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彩票開獎 - 如何引爆用戶增長,做UG分享?

如何引爆用戶增長,做UG分享?

(轉自網絡)

用戶增長(User Growth,簡稱UG)的概念來自美國。從趨勢來看,如何引爆用戶增長,有哪些實用技能,肯定是未來各大互聯網公司的標配。特別是國內知名企業360、百度、去哪兒等都在深入研究的領域。但是目前真正做過UG的人和公司比較少,所以大部分書和文章還是國外產品的案例。業內人士都知道,國外和國內的互聯網行業是兩回事。看國外的成功案例,除了讓妳耳目壹新之外,沒有任何用處。在未來,在UG領域關註和研究這樣的人才將會非常流行。本文是基於UG高手們多年的實戰總結和個人對UG的理解,可能不夠全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01

-

用戶增長的意義

身邊很多人都說這只是壹個很酷的概念,沒有什麽實際意義。我們所做的壹切都是為了增長。是的,在過去的20年裏,國內互聯網壹直在關註成長。從最初的UV和PV到後來的DAU和GMV,產品的每壹次叠代和運營的每壹項活動都是為了提高這些數字。這不是成長嗎?

當然不是,下面詳細介紹。

第壹點:用戶增長是壹種方法論。

有些老板認為UG是關鍵。拿到之後,他們就可以打開產品增長的大門,快速看到數據的變化。這肯定是不對的。用戶增長是壹個方法論,就像做產品和運營壹樣,不是特效藥,不會壹針見血。如果只是碎片化的單兵作戰,那就不是用戶增長。簡單來說就是下圖中的AARRR型號。無論什麽產品,都是在這條主線的基礎上進行細分的嘗試。只有經過反復優化和AB測試,才能找到更好的方案。

1.jpg

從上圖可以看出,UG不僅是壹種新奇,更是壹種留存,甚至是收入的增加。對於UG來說,閉環思維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品質,這就需要壹個更加理性和數字化的方法,關註用戶的整個生命周期,直到商業化。假設妳做壹個app,需要花錢推出推廣活動,吸引壹個新客戶需要20塊錢。但平均每個用戶能給妳帶來30元的收入,ROI是正的。這樣妳就可以隨意花錢,推廣成本是無限的,唯壹能限制妳的就是妳能獲得的用戶數量。因為花的錢越多,賺回來的錢就越多。這就是閉環思維。

舉個極端的例子,有壹個兩性交友的app。app的名字和圖標壹改,同樣的東西就做了幾十份,名字都是類似“XXX同城”。他們的投資是沒有上限的,因為他們花出去的錢都能賺回來,這種閉環模式正在起作用。

以上是我對UG的理解,總結如下:

-用戶生命周期是主線

-面向數據

-用戶或收入增長是目標。

整合產品、運營和技術作為實施手段。

換個說法:不管用什麽方法,只要能帶動增長,就是對的。

對應UG,是目前大部分互聯網公司的做法。雖然產品、運營、技術、市場等部門的KPI都是用戶,但是仔細想想,各個部門的工作內容大部分都不會直接帶動增長,彼此是割裂的,這就導致了第二點。

第二點:用戶增長是壹種團隊合作的方式。

目前大部分互聯網公司的分工都是以產品或業務線為單位,對應的是產品、運營、研發、設計等角色。,而且通常,這也是團隊劃分的方式,即PM是壹個團隊,運營和研發也是壹樣的。

這是壹個很奇怪的現象。PM團隊內部很少合作,但遠不如PM和R&D之間的合作..大多數時候,項目經理與R&D、設計和交互壹起工作,那麽為什麽不讓壹群項目經理組成壹個團隊,而不是那些經常合作的人呢?

可能有歷史原因,或者“壹堆PM”的團隊可以找壹個更資深的PM來管理他們。無論如何,現在這種模式已經變得不合理了。更嚴重的是,由於這種分工模式,公司內部出現了“筒倉現象”。就像青蛙呆在各自的井邊,只是仰頭等著老板說話,但是信息共享和配合很差,整個公司四分五裂。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許多公司打破了傳統的分工,成立了許多“組織良好”的小規模項目團隊。這可以通過優化合作來解決效率問題,但還是不夠。需要UG團隊把公司各個部門串聯起來,打破“筒倉現象”,真正以成長為目標去做壹些事情。例如,這裏仍然是空的。某電商產品想提高新用戶的購買轉化率。有沒有必要這裏優化或者那裏優化,有沒有必要做壹個有力的推廣?其實沒有壹個是對的,就是沒有找到問題的源頭,或者說思路是碎片化的。

