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漢人稱為上元節,慶祝元宵,自古就有。
7月15日,漢族人把中元節稱為祭祀祖先的節日。
10月15日,漢族人稱下元節,是紀念先賢的寒食。
漢族人在中元節點河燈,道士祈福,這是漢族的傳統民俗。佛教和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側重於“普度”那些從冥界釋放出來的孤魂。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與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的夏媛節壹樣。
中秋節是道教的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的皇帝魏紫的生日。中元節,也被稱為中元節,是元朝中期赦免罪惡的官員徐青的生日。夏媛節,也叫夏媛水關節,是夏媛水關皇帝董銀的生日。道教《太上三官經》說:“天帝保佑百姓,地方官赦罪,水官解厄”,“眾生皆受天地水官管”。在中秋節,道觀,如地安門的火神廟和西便門外的白雲寺,例行舉行“祈福好運道場”,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佛教徒會在這壹天舉行盛大的盆景,也叫盆景、盆景。清朝後期,北京有840多座寺廟,如廣濟寺、法源寺、年華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春寺等。,在條件允許的地方,都舉辦不同規模的玉蘭俱樂部和中原法學俱樂部。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廳等地歷年都在此時舉行“陣亡將士追悼儀式”。用範(喇嘛)、陶(道士)、禪(和尚)三經,供奉“陸海空陣亡將士”牌位,以供公祭。
中秋節期間,老北京會舉行造船、放蓮花燈、打蓮花燈、祭祖、唱“滎經”等活動。
【編輯本段】2。節日的來源
佛教徒慶祝中秋節的儀式被稱為“蘭花節”。慶祝中秋節不僅是為了祭奠他們死去的親人,也是為了紀念目連,作為佛教徒贊美他孝順的日子。
目連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經》(印度傳入的佛教)。根據《大藏經》中的記載,木蓮在陰間經歷磨難後,看到了自己死去的母親劉四娘被壹群餓鬼折磨。木蓮給她盛了壹碗菜飯,可是菜飯被餓鬼搶走了。目連向佛祖求助,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所感動,頒贈《蘭經》。慕蓮按照指示,在七月十五日,在壹個蘭花盆裏,給母親提供了壹頓裝滿稀有水果的素食,饑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佛教徒為了紀念木蓮的孝心,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蘭花會”。
道教認為,從農歷七月初壹開始,冥界就打開鬼門關,將鬼釋放到人間接受祭祀。為了避免鬼神的幹擾和傷害,7月15日設立了“中原普渡”,提供食物和燃燒鬼紙,以安撫那些沒有主人的孤獨靈魂。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
第壹個聲明:
每年的7月15是中秋節,也叫鬼節或玉蘭節,是祭祀鬼怪的大節日。
中秋節起源於道教,後來佛教改為現在俗稱的鬼節。在印度,玉蘭節意味著“倒掛”。“倒掛”是指釋迦牟尼十大弟子木蓮的母親死後遭遇餓鬼,無法進食。後來得到了釋迦牟尼的幫助。以百味五果供養十神佛,以功德救母。所以現在為了祭祀孤魂野鬼,在農歷七月舉行普渡節,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鬼節。
