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九州”終於物化為9個大規模的行政區劃。因為在現有的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只在戰國時期出現過,春秋時期沒有,所以它的時間可能在戰國早期。
《李周夏官誌·方誌》說:東南有揚州,南有荊州,南有豫州,東有青州,東有兗州,西有永州,東北有幽州,北有冀州河內和並州。(易誌和都壹樣。考慮到《李周》是系統的,它很可能是抄自《易》。)
《魯春秋·壹觀之始·壹始》雲:“九州是什麽?在這條河和漢朝之間是禹州和周野。兩河之間是冀州和金葉。河與濟之間是兗州和葉巍。東為青州,齊也。見為徐州,魯也。揚州在東南,越南也在。南方是荊州和楚國。西為永州,秦也。北為幽州,燕也。”
上共:冀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荊州、衡陽、禹州、華陽、黑水、涼州。
《爾雅·迪什》雲:“冀州為兩江之名,禹州為河南之名,洛州為河西之名,荊州為漢南之名,揚州為江南之名,兗州為冀東之名,幽州為燕國之名,潁州為齊國之名。”九州的題目是愚公計燕徐青楊靖宇梁勇雅士徐繼燕楊靖宇尤勇營周立芳姬燕青楊靖宇雍有陸蘭姬燕青徐楊靖宇雍有淮南子地形訓:《九州是什麽?東南深州稱農土,正南為沃土,西南榮州為淵土,西兗州為合土,中冀州為中土,西北泰州為沃土,正北為漳州為土,東北薄州為潛土,正東為揚州為施土。”
《後漢書·張衡傳》引《河圖》曰:“天有九八紀,九州八柱。在中國東南部叫晨土,在南方,周昂叫深土,在西南,戎州叫深土,在西部,叫開土,在冀州中部,叫白土,在西北,叫沃土,在北方,宣州叫土,在東北,叫潛土,在東方,揚州叫土。”
初學之書,卷八,府署,總敘,府縣,《河圖圍地》第壹引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昆侖之市,下洞含權;赤縣的狀態是中立的原則。東南稱中國,南稱潁州,西南稱榮州,西稱石州,中稱冀州,西北稱株洲,北稱宣州,北稱周公,東北稱冀州,東稱周憲,東稱揚州。”
以上材料雖然聯系緊密,但差異明顯,尤其是前四篇和後三篇。比如所有的文章都有兗州、兗州、兗州三個字。《初學之書》錯寫成州集),但前四篇位於經與河之間,後三篇位於“正西”;冀州、揚州也是如此(錯發揚州、揚州、陽谷左陽)。因此,上述材料基本上應分為兩派:前四派為壹派,可暫稱為“李周”派;後三者為壹派,可暫稱為“河圖”派。
雖然李周各派之間有所差異,但九州所覆蓋的區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統治範圍,各州的分布也與漢晉大致相同,所以很容易理解,也沒有太多疑惑。質疑最多的學校是河圖。“河圖”學派稱之為“西壹州”,山東西部(或河與河之間)的州。自古如此,今天依然如此。“九州”的範圍不是僅限於山東嗎?而河圖派有八州,分布在東南西北確定的八個方向,中間是冀州。
也有人寫文章,論證夏氏和從黃帝開始的夏氏都可能發源於山東,在夏朝中後期西遷河南。如果這種觀點能夠成立,“河圖”派的種種疑惑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如果說禹治水等活動的範圍是在除膠東之外的山東,那麽根據浩如煙海的禹蹤跡所畫的九州(虛指)自然只能局限於山東。後來(戰國初期)九州具體化了。如果知道真相(很多人不知道真相,比如公元左等),學者還是會把它限定在山東,在山東尋找地名確定為州名。這是最合理的解釋。
