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蘇軾,北宋文學家、畫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壹,與父親蘇洵、哥哥蘇並稱“三蘇”。蘇東坡在政治上恪守傳統禮儀,但又有改四害之誌,所以仕途跌宕起伏。他個性豪邁,詩歌奔放、清新、渾厚,開創了豪放派。他思想開放,書法雖師古人,但能創出新意,充滿童趣。同時,他擅長繪畫,喜歡制作奇石。蘇東坡自稱壹生有三件不如人的事,就是喝酒、下棋、唱歌,但他的詩、書、畫卻為後人所稱道。
第壹,書香門第
蘇軾,字子瞻,又是俞、鐘,名東坡居士。梅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生於北宋中期,即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母親程氏家族是達日赤木的女兒程(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她出身於壹個書香門第。因為她從小耳濡目染,品德和學識都相當不錯。蘇軾很幸運,有這樣壹個母親,所以她可以收到壹個很好的導師。祖父蘇洵和其他人對他的出生感到高興。三年後,弟弟蘇哲出生。根據蘇洵編著的《蘇氏族譜》,蘇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唐代著名學者蘇維道。但事實真相難以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蘇軾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五代以前的蘇簡。
蘇軾的父親蘇洵渴望參加科舉考試。然而,他開始學習為時已晚,大約在蘇軾出生後的時間。他已經站了好幾年了,卻屢屢失敗,只能感嘆自己無能。因此,他對蘇軾和蘇轍抱有很大的期望。蘇軾出生不久,蘇洵就去了京都讀書,所以蘇軾壹直到八歲都沒有被父親教過。他最初是受他母親的啟發。後來,程因篤信道教,命他拜天慶道士張為師,與鎮上壹百多名幼童壹起學習。後來成為地方藏家的蘇軾和陳太初,也經常受到私墊先生的稱贊。當時中國官宦家庭的子弟壹般都是聘請家教在家中教授學業,而蘇軾和鎮上的子弟則坐在道教的私席上學習,這對於老百姓來說是壹個非常普通的教育場所。在私塾讀書的孩子都是商人和農民的孩子。蘇皖的童年是在私塾中度過的,這培養了他的共同品格,對他今後的為官生涯大有裨益。
蘇軾在天清館私墊讀書三年。十歲時,母親教他讀後漢書。當他讀到範邦官的傳記時,他被深深地感動了。她不自覺地嘆了口氣,對母親說:“如果兒子也像讒言壹樣,母親會幸福嗎?”程曰:“汝若真能如範謗,吾豈不能如範謗之母而感榮幸?”因為蘇軾從小就有天賦,所以在母親的教導下進步很快。
第二,著名的北京地震
蘇軾二十歲之前壹直在家鄉眉山讀書。仁宗嘉庫元年(公元1056年),他和弟弟蘇轍第壹次隨父離開眉山,趕赴北京參加科舉考試。今年順利通過預備考試的兩兄弟,第二年春天參加了科舉考試,蘇軾壹舉成為秀才。科舉的功臣(監考人)是當時著名的文學領袖歐陽修和梅。歐陽修壹心提倡古文,以拯救當時文壇的浮華虛妄之惡。當他讀到蘇軾的文章《刑忠論》時,非常驚訝,認為這是他的學生曾鞏的作品。他想拿第壹名,但是考慮了很久,最後還是拿了第二名(後來為了避免徇私),蘇軾的《春秋義》拿了第壹名。進宮考試時(皇帝親自參加口試),他提出了二十五條建議,很得仁宗皇帝賞識,於是評蘇軾為翰林學士。歐陽修對當時的人說:“我要避開這個人,出去。”意思是“我要避開他,讓他出人頭地”,可見歐陽修當時的愛情。後來蘇軾和蘇轍都拜歐陽修為師。
