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5438年到0960年,中國誕生了兩種新的藝術電影形式:折紙和水墨漫畫。
水墨動畫可以說是中國動畫的壹大創新。它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引入到動畫制作中,以其虛幻的意境和輕盈飄逸的畫面,使動畫的藝術風格有了重大突破。水墨動畫是中國藝術家創造的壹種新型動畫藝術。它以中國的水墨畫技法為人物造型和環境空間造型的表現手段,運用動畫拍攝的特殊處理技術,對水墨畫形象和構圖逐壹進行拍攝,通過不斷的篩選,形成了壹個具有虛實深淺的水墨畫形象動畫。
水墨畫是20世紀60年代初上海動畫電影制片廠制作的壹部成功的影片。卡通人物的造型壹般采用“單線平畫”,而水墨漫畫具有中國國畫優良傳統的特點,即水墨畫。人物造型既沒有邊緣線,也沒有平面繪畫,但能從影片中表現出毛筆在宣紙上的效果。水墨漫畫為中國電影藝術實現民族化、大眾化開辟了壹條新路。
1960 65438+10月31日,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在北京參觀上海動畫電影制片廠舉辦的“中國美術電影展映”時,對美術電影的工作人員說:“如果能把齊白石的畫搬走就更好了。”同年2月(1960年3月),上海美影廠成立實驗組,由阿達負責人物和背景的設計,負責繪制動畫,段負責拍攝和開發技術。經過近三個月的時間(65438年3月+0960年3月至65438年6月+0960年6月),水墨漫畫實驗成功。1961年7月,美影成功制作了中國首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宣告了中國水墨動畫的成功。這項生產技術獲得文化部科技成果壹等獎,中國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
從1961到1995 (34年),上海美影廠* *制作了四部水墨漫畫(1。小蝌蚪找媽媽1961 7月2日。泥笛1963 65438)。每部電影都有自己的特色、創新和進步。
第壹部水墨漫畫《小蝌蚪找媽媽》,其中的動物模型取自齊白石筆下。不同於壹般的漫畫,水墨動畫沒有輪廓,水墨自然的渲染在宣紙上,渾然天成,每壹個場景都是壹幅優秀的水墨畫。人物的動作和表情優美靈動,潑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壯闊,柔美的風格充滿詩意。體現了中國畫“似與不似”的審美,意境深遠。由於分層渲染上色,制作過程非常復雜,壹部短片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令人驚嘆。美影廠在水墨片上投入巨大,制作團隊也異常強大。除了特衛、錢家俊這樣的老壹輩動畫大師,就連中國著名畫家李可染、程世發(水墨動畫不僅是壹部普通的動畫,而且比普通動畫更具藝術性,不同專業之間的融合也更為緊密。)還參加了美術指導。正是因為這種藝術追求,中國水墨動畫在國際上贏得了贊譽。沒有壹個國家敢和中國人耐心競爭,日本動畫界甚至稱之為“奇跡”。然而,正是由於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的分離,水墨動畫面臨著難以為繼的尷尬。
六十年代的水墨漫畫
1.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找媽媽》由集體執導,鄭少如、方彭年擔任背景設計,湯成、吳強、、阿達、金鹿、閆定賢、焦等擔任動畫設計。、特衛藝術指導、錢家軍技術指導、段、、攝影,1966543。影片根據方和盛創作的同名童話故事改編,以畫家齊白石創作的魚蝦意象為原型。影片壹開始,銀幕上就出現了壹幅精美的國畫畫冊。揭開蓋子後,是壹片寧靜的荷塘景象。鏡頭逐漸向畫面推進,古琴琵琶的音樂旋律悠揚起來,將觀眾帶入壹個唯美抒情的水墨畫世界。池塘裏的蝌蚪在慢慢地爬行。他們不知道他們的母親長什麽樣,所以他們開始尋找他們的母親...在把金魚、螃蟹、烏龜和鯰魚誤認為自己的母親後,它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母親。它告訴人們壹個深刻的道理:有誌者事竟成。片中的蝌蚪活潑可愛,就像壹群天真無邪的孩子。漫畫家方成說:“這部電影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可以說每壹個鏡頭都是壹幅動人的畫面,讓觀眾仿佛進入了藝術的殿堂,《世界報》在評論這部電影時稱贊道:“中國的水墨畫,柔和的布景,細致的畫風,表現焦慮、猶豫和快樂的動作,讓這部電影充滿了魅力和詩意。”1962年,茅盾看到這部電影,寫了壹首詩:“白石珍貴,淡雅清新。”榮寶擅長臨摹,但也經常會被搞混。什麽時期的電影閻,塑造了壹個觸目驚心的鬼。名畫真的是動態的,像生活壹樣。柳葉雨,伏曲香。小蝌蚪在找媽媽,跑來跑去尋求幫助。只有堅持壹個,我反復承認我媽。不要笑蝌蚪傻,人也是。認識不全,好心辦壞事。不要嘲笑這個故事,這裏面有哲理。畫與詩,三美。