壹般來說,在古代,人們都不願意在這個月做出結婚等重要的事情。
第二個聲明:
關於鬼節的由來,相傳母親去世的地藏菩薩來到陰間,被囚禁在牢房裏。他是個孝子,不忍心看著母親受苦。7月15日,他有了外遇,讓看守牢房的孩子偷偷打開牢門讓他媽媽出來。誰知道呢,這扇門開了沒關系。牢房裏的孩子成群結隊地來到這個世界傷害人們。那些跑回老家的鬼,向家裏要錢,讓他們回去生活,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支撐生活。後來,人們把這壹天定為鬼節。
在萬聖節,人們會燒紙錢,並提供祭品,以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敬意。
農歷七月十五,佛道兩家都總結了自己的批評,兩家都進行了相應的考證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調查報告指向的是人,也就是學校的誕生日期。佛教的總結評論都是內部做的。無論是外部的學派誕生日期,還是內部的批判會,都說明佛道都重視七月十五。或者解釋這壹天在佛教和道教節日中的重要性。再加上民間所謂的鬼節,這個時候更是多姿多彩。學校的生日和自我放縱日只是這個季節風俗活動中很小的壹部分。此外,壹年中還有重要的習俗拯救活動,如祭祀祖先和推薦新人,為鬼魂點燈,盆景節。
笠原節是佛教新年儀式中的壹個重要儀式。比如每年7月15日舉行,所以中元節也被稱為笠原節。
盡管經歷了幾千年的主動順從和被動馴化,但佛教的痕跡仍清晰地留在中秋節老百姓的活動中。首先是名字。眼蟲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倒掛”。眼蟲藻和盆地合在壹起就是救命恩人,也就是“拯救倒掛”;此外,蘭花盆還可以解釋為“存吊盆”,突出其“放百飯”的特點。
清代詩人龐龍寫過壹首名為《長安雜效竹枝》的詩,描寫的是中秋節晚上孩子們玩荷葉燈籠的情景。
長安雜交竹枝
千樹涼霜清,月中明月明。
孩子爭綠荷葉,千朵銀花散火城。
按照佛教盆景的禮儀,河燈只是小程序之壹,看起來並沒有那麽重要。在中秋節的民俗活動中,更重要的是放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壹般都是在底座上放上燈或者蠟燭,中秋節的時候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浮。河燈的作用是把鬼和其他鬼淹死在普渡水中。現代女作家蕭泓的《呼蘭河傳》中的壹段話,就是這個習俗最好的註腳:“七月十五是鬼節;死鬼養不活,在地獄裏徘徊很苦。他們想養活自己,卻找不到方向。這壹日,愚人若持河燈,便要供養性命。”大概這條從陰間到死亡的路很暗,沒有燈看不到路。所以開燈是壹件好事。可見活著的先生們並沒有忘記死去的鬼。
【編輯本段】3。慶祝方法
中秋節通常被稱為鬼節。民間傳統節日。它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也在七月十四日。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祭奠祖先,有的甚至會舉行家庭聚餐,像祭奠儀式壹樣向祖先致敬。三巡酒,說明祖先宴後,壹家人會圍坐在壹起,吃壹頓節日大餐。停電後,帶著鞭炮、紙錢、香燭,找壹處僻靜的河邊或池塘平地,撒壹圈石灰,標明禁區。然後在圈裏倒些水和米,燒些紙錢,放鞭炮,送我們的祖先上路,轉向“冥界”。過去,在七月初七,人們會通過某種儀式把祖先的鬼魂接回家,每天早上、中午和黃昏三次提供茶和米飯,直到七月十五日。現在,迷信逐漸消除,追悼會的形式被保留下來,作為對先人的回憶和紀念。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秋節”。七月十五上墳祭祖是民間習俗。壹些人在他們的門前或街道的拐角處燒紙錢。舊社會,這壹天,城裏有人把城隍廟的木主擡去避暑三天,稱為“城隍之旅”。人們在宮殿裏過廟會,並設置魯戲。當時,宮殿位於董嬌,這個地方被命名為何家院子。