按照UG的思路,要做好新用戶的購買轉化,首先要分析新用戶的來源。列舉幾個獲取用戶的渠道,比如:

廣電通

myapp

OV商店

百度SEM

這四個渠道覆蓋了80%的新增用戶,每個渠道的投放特點和目標用戶群都不壹樣,所以要對這四個渠道逐壹分析,拆解成以下幾個問題:

精細化投放策略→獲取用戶畫像→制定針對性的產品或運營措施→形成成熟的解決方案。

-分析渠道數據和投放策略,看能不能更精準。保證渠道獲得優質精準的用戶,後續的留存和轉化才有意義。

——獲取每個渠道的用戶畫像和行為特征,很可能是壹個“無論在哪裏”。渠道生雖然需要,但是沒有太多動力去推動。

-對於獲得的畫像,通過不同渠道做相應的轉化實驗,這是最核心的實施項,具體策略不限於產品或運營端。轉化新客戶的問題壹定不能壹概而論。

——形成成熟的方案,然後維持正常運轉。UG不會繼續跟進這個項目,壹旦成型就交給相應的同事。

以上是UG做這件事的大致思路。可想而知,這件事如果交給PM,壹定是在不斷梳理產品轉型漏鬥,重點壹定只是產品端優化;到運營上,估計會繼續做精細化的推廣活動,用運營工具去推廣,產品就少想了。

哪種方法更合理更徹底?現在很清楚了。這是壹個具體的案例,但是UG和傳統事業部的區別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02

-

如何增加用戶?

具體方法要按照上圖,也就是用戶生命周期AARRR模型,再發壹次。

這五個步驟中,重點是前三個步驟:獲取、激活、留存。

第四步,“變現”,屬於商業產品的關註,平時我很少涉及,這裏先繞過。“推薦”的第五步是壹個步驟的延伸,主要依靠產品做得好,加上壹些激勵和刺激就可以實現。

下面就來壹壹說說具體做法。由於篇幅的限制,我們只能略談壹下。

第壹步:獲得用戶(收購)

就是為了拉新,說起來簡單,只要是吸引新用戶的方式。但是需要註意這些指標:新增用戶、次日留存、每用戶成本、獲取用戶ROI。

這些數字其實是告訴妳,要看客戶數量,看用戶質量,看花的錢值不值。

具體方法可分為三類:

1.渠道交付

對於有推廣預算的公司來說,這是最重要的獲客方式。這裏也有很多門道。我不專業,只從成長的角度來談。

渠道拓展和業務關系維護,這兩點暫且不提,單說投放策略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深挖。

①優化物料投放,提高信息流、廠商、門店推廣資源的CTR。這是壹個不斷嘗試、溝通、看結果的過程,有很多瑣碎的工作,尤其是溝通環節。

理想狀態是用算法策略代替人工。算法可以在千面生成和發布素材,可以快速更換素材,從而提高廣告曝光率和CTR。這是另壹個比較大的分支,我兩句話就接過來了。

②細化投放策略,提高ROI。也就是說讓投資更合理,想“把錢花在刀刃上”。

比如妳每天要給10盆花澆水,但是每天只有1盆水。可以把這10盆花均勻分布,每盆澆壹點水;

也可以先看看這10盆花,哪些需要澆水,哪些不需要。妳只需要把這1盆水給需要澆水的花,說不定還能節約用水,這樣妳以後就可以養15盆花了,但是所需的水是不變的。

這就是精細化投放策略的道理。不是壹般的投入,而是先分析用戶,制定投放策略,只把錢花在合理的地方。

比如廣告信息流的時候,可以選擇獲取新用戶或者喚起老用戶。對於新用戶,可以選擇性別、年齡、地域興趣等基本信息,嘗試圈定適合自己產品的目標人群,實現精細化投放;對於老用戶,可以選擇向非活躍用戶投放,比如過去30天沒有訪問過的用戶,避免向本來每天都會訪問的用戶投放。

再舉個例子,更極端的情況,產品聯系不到的用戶,或者已經流失的用戶,可以通過投遞聯系到並召回。這個目的性更強,雖然數量級可能不大,但是策略合理。

③最大化利用資源,最大化利用預裝、廠商、第三方店鋪推廣資源。

這是基於渠道商業,需要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和資源,做好外部資源與內部團隊的對接,獲取更多成長的方法。

