精英們當然也忽略了中國是壹個明顯的有城市和農村差異的二元市場。

第壹篇、 數字音樂對傳統唱片產業的革命

上半部分:數字音樂對傳統唱片產業盈利模式的革命

從盜版光盤到網絡下載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內地唱片行業壹直都在受盜版的困擾,在漫長不見天日的泥沼中掙紮。到了21世紀,這壹現象並沒有好轉,並且又出現了壹個比盜版更可怕的敵人,這就是網絡。

音樂行業受互聯網的沖擊大於其他任何行業!盜版僅僅破壞了購買音樂的價格;而網絡下載卻從根本上改變了消費者心中音樂必須付費的觀點,以及他們收聽音樂的方式、地點和種類。並且網絡下載根本就無法防範,它有千千萬萬個源頭,千千萬萬個傳播者。

隨著科技的發展,音樂的載體發生了幾次大的轉移,由最早的黑膠唱片到最近的光盤和磁帶。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為音樂和其載體壹起捆綁付費,唱片公司版權的收益就是通過光盤這個載體來實現的。但隨著網絡下載的出現,音樂被從載體上解放出來,不再與某壹種介質聯系在壹起。由此,歌迷轉向互聯網尋找自己的歌曲,而遠離了唱片公司辛苦建立的銷售網絡,這讓投入資源營銷音樂為生的唱片公司萬分惶恐。

從唱片公司到音樂公司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壹塊意外的蛋糕降臨了!這就是彩鈴。這個小玩意從韓國興起,在亞洲地區異常火爆。在中國,中移動於2003 年5 月17 日電信日那天推出,到2005 年底,全國彩鈴用戶已經突破6000 萬,市場容量達到20 億人民。2005年中國數字音樂銷售總額達36億元人民幣。業內人士預測,市場規模在2010年將達到127億元人民幣。與數字音樂市場的迅猛發展相對應的是,中國傳統音像產品市場已連續兩年下滑。

以前,唱片公司有兩大塊收入:壹是唱片的發行收入,主要以發行保底費用為主;二是歌手的演藝收入,如歌手的演出、廣告等。由於盜版因素,賣唱片只是作為提高歌手演出和廣告身價的宣傳手段。

而彩鈴這壹塊意外的收入救活了唱片公司。從此唱片公司不再以賣唱片為主,甚至也不再以演藝收入為主。從宋柯宣稱太合麥田不是唱片公司而是音樂公司開始,越來越多的唱片公司也都樂意把自己稱作音樂公司。市場出現了專門運營彩鈴的音樂CP公司,如51秀、龍樂等。

處在水深火熱的唱片公司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由壹個半死不活的產業,變成了資本市場追捧的幸運兒。2004和2005年,大量的資本註入唱片產業,如太合麥田、京文、海蝶等唱片公司都融到巨資。從此內地唱片公司的精力不再放在如何與盜版做鬥爭上,而是輕裝上陣,直接跨入了數字音樂時代,而不必像四大唱片壹樣擔心舊體系下的沈沒成本問題。

音樂的主要銷售渠道從傳統城市音像店轉到手機。音樂產業也把話語權從唱片公司手中交給了資本和SP等IT公司,決定音樂產業命運的是渠道為王的電信運營商們。

音樂渠道的改變,不僅讓音樂銷售由有形的CD載體變為無形的數字載體,同時,也改變了音樂的銷售模式。

從專輯時代到單曲時代

大部分消費者對壹張CD裏面只有壹兩首主打歌好聽而感覺不值,這種銷售方式在營銷學上叫“捆綁銷售”。將熱門商品與冷門商品包在壹起銷售,這樣做除了忠實的歌迷會購買外,很多人會因為感覺不值而放棄購買,或轉為購買盜版“拼盤”合輯。

數字音樂的出現,讓音樂脫離了CD這個載體而自由流通,人們可以直接下載自己中意的那壹首歌,打破了壹張CD裝10首歌的這種搭配銷售的模式,使音樂實現單曲銷售。

宋柯是內地單曲銷售的倡導者。單曲銷售模式壹個標誌性的事件是2005年底李宇春的新歌《冬天快樂》通過在線發行。太合麥田聯合太樂網以及百度、雅虎、QQ等門戶網站建立了“數字音樂發行聯盟”,專門通過數字化在線發行自己的藝人及所代理藝人的歌曲。