“1962年,該片獲得首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藝術電影獎,1961年,獲得第十四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帆獎,1962年,獲得第四屆安納西國際動畫節特別短片獎,1964年,獲得第四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獎。1978南斯拉夫第三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壹等獎,1981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屆國際青年電影節二等獎。(因為藝術性高於壹般商業動畫,所以贏家可能比壹般商業動畫更大,水墨動畫在形式上有更好的藝術表現能力。)
2.馬地犬
《穆迪》是壹部童話電影,由特衛編劇,特衛、錢家俊執導,段拍攝,由擔任背景設計,吳強、焦、林、擔任動畫設計,方彭年、秦擔任場景畫師,陸春齡擔任長笛獨奏(首次在水墨動畫中加入民族音樂)。1963 65438+2月,梅影拍攝完成。影片用抒情的筆觸描繪了這樣壹個故事:江南初夏的早晨,壹個天真活潑的牧童騎著水牛放牛,做了壹個夢。牛突然不見了,原來牛是被飛過千尺的瀑布吸引過來的。牧童叫它,但它不動。牧童從風竹的聲音中學到了壹些東西,把竹子剪成笛子吹奏出悠揚的音樂,水牛被笛子吸引到了牧童身邊。他騎在牛背上,在暮色中踏上田埂,悠閑地返回...影片故事簡單,通過“丟了牛,找了牛,得了牛”的情節,表達了牧童與水牛的親密關系。最後,牧童用竹笛的音樂敲打著代表自然的瀑布,贏回了水牛,從而完成了影片的主題:“藝術高於自然。”影片中的水牛是按照畫家李可染的畫風畫的(水墨的卡通形象壹開始就是從傳統繪畫中提煉出來的,帶有自然的藝術性)。李可染畫的水牛氣勢磅礴,樸實無華,有壹種獨特的魅力。為了這部電影,他特意畫了十四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畫,供畫組參考。這部電影聘請了風景畫家方濟眾作為背景設計。穆迪的背景采用了中國南方的風景:小橋流水楊柳成排,竹林幽深,田野風光。並利用牧童壹路尋牛,表現出中國山水畫中常見的千山萬水、飛天氣象,達到抒情與情景交融的意境。整部電影充滿詩情畫意。它是壹幅優美雅致的牧歌畫卷,是壹首簡單雋永的田園詩,是壹曲優美的交響樂。畫面精美,意境深遠,節奏流暢,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電影拍完不久,極端的“左”思潮使電影無法與觀眾見面,被禁錮在電影庫裏十幾年。重新上映後,立刻受到了國內外的壹致好評。1979年獲得第三屆丹麥歐登塞城國際童話電影節金獎。1980年,特衛去美國講課的時候,帶了穆迪。美國觀眾看後爆發出陣陣掌聲,紛紛表示“太好看了”、“簡直是奇跡”、“這真的是壹部完全中國化的動畫片。”1981年,日本動畫協會舉辦“中國美術電影展”時,觀眾看完《穆迪》後深感驚訝。壹位日本動畫師在留言簿上寫道:“聽說水墨畫在動,我簡直不敢相信,但看完之後,我真的很驚訝。”用什麽技術制作這樣的作品?真的很難想象。能把水墨漫畫拍成漫畫,說明中國人民對自己的傳統藝術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外人只能說是‘了不起’。
新時期水墨漫畫
“文革”後,梅影下大力氣撥亂反正,恢復了中斷了17年的水墨漫畫生產。
1.鹿鈴
《鹿鳴鐘》由桑虎編劇,唐成、吳強導演,段攝影,程世發設計,、方彭年背景,廣、常、陸青等動畫制作。,而且電影的拍攝是2月份完成的,1982。這是壹部童話電影,以廬山“白鹿原書院”中的壹個有趣傳說為藍本,賦予了新的內容。老藥農和他的小孫女在深山裏采藥的時候救了壹只受傷的鹿。小孫女把小鹿帶回家,悉心照料,建立了親密的感情。小孫女為了保護小鹿腿部受傷的時候,小鹿還代表小孫女去市場賣藥買菜。後來,在山上采集草藥時,小鹿突然遇到了失散的父母。小鹿戴著小孫女送的銅鈴,依依不舍地和爺爺奶奶、孫子們告別。這部水墨漫畫的制作,時隔近20年才得以恢復。攝制組大部分都是新手。另外,隨著膠片的發展和技術的發展,過去的技術條件和數據已經不再適用。這些都要重新測試和確定。經過壹年多的努力,拍攝終於完成。女導演唐成運用水墨畫的藝術形式,使影片呈現出清麗、典雅、抒情的特點。影片以1983獲得文化部優秀電影獎和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藝術電影獎,同年7月獲得蘇聯第十三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漫畫特別獎。
2.“山水情”