中秋節定在農歷七月十五,俗稱七月三十。傳說在那壹天所有的鬼魂都被釋放到冥界,人們壹般會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有新的葬禮的地方,人們會去新的墳墓,但壹般來說,鬼和鬼魂會在當地祭祀。因此,它整體上是壹個以鬼神崇拜為中心的節日,是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7月以前是小秋,壹批莊稼成熟了。作為壹項規則,人們要崇拜他們的祖先,提供犧牲,如新大米,並向他們的祖先報告秋成。宋孟《東京夢中華》卷壹說:“元中前壹日,我在享受祭祀時,買了功夫葉(壹種有香味的植物的葉子)來襯桌,還買了壹窩麻籽,也綁在桌腳,這是我祖宗秋成的心意。”中國人,講究在七月秋莊稼熟了的時候孝順,會向祖先報告,請他們品嘗新的東西,所以在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東漢道教設三會五陰天,其中七月七日為德蠟,也是正規道人來院考試的日子。五壹節的主要內容是祭祀祖先。七月祭祖的日期後來被固定在這壹天,道教把中原地方官員的生日和相應的犧牲日期定在7月15日。
道教中秋節不僅是道教中的宗教節日,也是壹個民間節日。道教之初,有三官崇拜。正壹派信奉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後被稱為三官帝。他們各有各的責任。天官保佑上元,地方官赦免中原之罪,水官稱夏媛為結義。道書上說,在這三天裏,三官要糾正在人間犯下的罪,以決定獎懲。其中地方官掌管黑社會,當然檢查的重點是各路鬼怪。所以在這壹天,所有的鬼魂都會離開冥界,接受檢查。這壹天,道門舉行例行儀式,慶祝當地官員的生日。與此同時,信眾們還出資齋戒,祈求祖先保佑,請求地方官原諒他們的罪過,早日升天。這是中秋節成為民間節日的主要原因。
7月15日是佛教的波尼節。“眼蟲盆”是梵文音譯,原意是解決倒掛的問題。據說佛陀的徒弟有壹只健康的眼睛,因為母親生前的惡行而被送進了地獄深處。他問佛陀有什麽拯救的方法,佛陀告訴他,在僧侶解放日(中國的7月15日)齋戒可以將鬼魂從地獄的苦難中拯救出來。按照佛教儀軌,四月中旬開始入夏坐禪,即進入寺院打坐,白天不準外出。它在7月15日結束,這壹天被稱為戒治日,所以他們可以出來接受信徒的施舍。中國的佛教徒創造了《蘭經》來宣傳,後來形成了設迎吃祭鬼的習俗。這樣,中元節的特點就是融合了道教和佛教的義理,中元祭祖、拜鬼、拜鬼、拜鬼的活動成為民間最大的“鬼節”。
元代中期的民俗活動圍繞著祭祀祖先和野鬼展開。有城隍巡邏祭祀李(暴死鬼),道觀、佛寺舉行普渡法會為死者翻身,人們去新墳。隨著中國人來到東南亞和其他地區,他們也把中元節的習俗帶到了那些地方。馬來西亞檳城的中原活動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眾所周知。
七月KTV
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中,中秋節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家家戶戶都會慶祝。
每年農歷七月,我國的華人都會舉行盛大的中原慶典,而在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還是住宅單位,都可以看到慶祝中原的紅紙,張燈結彩,設壇酬神。寺廟也單獨修建,街頭巷尾上演地方戲或唱臺助興,呈現出熱鬧非凡的景象。
由於組織形式的不同,中秋節的“普都”儀式可以分為幾類,如溥傑(又稱紅普)、石普、苗圃(或宮普)等。所謂街浦,指的是鄰裏為本的普渡;市場人氣是市場化的人氣;普寺是普都主持的寺院。
中原普渡