唱片公司進入單曲時代,使運作壹個專業歌手的成本降低。以往必須湊夠十首歌組成壹張專輯後,才能有資格拿出去宣傳。現在只需要壹首主打歌即可,這令唱片公司的運營成本大大降低,並且更有效率,不用湊歌。風險也變得更小,可以等這首歌火了以後再給歌手發專輯。單曲時代,CD唱片只是歌手提高身價的鍍金品,或者像黑膠唱片壹樣成為忠實消費者收藏的東西。

單曲時代不僅讓唱片公司的運作成本降低,它甚至低到讓壹個非專業的歌手,不需要唱片公司的包裝也可以錄制歌曲並走紅。

從唱片獨木橋到通過網絡出名

網絡給了廣大默默無聞的音樂人登上舞臺的機會,標誌性事件是雪村的《東北人都是活雷峰》靠網絡走紅。回顧2004年、2005年、2006年,從唱片公司渠道推出的好歌卻沒有幾首,網絡歌曲反而大行其道。

從2004年開始,大大小小的翻唱網站如雨後春筍壹樣湧現出來。最早的是163888,網絡歌手香香就是在這裏走紅的。網絡歌手的竄紅引起無數人的遐想,音樂愛好者們瘋狂進入翻唱網站。翻唱人數在短短時間裏已近千萬眾,其中大的網站已超過100萬會員。音樂愛好者相信自己也會像楊臣剛壹樣成名並推出自己的唱片,盡管從概率上來講,它和中彩票的幾率壹樣大。

而在此之前,壹個普通人要想成為歌手,惟壹能做的事情就是去擠唱片公司這根獨木橋。現在做網絡歌手成了進入娛樂圈的壹條捷徑。網絡成為唱片公司的試金石。網絡歌手在網絡上先推出自己的音樂,先有了歌迷,有了點擊率,唱片公司再把他們簽下來發行唱片。在摸不準流行歌壇脈搏的情況下,這種辦法無疑是個保險的策略。就連盜版商也會根據網絡歌曲的流行程度來選擇對象,網絡歌曲也占據了無線音樂銷量排名前10名的大多數位置。

從精英匱乏到大眾繁榮

網絡音樂的繁榮,給原來由精英壟斷的貧瘠的流行樂壇帶來生機。這不僅是數字化流通的功勞,更是數字化制作的貢獻。MIDI(電腦音樂制作技術)的普及,使每壹個音樂愛好者都可以掌握音樂生產工具。音樂人以前被壓在箱底的壹頁頁曲譜變成了可以傳播的成品歌曲,令音樂作品增長了成千上萬倍,原創市場大大繁榮。如果能夠解決這些原創歌曲商業化的問題,還將釋放出更大的能量。

MP3是音樂傳播的革命,而MIDI是音樂制作的革命。MIDI降低了學習音樂和制作音樂的成本及門檻,而以前學音樂是壹件奢侈的事情,因教育制度的落後而使音樂變成了由少數人壟斷的藝術。以前制作壹首歌曲需要專業的音樂人士的專利,需要真實的樂器演奏,壹般成本都在1萬元以上;現在利用MIDI技術,電腦可以以假亂真地模擬各種樂器,三、五百元就會有人幫妳制作壹首編曲,這個質量在網絡上傳播是沒任何問題的。

從傳統單壹贏利模式到IT無數贏利模式的可能性

數字音樂把唱片傳統行業改造成了IT行業,從此,音樂多了無數種的贏利可能性。不僅讓國內唱片公司融到巨資來發展音樂事業,並且也讓以前做不大的各種音樂網站也有了投資價值。它們提供了各式各樣的音樂服務,比如推薦服務、音樂博客服務、音樂交友、點歌送歌業務等等,無線增值業務中就有彩鈴、鈴聲、IVR等多種音樂業務。這些業務在傳統唱片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音樂僅僅是給自己聽的嗎?如果是這麽個思維,腦白金恐怕早就關門了。分析彩鈴業務的成功,除了有壹個封閉的版權保護平臺以外,最大的秘密是彩鈴開發出音樂的壹個新消費形式——分享。音樂不僅僅是給自己聽,還有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快樂和心情、彰顯自我個性的重要功能。以次類推,音樂也成了其他壹些新技術、新模式、新業務的應用前鋒。比如音樂也會是未來的3G業務的前鋒業務。

