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茶,是海南海口市的特色茶文化,老爸老媽子們相聚在壹起喝茶。是海口市的壹道風景,壹壺茶,壹碟花生,或壹二個面包,陳舊的桌凳,圍著三兩個打扮樸素的茶客,閑閑靜靜地“吃”著茶。但是由於海南獨特的風情文化,海南的生活節奏很悠閑,老爸茶在很多地方都有,只是規模不是特別大。文昌人民也愛喝茶,也會在悠閑的某個下午到晚上開始簡單的“老爸茶”聚會。
這裏的茶是再普通不過的綠茶、紅茶末,或是自制的菊花、茉莉花茶等等,要品茶就去茶藝館。在這裏,茶客們常常是邊喝茶,邊吃小吃,小吃品種多種多樣,是吃小吃的最佳去處。小吃有蕃薯湯、綠豆漿、清補涼、鵪鶉蛋煮白木耳、木薯煎米果、“煎堆”、豬血雜拌等等,甜的,鹹的,應有盡有,各有風味。
海口老爸茶店常常設於老城區小街巷中,沒有什麽裝修,臨街壹間鋪面,排個十張八張桌凳,搞掂。茶客往往是住在附近的閑情的中老年人,也有偶爾路過的,大多數彼此互相認識,不必預先預約,街頭巷尾相逢,“走,吃茶去。”壹句話,便往茶店裏鉆。茶店中,往往人頭攢動,煙氣繚繞,聲浪洶洶。
服務員來回穿堂,忙個不停,給這個添茶水,為那個端小吃,不過,總是熱情周到。即便是茶客就點壹壺茶幾毛錢的,從清早壹直泡到下午黃昏後,依然是服務周到,實實在在,沒有人對妳下逐客令的。
民國時期編撰的《海南島誌》第127頁中有如此描述:“海南不乏產茶之地,然居人多不嗜之,獨多嗜酒。”而同壹時期的《民國文昌縣誌》第63頁也有類似描述:“土人有酒癖,無茶癖。”而在這些民國時期的地方誌中,也找不到出產茶葉的記錄,可見當時海南本地消費茶葉,基本上是仰仗進口。《海南島誌》提供了民國十四年至民國十七年(1925年——1928年)進口茶數分別是687擔、482擔、717擔、480擔,基本上可以印證這樣壹個觀點:至少在《海南島誌》成書之時,海南還沒有老爸茶。
同時,《海南島誌》第135頁還提供了這樣壹個信息:“海南人民習於航海,故僑居海外者多。……其所至之地,曼谷、新加坡、香港三埠最眾,海防、爪哇及馬來半島次之,所營以旅館、酒肆、茶室、制鞋、縫衣諸業為特夥……”這表明,老爸茶是西風東漸的舶來品。
老爸茶起源於西方,西方人喜歡喝點加上糖或者淡奶的紅茶,配以西點。後來這些習慣傳到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及香港等東西方文化結合的地方,而在這些地方,當時聚集著許多從海南出外謀生的海南人,在回鄉時也將這些生活習慣帶回海南。
海南人把“喝”茶稱為“吃”茶,除了受當地方言影響外,也許還因為進茶店時,茶畢竟是配角,主角是各種好吃的點心、粉面、甜品、地方小吃等。
茶店裏的早餐可謂是豐富多樣的,鹹的有可以讓妳連湯帶水、熱乎乎地吃進去的萬寧後安粉、文昌抱羅粉,也有拌得入味可口的海南粉、文昌腌粉;甜的有咖啡、奶茶,各式面包和糕點,甚至還有清補涼、地瓜湯、萬寧粽子、煎餃子之類的,這些妳都可以在老爸茶店裏面壹天換壹樣地吃,老爸茶店就像是大型制作坊,雖然空間簡陋,卻能做出多式多樣的東西滿足不同口味的人的需求。
可以說,小吃品種繁多的壹間茶店,就像是壹條小吃街壹樣豐富,難怪茶客們對茶店流連忘返。
早上和下午,都是老爸茶店裏客人較多的時候,三四元錢壹頓早餐,低廉的價格和豐富的樣式讓許多人都願意將這裏當作自己的早餐地點。住在文昌的張大爺和老伴說自己很少在家吃早餐,他們往往在老爸茶店裏點上壹兩樣,兩個人花上四五元錢,就可以解決壹頓豐富的早餐,而家裏實在無法做出樣式這麽多的早餐款式。
夏日,壹個松懶舒服的午覺之後,海南人喜歡吃點東西,在海南話裏,這叫“吃日鬥”,“吃日鬥”大概是在三四點的時候,在農村的家裏,這個“吃日鬥”的習慣往往是簡單吃壹些中午吃剩的飯菜,而在壹些有老爸茶店的鄉鎮或是城市,“吃日鬥”的地點往往改在了茶店裏,而這又類似於西方人特別是英國人所喜歡的“下午茶”。
西方人喜歡在午飯及下午工作休息的時間喝上壹杯紅茶,配以西點;或者是在悠閑的下午,幾個親朋好友坐在戶外的鐵藝桌子前,點上壹杯茶,喝上壹下午。而在海南,人們開始喜歡上這種帶著點“泊來”性質而又悠閑的生活方式。與早上相比,下午來老爸茶店的人似乎坐在茶店裏的時間會更長些。
因為經常會約上幾個熟人朋友壹起,趁著喝茶的時間,家長裏短、生活瑣事、社會趣聞甚至於壹些自己“分析”的彩票信息,每人拿著長長壹條的“獎紙”(寫有已出彩票號碼的紙)。妳壹言我壹語的聊上好久。下午,在壹些頗受歡迎的茶店,幾乎很難找到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