《山色》編劇、總導演特衛、導演、馬克宣、攝影師段、動畫設計師孫、姚毅、呂成發、徐建國、金、1988 10美影拍攝完成。影片描述了老鋼琴家在回鄉途中尋找知音,找到漁夫少年,成為師徒。老鋼琴家很有說服力,年輕人聰明好學,最終會成為偉大的樂器。高山流水之間,老鋼琴家把心愛的古琴獻給少年,獨自走向山頂,走向白雲之間。少年彈起古琴,悠揚的琴聲送走了消失在茫茫山野的老鋼琴家...影片以人物為主體,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做了壹個相當和諧的結合,對人物並不占據重要地位的中國傳統水墨寫意山水畫進行了突破和提升。攝影師在前三部影片中打破傳統的逐幀拍攝手法,針對原始背景,再結合逐幀拍攝的動畫鏡頭,充分發揮了中國水墨畫的特點。在處理影片的高潮部分時,畫家現場作畫,攝影師現場拍攝,再結合動畫鏡頭,使影片充分展現了藝術家筆法帶來的層次感和節奏感。這部時長僅18分鐘的電影,清新灑脫,空靈飄逸,將中國詩畫的意境和筆墨趣味融於每壹個畫面。影片以景抒情,場景交融,山霧水霧,展現了中國藝術的深厚傳統,同時與之緊密結合的各種現代動畫技法,又將這部中國水墨動畫的奇葩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度。在國內,該片獲得了1988第九屆中國金雞獎最佳藝術電影獎、廣播電影電視部首屆全國影視動畫節目展映獎和優秀電影獎、191首屆上海文藝優秀成就獎。在國際上,影片獲得1988首屆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大獎,1989莫斯科青年電影節“勇氣與美麗”獎,10保加利亞第六屆瓦爾納國際動畫電影節優秀電影獎,190加拿大第十四屆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短片獎,190最佳短片獎。
水墨動畫可以說是中國動畫的壹大創新。它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引入到動畫制作中,以其虛幻的意境和輕盈飄逸的畫面,使動畫的藝術風格有了重大突破。1960年,上海美影廠拍攝了壹部名為《水墨動畫斷》的短片作為實驗。同年,第壹部水墨漫畫《小蝌蚪找媽媽》誕生,漫畫中的動物造型取自齊白石的作品。這部電影壹上映,就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
不同於壹般的漫畫,水墨動畫沒有輪廓,水墨自然的渲染在宣紙上,渾然天成,每壹個場景都是壹幅優秀的水墨畫。人物的動作和表情優美靈動,潑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壯闊,柔美的風格充滿詩意。體現了中國畫“似與不似”的審美,意境深遠。
由於層層渲染上色,制作過程非常復雜,壹部短片耗費的時間和人力是驚人的。美影廠在水墨片上投入巨大,制作團隊極其強大。除了特衛、錢家俊等老壹輩動畫大師,就連中國著名畫家李可染、程世發也曾參與藝術指導。正是因為這種藝術追求,中國水墨動畫在國際上贏得了贊譽。沒有壹個國家敢和中國人耐心競爭,日本動畫界甚至稱之為“奇跡”。然而,正是由於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的分離,水墨動畫面臨著難以為繼的尷尬。
值得壹提的是,《萬氏兄弟》對中國早期動畫片的貢獻,以及由萬來明監制的中國第壹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都有人報道過。下面簡單介紹壹下萬來明的弟弟萬谷禪。我們已經從錄像帶中看到了許多中國大陸的剪報。追根溯源,剪報的創始人是被尊稱為“兩萬歲”的萬谷禪。經過多次實驗,萬古禪在1958年成功拍攝出第壹幅彩色剪紙,有別於西方長期以來以黑色剪影形式出現的剪紙漫畫。隨後的《漁夫》、《濟公鬥蟋蟀》、《金海螺》等影片,技巧已經成熟。萬谷禪和他的創作夥伴們吸收了中國皮影戲和民間窗花的藝術特色,讓各種類型的剪紙人物或動物在畫面上傳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生動活潑。在剪紙人物(動物)的連接處,用細銅絲或從臺球球棒的膠水上刮下的小粘粒連接起來,然後放在鏡頭前壹個壹個地拍攝。當然,也有壹些是用漫畫的動畫方式拍攝的片段,比如金魚遊動,漁夫撒網的柔化,主角的搖頭。以金魚遊泳為例。像輕紗壹樣飄動的尾巴動作,不得不用畫在賽璐珞上的動畫片段代替,但畫圖方式還是采用了剪紙強烈的線條,避免動畫代替的鏡頭和剪紙的鏡頭出現明顯的差異。
上世紀80年代,剪紙試行了“拉毛”的新剪紙工藝,出現了名為“蛇蚌相爭”的水墨剪紙。“拉毛”的工藝讓《爭蚌爭蚌》中漁夫佩戴的蓑衣和鷸的羽毛直接產生墨水暈染的效果,修圖的過程也比較簡單,不會像拍水墨漫畫那麽繁瑣。後來連羽毛工藝畫的特點都被剪紙引用,在剪紙鳥上附上羽毛,既有裝飾性又有真實感,使得1985年生產的草人深受好評。
剪紙的制作成本比漫畫低。缺點是表情變化、變臉、剪紙的翻轉沒有漫畫靈活,動作受限。當壹個鏡頭中的剪紙人物的動作和角度需要大幅度改變時,我們只能依靠下壹個鏡頭,但當下壹個鏡頭中的人物的動作和角度需要改變時,我們不得不依靠下壹個鏡頭...於是,我們不停地剪,不停地畫,壹個小小的回形針被拍了下來。不知道會裁掉多少人。無論妳怎麽剪怎麽畫,還是難以避免人物長時間保持同壹角度的缺點,但這個缺點也是剪紙的藝術特色。有些漫畫不也講究“酷”味,讓主角長時間保持壹個表情或者壹個姿勢不動嗎?