音樂的數字化制作和銷售,也讓音樂市場實現了長尾理論,使更多小眾音樂的商業價值也得以浮出水面,這也大大擴展了音樂市場。

從盲目跟風到回歸音樂本質

回到2004年,正當刀郎和網絡歌手們的音樂大賣的時候,此時的唱片公司都還找不到方向,在迷茫中做著各種試探,紛紛模仿國外盛行R&B、HIP—HOP。刀郎和諸多網絡歌手走紅,說明了唱片公司的這種判斷與大眾口味產生了偏差,把流行音樂做成了牛角尖。後來內地唱片公司並沒有像國外壹樣,是各式各樣的搖滾或R&B、HIP—HOP風格占領天下,而是壹個急轉彎,回歸了上個世紀80、90年代的風格。這壹切都是由於音樂的數字化傳播和銷售的功勞,網絡音樂的走紅讓唱片公司懸崖勒馬。

流行音樂的本質是娛樂。大眾需要音樂更多是為了娛樂與放松。所有唱遍大街小巷的歌曲都是旋律簡單,歌詞易記,演唱難度不太大的群眾式歌曲。流行音樂和高雅音樂的評判標準是不壹樣的。藝術本身解釋不了音樂為什麽會流行,它更多的是遵循商業規律。網絡歌曲回歸了流行音樂的本質。它沒有那麽多的奢華與鄭重,通俗風趣、朗朗上口的獨特風格消除了唱者與聽者之間的距離。網絡歌曲的風格並不新鮮,很多都是前幾年流行的曲風。《丁香花》就是很老套的"校園民謠"風格,刀郎也是典型的"菜市場"歌。

下半部分:數字音樂對音樂風格的革命

數字音樂改變了音樂的傳播和銷售渠道。然而對於數字音樂對傳統唱片工業的影響,更多是另壹方面的影響,那就是對音樂風格的革命。比如網絡音樂,比如彩鈴口水歌。

今天,音樂消費主力軍已經和以前傳統唱片時代不是同壹人群了!以前正版唱片的消費群體在大中城市的青少年,而手機這個音樂新銷售平臺的出現,讓三線城市和農村群體以及大城市的外來務工人員都成了彩鈴音樂的消費主力軍。這個消費群體比原來音像店的顧客要多上百倍,甚至還要更多。他們就喜歡《兩只蝴蝶》這樣旋律簡單,歌詞易記,演唱難度不太大的群眾式歌曲。

從大城市消費到二三線城市和農村消費

長期以來,唱片公司把消費者鎖定大中城市青少年。這是因為正版唱片消費其實是個奢侈品,因為受到價格昂貴和對硬件設備(CD唱機)的要求的限制,加上零售渠道的成本問題等種種限制,正版唱片的銷售只能限制在大中城市,所以唱片公司把唱片市場也主要定位在大中城市的青少年群體。

而手機這個音樂新載體渠道的出現,讓音樂的銷售渠道從音像店轉向了手機彩鈴。彩鈴很便宜,只有2到3元壹首,手機的普及也降低了人們音樂消費的門檻,使消費群體由青少年拓寬到中青年人。並且消費人群也不再限制在大中城市,三線城市和農村群體以及大城市的務工人員也成為彩鈴音樂的消費者。這個消費群體比原來音像店的顧客要多上百倍以上,他們聽不慣饒舌,也聽不慣說唱,就喜歡通俗易懂、聽壹遍就會哼幾句的“大俗歌”。《兩只蝴蝶》主打人群就是農村市場,以及城市中低層人群和外來務工者。彩鈴下載人群也是這部分人群,而不是大城市青少年。三線以下城市及鄉村的手機用戶占手機用戶的半壁江山。而彩鈴激活了農村和大齡青年手機用戶的市場,讓這些用戶也享受了正版音樂的消費,所以他們對唱片工業的音樂風格走向有了投票權。

農民歌為什麽比主流音樂要更賺錢?首先是因為彩鈴的使用群體比唱片更廣。壹張唱片最多可能只有50萬人購買,而彩鈴可以輕易實現上百萬人購買,上千萬的彩鈴也很多見。其次是三線城市和鄉村大眾可選擇的農民歌要少的多,這樣銷量又都集中在僅有幾首流行農民歌身上。

彩鈴是壹個贏家通吃的市場。因為用戶會挑大家熟悉的彩鈴來給打來電話的人聽。而農村用戶相對保守,更是偏向使用大眾化的歌曲彩鈴。而城市彩鈴用戶消費卻很多樣化,追求個性,因此可選擇的歌曲很多,也分散了主流賣座彩鈴的下載量。

