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彩票開獎 - 誰能詳細介紹壹下中國的醫保改革,以及中國醫保改革的最新進展和歷程?

誰能詳細介紹壹下中國的醫保改革,以及中國醫保改革的最新進展和歷程?

醫療保險主要由免費醫療、勞動保險和社會醫療保險三大保險體系組成。

1.免費醫療

免費醫療制度是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建立的,從65438到0952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職工以及大中專院校的學生享受免費醫療待遇。享受公費醫療待遇人員的門診和住院醫療費用,除按規定由個人負責的部分外,由公費醫療支付。免費醫療的資金來自政府預算。

2.勞保醫療

勞保醫療制度是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建立的,從1951開始全國實行。國企員工享受勞保醫療。享受勞保醫療待遇人員的門診和住院醫療費用,除按規定由個人負責的部分外,由勞保醫療基金支付。勞保醫療費用主要來源於企業的福利基金。

3.社會醫療保險

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是在改革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從1996到1997,分別實行住院醫療保險和門診急診醫療保險。截至1997年末,參加社會醫療保險的企事業單位已達21000個,參保職工489萬人,其中退休人員157萬人。

4.發展趨勢

醫療保險的發展趨勢是建立以職工社會醫療保險為主體,附加保險和醫療救助為補充,覆蓋所有城鎮職工的醫療保障體系。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保障主體(國家、社會、單位、個人)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的醫療保障新格局。

65438-0995,國家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首先在鎮江和九江試點。1998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1998]44號),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開展。

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即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根據財政、企業和個人的承受能力,建立保障職工基本醫療需求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

改革的原則是:基本醫療保險水平要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城鎮所有用人單位及其職工都要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實行屬地管理;基本醫療保險費由用人單位和職工雙方共同負擔;基本醫療保險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覆蓋範圍為:城鎮所有用人單位,包括企業(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等。)、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從業人員。

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了將更多的人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於2003年5月發布了《關於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醫療保險的指導意見》,並於今年5月發布了《關於推進混合所有制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職工參加醫療保險的意見》,將靈活就業人員、混合所有制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職工、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納入醫療保險範圍。

從1994,我國在江蘇省鎮江市、江西省九江市啟動醫療保障制度改革試點,到現在已經10多年;全國範圍的醫療保險改革已經啟動五年了。中國醫改取得重要進展,初步建立了新的醫療保障制度框架,建立了新的醫療保險制度模式。但不久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的研究報告《對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評價與建議》提出了“我國醫療改革基本不成功”的觀點,其中就包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這讓業內外人士不得不重新審視推行了這麽多年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

令人困惑的醫療保險制度改革

研究報告有道理。主流輿論壹直在告誡大家,這些都是“前進中的問題”,要靠“進壹步深化改革”來解決。但民眾的感受是,“改革”越深入,帶來的問題就越多。

於是,最近壹些業內外人士把目光投向了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醫療體制。有人感慨,當時中國那麽窮,有“三大醫療保障體系”,即事業單位公費醫療、企業勞保醫療、農村合作醫療。現在,改革開放已經27年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與計劃經濟時代相比,綜合國力無與倫比,但廣大工農群眾為什麽反而看不起病?最近有專家總結了計劃經濟時代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三條基本經驗”:壹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布局和服務目標合理;其次,衛生工作的幹預重點合理;三是形成了廣覆蓋的醫療費用保障機制。同時得出,計劃經濟時期醫療衛生事業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是政府發揮了主導作用。

也有專家對我國當前的醫療衛生體制進行了分析和評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醫療衛生體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壹些方面取得了進步,但暴露出來的問題更加嚴重。原因基於兩點: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基本趨勢是商業化和市場化;負面後果是醫療服務公平性下降,衛生投資宏觀效率低下。

當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計劃經濟時代的醫療保障“低水平”,“不值壹提”。無法期待以CT、核磁共振振動為標誌的現代醫療設備,比不上當今大醫院的奢侈如很多進口藥。但有壹點可以引起人們的警覺:底層人民關心的不是醫院是否豪華,設備是否先進,藥品是否進口,而是是否有起碼的健康保障。