益州就是現在的兗州。在這座城市以西30英裏的地方,有壹座山,名叫沂山,也被稱為沂山和燕山,可能是因為附近的巖國,是神話中中國和日本的入境之地。在它上面,有壹個叫箕子的神,山海經,野西經上說,“西海珠上有壹個神,...名叫箕子。”西海是古小野澤,山之西。益州之名由此而來;臺州(或偽含州、州屬株洲),列子黃帝曰:“華胥氏之國,在兗州之西,臺州之北。”這塊土地很難測試。或源於《山東通誌·古臺縣》卷三十三《屬地誌·古跡1·濟南府·黎城縣:“太縣古城,在縣城東八十裏,春秋時在齊壹,位於韓誌縣,屬濟南郡。高帝六年,封豐東郡太守戴業為太侯。”它在濟南城東北30裏處,但臺灣、臺灣這兩個字古老而陌生。宣州《莊子·再議》曰:“堯...在尤都共事。”《尚書·堯典》曰:“幽州流工。”神秘和隱逸是壹樣的,或者說就是那種隱逸的狀態,很難考。或濟州,太乙山系(今黃河航道)北部,故名濟州,亦可達。亳州(壹個鹽州),在山東省的東北部,古代有壹個博古家族。《史記·周本紀》中說“移其(選)君於博古”,位於博興縣東北15,之名由此而來。
誕生於中日神話中的揚州,在山東省東部有壹個古老的陽國。《讀史記紀要》卷壹記載歷代城市情況有雲:“沂水縣南有古陽國。或者說,楊過原在宜都縣東南,他是被迫遷到這裏的。”齊之動見《春秋·龔敏二年》。宜都今有河名水漾,萊州古有陽山丘山(《大清統壹》卷壹三八萊州賦雲:“陽丘山在葉縣東南三十裏,又名馬鞍山。”(現在被稱為大澤山),他們都可能與楊過有關。揚州之名由此而來;神州,《河圖·環地球》雲:“昆侖東南五千裏,謂之神州,內有五嶽,帝王居之。”現實很難考證,但姓園的說“邪靈有神族”,不知是否有關聯;周昂(或亞州)難考;榮州,山東省西南部,古有徐榮。《左傳·隱居二年》中寫道:“行會危亡。”那就是。容州之名由此而來。
冀州居中。文獻中有很多話,如《李俶騷歌》中說:“冀州有余,天下不足。”《淮南明訓》高說:“冀,在九州,在今四海之內。”但是都沒有指出具體的地方。
現在已知的最早與冀州結下不解之緣的人恐怕就是黃帝和蚩尤了。山海經黃達北經:“蚩尤為兵攻黃帝,黃帝令應龍攻冀州之野,...於是殺了蚩尤。”《逸周書·嘗麥解》:“蚩尤追(赤)帝,爭涿鹿,九角明。赤帝嚇壞了,卻說自己在黃帝,挾持蚩尤,殺於仲基。”其他與黃帝戰蚩尤有關的材料有:《初學之書》(卷九)引《歸藏始祭》:“蚩尤.....出自羊水,八臂八趾稀,攀九瑙伐空桑,黃帝殺於青秋。”《鹽鐵論·結和》:“黃帝戰涿鹿,殺蚩尤二人,稱帝。”
赤帝,又名炎帝,在今天的曲阜附近。空桑是窮桑。《左傳·召公二十九年》中說:“少洛家有四叔...世人不會疏忽職守,所以會幫助可憐的桑葚。”杜預註:“窮桑,少廉之名也。.....窮桑地在魯北。”窮桑大概是寧陽縣和曲阜、泗水兩縣交界處的壹個小山脈。黃帝居所為軒轅山,《山海經·海外西經》雲:“軒轅國在(此)【其北】,山窮時,其不活之人八百歲。【壹日】女兒國北。蛇長得像蛇,尾巴在頭上。其北窮山,不敢西射,怕軒轅山。【壹日】在軒轅國北。”如果說“不敢向西射”,那麽軒轅丘應該在窮山西,說“壹次”的都不靠譜。窮山窮桑,地在“魯北”,可見軒轅山在曲阜西北。《魯春秋·申大大》雲:“封黃帝後,必鑄之。”鑄造後歸社丘縣管轄,位於泰安市西南的下張鎮古賢村,曲阜西北。既然封在這裏,那可能這就是古軒轅之山所在的地方,至少不會太遠。涿鹿,即蜀鹿、燭龍、九腦,是壹個古老的蜀國。《左傳·弓玄十八年》說:“楚有蜀之戰。”杜預註:“蜀、魯,泰山博縣西北有蜀亭。”在今天泰安市的西部。可見古代這裏就有蜀人。《山海經·黃達北經》雲:“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張偉。有壹個神,蛇的臉是紅色的,眼睛是直的。.....是燭龍。”張偉是中山山,也被稱為廬山和東山。根據穆的傳記,作者證明這座山很可能就是今天蒙山山脈的主峰。如果是這樣的話,古蜀國應該在平邑縣的東北。
紀,青銅銘文“乙”就像壹個雙面人形。中國古代有拜鬼的習俗,冀州馬上就是鬼州的意思。梁《說文解字》上卷:“有人間神,俗雲為牛(蹄)【首?],四眼六手。.....秦漢時,傳說蚩尤家,耳如刀劍戟,頭上有角,與軒轅作戰,人不能以角戰。”這是壹個幽靈的形象。蚩尤在冀州被殺。他似乎是在自己的巢穴中被殺的。由於赤帝、黃帝、窮桑、涿鹿都發源於司文,從這壹點分析,蚩尤、冀州也應該在司文的源頭範圍之內。《異事物語》也說:“今冀州有壹個樂名‘蚩尤戲’,其人三三兩兩,穿角相補。韓犯隅出戰,蓋其遺。”山東有很多蚩尤遺跡,有蚩尤戲。據馬先生說:“早些年,山東泗水縣的民間就保留了這個傳統。”也可以作為證據。