農民歌曲壽命長,收益周期自然也比壹般流行歌曲要長。壹首歌能在農村火好幾年是因為農村市場競爭不激烈,適合大眾的暢銷歌曲也很少,壹首歌沒有其他歌曲的幹擾,壹般都在3年以上。這麽長的壽命在港臺或國外是很難想象的。在港臺,壹首歌的壽命在3個月到半年。這是也是由於主流唱片公司百家爭鳴,競爭激烈,新陳代謝迅速的緣故。

音樂受眾的心理學

面對口水歌橫行的市場,很多歌手都向口水歌發起挑戰,但是更多唱高雅歌曲的歌手卻成了先烈。那麽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怎樣才能讓大眾的口味提高?什麽時候中國樂壇的音樂水平會提高?所有的問題可以歸為壹個主線——這是由受眾群體的聽覺心理學決定的。所以,研究新的數字音樂消費群體,也就是大齡的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大齡青年群體,才能徹底明白數字音樂對音樂風格的革命。

精英們往往覺得大眾素質低,其實人生來平等,音樂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從美學原理上看,審美價值判斷是高度主觀性的,正所謂“青菜羅蔔各有所愛”。

怎麽是高雅?怎麽是庸俗?根據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總結的觀點:決定“高雅”與“通俗”的關鍵是壹個音樂心理學的問題——人的審美聽知覺能力發展的問題。正如人的肌肉力量與思維能力壹樣,人的感知能力並非與生俱來,它有壹個發展過程。例如小孩喜歡喝軟飲料,不喜歡喝酒類飲料,而大人則對甜飲料不感興趣,卻對酒類樂此不疲就能夠看出來。通俗音樂好比是軟飲料,“高雅音樂”好比是酒。軟飲料除了口味之快外別無它物;而酒則口味之外,帶給人精神世界深處的變化。軟飲料味道明確,容易接受,人生下來就能夠飲用,所以廣為年齡較低的人喜愛,但是很少有人終身地強烈熱愛某種軟飲料;而烈酒味道復雜,強烈刺激,人生之初難以接受,需要很長時間味覺經驗的培養才能享受其美,可壹旦喜愛,則會終身樂此不疲,甚至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所以對於每年聽不了幾首歌的初級音樂用戶,需要多年聽覺經驗的積累,甚至是必要的指導、訓練,才能夠獲得對這種音響的聽知覺把握力與內心體驗的適應能力。

人是個性化的,所以不同個性的人對音樂的需求也是個性化的。壹種性格的人會喜歡某壹種情緒的歌曲類型。有人性格安靜?有的暴躁。而性格安靜的人也相對喜歡安靜的歌曲風格。有的口味重,就感覺安靜的音樂沒勁,觸動不了自己的神經。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有些人會瘋狂地喜歡搖滾,喜歡搖滾的人群有著***同的性格。也明白為什麽小女孩們會這麽瘋狂地喜歡李宇春了,這是有鮮明特征,而不是平均分布的。

除了性格,對音樂的喜好還跟受眾長期以來的聽覺習慣有關系。以調式來說,中國人習慣五聲調式,日本也有自己的調式,每個國家的人民從小就受自己的調式熏陶,因此壹些音樂環境裏的人群會喜好某壹種音程走勢,某壹種旋律曲線。跟菜系壹樣,習慣川味的就不容易吃習慣其他口味的菜系。

對於音樂品位之爭,比如口水歌。就好比酸、甜、苦、辣,美食百味俱全,欣賞“苦” 、“辣”是需要培養的!由於人的審美能力總是從頭培養的,因此能力越高,人群越小,所以口水歌的市場會更大,而所謂高雅音樂的市場就很小。通俗音樂之所以容易被人理解,就是包含著非常突出的循環重復的打擊樂節奏型,可以使聽者立即發覺到的節奏律動。 “高雅音樂”往往對聽眾的聽覺耐受性要求較高。聽口水歌是大眾對音樂審美活動最重要的基礎。從聽覺上易接受的作品開始逐漸讓大眾接受音樂審美培訓,隨著壹個人聽覺感受能力的發展,其接受與喜愛“高雅音樂”僅僅是時間、年齡與偏好的問題。提高大眾審美能力是不能拔苗助長,壹蹴而就的。

何如提升口水歌受眾的喜好?

那麽,怎樣才可以讓農民兄弟的欣賞水平提高,變成和城市人壹樣聽高雅壹點的音樂?