東坡去北京考試前在老家結的婚。蘇軾的母親石成患病,於嘉祐二年四月病逝。蘇家佳友活了四年,喪期已過。父子倆又壹次沿著岷江和長江水道航行到了北京。嘉祐六年,蘇軾、蘇轍在導師歐陽修的推薦下參加了制度考試。今年,他們舉行了誠實和謙虛的考試。蘇軾考了初三,蘇轍考了初四。該部門的成績分為五個等級。宋代沒有考壹、二級的例子,三級通常是最高分。相傳,當時仁宗曾欣喜若狂地對曹植皇後說:“皮是後世的兩位宰相。”仁宗所說的兩個人,指的是蘇軾和蘇轍。蘇的兩個哥哥都盼著有朝壹日能當上丞相,他們的親蘇洵也是欣喜不已。
嘉祐六年十壹月十九日,蘇軾被任命為鳳翔府法官,即知府助理,相當於副縣長。去上任時,蘇轍壹路相送至京都通往西方的外城鄭新門,依依不舍地與哥哥分手告別。後來蘇軾把當時作的壹首詩《送別詩》收在《東坡集》四十卷之首,說明這首詩是他的第壹部作品。
他在鳳翔府當判官的第二年春天,因為長時間不下雨,嚴重的幹旱使人民生活困難。後來被上級命令去太白山求雨。後來下雨了,於是在扶風官邸北面建了壹個亭子。quotXi玉亭》,他還為此事作了壹首《Xi玉亭記》,用輕快的筆調表達了久旱逢甘霖的喜悅之情。
第三,反對政改
英宗繼位後,韓琦成了去山陵的使臣。他表面上很照顧蘇軾,實際上有點嫉妒他的才華,所以蘇軾很小心。為了適應山陵的需要,他編了很多木筏和竹筏,試圖順渭河而下,但是水太淺,木筏停了下來。他非常焦慮,花了五個月時間試圖把它們運出去。後來西夏人入侵,邊境上的人非常害怕。他沒日沒夜地跑來跑去,給老百姓供應口糧和食物,非常辛苦。
蘇軾除了工作累,還要處理官場上的各種關系。因為他以前學到的聖賢教誨與政治現實相差甚遠,所以作為壹個熱血青年,在新的官位上,他感到極度擔憂。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冬天,鳳翔任期屆滿後,蘇軾迫不及待地趕回父親和哥哥居住的都城開封。不料第二年他心愛的妻子就去世了(他的妻子王符是當地壹個進貢秀才的女兒,博學多書禮,能文能詩。她十六歲嫁給東坡,後來生下兒子蘇邁,但不幸的是,她二十七歲就去世了)。不到壹年,父親隨她去世,蘇軾懷著沈重的心情,乘船回到了家鄉眉山。
熙寧元年,宗申即位,蘇軾服完喪期離開家鄉。次年,出任監院(掌管官語文書的官員)。這時,政治上出現了新的情況。為了挽救面臨困境的國家財政,宗申任命王安石為宰相,推行他倡導的新法。蘇軾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他雖然對當時的社會狀況不滿,但並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法律制度,而在於官方的管理。他希望改革能以更溫和的方式進行。如果要進行改革,就應該循序漸進,而不是急於求成的王力可安史之亂。因此,他不斷給宗申寫信,呈上《論學校與宮劇雜子》、《論買浙燈》,又呈上《後漢書》、《萬艷書》,但都沒有被宗申接受。蘇軾也因此成為當時反對王安石等新法家的舊法家壹員,在政治上受到排擠。甚至還有人誣告蘇軾販賣私鹽。
熙寧四年(公元1071),三十六歲的蘇軾見變法大局已定,反對也無用。而且他不想被卷入宗派鬥爭的漩渦,所以要求調到杭州(今浙江杭州),但又感到有些難過和失落。
杭州是壹個風景優美的地方。蘇軾處理完公務後,四處去解憂。他不僅在這裏結交了許多知心朋友,還寫了許多詩,如著名的《飲後雨·湖楚清》、《六月二十七日王虎樓醉書》等。相反,政治上的失意促使東坡經歷了更豐富的詩人生活,從此開拓了更廣闊的文學領域。
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自願調至密州(今山東諸城縣),離蘇轍工作的濟南很近。他還在密州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如《超越的故事》、《中秋節水貂頭懷子遊》、《密州江城子狩獵》等。
第四,漂移和位移
