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歲 公元前551年,周靈王二十壹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歷八月廿七日,孔子生於魯國陬(zōu)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靈洞”,傳說為孔子誕生地)。因父母禱於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二歲 公元前550年,周靈王二十二年,魯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魯。
三歲 公元前549年,周靈王二十三年,魯襄公二十四年,孔子的父親叔梁紇(hé)去世,葬於防(今曲阜縣東二十五裏處之防山,今稱梁公林)。孔子的母親顏征在攜孔子移居魯國的首都曲阜闕裏定居,孤兒寡母,家境貧寒。
四歲 公元前548年,周靈王二十四年,魯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魯。
五歲 公元前547年,周靈王二十五年,魯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在魯。
六歲 公元前546年,周靈王二十六年,魯襄公二十七年。孔子在母親顏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史記·孔子世家》),演習禮儀。
七歲 公元前545年,周靈王二十七年,魯襄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魯。
周靈王死,其子貴立,是為周景王。
八歲 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魯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魯。
吳公子季劄赴魯觀周禮——魯系周公封地,可用
天子禮樂,所以保存周禮較完備。
九歲 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魯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魯。
這壹年鄭國子產執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田有封洫,廬井有伍。”(《左傳·襄公三十年》)鄭國大治。後來孔子對子產的政績評價很高。
十歲 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魯襄公三十壹年,孔子在魯。
魯襄公死,其子裯(chóu)繼位,是為魯昭公。鄭人遊於鄉校,議執政善否。然朋勸子產毀鄉校,子產不聽,曰:“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孔子後來評價子產這些話時說:“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均見《左傳·襄公三十壹年》)可見孔子對子產尊重民意評價很高。
十壹歲 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魯昭公元年,孔子在魯。
十二歲 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魯昭公二年,孔子在魯。
春,晉侯使韓宣子聘魯,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春秋》,說:“周禮盡在魯矣。吾乃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左傳·昭公二年》)此類文獻大概為魯國所專藏,這是孔子成長為中國封建社會的聖人的土壤。
十三歲 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魯昭公三年,孔子在魯。
齊國晏嬰使晉,與晉卿叔向談及齊政歸陳(田)氏,因齊君加重賦稅,濫取於民,而陳氏則采用施恩人民,收為己助的辦法,以弱公室。叔向認為晉國公室也到了末世,人們聽到國君的命令,“如逃寇仇”(《左傳·昭公三年》)。可見這時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已經很尖銳了。
十四歲 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魯昭公四年,孔子在魯。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說明孔子少年時代曾從事過各種勞動。
冬,鄭國子產制定丘賦制度。
十五歲 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魯昭公五年,孔子在魯。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論語·為政》)
這時孔子在童年艱苦學習的基礎上,更自覺地在學業和品德上不斷提高完善自己。
魯國改三軍為四軍,叔孫、孟孫各領壹軍,季孫
領二軍。當時軍、賦統壹,分軍即分賦,所以當時稱此舉為“四分公室”(《左傳·昭公五年》)。
十六歲 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魯昭公六年,孔子在魯。
三月,鄭國鑄刑書。“禮治”衰替,法治漸起。
十七歲 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魯昭公七年,孔母顏征在卒,此後不久,季氏宴請士壹級貴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十壹月,魯國的執政者季武子卒。
十八歲 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壹年,魯昭公八年。傳說孔子身長九尺六寸,被世人稱為“長人”。
十九歲 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魯昭公九年,孔子娶宋女亓(qī)官氏為妻。
二十歲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魯昭公十年,孔子生子,因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所以取名鯉,字伯魚。
這壹年孔子開始任委吏(管倉庫的小吏)。
二十壹歲 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魯昭公十壹年,孔子改做乘田吏(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吏)。孟子說:“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
‘牛羊茁壯長而已矣。’”(《孟子·萬章下》)
二十二歲 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魯昭公十二年,孔子在魯。
二十三歲 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魯昭公十三年,孔子在魯。