更具體地說,根據穆的傳記,作者證明了海水很可能是流經現在新泰市的柴汶河的支流之壹。關於柴文和,學術界存在壹些爭議。據《水經註》和《文水》記載,古柴汶河原名紫水,因流經柴縣老城區(今新泰市柴城村)北部而被稱為“天下柴汶河”,但其源頭並非今天的東周河,而是今天的劉陽河。《左公二十六年》說:“伐齊司大人飲馬於淄”,在今寧陽縣東北九十裏,證明古柴文河確名淄水,李說應有理有據。至於今天的東周河,水鏡諸水朱認為它是古諸水的源頭,在西南流入泗水。但今天東周河與泗水的距離與山脈有關,無法互通。也就是說,今天的東周河不可能是古竹水的上遊源頭,只能向西流向資水(古柴文河)。李道元是個疏忽。至於《山東通誌》,說我們的水的源頭是關山,元明前後小文河(今東周河)攻取資水。小文河在被攻陷前流向何處?不會是自淤吧?所以小文河自古以來就是資水的支流,名字可能是大洋水。《歸藏·凱奇》雲:“蚩尤...來自羊水。”如果羊水是海洋水,蚩尤在司文上源範圍內,那麽羊水只能是今天的柴汶河,發源於今天的東周河,蚩尤只能在今天的新泰市。很有可能。如果是這樣,冀州之地就在今天的新泰市了。
換句話說,應紹在《平陽縣誌》、《河東縣誌》中記載:“亦在平和陽。”《五帝史記》引用皇甫謐的話說:“堯的都城平陽,就是《詩經》中的唐朝。”《明記:廢佛廢僧以復儀》引用古本《紀年》:“舜囚堯於平陽,取帝位。”因此,杜堯平陽應該沒有問題。那平陽在哪裏?查閱文獻,平陽古名有四種:壹是山西,左公二十八年:“為平陽大夫”,分水註引古本《紀年》說:“晉烈公元年,韓武子為平陽。”治今臨汾城;壹是河南,《左傳·哀公十六年》說“飲孔子酒於平陽”,今華縣東南;在山東,春秋弓玄八年說,“城是平陽。”今天的新泰城治;《左傳·悼公二十七年》:“子曰使侯勇來聘...與平陽結盟。”杜註:“西平陽。”《水經註·泗水》引古本《年表》曰:“惠亮二十九年,齊天貴、宋人攻我,圍困平陽。”如今鄒城市轄。
姚在河南沒有證據,華縣平陽是姚都城的可能性很小,基本可以排除。姚在山東的證據比較多,所以有可能新泰平陽和鄒城其中壹個就是姚。再者,顧祖禹評論泰安州的情況說:“泰山北阻,南有文水,中有齊魯,是中心之地。山東勝,不似泰山;泰山的形狀優於泰安。由此會四面八方出來,橫掃三氣。難道不是趨勢要造!“這種‘連齊魯,為中心’的局面,在泰安府新泰縣(現為市)尤為體現。據考古研究,山東新石器時代文化——海岱龍山文化分布在山東中南部及其周邊地區,新泰在這個範圍的中心。這是至關重要的。姚雖可能發源於今菏澤壹帶,但定都於新泰壹帶,控制四方於中的可能性很大。在這方面,鄒城這個地處西南的僻靜之地是沒法比的。也就是說,如果姚在山東,他的都城平陽很可能在新泰。姚在山西有更多的證據。臨汾的平陽雖然是杜堯,但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但既然姚在山東的可能性比在山西的可能性大,而且證據多,那麽姚的都城平陽在新泰的可能性就比在臨汾的可能性大。總之,新泰的平陽極有可能是杜堯。孔子在《左傳·哀公六年》中引用夏樹的話說:“唯唐濤英俊瀟灑,有此河北壹方。今日失了線,亂了紀律,必死。”是姚氏家族,已知在冀州,都城平陽極有可能在新泰,也就是說古冀州極有可能在今天的新泰城。
知道了這壹點,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麽河圖中九州的分布非常均勻,而冀州被稱為“中心”。《河圖》送九州不是廢話。後來,根據孟子對萬章的論述,“順...然後中國實行皇帝位,住在姚的宮裏,逼死了姚的兒子。”《史記》、《禪宗書》只是引用了釋本的話:“夏、於皆陽城,避商。都是平陽的。”因此,舜和禹可能都在的都城平陽,也可能都在今天的新泰市。城西有歷史悠久的禹村鎮,為這種可能性提供了又壹佐證。為什麽會這樣?當然和新泰的地理位置有關系。。為什麽會這樣呢?恐怕和余可能的牽連有關!