人不可能憑空拔高水平。唯壹的辦法就是給農民兄弟們再多10倍的農民歌聽,才可以慢慢提高,而不是強迫灌輸壹些所謂的高雅音樂,現在資訊這麽發達,其實農民兄弟已經方便地接觸到所謂的高雅音樂,但是他們選擇視而不見,是因為這些歌不符合他們的聽覺習慣,就像妳很少去聽嚴肅音樂(比如交響樂)壹樣。現在農民歌市場是需求是遠遠得不到滿足的——10億農民每年也就只有那麽十幾首農民歌供選擇,唱片公司對農民歌每年也也只有幾十首的供給量,而大城市人每年可以聽到自己喜好類型的音樂有幾百首之多。

由於只有農民歌才符合他們的聽覺習慣,所以只有有步驟地多壹些農民歌給他們聽,才能逐步提高他們的音樂修養。而所謂高雅歌曲是無法灌入他們內心的。所以只有把農民歌聽膩了,然後在小地方或農村也有先富起來的壹些人開始覺悟:自己要和身邊的人不壹樣,要有個性。當其他人聽《老婆老婆我愛妳》,那麽我就要聽再洋壹點的《月亮之上》;當其他人都聽《月亮之上》,那麽我再聽洋壹點《秋天不回來》。在這裏要註意,很人認為的很土的口水音樂裏,其實也是有細分不同檔次的。而讓大眾口味的提升,是壹步壹步的,而不會憑空壹下從口水歌拔高到R&B。

不要天真地以為,大眾的欣賞水平不高是因為人家只吃窩頭,沒見過面包,不知道面包更好吃,這個比喻不太恰當。應該是人的喜好不壹樣,僅僅喝慣了豆漿而喝不慣牛奶的區別。就像剛開始中國人都喝不慣啤酒,也喝不慣可樂。

IT界有壹句話,早壹步是先驅,早三步是先烈。沒有人否認壹首歌在藝術上的價值和高度,但是在商業上可能是不成功的。這也是很多歐美回來搞最流行的歌手成為先烈的原因。

內地流行音樂發展的趨勢

歌曲的流行是有內在脈絡的,每壹次的變化都跟文化、經濟變化有關系,每壹次的流行變化也都會出現壹個標誌性人物,是他引領了當時社會的潮流。流行歌曲的每壹次藍海市場的開拓,都是顛覆性的,壹個新潮流的開始,都代表壹個舊的潮流交出權力棒。

內地市場從80年代初李谷壹唱著《鄉戀》,成為內地第壹首流行歌曲。到80年代中期崔健《壹無所有》搖滾的覺醒,再到隨後《黃土高坡》、《我熱戀的故鄉》的西北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四大天王等港臺音樂統壹江湖。再到90年底中後期遭遇了韓流。2000年時候,出現了周傑倫。然後就是在內地唱片市場裏遭遇到了刀郎,之後是碰到了《老鼠愛大米》,網絡歌手們統領天下,在之後2005年到現在的《妳到底愛誰》等苦情歌。

各領風騷三五年,並且每壹次流行歌曲風格的變遷越來越短。音樂的潮流也總是出人意料之外,沒有壹種風格能超過10年的,現在周傑倫從2000年出道到現在7年過去了。所以,就在近壹兩年會出現新的音樂趨勢是很必然的。

20多年來,唱片公司其實壹直都是以歌曲為核心來運作,歌手走紅都靠的是壹曲成名。我們能記住很多歌曲,例如《黃土高坡》等,但是記不住是誰唱的。壹直延續到2006年,從2007年開始,唱片公司靠歌曲為主的情況變了。具體的體現,就是去年到今年居然沒有壹首走紅的歌曲。

看來,數字音樂市場要變天了。

——————————————————————————

互聯網下載發展迅猛 網絡下載會取代傳統唱片?

2007-1-18 9:00:00 蘇立華  來源:成都商報

前羅馬尼亞指揮大師切裏比達克在世時,曾經拒絕錄音,他認為古典音樂商業錄音錄像將會毀滅音樂、葬送古典音樂家的演出並導致音樂廳關閉。他認為,錄制下來的演奏不再是音樂,音樂只存在於演出過程中臺上演奏者和臺下聽眾的及時交流。這些觀點對於大多數人理解起來可能會顯得深奧了些,不過,這位大師的預言在今天看來似乎是應驗了。

在現代交通工具沒有普及的時代,人們要期待很久才能聽到壹場高水平的音樂會,所以每次音樂會都是爆滿。在現代媒體宣傳工具出現之前,也沒有那麽多的炒作,演奏家惟壹取勝的手段就是憑演奏征服聽眾。