中國大陸的木偶電影早期受到東歐國家的影響。任何蘇聯出品的木偶片,都必須在藝術電影制片廠放映多次,作為作品參考。就連動畫系的學生也不止壹次從工作室借調捷克木偶電影《皇帝與夜鶯》和《仲夏夜之夢》來觀摩學習。著名木偶電影導演金曾於20世紀50年代赴捷克拜師木偶電影大師特倫卡。他的《孔雀公主》拍攝於1963,時長80分鐘,走的是特倫卡的抒情路線。其中,孔雀公主南馬·陳鈉在刑場上對村民的告別舞的長片,精致動人,足以代表木偶片《中國大陸》的水平。布袋戲的木偶腳底下,都用腳釘固定。塑料制成的四肢上穿有銀線,甚至有銀線貫穿五指,讓特寫中的手指可以自由伸展。還有手腕、手肘、膝蓋關節靈活代替銀線的木偶,也適合逐幀拍攝。對於不同的表達方式,只能用“換頭”。
現在水墨動畫處於壹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因為它的制作過程繁瑣費時,但並不是所有人們理解的動畫操作都是在宣紙上完成的。雖然我們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主動水墨染色的效果,但是我們只能在靜態的背景畫面中找到真實的水墨筆觸,只有背景畫面才是真正的中國水墨畫。在電影的整個繪制過程中,原畫師和動畫師總是用鉛筆在動畫紙上工作。所有的工作就像畫壹個動畫。原畫師要設計主要動作,動畫師要認真添加中間畫面,不能有任何差錯。如果真的要在宣紙上用墨水畫出那麽多連續的動作,世界上沒有壹個畫家能始終如壹地控制連續畫面中人或動物的水分。
水墨動畫的奧秘集中在攝影部。畫在動畫紙上的每壹個人物或動物,到了著色的部分,都要層層上色,也就是說,同壹只水牛,必須分成四五種顏色,在角和眼睛的邊界線處,用大塊的淺灰色、深灰色或剛好的焦墨色,分別畫在幾塊透明的賽璐珞片上。每壹片賽璐珞都是由動畫師單獨反復拍攝,最後通過攝影疊加處理成水墨渲染效果。也就是說,我們在屏幕上看到的水牛,最後還得由壹個動畫師“畫”出來。
過程如此復雜,拍攝壹部水墨漫畫所花的時間,足以制作四五部同樣長度的普通漫畫。難怪掌握了水墨動畫技巧的日本人回國後都不想輕易嘗試。對於所有註重時效性的西方動畫片制作人來說,他們不會花那麽多時間對每壹個畫面進行分解、畫線、分層、上色,在舞臺上反復固定拍攝。中國人天生有耐心。他們可以在壹根頭發上刻壹尊佛像,在壹粒米上刻經文。同樣的用心,在這麽多從不抱怨的線描女、上色女、動畫攝影師的配合下,水墨漫畫創作成功了。當時的文化部部長茅盾很感動,但也給上海寫了“造嚇鬼”的題詞。以滴水穿石的努力和毅力創作出來的水墨漫畫,確實引起了西方國家和港臺動畫界的贊嘆。《穆迪》中的牧童騎著壹只滴著墨水的老水牛穿過柳樹,走過夕陽下的稻田,走向村莊。細膩的動作和微妙的感情完全是中國式的卡通,與迪士尼卡通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