到了戰國時期,由於疆域的擴張和對古史的遺忘,人們已經很難理解真正保存了歷史真相的“河圖”了。因此,他們被誤讀,並根據當時中國的領土改寫,從而產生了送九州到李周的理論。甚至我們可以根據李周各學派保存下來的原始圖像數量(如帶有正東、正北、正西、正南、東南、東北等方位的詞語)來大致判斷其出現的時間,即李周可能最早,呂春秋第二,龔宇第二,爾雅最後。後來鄒衍提出九州之說,曰:“以為儒者謂中國者,天下相隔八十壹。中國叫赤縣神州。赤縣神州自有九州,余九州之序也,非州數。中國之外,如赤縣神州,就是所謂的“九州”。所以四面環海,人與動物無法交流的,比如壹個地區的,就是壹種狀態。如此,四周壹片大海,天下之危矣。”這恐怕是鄒衍在看到兩種“九州”論卻無法解決分歧的情況下妥協的結果。
在堯舜禹時代,無論黃河流域是以部落聯盟還是以酋邦的形式存在,最早全面介紹塞夫斯酋邦理論並試圖用這壹理論研究中國起源的著作是張廣智的《中國青銅時代》(三聯書店,1983),這壹觀點的代表是謝維揚的《中國早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也有相關論述。學界仍有爭議,但此時黃河流域尚未入界,已是學界共識,不想細說。此時,黃河流域和大通河流域分別在東亞前國際體系中扮演什麽樣的位置和角色,是我們應該審視的問題。
通過分析龔宇的寫作,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冀州所占據的主導地位。首先,冀州被列為九州之首。其次,在提到其他八州時,總是要描述它們的地理位置,如“兗州是經濟和河流的必經之地”、“青州是海和戴的必經之地”、“揚州是海的必經之地”,而冀州前面卻沒有說明。第三,其他八州都提到“爵公”,冀州沒有。據晉說:“原來的部落聯盟只是在冀州的壹角。以治水為契機,部落聯盟姚舜禹的勢力已擴展到延慶、徐陽、靖宇、梁勇八州,但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仍無法將八州現存的部落聯盟、部落、宗族等有血緣關系的大小共同體合並成自己的部落聯盟。”金、呂紹剛:《尚書·虞夏書新解》,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前言,第4頁。愚公把九州描述為壹個獨立的世界,這是當時存在前東亞國際體系的證據。《史記·五帝本紀》舜曰:“南撫趾,北發,西榮,枝析,渠拙,羌,北榮,發慎,東長,鳥散。”《說苑修文》說於:“在南方,他摸著腳尖,立下了大功;在西方,他析枝、尋渠、支、羌;在北方,他去了山榮、蘇申;在東方,他到了昌邑和易道,在世界各地,他都扮演了舜帝的角色。”我們說的不是壹個國家的領土,而是這個前國際體系的空間範圍。龔宇“易道”在東方居住的地方是大同江流域。顯然,朝鮮半島北部被納入東亞前國際體系。
愚公把前國際體系劃分為九州敘事,意思是構成這個前國際體系的具體單位,無論是部落聯盟、部落、氏族,還是由聚落或聚落組成的各種等級的聯盟,都是確定的。先分別形成九個大的區域子系統,再由這九個子系統連接成原東亞國際體系。
……
“東夷”分布在包括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在內的廣大地區,構成了壹個生活在渤海周邊的龐大民族。環渤海考古的文化共性也可以證明這壹點。
除了龔宇記載的朝貢外,史書中沒有關於鳥夷與炎黃部落關系的記載,但東夷與炎黃部落的關系史書中有跡可循。
《史記·五帝本紀》所載黃帝之後的聯盟最高領袖是:
黃帝-顓頊-帝嚳-指藥-順語
顓頊的家族,據張伯權先生考證,居住在今遼寧省西部。《論姬子與朝鮮》,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第2-5頁。而這裏也是商人們祖先的發源地。商人祖先起源於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芒七老的土山地區。參見金《:商文化起源於中國北方論》,中國文史叢刊第7輯;《殷人源流論》,史籍第1981號;甘誌庚等《幽燕說源於商代》,《歷史研究》第5期,1985。