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彩票開獎 - 中外關系文化的差異

中外關系文化的差異

很難找到,現在提供壹點相關的資料,看對妳是否有幫助。

2、關於價值的斷想

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壹切經濟、政治、文化、習慣、心理和客觀存在的稀缺程度之關系的總和。

世上發生任何事件,最終都會反映到價值上來。價值,也是主觀和客觀關系的總和。任何單壹因素都不能決定價值量。價值只能在各因素(主觀和客觀的)相互作用的體系中由均衡決定。

3、中西文化的盲點:結構理性

在這個世界上,壹切事物的本質是壹個結構比重的問題。壹切對單壹和純粹的追求都是偏見。人們常常在面對選擇時進退維谷,這正是缺乏結構理性的表現。

有三種理性存在:價值理性、工具理性和結構理性。

在中西文化中,只有前兩種理性,缺乏第三種理性。

價值理性是人們用來判斷是非好壞,應該或不應該的壹套價值體系。

工具理性是為實現價值目標的手段體系,如策略、政策、程序、組織、制度、科技手段等。

結構理性是人們在不同情況下構造價值結構的理性。例如,義的價值和利的價值都不能單壹地適用任何情況。人有時自利,有時利人,兩種價值同時存在於壹身,那麽在何時何地對待何人講利或講義,這就必須用結構理性判斷。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持同壹價值觀。這就是說,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矛盾和價值觀應該在結構理性的支配下統壹起來,這就使結構理性的含義。

東西文化中為什麽有結構理性的盲點呢?就是因為人類有偏執的***性。壹旦價值理性形成後,人們就將它固定下來,向壹切情況運用。

4、結構理性不是價值觀

結構理性是壹種方法理性,而不是壹種價值理性,它當然與價值相對論和道德相對論扯不上關系。因為結構理性是壹種中立於價值判斷的方法理性。

結構理性不是壹種價值觀,而是壹種構建價值結構的方法論。它不需要也不可能有壹個分析衡量錯對好壞的內容準則,按照結構理性的方法理解真理與價值,真理和價值都不是唯壹的和絕對的。真理和價值的意義依賴於時空和情勢。

5、信仰偏執與人間悲劇

由於人類在理性結構上有盲點,人類常常把信仰的追求推到了極度與偏執的程度。這種對信仰上的偏執,使得人們可以對信仰的追求不顧壹切,對信仰的偏執導致了無數的人間悲劇。

人類沒有信仰不行,但信仰過度和偏執甚至更加危險。信仰偏執可能是制造人間悲劇的最重要根源。世界上沒有哪壹種信仰是絕對正確的,也不可能有哪壹種信仰是絕對錯誤的,人們應該有結構的,有條件的,有程度的接受所有相互矛盾的信仰,形成壹個比重、多少、條件不同的信仰結構:“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6、上帝的公平

貧窮嗎?上帝讓妳知足。富有嗎?上帝讓妳貪婪。勞作嗎?上帝給妳胃口,讓妳健康。享受嗎?上帝讓妳乏味,給妳肥胖。追求幸福者,上帝讓妳感覺命短,遭受痛苦者,上帝讓妳感覺壽長。

人世間有各式各樣的公平,都不如上帝公平。例如,機會均等,結果均等,起點均等,貢獻均等。然而這每壹種均等,都有它不可克服的不公平的壹面,並且帶有壹定的負面效果。機會均等,其結果就不會均等。買彩票,每人贏錢的機會是均等的,但結果只有少數人贏得巨款。市場經濟的競爭是機會均等的,但結果卻只創造了少數富人。結果均等就絕對公平嗎?也不!結果上的均等掩蓋了貢獻上的不均等,收入上的均等掩蓋了成本上的不均等。

7、視角

轉化視角看問題,不僅是了解事物的方法論,也是人類行為的道德要求。設身處地,將心比心。不僅以此待人,而且以此待自然、待宇宙、待壹切。

同壹事物,從不同的視角去看,會呈現不同的形象,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人與人之間,以個人的視角去觀察別人,多少會帶有感情的、利益的和理性的偏見。所以我們也需要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別人看自己。設身處地地看問題常能克服人與人之間的偏見。