例如,預裝產品必須有閑置庫存。利用廠商的促銷資源來激活存量,是獲取新用戶的壹種快速高效的方式。

再比如,對於安卓廠商來說,有很多資源和玩法可以探索,有的是官方的,有的是民間的。即使OV華米的空間很小,也可以研究壹些相對小的品牌,說不定還有壹片藍海。

2.任務系統

拼多多的月GMV據說達到了400億,而京東。COM的電商用了6年時間達到6543.8+00億,日訂單量已經超過JD.COM。

有趣的頭條(下圖)用了壹年半的時間,DAU已經突破1000萬。

2.jpg

趣味標題的任務系統

這是目前備受關註的兩款產品。它們的具體形式和定位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利潤”為誘餌,讓用戶做裂變。

通過任務系統,可以讓用戶“學徒”,獲取新用戶;還可以設置任務,促進留存、評論、分享等行為,用戶完成後可以獲得現金或金幣的獎勵。產品通過用戶行為獲得廣告收入,覆蓋獎勵用戶的成本,形成閉環。

金幣也可以直接兌換成現金,具體匯率浮動,可以保證ROI的穩定性。

這是獲取新用戶的壹種代表形式,不是讓大家搞“學徒”,而是借鑒這種裂變的任務系統。

3.活動

對活動的定義有太多不同的解釋。比如JD.COM美團的推廣是壹個活動,新世界的扔書是壹個活動,網易的傳播是壹個活動,今日頭條的百萬英雄也是壹個活動。

但我這裏說的活動都是以創新或推廣為目的,品牌曝光等收益不包括在內。所以上面說的活動中,典型的UG方向的活動就是今日頭條的百萬英雄。

視頻答題的形式,如果當時不叫停,估計很快就會成為標配。這類活動因為參與門檻低、現金獎勵誘人、復活卡的傳播機制,給產品帶來了不錯的新用戶。

什麽樣的活動能帶來用戶增長?下壹個“百萬英雄”是什麽?現在不知道,但是有辦法可以探索。

建立專註成長的活動項目團隊,包括活動策劃、產品、互動、願景、前端和後端研發,設定共同的目標,讓大家坐在壹起快速嘗試。甚至可以復制國外驗證過的表格,就像視頻答題壹樣。

4.把握紅利

這有點虛,但確實是壹個方向。UG需要時刻關註國內外最新動態,快速抓住新技術或新玩法的紅利,以超強執行力落地,為產品獲取新用戶。

僅舉壹個例子,支付寶發消息領紅包(下圖)是推廣DAU的好方法。成本可控,即短信成本+紅包成本;操作簡單,復制短信然後打開客戶端。這個操作之前有過教育,很多用戶都知道。

3.jpg

這種新穎的玩法層出不窮,從短信到視頻答題模式。UG同學壹定要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快速執行的能力,才能抓住紅利。

步驟2:激活用戶。

“激活”這個詞很容易產生歧義。其實現階段我們要做的是留住新用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最重要的環節。

因為當妳有壹天獲得1,000個新用戶的時候,妳只能留下1,000人,第二次留下就是10%。那麽損失9000人的成本就浪費了,實際上新增用戶只有1,000,而不是1,000。如果能把新用戶留存提高到20%,每天能帶來1,000的增量活躍用戶,壹個月就是3萬。

新用戶留存是獲取新用戶和活躍老用戶的中間環節。這壹步做不好,流量會被切斷,新用戶會流失,整個市場也不會增長。

舉個例子,妳的小餐館剛開張,總的思路是服務好第壹批客人,讓他們再來光顧,多帶幾個朋友。做app也是壹樣的。第壹批新客人要服務好,漸漸的老顧客會越來越多。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方法:

1.用戶訪問路徑的優化

把用戶從不同來源訪問產品的路徑梳理出來,壹步步列出來,看看哪些環節可以優化。保證新用戶使用產品流暢愉快,留下好印象,才會有後續留存。

以摩拜單車新用戶使用的路徑為例。下圖是優化前後的情況。可見不僅省了步驟,還優化了體驗(掃碼速度)。

4.jpg

5.jpg

需要註意的是,用戶體驗的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比如頁面加載速度,廣告帶來的負面體驗。不同機型(尤其是低端機)和不同網絡環境(非WIFI)的用戶可能會出現加載緩慢或出錯的情況,這是坐在辦公室的PM們難以想象的,所以需要多測試多調查,多分析數據漏鬥。

2.興趣刺激

讓我們以壹個小餐館為例。第壹次去的時候送100減20的優惠券,但是只能下次用,有效期還是1個月以內。這是通過興趣刺激的方式來實現新用戶留存。

如何定義這個“留存”,其實不僅僅是狹義的“次日留存”,而是壹個可以幫助用戶留存的“指標”。

比如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新用戶中有行為的用戶留存會遠大於沒有行為的用戶。所以,做好新用戶的留存,就是提高這些新用戶的行為用戶比例,這是達到目的的拆解路徑。有點繞了。要使用案例:

社交產品:留下個人資料的用戶留存,高於不留下的用戶;

互金產品:買過理財產品的用戶留存,高於沒買過的用戶;

電商產品:收到優惠券的用戶留存高於沒有收到優惠券的用戶;

資訊產品:評論的用戶高於不評論的用戶;

這些案子是怎麽做的?興趣刺激是其中壹種方式。

前幾年補貼大戰時,美團通過發放優惠券刺激新用戶下單。現階段沒有辦法獲得足夠多的用戶畫像,所以不知道新用戶的喜好,只能在用戶瀏覽的類目裏發優惠券。

還有壹些產品,連續7天給新用戶發紅包,每天都可以領取。這是最直接的誘因,驅使用戶前幾天就留下來了。不過這種活動的成本應該是可控的。單次留存或者7天留存的成本過高是不合理的,但是降低成本會導致用戶對紅包沒有意識。

3.資源傾斜

想象壹下妳發朋友圈的時候在想什麽?妳是期待朋友評論還是喜歡妳?如果有,甚至很多,妳會獲得快感和滿足感;如果沒有,那就太令人失望了。

這種體驗,用戶在使用妳的產品時也會有。

假設妳在知乎、貼吧等社區產品中以新用戶的身份發布了壹段內容。如果妳能在重要的位置展示出來,或者很快得到幾個回復或者喜歡,妳會很開心,留下來的可能性很大。

這也是為什麽做社群運營的小夥伴,看到新人發布內容,會不斷的刷帖子,立刻回復,就是為了讓對方感受到那種“快感”,以為這裏有很多用戶在討論,很熱鬧。

據傳冷啟動時只有少數司機在用滴滴,所以程維讓幾個員工打車繞城壹圈,會讓這些用滴滴的司機覺得這樣靠譜,能招攬客人。這種行為的效果其實就是新用戶的留存。

讓我們回到小餐館的案例。老板發現這桌是第壹次給客人,可能會去搭訕,親近壹下,送個水果拼盤什麽的。老板的行為也是為了留住新用戶。

上述案例中,社區運營響應新崗位,滴滴支付打車,餐廳老板交友,都是有針對性的為新用戶投入資源。所以,向新用戶傾斜資源也是壹種增強留存的方式。

第三步:用戶留存。

在獲取用戶並做好針對性的留存工作後,剩余用戶將進入“老用戶”的池中,不再受前兩項措施的影響。接下來,我們會留住這些“老用戶”。

其實如果產品本身對產品有價值,是壹個可以運行的閉環,那麽就可以把老用戶留住。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那麽理想,所以還是要做壹些事情。

1.激勵系統

這是壹個很大的話題,不適合在這裏展開。只是原則性的觀點。

我們不應該把激勵制度等同於具體的方案,如積分、等級、簽到、獎牌等。我們要把用戶需求和產品賣點結合起來,再去思考解決方案。具體解決方案不限於以上。

可以看出,很多做“簽到”的產品,只是把這個功能當做壹個提高留存的工具,並沒有設計壹個完整的閉環,所以用戶沒有理由簽到,做了這個操作之後也沒有及時有效的反饋。

同理,大部分產品的點都是修飾的,而比較成功的產品,比如微信微信官方賬號、知乎、豆瓣,都沒有這些。

比如下圖,微博的排名價值不大,keep的排名特權相對來說微不足道。獎牌想純精神,但感覺不到位。

6.jpg

微博和keep的用戶系統

看下圖,滴滴的任務和會員提供優惠價和優先訂單,對用戶來說是有價值的。如果不知道數據,猜測會比微博好,保留在上圖。

另壹張截圖是遊戲《皇家沖突》的任務界面。用戶可能通過任務獲得只能用錢買甚至不能用錢買的卡,這對用戶來說也是有價值的。而且多任務的設置可以保證用戶壹天多次訪問,發起多次操作。

7.jpg

滴滴和皇家沖突的使命

8.jpg

滴滴的用戶權限系統

上面提到的趣頭條的任務,也是對老用戶的壹種激勵制度。通過利誘刺激老用戶的持續訪問。

在用戶體系建設中,壹定要圍繞用戶需求,制定解決方案。不要被現有的模式束縛,否則會做出類似微博的檔次。壹定要想辦法做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讓用戶和產品都受益。