2004年2月2日65438衛生部公布了第三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的主要結果。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醫療服務費用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人均收入的增長,醫療衛生支出已經成為繼家庭食品、教育支出之後的第三大消費。這項調查發現,中國有48.9%的居民因為經濟困難、就醫不便而不去看病,其中29.6%的居民經醫生診斷後住院。

有什麽問題?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原有醫療保險制度的固有缺陷日益暴露出來:壹是享受醫療保險的人群範圍窄。傳統的醫療保險制度只適用於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部分集體企業的工作人員。其他勞動者,特別是非公企業的勞動者,如私營企業職工、外企職工、個體戶及其職工,沒有基本醫療保險。二是醫療費用完全由國家和企業負擔,不斷增加的醫療費用增加了企業和國家的負擔。三是醫療保險費用管理缺乏科學有效的方法,造成醫療費用浪費嚴重。這是中國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三大動力”。

有專家評論說,中國醫療保險改革基本實現了體制轉軌和機制轉換。在體制上,完成了由原來的福利型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向社會醫療保險的轉變,實行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費用分擔、醫療服務競爭、費用控制、社會化管理等新的運行機制。在制度層面,初步形成了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多種形式的補充醫療保險為補充、社會救助為底線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基本框架。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時隔5年(距離兩江試點10年),試圖擺脫原有醫療保險制度弊端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甚至出現了更多的問題:

壹是社會醫療保險覆蓋面窄。這是改革要消除的弊端之壹,但從總量上看,目前醫保覆蓋面僅相當於城鎮就業人口的42%,是三大保險中參保率最低的。結構上,基本醫療保險覆蓋國有企業和部分事業單位職工,包括部分集體企業職工。大量其他類型的勞動者、非正規就業人員、城市弱勢群體(低收入或下崗、失業人員、失能孤寡老人、進城農民工、提前退休的“體制內”人員等。)而廣大農民並沒有被該制度覆蓋。

第二,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還沒有真正形成。壹是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第二,現有體系中各個層面的運作都沒有走上正軌,成效也不顯著。職工補充醫療保險、商業醫療保險、社會救助醫療、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社區醫療服務沒有得到有效實施。

第三,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與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不相適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醫院的基本經費來自財政或企業(單位)撥款,醫院的其他日常費用由醫療服務收費補償。所以醫院追求自身利益的動力不大。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政府對公立醫院的補償政策發生了變化,補償規模逐漸縮小。醫院以經營收入為主,追求經濟效益成為醫院的經營動力。為了醫院的生存和發展,政府允許醫院獲得壹定的藥品差價作為補償。這就是“以藥養醫”的由來,也是“看病貴”的重要原因之壹。此外,藥品生產流通領域藥品定價虛高也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利益。醫院“以藥養醫”的補償機制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的弊端,嚴重沖擊了基本醫保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基金不僅面臨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醫療技術提高等自然原因帶來的成本壓力,還承受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帶來的考驗。很多地區都不同程度出現了醫療統籌基金入不敷出的情況。

第四,政府對醫療資源投入不夠。改革以來,政府投入醫療衛生事業的資金比例逐年下降,而個人支出卻快速增長。國家醫療衛生資金不足是宏觀層面上醫保資金短缺的原因之壹。目前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的籌資比例壹般為:單位按職工工資收入總額的6%左右繳納,個人按本人工資收入的2%左右繳納(具體繳納比例各省不同)。由於沒有醫療基金的積累和沈澱,對於新制度實施時已經退休的“老人”來說,他們的醫保基金構成了壹筆“隱形債務”。這個債務要靠職工繳費來支付自己和退休老人的醫療費用,肯定會增加醫保基金的壓力。導致醫保基金短缺,每個職工都要承擔越來越多的醫保責任。醫療保險籌資的有限性和醫療需求的無限性是醫療保險運行中的壹對矛盾。在當今中國醫療衛生事業投入不足的背景下,這壹矛盾更加突出。

以後該怎麽走?