首先,我們要學會從別人的利益,別人的感受,別人的經驗和知識的角度去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只從自己的利益、感受、知識、經驗去看他人,看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第二,人類要學會站在自然的角度、站在其它動物和生物的角度看世界。如此,人類與自然、人類與其它動物和生物就會和諧得多。然而我們人類對自然物種的分類全是以人類的利益為出發點、為判別標準的。

第三,作為壹般規律,我們對事物所作的判斷,所下的結論,都是從某壹視角看問題所作出的,視角壹改變,這些判斷和結論的正確性就動搖了。

8、動機、手段與效果

壹個社會的模式,或各個國家的社會區別,大致就是由那個社會和國家隊動機、手段、效果的道德和法律約束標準、方式和側重點決定的。

在動機、手段與效果之間存在壹種相互依存的邏輯關系。要實現動機,就必須要有手段,有了手段的實行,就壹定會帶來壹定的效果。但社會必須對三者的好與壞、準許與不準許作出界定,也就是說這三者的關系必須受到道德與法律的約束,否則人類社會就會變成叢林世界。

當我們分析道德和法律對這三者的關系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道德可以用來約束全部三者而法律卻只能用來約束手段。因為動機無法用事實證明,而效果則有許多為人所不可控的因素。也就是說法治是不管動機與效果如何的,只要手段合法,就不能被治罪,雖然有可能受到道德的譴責,而這正是法治的短處。

道德的約束雖沒有法律約束那麽硬,卻比之約束範圍寬廣得多,道德不僅約束手段,而且約束動機與效果。

我們能找到壹套標準是使三者統壹起來嗎?回答是不能!因此,任何壹個社會,壹個國家,不管它強調的是何種標準,總是會存在壹定缺陷的。不過上面的分析告訴我們,任何壹方面的標準若絕對化而完全不顧及其他標準就壹定是不好的。在三者之間找到壹個均衡的中庸之道似乎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壹個社會應該是法治、德治與情治的有機結合。

9、替代的困擾

每個人幾乎每天作出壹些類似非經濟的替代決策。當妳作出這些替代決策的時候,妳去追溯過躲在這些決策後面曾經困擾過妳的那權衡替代的尺度嗎?那就是妳最深層的價值觀。

例如對不同對象的愛如何替代。對生命、自由、愛之間的替代也是如此。

10、爭名與逐利

追名逐利皆為人類行為的根本驅動力。天下熙熙,皆為名利而來,天下攘攘,皆為名利而往。大致而言,人是爭名奪利的動物。所以有人把人類社會叫“名利場”。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說人逐利,與鳥無異。“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說人爭名,與雁有同。

現代經濟學,是用自利與理性解釋人們的行為,即認為人類是逐利的理性人,又叫經濟人。

按照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說法,以私產為基礎的自由市場制度安排,有壹只看不見的手在調解,它使得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使社會得益。

現代經濟學,尤其是主流經濟學,卻很少研究人們爭名的社會效果。人們爭名也會像逐利那樣有利於全社會嗎?

人類爭名,基本上是壹類相互抵消的浪費性行為。

人爭名的根源是來自人的嫉妒本性。對於整個社會利益而言,逐利優於爭名,因此在經濟活動中的爭名之風不可長。

11、恥的標準和功用

有什麽樣的榮恥標準,就會有什麽樣的社會。

東方人以好、壞為標準,西方人以對錯為標準。

12、信譽無價

壹個人,壹家公司都輸不起信譽,何況壹個國家?

“壹個雞蛋吃不飽,壹個名聲講到老。”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從此處得,將從他處失,並且是永遠損失下去。