上個世紀80年代,數碼錄音和激光唱片壹夜之間改變了音樂的制作和消費,隨之帶來的副作用是肆意和方便的盜版。音樂制作的手段越來越先進、快速和簡潔,甚至在家裏都可以完成音樂的制作。

20世紀90年代開始,互聯網和移動通訊開始在全球普及,並且以不到壹年的速度升級換代。當年,壹張小小的激光唱片取代了保存時間有限和不便儲藏的磁帶和膠木唱片。今天,面對網上儲存、下載和播放音樂以及儲存量更大、使用更方便和體積更小的數字媒體播放器的流行,激光唱片似乎又面臨淘汰了。

互聯網下載和新壹代數字播放器最大的特點是快捷和方便,還談不上質量。目前,大多數消費者對先進流行的播放器的聲音質量基本滿意(至少不抱怨),產家也不會主動為此去升級播放器裏的DA芯片。所以,在目前,高質量的家庭音響和數字播放器真正的差別在於使用不同質量的DA數模轉換器。求快捷和圖方便,網上下載和聽iPOD確實是最理想的,但是,妳要聽最美的聲音在目前還只能去聽高質量的家庭音響設備。

數字播放器上的DA轉換器如果有壹天給升級到了高級光盤播放器裏使用的DA芯片,那麽,光盤播放器(CD機 DVD機等)也就真的到了壽終正寢之日了。

無論高科技今後如何改變我們聆聽音樂的手段,有壹點,它改變不了,那就是擁有壹個聆聽者和欣賞音樂的心境,這壹個得靠聆聽者自己去培養和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互聯網數字音樂強勁沖擊 傳統唱片每況愈下

進入21世紀,受到數字技術的強勁沖擊,傳統唱片市場出現了壹個大幅走低的轉折。樂評人王江曾在東方風雲榜振興中國原創樂壇研討會上提到“國際唱片銷量今年又下跌15%”。對此,中國唱片上海公司發行部余建耀經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15%的數字講得非常保守,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流行音樂唱片的銷量下滑不低於40%。

年“有效專輯”僅30張

去年,音樂風雲榜曾經公開了內地華語樂壇的驚人數字:2006年的內地樂壇,發片總量不超過110張,相比2005年210多張的全年總發片量,少了將近壹半;同時,比2006年港臺樂壇的150多張發片量也少了三分之壹。專家指出,這個110張的數字,也僅僅是對2006年發行的專輯的籠統計算。分析這些專輯,不難發覺包括羽泉、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胡彥斌、花兒樂隊等真正在媒體和聽眾中有較好音樂性口碑和市場性銷量的“有效專輯”不超過30張。2007年唱片市場更加慘淡。

當然,傳統唱片業每況愈下,並非國內市場壹家之憂。歐美市場上過去賣得好的唱片,銷量都在500萬張以上,而今也跌了不少。2007年年底,老牌英國搖滾樂隊Radiohead將新專輯直接放到互聯網上售賣,歌迷可以自行下載,而需要支付的金額也由歌迷“隨意支付”,由此掀起了壹場“唱片界的革命”。

無線音樂深入人心

由於互聯網上數字音樂傳播的便捷性和自主性,使得受眾足不出戶即可獲得想要的音樂,因而數字音樂的傳播市場正在急速地擴大。2005年,中國數字音樂市場規模達到36億元人民幣,超過傳統唱片音樂市場,被稱為“中國數字音樂元年”。從卡帶、CD到mp3、mp4手機等音樂播放載體的變革,帶動的是音樂消費方式的變化,年輕消費者與CD為代表的傳統唱片市場漸行漸遠。

綜觀內地歌壇,包括《號碼》、《我的果汁分妳壹半》等能在傳唱度方面深入人心的原創歌曲,每年不超過5首。而與唱片發行少得可憐的數字相比,以《香水有毒》、《壹萬個原因》、《秋天不回來》等為代表的無線音樂創作作品則隨著網絡的深入人心,賺得缽滿盆溢。如《壹萬個原因》年度無線下載量就超越1700萬次。簽約太和麥田公司後,“超女”李宇春推出的首張單曲《冬天快樂》幾十萬的唱片發行量雖已令人羨慕,但與改曲後上千萬人次的彩鈴下載量相比,根本無法相提並論。以數字發行和線上音樂為主體的太合麥田公司為例,線上音樂部門的工作人員遠多於做傳統音樂產品的人數,這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唱片業發展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