蘇軾後來被調到徐州(今江蘇銅山縣)和湖州(今浙江吳興縣)。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他調任湖州的第三個月,有壹天,突然闖進壹個朝廷的欽差大臣,在北京被捕。原來是壹群和蘇軾有嫌隙的朝廷官員。為了討好王安石,指責他在詩中歪曲事實,誹謗朝廷,請求皇帝下令司法官員給他定罪。不久,蘇軾被送進了監獄,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蘇軾在杭州傳判時確實寫了不少諷刺新法的詩。比如《山村五奇》第四首說:“棍包米,錢匆匆沒了。贏孩子發音好,在市裏壹年半更好。”這首詩諷刺了青苗法執行不力。官員強迫農民借錢,然後在當地開賭場和妓院把錢要回來。但這畢竟是詩,應該不構成犯罪。然而,圍繞新法的嚴重政治鬥爭已經演變成壹場爭奪權力和利潤的宗派鬥爭。蘇軾的詩得罪了那些已經升官發財的暴發戶,獲罪是必然的。
蘇軾被審問了壹百多天。蘇軾的政敵丁力等人千方百計指責羅誌,企圖置蘇軾於死地。他們卑鄙的行為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
除了湖州、杭州等地的人,還邀請僧人誦經為蘇軾祈福,並有前太子(太子之師)張和前吏部侍郎範鎮為他說情,局勢才得以緩和。此外,原本熱愛文學,生病的曹皇後(的祖母)為他說情。最終蘇軾只被判“諷政”罪名。當年12月28日,宗申皇帝判其流放黃州(今湖北黃岡縣),蘇軾終於免於壹死。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為黃州應永的助理使節,剛到黃州。他生活艱難,沒有薪水,甚至連住的地方都成問題。後來只好在定慧園住了壹段時間,每天和和尚壹起吃飯。這家人用僅剩的錢過著節儉的生活。老朋友馬正清實在看不下去了。他在城東得到了幾十英畝荒地,供他耕種和建造房屋。他在東坡上揮汗如雨,辛勤勞作,他的妻子王在壹旁幫助他。夫妻同甘共苦。
因為蘇軾在東坡親自耕地,所以對這個曾經雜草叢生的地方有著很深的感情。他稱贊這個東坡是壹條多石難走的路,壹定要樂觀地走在人生的坎坷路上,不避艱險。他把東坡作為自己人格的象征。經過壹年的努力,蘇軾在東坡旁建了壹間書房,取名“東坡唐雪”,故名“東坡居士”。
經過文字獄的沖擊,蘇軾胸中有很多話要說。雖然他壹直在壓抑自己的激情,不想再寫詩,但是他能壓抑自己的創作激情嗎?他壹方面在詩中傾吐自己的委屈和不平,壹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淡然自得的歡樂,以保持心理平衡。每當他有空的時候,他就四處尋找壹個安靜的地方去參觀,悠閑地生活。這壹時期是蘇軾文學創作的壹個高峰。
原因有二:第壹,這些年,他努力學習,從而在知識上有了新的進步。二是因為“烏臺詩案”,他深刻認識到自己做人的壹些不足,所以寫了很多與修身養性有關的文章,比如《前赤壁賦》,就是為了探討人生變與不變的道理。除了上述的《千赤壁賦》,他還作出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後赤壁賦》等作品,以說明他曠達的人生態度。此時的蘇軾不僅在文學藝術造詣上達到了頂峰,在做人的原則上也達到了極高的境界。蘇軾的文章奔放、清麗流暢,詩歌清新雄渾,善用誇張的比喻,藝術表現上別具壹格。文字豪放,對後世影響很大。他擅長行書和楷書,並能通過學習李益、徐浩、顏真卿和楊凝式來創造新的思想,這使他顯得天真。
元豐七年,宗申命蘇軾出黃州,改汝州(今河南汝南縣)為應永助。路過金陵(今南京)時,遇到當年的政敵王安石,兩人談得很投機。此時的東坡對王安石依舊無禮,善意地指責王安石連年不戰於西,造成東南大獄,違背了先人的善良作風。此時的王安石已經歷經滄桑,心胸也開闊了許多。他非但不驚訝,反而對別人說:“真不知道再有壹百年,才會出現東坡這樣的人物!”