13、信心與價值

假若我們中國的自尊、自信心能增強,同樣的出口商品定能換回更多的外匯。信則有,不信則無。這信字若指信心與自信更有哲理。

信心生產價值。

現在中國出口許多產品到國外,有些質量超過日本貨,可價錢卻低很多。我想這是我們中國人過謙吃的虧。

西方人什麽都是先看重自己的。各種優惠、賠償等,都是自己人先得,然後才考慮外人。

14、常輸是遊戲規則使然

壹個人要贏得競爭依賴於他自己可控的優勢與弱點,也依賴於外在於自己不可控的因素。更依賴於競爭的遊戲規則和所用的是否符合道德要求。

首先,壹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增加自己的優勢,減少自己的劣勢。這是他自己可控的因素。當然可以增加贏得可能性。然而他是否真能贏,還依賴於外在機會是否存在,是否機會均等。如果機會足夠小,威脅足夠大,即使自身努力也難以成為贏家,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其二,如果壹個人在競爭中總是輸而無機會贏,這決非此人不想贏或他比某人低級愚蠢,而是競爭的遊戲規則於他不利。在這種遊戲規則下,他的優勢不能被評價,而弱勢反被評價,遊戲規則有利於他的對手。例如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是“價高者得,價低者出”。有生意眼光的人總是贏家,有資本的人也總是贏家,而有些人無論怎樣努力,最終還是赤貧,因為這遊戲規則對他不利。

其三,壹個人贏了,我們須問他是用什麽手段贏的,壹個人輸了,必須問他是如何輸得。

其四,任何壹個人,總有他不可克服的約束條件。

最後,要問贏得目的是什麽。

三、中西文化斷想

文化的雜交有兩種結果,壹是優勢雜交;二是劣勢雜交。所以,兩種文化交匯的時候,壹定要有引導,以防止劣勢雜交而保證交匯的文化優秀。

1、人類千年的功過

人類匆匆的腳步,很快又走完了36.5萬天,21世紀的腳步,已迎面踏進人類的生活。回首千年,人類既聰明也愚蠢,既有功,更有過。人類的聰明使科學昌明,卻使環境惡化;使物質生活改善,卻使精神生活空虛;制度的實驗壹個接壹個,幾乎每個制度在制造繁榮時,也制造災難;人類追求和平,卻更好戰爭。人類並沒有成熟,她還在人頭馬的階段:壹半是天使,壹半是野獸。

2、治家與治國

西方以治國之法治家;中國以治家之法治國,各有優劣。

中西文化大致是互補關系,是以西補中,以中補西的關系,具體可為宏觀西化,微觀東化。

西法治國有效,中法治家治企業有效。即以法治與市場的方法治國,以道德秩序治理家庭、企業。

3、東西文化對比隨想

東西文化之所以在文化上互相攻擊,爭論不休,就是因為他們各自都以自己的文化價值為尺度去評判他人的文化。

東方文化的主流是儒佛道,尤其是儒家文化。

文化可分為兩大部分,壹是可見的行為方式;壹是不可見的價值觀、道德準則和信仰。東西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兩部分,有壹些是***通的,如都認為和平和守信是好的。

(1)東西文化的第壹個區別,也是最本質的區別,是責任、義務和權利之間的差別。儒家文化強調個人對社會、對他人所承擔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卻不強調社會對個人權利的界定和保護,不強調人與人之間清楚的權利區分和對權利的互相尊重。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強調社會對個人人權和產權的界定和保護,卻不強調個人對社會人對他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2)東西文化的第二個區別是價值判斷的方式不同。西方人重效果判斷,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重動機判斷。對於西方人而言,什麽是動機和出發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效果好不好。對於中國人而言,首先判斷人們的出發點和動機好不好,然後才看效果,這兩種衡量好壞的不同方法,使得西方人特別重視達到目的的手段體系,達到目的的效率和效果。而東方人則特別強調證明自己是好人,是好的出發點和動機,對於效果和達到目的的手段反而不去盡量努力尋求。其結果是西方文化導致手段體系發達而道德不張,東方人則重道德而手段不張。

(3)東西文化的第三個區別是對人性的假設不同。西方文化假設人性惡;儒家文化假設人性善。故西方文化主張法治,儒家文化主張德治。

(4)東西文化的第四個區別是思維方式。西方人重演繹與分析,中國人重歸納與類比;西方人善於把整體分成部分,然後把每壹部分都變成專業化、專門化。並且西方人也善於在純粹的假設上作理論推演,以發現更為深層的東西。東方人則善於歸納與類比,從類比和歸納中發現壹般規律,發現新的東西。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從壹般到特殊,而東方人的思維方式是從特殊到壹般。