根據商人祖源與東夷人同屬壹類的傳說,楊軍:《詩經·婚俗與先秦婚俗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第151 ~ 153頁。夏初還屬於東夷文化的範圍,這壹帶的居民顯然屬於東夷人的分支。誌,《左傳》召公十七年:“少昊誌也立,鳳鳥適,故紀在鳥。”少昊之以鳥為圖騰,其後裔贊子為東夷小國之王。很明顯,支也屬於東夷族。舜,據《孟子·離婁上》:“舜生於,遷於下府,死於明條,亦東夷人。”周初《地方風俗》也說:“舜,東夷人,生與”,說明舜也是東夷人。虞生前選定和伯夷為接班人,和伯夷也是東夷人。高認為和伯夷同屬派,即東夷派。參見高:《中國國家的起源和形成》,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第52頁...對比《五帝實錄》中的記載可以發現,在姚舜禹所屬的聯盟體中,每隔壹代就有壹個東夷人作為最高領袖出現。由此可以推斷,姚舜禹的聯盟可以分為炎黃系和東夷系兩個系統,這兩個系統是平等的聯盟,聯盟的最高領導人由兩個部門輪流擔任。由此看來,冀州作為壹個子系統,似乎可以分為炎黃部和東夷部兩個單位。徐州,起於黃海、泰山、淮河,涉及山東、江蘇、安徽,土地為紅土。
冀州,從黃河壺口開始,涉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區,土地為白土。
兗州,起於黃河下遊,助水,涉及河北、河南、山東,土地為黑土。
青州,起於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東半島,土地為肥沃的白土。
揚州,起於淮河黃海,涉及江蘇、安徽、江西及其以南,土地為潮土。
荊州,起於京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地為濕土。
禹州,起於中原,黃河下遊,涉及河南、山東,是壹片肥沃堅硬的黑土。
涼州,從華山、黑水開始,涉及陜、川、甘、青,地為黑土。
永州,從黑水、西和開始,涉及陜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土地為黃壤。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江蘇省北部)
荊州(今兩湖、兩廣、河南、貴州)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河南省東北部)
永州(今陜西中北部,甘肅東南部、青海東南部、寧夏除外)
青州(東至大海,西至泰山,在今天山東的東部)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以及太行山以南河南省的壹部分土地)
禹州(今河南省大部,兼有山東省西部和安徽省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至海邊,江蘇、安徽兩省淮水以南,與浙江、江西兩省之地)
涼州(從華山的太陽到黑水,應該包括現在的陜南和四川省,或者四川省以南的壹些地方)於、青州、徐州、揚州、井陘、涼州、雍、荊、燕燕。
豫州,與豫同音,地處中原,是河南的簡稱。華夏文明發源於河南,大禹在洛陽依洛水,龜背洛書治水成功,故定天下為九州。所以禹州排名第壹,實至名歸。
青州綠是東方的代名詞,青州生活在東方。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故九州比作“九宮格”,禹州居中,其余八州如八卦代表八個方位,而青州在東,是除禹州之外的第壹位。根據九州的地理位置,根據
順時針從禹州到青州,依次為徐州、揚州、荊州、涼州、永州、冀州、兗州。
豫州,中原。河南省
山東半島青州。黃河以南,泰山及其以東。
徐州,河淮平原。泰山以南,淮河以北。
揚州,淮河以南,長江下遊。
湖北荊州與長江中遊
涼州,秦嶺南麓,四川盆地。
永州、關中、隴西。甘肅和陜西地區。
冀州、河北平原和山西高原。
兗州,在黃河和吉水之間。
從古代大禹分九州開始,壹直延續至今,除了徐州、揚州、荊州、兗州四州作為城市孤立存在外,其他各州都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