動詞 (verb的縮寫)政治困難
元豐七年,蘇軾四十九歲,宋神宗為他平反,他被任命為登州(今山東蓬萊縣)巡撫,僅僅十多天,就被朝廷召去擔任禮部大夫。這年臘月,他被調回京都開封,任活人。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大力推行新法的宗申在位19年後去世。年僅十歲的哲宗即位,太後垂簾聽政,大力提拔舊人。東坡被召回朝,太後命其入座賜茶,再灑壹枝金蓮燭臺送其回院。隨著太後廢除新法,政局開始逆轉,作為政治權力中心的新法派大臣被排擠在外。司馬光等前朝權貴得以重掌大權。後來的歷史學家稱之為“元Ku更化”,舊法家繼續掌權。
第二年,蘇軾升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語言大師,兼侍從。蘇軾離京不到壹年,三次升官,但現在蘇軾已經沒有了做官的興趣。蘇軾來到北京後,發現推行了十幾年的壹些新政取得了相當的成效。司馬光上臺後,全面廢亂。他有點不滿意。東坡本來就是反對新政的大師之壹,但他的言行和主張都不是針對人的。現在他和王安石有了進壹步的交情,對新政有了壹定的了解,態度自然也有了轉變。他認為新政中的“免征法”尤為突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他力勸司馬光采納,司馬光堅決拒絕。這樣保守派就會說他是王安石的新派。但新派並沒有把他當自己人,於是東坡就成了夾縫中的人物,兩邊都不討好。
這壹年九月,老法學派領袖司馬光去世,使老法學派分裂,陷人壹場醜陋的校閥之爭。宋代理學大師程頤領導的洛黨與蘇軾等人領導的蜀黨相持不下,朔黨也卷入其中,但也糾纏不清。派系之爭愈演愈烈,甚至涉及誹謗私事。
元朝大旱四年,蘇軾想離開這個多災多難的地方,於是要求調任杭州巡撫葉。他壹上任,杭州人就燒香排隊歡迎。沒想到,蘇軾剛上任就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和疾病。後來,他在這裏建了中國第壹所公立醫院。蘇軾任總督期間,修建了西湖蘇堤,與白居易的白堤齊名。六年,元佑被封為翰林學士,並兼任侍從。然而,他遭到了激進的朔黨的拒絕。沒過幾個月,就被調到潁州(今安徽阜陽市),離開了朝廷。次年,調任揚州(江蘇省揚州市)。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蘇軾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書。11月,升任禮部尚書,這是蘇軾上任以來的最高職位。
六、詩人之死
蘇軾的地位越升越高,對立雙方對他的攻擊愈演愈烈。甚至有人拿他之前的文字獄(也就是烏臺詩案)大做文章。蘇皖很不高興,要求調到江南,但未獲批準。元八年九月,蘇軾出任定州(今河北定縣)總督。同月,高太後駕崩,“元佑庚化”宣告結束。
元佑八年九月,18歲的哲宗開始領導政府,重新推行父親宗申倡導的新法。政權轉移到呂惠卿和其他新法家手中,然後舊法家遭到嚴厲彈劾。邵聖元(公元1094年)四月,59歲的蘇軾被控誹謗朝廷,被貶為陵外潁州(廣東省英德縣)巡撫。六月,在前往潁州途中,奉命流放至惠州(今廣東省惠州市)。蘇軾在徽州的兩年,生活窘迫。有時他甚至連釀造用的米都沒有,只好自己種菜。但蘇軾早已習慣了生活中的艱辛,這壹切他都坦然處之。他在兩首詩中寫道:“包先生為了在春天得到充足的睡眠,道士敲了五分鐘。”即使我在壹個被人唾棄的大山之外的地方,我也不會氣餒,依然悠閑地過著清貧的生活。不料,北京朝廷的奸臣仍不死心,再次以莫須有的罪名加害。這壹次,蘇軾被貶到號稱天涯海角的儋州。海南島的儋州是壹個人跡罕至、雜草叢生的地方。而蘇轍,當時被貶到雷州,中間隔著壹條海峽。在他們即將分手的時候,蘇軾開玩笑說:“不要以為雷瓊隔著雲海,恩寵依舊,隔空相望。”
蘇軾到儋州時,壹貧如洗。為了粘貼□,他甚至賣了酒器。但是他沒有忘記學習。這段時間,他愛讀柳宗元和陶淵明的詩。他經常拿著壹個大酒瓢,在田野裏唱歌散步,以詩自娛。他還交了很多平民朋友,有空就來串門,和野老頭喝酒聊天,還經常招待鄰居。蘇軾晚年流亡海外,生活艱辛,但仍灑脫自得,樂此不疲。
傅園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駕崩,惠宗即位,大赦天下,皇太後攝政,試圖促成新舊派系和解。五月,蘇軾因流放海外罪被赦免,升任成都玉局觀。自徽州開始的七年流放中,蘇軾家族有九人死亡。盡管生活對他如此殘酷,但他在晚年仍然樂觀開朗,充滿活力。蘇軾六月渡瓊州海峽,北歸。六月在漢江邊時,他吟誦道:“我心如是,月滿大江。”
人們沒有忘記這位偉大的詩人。蘇軾北歸,經過潤州,到了常州。成千上萬的人擠在運河兩岸,他們隨船而行,爭相壹睹這位久違的大詩人的風采。然而,此時的蘇軾因為旅途勞頓,已經病入膏肓。鐘健郭靖元年(公元1101),蘇軾病逝於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蘇軾辭世,壹代英才隕落,享年六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