(5)東西文化的第五個區別是世界觀上的壹元世界和兩元世界的區別。儒家文化重視現世,西方文化認為有帝國與王國存在。

(6)東西文化還有很多區別。例如儒家文化主張以治家的方法治國,西方文化主張以治國的方法治家;東方人重內容,西方人重形式;東方人喜歡內鬥競爭,西方人喜歡外鬥競爭;東方人講情理法,西方人講法理情;東方人講謙虛,西方人講自信。如此等等,不壹而足。

4、東西方的價值判斷標準

壹個理想的社會價值判斷標準,應根據壹個國家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效果判斷與動機判斷的雙重標準的比重,並且配合以完善的法治。

壹個好的價值判斷標準應是效果判斷與動機判斷二者的結合,而取壹個適當的比重來判斷好壞。壹般來說,如果壹個社會以效果判斷為主,以動機判斷為輔,並有嚴格的法治,其社會效果就會比較好,這是因為在法治的約束下,人們追求目的不能不擇手段。

5、中國文化四論

要探討中國落後之原因,改造之途徑,未來之發展,不能不討論中國文化問題。

中國的今日落伍問題是制度問題,也是文化問題。中國的制度是中國人的選擇,而文化影響選擇的價值標準。

(1)儒家文化與市場經濟制度

儒家的治國文化,不利於甚至阻礙市場制度的產生,但給定市場經濟制度,儒家文化則必西方文化更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更具競爭力。

儒家治國文化,可歸結為壹句話,叫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或曰以治家的方法治國。治家的法則主要是道德規範即人治,分等差而治之,家長治家,家人治於家長。

治家的方法,推廣於微觀組織例如公司的管理,是有效的,甚至是優越的。因為具有儒家文化的中國人家庭內部沒有利益之間的相互算計、計較,但並不影響家庭成員盡力為家庭奉獻。如果把這種文化和道德準則帶入公司等微觀經濟組織中,使職員、工人感到公司就是家,那麽公司的管理成本就會大大節省,而工人的激勵程度與合作程度並不下降。

(2)工具道德與目標道德

中國是壹個講道德的國度,幾千年前就鼓吹以道德治國,但中國人為什麽缺乏公德呢?

因為中國人把道德當手段,甚至當作治國的手段,這就使道德帶有極強的功利目的。在人治的中國,人們講道德、講禮貌、講敬老敬上,這是因為這樣可帶來功利,不這樣做就要損失功利。在公***場所講道德不增加功利,不講公德也不失去功利使然。中國是壹個講工具道德的國家,人們的禮貌、笑臉相迎、點頭哈腰、道貌岸然後面,總是帶有某種目的的。

在法治國度,道德是作為目的本身即目的道德的。不守法就會失去功利,但不講道德並不損失功利,講道德也不增加功利,在此種情況下,人們仍彬彬有禮,這說明人們講道德的後面並不帶有功利的目的。就是說,人們把講道德當作目的本身去享受。

要使國人講公德,根本之法不是教育,而是實行法治。

(3)價值的理性與工具的非理性

中國人只管價值理性或曰情感價值理性常導致中國人忽視對工具理性的探求。工具理性(制度、法律、政策程序)不發達,科學和工具落後導致發展落後。

(4)人權自由平等

中國儒家文化缺乏人權、平等和自由精神,因為它是壹種信仰等級特權的文化。

6、平等待己的功效

如果妳不尊重本族,劣待本族,別族也就不會尊重妳,更不會善待包括妳自己在內的本族;如果妳不尊重自己的家人,別人就不會尊重妳和妳的家人;如果妳不尊重自己的老百姓,別人就不會尊重妳的老百姓,也不會尊重妳。這就是平等對待本族的功效。

我壹直夢想有壹天中國人能像對待外國人那樣平等地對待中國人自己,我也壹直夢想有壹天政府能向上待外國人那樣平等地對待自己的老百姓。否則,做壹個中國人就太可悲了,到了外國受外國人的歧視,回到中國人的圈子中受中國人的歧視,到處不是人。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壹個國家,任何壹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如此不自尊,如此劣待自己人,如此沒有自信,如此崇洋媚外,悲哉!