回顧歷史,中國的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事業曾有過輝煌時期。那些年全面實行國家(政府)主導的體制。從城市到農村,建立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醫療體系。尤其是當時中國的農村醫療保障模式,在解決農民實際問題上,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從歷史經驗來看,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在醫療保障制度改革中,借鑒我國傳統制度的合理成分,結合轉型時期的社會條件,創造壹種由政府主導、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因素的新型社會醫療保障制度,可能是未來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壹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第壹,總體思路

總體思路是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雖然由於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和生產力水平的制約,我國的醫療保障目前還不能成為全民統壹的制度,但建立適合不同群體的醫療保障制度仍然是可能的。

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國家強制實施的壹項社會保險制度,其目的是保障在職職工和退休職工的基本醫療需求。但是,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由於經營困難,負擔不起醫療保險,導致這些企業很難被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因此,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重要對策是確保制度外的所有職工都能進入制度範圍。

要加快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建設,使參保職工特別是困難職工在發生大額醫療費用時,通過補充醫療保險得到補償。補充醫療保險的形式很多,利用市場的商業保險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

近年來,出現了靈活就業群體,這壹群體今後還會擴大。政府應因勢利導,為靈活就業這壹新的就業形式建立專門的醫療報銷制度。靈活就業要采取靈活的管理方式,在參保、繳費方式、待遇支付、基金管理、服務等方面做出不同的安排。

醫療制度也很重要。應該給予弱勢群體中失業或無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如殘疾人)更多的就醫幫助,讓弱勢群體像其他社會成員壹樣享有健康權。

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指導方針。政府主導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保障農村居民健康的重要途徑,它從制度上保證了農民獲得公共衛生產品。為了順利推進這壹制度,應該在制度上考慮城鄉統籌的問題。積極探索新農合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合並歸口管理,實行統壹管理機制、統壹基金管理、統壹運行方式(允許籌資渠道和報銷比例存在差異),建立突破地域界限、打破城鄉居民身份、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障體系。

總之,我國的醫療保障體系應該是由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商業醫療保險、靈活就業人員特殊醫療保險、弱勢群體醫療救助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構成的具有中國國情和中國特色的醫療保障網。在這個醫療保障網絡中,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公平地享受基本醫療服務和保障。

第二,政策建議

(壹)加大政府在醫療服務領域的投入,為醫療保障體系的有效運行奠定基礎。

政府的資金投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對醫療服務提供者(醫院)的投入,二是對其他醫療保障制度的投入,如靈活就業群體醫療保險、弱勢群體醫療救助、農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等。

對於醫院來說,政府應該考慮提高財政補助比例,從補償機制上徹底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在醫療保障的投入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各級政府有責任對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以外的其他醫療保險制度進行投入。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方向是建立由政府和其他社會力量,如非政府組織、慈善機構、企業和個人共同編制的社會保障安全網。對於農民合作醫療制度,各級政府也應加大資金投入。《關於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明確了政府籌資標準,關鍵問題是要切實履行職責。

(二)“四項改革聯動”,營造良好的醫療保障制度環境

近年來,杭州市政府大力推進的醫療、醫保、醫藥、救助“四改聯動”,應視為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的四個組成部分。只有“四改聯動”,才能保證整個醫療體系能夠正常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保障人民健康。

首先,政府正確定位公立醫院或其他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通過補償機制改變醫院“以藥養醫”的經營模式。其次,政府應該下決心徹底解決藥品生產和流通領域的問題,扭轉藥品價格虛高的局面。第三,調整醫療保險的供給、需求和保障的利益。第四,為弱勢群體提供醫療救助。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努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基本醫療服務的需求”的醫療體制改革目標。

(三)加快醫療保障制度的立法步伐,為制度的實施提供法律保障。

醫保實行三方支付制度,規範需求方、供方和參保方的責任和行為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盡快對醫療保障進行立法。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籌資要用法律手段來保障,要加強企業和單位的基金征繳,確保基金足額到位。

建議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行專門立法。雖然國家已經把合作醫療制度寫進了農業法,衛生部、財政部、農業部也聯合發布了《關於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很大。因此,必須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立法工作,將政府舉辦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納入法制化軌道,使參加合作醫療成為公民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牢固樹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法制觀念,動員全社會力量支持和重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完善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