晉會諸侯於平丘,子產、子太叔相鄭伯以會。……
及盟,子產爭承(爭取使鄭國少貢),自日中以爭,至於昏,晉人許之。孔子認為“子產於是行也,足以為國基矣”(《左傳·昭公十三年》)。
二十四歲 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魯昭公十四年,孔子在魯。
春,季孫氏家臣南蒯(kuǎi)在費地叛,費人逐之,奔齊。
二十五歲 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魯昭公十五年,孔子在魯。
二十六歲 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魯昭公十六年,孔子在魯。
二十七歲 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魯昭公十七年,郯(tán)子朝魯,在宴會上,他回答叔孫昭子之問,談起其祖先少皞(hào)氏的官制。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二十八歲 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壹年,魯昭公十八年,孔子在魯。
宋、衛、陳、鄭皆有火災。鄭國裨竈認為,如不
祭天禳災,鄭國還要再次發生火災。子產不同意這種意見,認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傳·昭公十八年》)這種觀點對孔子重人道輕天道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二十九歲 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魯昭公十九年。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壹說此為魯昭公十七年事,今從《闕裏誌》)。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今子於琴已習,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數也。”
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誌也。”有間,曰:“已習其誌,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孔子有所繆(穆)然思焉,有所睪(怡)然高望而遠眺,曰:“丘殆得其為人矣。
近黮(dán)而黑,頎然長,曠(《史記》作眼)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為此?”師襄子避席葉拱(《史記》“葉拱”作“再拜”)而對曰:“君子聖人也,其傳曰《文王操》。”(《孔子家語·辨樂解》)
三十歲 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魯昭公二十年。
孔子自稱“三十而立”(《論語·為政》),即從此開始,他已奠定了治學、作人、為政等堅實的學問德業基礎。根據《史記》記載,這年前後,他開始創辦平民教育,收徒講學,在最早的弟子中,比較知名的有顏路(顏回的父親)、曾點(曾參的父親)、子路等人。
鄭國子產卒,仲尼聞之,為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左傳·昭公二十年》)他認為子產有君子之德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
齊景公與晏嬰來魯。景公問孔子,秦穆公何以能稱霸,孔子回答說他善於用人(《史記·孔子世家》)。
三十壹歲 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魯昭公二十壹年,孔子在魯。
三十二歲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魯昭公二十二年,孔子在魯。
四月,周景王卒,其子猛立,即周悼王。王子朝
聯絡舊官、百工與靈、景之族造反,殺悼王而自立。晉人攻之,立景王另壹子匄(gái),是為周敬王。
三十三歲 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魯昭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魯。
三十四歲 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魯昭公二十四年。
孟僖子將死,囑其二子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向孔子學禮。孟僖於卒,孟懿子與南宮敬叔拜孔子為師。不久,孔子得到魯昭公的支持,與南宮敬叔適周都洛陽,觀周朝文物制度,拜見了老聃與萇弘,學禮,學樂,收獲極大,說:“周監於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此時南宮敬叔僅十二歲,似不可能隨同孔子適周。適周之事,時間上可能後些。)
三十五歲 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魯昭公二十五年。
魯昭公帥師攻伐季孫氏,季孫、孟孫、叔孫三家聯合反抗昭公,昭公兵敗奔齊。孔子因魯亂帶弟子適齊,路經泰山,遇壹婦人哭訴親人被虎咬死仍不願離開此地時,不由發出“苛政猛於虎”的慨嘆(見《禮記·枟弓下》)。到齊國後為高昭子家臣,借以進見齊景公。
三十六歲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魯昭公二十六年。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能得而食諸!”(《論語·顏淵》)齊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但因晏嬰阻撓,沒有成功(見《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在齊,與齊太師語樂,聽到《韶》樂(相傳是舜時音樂)三月不知肉味,興奮地說:“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
這壹年魯昭公自齊居鄆(鄆原為魯地,此時齊為昭公攻取)。
三十七歲 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魯昭公二十七年,孔子在齊,齊大夫揚言欲害孔子,齊景公也對孔子說:
“吾老矣,弗能用也。”於是孔子自齊返魯(見《史記》·孔子世家)。據說返魯時迫於形勢險惡,倉促中把正在淘的米未及做飯即提起來壹面走路壹面濾幹。(《孟子·萬章下》:“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
吳公子季劄聘齊,其子死,葬於嬴、博(臨近魯境之齊地)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見《禮記·枟弓下》)。
吳公子光使專諸刺吳王僚而自立,是為吳王闔閭。