在許多華人社會,如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省和新加坡,中原普渡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民間節日。許多人會在農歷七月初壹至七月三十日舉行以酒、肉、糖餅、水果等供品的祭祀活動,以告慰正在人間遊玩的鬼魂,祈求他們壹年到頭平安順利。比較莊重的甚至請和尚道士念經。在此期間,有人會請地藏菩薩、目連尊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人扮演驅魔神鐘馗(有的請藝人操縱鐘馗木偶),以消除死者的戾氣。
每個供品上插壹炷香和三角彩紙旗是閩南人和臺灣省人的習俗。旗上用毛筆寫著“慶中原”、“賜蘭廣”、“拜陰光”、“陰光普照”等字樣,並寫著他們的名字。在祭奠死者之前,他們會祭奠壹位名叫燃臉大師的神,俗稱“大師父”。
相傳在農歷七月,師洋所有的死者都歸“大師大師”管理。這個神有兩個原因:壹是他是觀音的化身,所以被稱為“大師”。第二,他曾經是鬼神的首領,但是因為觀音大師的開導而皈依他的門下。從此被稱為“大師大師”,成為中原保護普渡之神。
有些信眾為了隆重,會立個牌位,或者用紙綁個大法師的雕像。在祭祀時,他們會把大師的牌位或雕像放在祭壇前,以使祭祀順利進行。壹般來說,大宗師的長相是:頂端有兩只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頭上還有壹尊觀音菩薩的佛像,象征慈悲的觀音大法師。
在閩南的中元節,有壹種叫“搶孤兒”的儀式,在高高的柱子上放上供品或旗幟,柱子上塗上油脂,讓大家壹起爬上柱子,旗和物先勝。不僅可以中獎,還會有鬼神保佑。然而,這是壹項非常危險的活動,不時會有人員傷亡。清代臺灣巡撫劉銘傳曾明令禁止。時至今日,這壹儀式仍在臺灣省頭城、恒春、香港福老社區舉行的玉蘭勝利會舉行。
祭祖
民間認為,此時祖先也會回鄉看望後代,所以祭祖是必要的,但祭祀活動壹般在7月底前舉行,並不限於某壹特定日子。在壹些地區,通過某些儀式,祖先的靈魂在晚上被帶回家,每天早上,中午和黃昏三次供應茶和米飯,直到7月30日。返回時,焚燒紙錢和衣服被稱為燃燒“塗層”,或佛教或道教的跨越儀式。在江西和湖南的壹些地區,中秋節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
慶祝中原很常見。
在當地,街普多以聯排別墅或街道作為中元節的普都單位;集市、小販中心、購物中心和商店是這個城市的主要部分。至於寺廟,毫無疑問。
它在中國很受歡迎。除此之外,當地的工廠和工業建築壹般都有普渡組織。
近年來,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慶祝中國的元宵節也很常見,也很講究排場。壹些非政府組織或公司也建立了中國元節。從這壹趨勢來看,這壹中國傳統習俗在當地正逐年興盛。
在新加坡,普通的街邊人和街邊人會壹排排的敬大蠟燭和香,有的有十幾二十尺高,十分壯觀。
在祭祀棚裏,請貼壹尊普渡公,身長六尺或二尺,面青牙獠牙,極其嚇人。放在布棚裏供奉,在他面前點三大香,兩根大蠟燭。獻祭的方式越多越好。有燒豬,雞鴨,白米包,水果,罐頭,糖,油。
至於殿,殿內有壇,正中掛著“蘭會所”或“米公皇帝”的大鏡子。至於神桌,有三盞燈籠,三尊雕像,三個香爐。鬥燈裏有白米、銅鏡、古劍、小秤、剪刀、尺子、雨傘和點燃的煤油燈,古人認為可以辟邪。
祭壇前的長桌上供奉著祭品,以面粉為材料制作鳥獸魚蟹水族等用品,極為豐富。
投標祝福有很多種
這些地方組織的普渡會除了祭祀,也是滿滿的祝福。壹些祝福是由中國元協會組織的成員和熱心人士的捐款。禮物種類繁多,有神仙、俗稱“烏金”的木炭、米桶、塞元寶、大彩票、發糕、酒、電器、兒童玩具等。
祭拜結束後,免不了要競拍精彩的禮物,這也是當地中原普渡的特色之壹。