7、尺度與公正

世間的公正要以壹個適當的或最佳的尺度結構來界定。人類之所以把公正用壹把尺度界定,是人類理性的盲點造成的。

任何單壹尺度面前的人人平等都不是真正的公正。壹個最佳的界定公正的尺度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第壹、社會中每個人,至少是每個利益集團的不同能力、優勢和對社會的貢獻要與他們從這個社會所獲取的回報所適應。

第二、壹個最佳的尺度結構必須正好消除每壹個利益集團用非生產性活動破壞尺度本身的動機。

8、英雄與明星

現代傳媒正把人類推向壹個淺俗而缺乏理想的世界。因為理想、高深的思想和精神的極致沒有足夠的市場價值。這就使物質的富有與精神的貧困同步而行,“交相輝映”。

比較壹下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20世紀末乃至21世紀初,我們會發現前者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後者則是明星輩出的時代,前者是英雄領導時代,後者是明星引導潮流。何因也?通訊交通傳媒的發達與商業價值碰撞使然。

9、公德與私德

要取得公德與私德上的壹種均衡關系,必須找到法治與人治的最佳結構,必須在重視義務與責任的同時,也要重視人的權利的界定。

10、負面的真諦

有負面的存在,追求正面才顯出意義來。完全消滅了負面,人生就會變得索然無味,意義全無。壹切東西的珍貴都在於它們的稀缺,而稀缺正是負面的東西。

11、觀念比知識更重要

所謂觀念,就是人們對事物對世界的看法,對好壞對錯的認知標準,對行為方式、社會規範的概念。兩個觀念格格不入的人合作,其克服觀念矛盾的合作成本會很高。

市場經濟的存在與發展,要求有壹套與之相適應的觀念。比方遵守合同的觀念,公平競爭的觀念,交換、貿易相互得益的觀念,講信譽不欺詐的觀念,別人正當致富發財不眼紅的觀念等。

12、宗教的經濟效果

每壹種宗教,都是壹種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都對信仰者產生強大的約束力。正是宗教的這種抑惡揚善的功能,對社會產生正面的經濟效果。

13、領導風格

現代管理關於領導的理論的壹般結論是有效的領導者,是由有效的領導風格所決定的。然而哪壹種領導風格最有效卻存在各種學說。

領導與管理是不同的,管理是管理事,領導是激勵和鼓舞人。所以好的管理者不壹定是好領導,反之亦然。領導有兩種職能,壹是維系和凝聚團隊;二是領導團隊完成壹切任務。與此相應,也有兩類領導風格:壹是關心人,以人為導向的領導風格;壹是關心任務,以完成任務為導向的領導風格。兩種風格不同程度組合,又可派生出多種中間風格來,典型的風格有四種:壹是重關心人,輕關心任務;二是重關心任務,輕關心人;三是關心人也關心任務;四是輕關心人也輕關心任務。

到底哪壹種領導風格更有效呢?按目前流行的情境領導理論,任何壹種風格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依賴於三方面情況組合:壹是領導者的價值觀、背景與能力;二是被領導者的價值觀、背景與能力;三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所處的環境與階段,按照這種變化不斷調整領導風格才能有效。

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關系的發展要經歷四個階段,每壹個階段要求有不同的領導風格。在初始階段,要重關心任務,輕關心人的關系。領導者必須以條規對下屬嚴格管理,保證任務的完成。因為下屬還不熟悉情況,缺乏自治能力。在第二階段,隨領導對下屬的信任和支持增加,領導必須既高度關心任務,也高度關心人的關系。在第三階段,下屬有了更強的能力、成就感和責任心,因此領導的直接指導不再需要,但領導仍需支持與小心謹慎。在第四階段,下屬有了更多的自信、自我指導和經驗,領導的支持與鼓勵已不再那麽重要了,因此,領導應該放手讓下屬自治,采用低度關心人的關系,也低度關心任務的態度。

14、情理法與法理情

在情理法的中國,人情味重,什麽事都可以想想辦法,托托人情,走走關系。這是壹種自然保險系統,人們容易在艱苦的環境下度過難關。因此在中國人事關系極為重要。

在法理情的西方國家,人情似紙,相互之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有什麽矛盾,先講理,後上法庭,簡單明了。西方雖淡薄人情,卻十分講公正、平等;中國人情味重,卻易產生不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