三十八歲 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魯昭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魯。
晉魏舒(魏獻子)執政,滅祁氏、羊舌氏,分祁氏之田為七縣,羊舌氏之田為三縣,選派賢能之士(包括其子在內)為縣宰。孔子十分贊賞,說魏子之舉“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魯昭公至晉,居乾侯(晉邑)。
三十九歲 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魯昭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魯。
冬季,晉鑄刑鼎,趙鞅、荀寅把範宣子制定的刑書鑄在鐵鼎上。孔子認為,這樣做就會“貴賤無序”,破壞等級制度,不由得發出了“晉其亡乎!失其度矣”的感嘆(《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四十歲 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魯昭公三十年,孔子在魯。
孔子自稱“四十而不惑”(《論語·為政》),所謂“不惑”蓋指“而立”時確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已堅定不移。
四十壹歲 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魯昭公三十壹年,孔子在魯。
四十二歲 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魯昭公三十二年,孔子在魯。
冬,魯昭公卒於乾侯。季孫意如立昭公弟公子宋,是為魯定公。
四十三歲 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壹年,魯定公元年,孔子在魯。
夏,昭公靈柩自乾侯歸葬魯,定公即位。
四十四歲 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魯定公二年,孔子在魯。
四十五歲 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魯定公三年,孔子在魯。
邾莊公卒,邾隱公即位,將冠,使人問冠禮於孔子。
四十六歲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魯定公四年,孔子在魯。
孔子率孔鯉與部分弟子觀魯桓公廟宥坐之欹器,對孔鯉與弟子們說:“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惡有滿而不覆者哉!”他認為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聰明聖智,守之以愚;功破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荀子·宥坐》)
四十七歲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孔子在魯。
六月,魯國季孫意如(季平子)卒,其家臣陽虎
囚其子季孫斯(季桓子),而專魯政。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於是饋孔子豚,欲待孔子拜謝時見孔子。孔子不想見,打聽得陽虎不在時前往拜謝,但不巧在路上二人相遇了。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口頭答應,但終不仕(見《論語·陽貨》)。退而修《詩》、《書》、《禮》、《樂》,以教弟子。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四十八歲 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魯定公六年,孔子在魯。
四十九歲 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魯定公七年,孔子在魯。
二月,齊將鄆、陽關二地歸還魯國,陽虎據為己有。
五十歲 公元前502年,周敬王十八年,魯定公八年,孔子在魯。
孔子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所謂“知天命”指的是掌握了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
冬,陽虎欲去三桓,謀殺季氏未遂,隨入讙(今山東省寧陽縣西北)、陽關(今山東泰安市東南)以叛。
公山不狃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因子路反對而未成行(見《論語·陽貨》)。
五十壹歲 公元前501年,周敬王十九年,魯定公九年,孔子在魯。
六月,魯伐陽虎,攻打陽關。陽虎突圍奔齊,旋逃亡宋國,最後逃至晉國,投趙簡子。孔子說:“趙氏其世有亂乎!”(《左傳·定公九年》)
孔子任中都(今山東省汶上縣西)宰,卓有政績,治理壹年,四方則之。
五十二歲 公元前500年,周敬王二十年,魯定公十年,孔子在魯。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由小司空升大司寇,攝相事。
夏、齊與魯媾和,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今山東省萊蕪市南)。孔子以大司寇身份為定公相禮,孔子認為“雖有文事,必有武備”,事先做了必要的武事準備。齊欲劫持定公,孔子以禮斥之。齊君敬畏,遂定盟約,並將侵占的鄆、讙、龜陰等地歸還魯國以謝過(見《谷梁傳·定公十年》)。
五十三歲 公元前499年,周敬王二十壹年,魯定公十壹年,孔子在魯。
孔子為魯大司寇,魯國大治。據《品氏春秋·樂成》記載,開始尚疑其才,既而政化盛行,國人誦之(見《孔叢子·陳士義》)。
五十四歲 公元前498年,周敬王二十二年,魯定公十二年,孔子在魯。
孔子為魯國大司寇,子路為季氏宰,孔子為了削弱私家以強公室,向魯定公建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今三家(三桓)過制,請皆損之。”(《孔子家語·相魯》)遂將墮三都。當時,正值叔孫、季孫之家臣侯犯和南蒯各據其都叛,叔、季二氏也支持這壹主張,於是先拆毀了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省東平縣南)和季氏的費邑(今山東省費縣)。墮費時,費宰公山不狃乘魯都(曲阜)空虛,率費人攻曲阜,幸賴孔子命申句須、樂頎二大夫率部反擊,敗公山不狃於姑蔑(今山東省駟水縣東)。公山不狃逃奔齊國。遂墮費。
可是再去墮孟氏的成邑(今山東省寧陽縣東北)時,卻受到孟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而失敗。墮三都至此半途而廢(《史記·孔子世家》)。
五十五歲 公元前497年,周敬王二十三年,魯定公十三年。
魯國得治,齊國畏懼。齊欲敗魯政,於是便選美女八十人,衣以文衣,並文馬二十四駟饋魯君。季桓子受之。魯君臣荒於女色,怠於政事,多日不聽朝政,也不按禮制送膰肉(當時郊祭用的供肉)給孔子,孔子失望,於是去魯適衛,開始了十四年訪問諸侯列國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