投標的時候,爐主經常會走出去,像敲鐘壹樣喊出投標人的價格。我總是在各處的宴會廳裏聽到祈求祝福的聲音。和其他的相比,競拍者很熱鬧,競拍者也很有錢。因為大多數人都相信“競拍”壹個東西可以帶來壹些財富,所以大家都很大方,尤其是商務人士。
通常,負責中國元節的成員會將開標獲得的這筆可觀的資金用作慈善基金或成員福利基金。同時,他們也可以為明年中國元宵節的活動做好儲備,比如邀請唱臺或者地方戲助興。
中國農歷新年季節有所謂的“三元”,指的是每月15日的上元、7月15日的中元和10月15日的下元。
除了中元節和蘭花節,民間還把7月15日稱為鬼節,與清明節、十月壹日合稱為三鬼節。民間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笠原節密切相關,有自己獨特的色彩。這樣,僧侶、道教和習俗的結合就構成了豐富的農歷七月十五的習俗節日。
清代學者王開泰寫了壹首詩《中秋有感》,描寫了福建人過中秋節的習俗。
關於中秋節的思考
道場滿鬼,原蘭古。
不過奇怪的是門上貼著紅紙條,肉山酒海慶中原。
七月十五,道教叫中元節,佛教叫玉蘭節,民間習慣叫鬼節。為了好運,山西,尤其是山西北部的人們,今天把它改名為面塑節。文化內涵非常豐富。
中秋節的起源應該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崇拜有關。道教盛行後,依附傳統,創立了天、地、水三神。據說天官的生日在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它的主要職責是保佑世界。官員的生日是7月15日,這壹天被稱為中元節。它的主要職責是為世人贖罪。水官的生日是10月15日,稱為萬元節。它的主要職責是救濟世界。
與道教相反,佛教決定7月15日為玉蘭盆地節。佛教提倡慈悲為善。古印度雨季三個月,佛教儀軌禁止僧尼外出,稱外出容易傷害植物、昆蟲、螞蟻,並要求僧尼在寺內打坐,接受供養。這個時期叫做安定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後,根據我國的季節變化,規定居住期限為4月16日至7月15日。後來,根據佛經記載,產生了“連救母”的佛教傳說故事。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穆建蓮看到自己死去的母親在地獄裏受苦,慘不忍睹。所有營救他的努力都失敗了,所以我們不得不向佛祖求助。釋迦牟尼解釋說,母親生前犯罪生涯相當大,不可能壹個人救得了。他告訴木格蓮,只有在七月十五日,也就是眾僧入定的那壹天,他才能準備好壹百種口味的食物,餵飽這十個和尚,也只有在眾僧的幫助下,他才能把母親從苦難中解救出來。穆建聯按他說的做了,果然有效。這種佛教活動被稱為盆景。玉蘭是古印度梵語的音譯,意為倒掛,形容死者的痛苦。盆是中文的,指的是盛放供品的器皿。盆景指的就是這樣的佛事活動,可以解除初亡者的痛苦。
借助儒家“孝”的傳統,中國佛教將7月15日演變為“孝節”,以弘揚佛教。不僅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可,也受到了官民的廣泛歡迎,所以對七月十五的民俗活動影響最大。
7月15日,五臺山佛教界會照常舉行蘭花會,念經,為逝者翻身。周圍的壹些宗教人士會去寺廟裏懺悔,鳴槍祈禱,為他們的祖先贖罪,並希望死者得到解脫。
在民間,家家都去掃墓祭祖。
津南地區習慣用紙做燈,燒在墳前,寓意逝者前程似錦。紀念祖先的食物喜歡用包子。如果祖先已經去世三年,子女要在這壹天脫下喪服,換上普通的衣服,俗稱換孝。
在山西省北部,人們去掃墓祭祖。他們喜歡用饅頭和面粉做成圓形,中間有壹個紅點。放了告白,燒了紙,回家要從地上拔幾把小米和麻,用綠紙包好,站在窗前,給和面的人獻上壹尊塑像。節後移頂,根朝內,谷穗露於外,稱為拾麻粒。民間流行的說法是祝福五谷豐登。然而,崇拜面人的儀式似乎是人類早期殉道習俗的殘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