2.用戶訪問

老用戶對產品的品牌有認知和忠誠度,但還是需要及時“提醒”才能把用戶勾回到產品上,這就是用戶觸達。

常見的形式大概有四種:推送、系統消息、短信、郵件。前兩個還能用,後兩個在大多數場景下效果都很差。

推有以下幾點:

內容。可選發布內容數量多,分類多,時效性強,無論全量還是個性化推送都能保證效果;

渠道。保證推送可以到達更多的設備,盡量讓更多的用戶打開手機的推送開關。

策略。針對哪部分用戶發,什麽時候發,每天發多少條,推送文案是否加圖,聲音是否可以調節等等。,都是推送策略應該做的事情。

另外,push要做好管理,保證發布的內容和分類穩定合理。建立每日報告監控數據效果,及時回顧每壹項的效果,以便盡早調整策略。

在四種觸達用戶的方式中,推送是最有效的,也是最難的。這裏簡單說幾點,其他三點就不贅述了。

3.活動

線上活動的主要好處是老用戶推廣活動,增加活動頻率。比如他們在活動前三天來壹次,然後活動後每天都來。相反,靠活動拉新點子是很難的。從成本的角度來說,還是讓渠道放進去比較好。

今日頭條春節期間的“收集生肖”活動(下)既有激發新意的作用,也有推廣活動的作用,這裏只說推廣活動。

9.jpg

今日頭條設定生肖活動

想要收藏12生肖,需要每天啟動app,通過這樣的活動鼓勵老用戶留存。當然這是壹個多維度的收入活動,可以拉新東西,可以社交,可以綁卡,但是成本可控。從第三方數據來看,對今日頭條的整體DAU也有拉動作用,這是壹個好活動的效果。

03

-

用戶增長中遇到的問題

說完了UG的意義和實踐,最後說說共性問題,畢竟理論和現實差距很大,這個概念還沒有被廣泛理解,所以缺乏快速生長的土壤。

問題1:數據基礎薄弱。

國內互聯網公司的大部分員工都會覺得自己的產品數據基礎薄弱,這太正常了。

首先,抱怨者大多是“使用數據”的人,而不是“制造數據”的人。從自身需求來看,總覺得數據不盡如人意。

其次,小公司沒有時間,沒有成本,不需要關註數據,很多大公司也不是數據或者技術導向的。這就是行業現狀。

但問題是數據對UG來說很重要。不是靠數據做決策,而是需要數據來驗證主觀臆測,這樣才能快速做大量的AB測試,才能得出最終的方案。在這方面做得好的公司,每天在線運行幾百個AB測試,有成熟的技術平臺,完全不依賴客戶端分發版本。

就算數據很弱也沒關系。只要判斷是必要的,就可以壹點壹點的建立起來,哪怕需要更多的時間。雖然這種基礎設施建設不是快速有效的,但如果我們堅持推進,從長遠來看會帶來很大的好處。

問題2:內部合作的效率。

我的感覺是,做UG最難的不是業務技能。只要主線清晰,團隊強大,不斷推進優化,壹定能看到效果。

難點在於整個公司對UG的理解不壹,導致落地困難。關鍵是內部合作效率低,溝通不暢。

因為產品、運營、研發、渠道、市場等。,分屬不同的部門,由不同的老板管理,甚至KPI都不壹樣。UG只是需要整合這些角色來做事,必然會產生協作問題,與現有業務產生沖突。

比如從UG的角度來說,需要優化壹個產品模塊,但是這個需求和基礎產品的需求是沖突的,最終落地的也不是UG的同學,所以這個需求必須有足夠的理由被認可,才能排出。

有時候,可能不是“需求”的問題,而是“蛋糕”的問題。UG團隊會觸動原團隊的利益,合作不會順利。

解決這個問題很難,也很簡單,必須得到公司和老板的認可和推動。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問題三:人才匱乏

壹個公司要做UG,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有經驗的人。但目前業內真正做到這壹點的人並不多,也有壹些方法論沈澱下來。與需求缺口相比,缺口更大。

對於人才來說,這是壹個很好的機會。之前做過產品和數據分析的同學轉UG更有優勢。至少他們需要邏輯思維和數據分析能力,以及很強的溝通和推廣能力。

對於公司來說,直接找合適的有經驗的人比較理想。如果找不到,也可以從內部挖,至少高管團隊更容易打造。難的是需要有壹個懂UG的領導。這是壹個大項目,需要有人掌舵,協調推進。

以上是我對UG的理解。問題大到很多分支問題只能解決。限於眼界,可能不是UG的全貌,但至少是從實戰中提煉出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