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本
當事情發生時,人們開始變得忘乎所以。即使妳想走捷徑,妳也要先開始走。
在成功的諸多因素中,“努力”不僅是被提及最多的,也是被鄙視最多的。
日前,“武昌理工學院09級本科生張繼入選華為‘天才少年’計劃,年薪處於最高水平”;“螞蟻金服上市,上千名員工壹夜財務自由”,兩則新聞接連上熱搜,引起廣泛討論。隨即,壹個強有力的聲音出現了:“選擇/天賦/運氣比努力更重要。”成功之下,努力似乎是最不值得壹提的。
張繼真的是壹個有天賦的“天才少年”嗎?
新聞強調了他的“雙非”本科背景,但實際上,張繼畢業後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成為了985的博士。其中,有無數的步驟。相對於“雙非”本科的未來,他的人生已經有了幾個方向的轉折。但是強調他的“雙非”本科是什麽意思呢?
人們把“雙非”本科到年薪201000視為傳奇,卻忽略了他從“雙非”本科到985博士的努力。同樣,螞蟻金服的員工真的應該“抱著彩票中獎的運氣選擇做螞蟻的員工”嗎?
他們真的很幸運,站在風口上。但人們怎麽會忘記自己是整天被埋沒的“996”之壹,又怎麽會忘記支付寶總部大樓每晚燈火通明?
成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人們往往願意把“努力”作為最後壹個因素。為什麽努力從來不被人喜歡?什麽時候努力變成貶義詞了?
現在壹聽到“努力”這個詞,我們似乎就有壹種莫名其妙卻又本能的厭惡感和歧視感。
厭惡感源於我們從小被灌輸了太多的“努力”。小時候聽得最多的成語故事就是“懸梁刺股”“捉螢火蟲映雪”“偷墻頭光”.....這些故事的主角無論有多辛苦都在不懈努力,每個孩子都應該受到以下啟發:現在條件這麽好,當然要更加努力。
努力不僅僅是傾聽。從上學那天起,我們都被逼著努力,這樣的努力讓我們喘不過氣來。我們每個人確實都努力過,都為自己的努力而驕傲。但是,當我們發現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過努力來解決的時候,我們開始懷疑努力,甚至開始叛逆和反感。
《七霸說》綜藝裏有過這樣的爭論:“妳真的很努力”是好話還是壞話?
認為這是個不好的詞的人,認為努力給人壹種被歧視的感覺,靠自己的努力成功和那些“不費吹灰之力就成功”的天才相比,顯得有點笨拙。
因為在“努力”出現的場景中,似乎總是與失敗有關。當我們成功地做某事時,“妳真聰明!”“妳真棒!”當我們失敗時,“我們知道妳努力了,但是.....”難”後面總是跟著“但是”。慢慢的,大家都開始掩飾自己的努力。
學生時代,相信大家都遇到過這樣壹群人。他們明明考前廢寢忘食,卻在別人面前表現的壹無是處,仿佛考試與他無關。考試結束後,他們在同學中很難過,稱自己“考砸了”,甚至哭了,但成績出來後,同學們發現自己名列前茅。於是,妳被騙了:“我以為大家都很好玩,最後發現只有我壹個人真的不復習。”
然而如今,這種暗中運作的“戲精”卻被很多人鄙視為“學娘們”。這種現象既奇怪又普遍。人為什麽要隱藏自己的努力?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科文頓(Martin Covington)在《自我價值感理論》中解釋說:“人天生就有保持自尊和自我價值感的需要。為了有效避免失敗,學生往往會采取虛假的努力,設置自我障礙來保護自己。”換句話說,這些假裝不努力的“學術母狗”,其實是極度害怕失敗,所以提前給自己留了退路。如果真的失敗了,他們希望原因是“不夠努力”,而不是“我就算努力也做不到”。
同樣,當我們看到別人取得優異的成績時,第壹時間不會歸結為“他的努力”,而是找“天賦、運氣、選擇”來說服自己,讓自己和對方的差距無法縮小。
放大自己和別人的差距,然後告訴自己努力也沒用。但是努力真的沒用嗎?
蔡康永曾在《七帕說》中描述過這樣壹個場景:
15歲時,他發現遊泳很難,於是放棄了遊泳。18歲,喜歡的人約妳去遊泳,妳要說:“我不會。”;18發現學英語很難,所以他放棄了學英語。28歲,有壹個很棒的工作,需要很好的英語,所以妳要說:“我不會。”
所以我們只有努力才能有高級選項,否則只能選擇去哪條街乞討。嘗試沒有什麽丟人的,只有嘗試過才會發現“積極努力”比“秘密努力”好得多!但是那些假裝很努力,但還是告訴別人即使努力了也不壹定能成功的人。他們真的很醜!
因為妳的努力,可能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很多人都陷入了“找難”的陷阱。久而久之,“看起來很努力”在人們心中玷汙了真正努力的形象。
妳有沒有在周五放學後從學校帶回來很多書,可惜壹次都沒打開過?其實我就是在享受背上沈甸甸的書包帶來的安全感!
我覺得這個問題直到考試才看清楚,但是分析是怎麽寫的呢?“離開參考答案,妳的數學還活不過2秒。
雖然我也相信勤奮可以彌補不足,但我壹直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自己戰略上的懶惰。“努力尋找”就是假裝我缺乏思考。
現在很多大學生做兼職是為了積累經驗和資源。雖然短期內不能馬上實現,但這個過程就像收集墊腳石,總有壹天會用到。
在電視劇《三十而無》中,顧佳想把兒子送到壹所國際幼兒園,於是她請與幼兒園有“親戚”關系的王太太幫忙。王太太答應會幫她申請壹顆小行星的命名權。
顧佳做到了。正是因為她文化水平高,見識廣,才得以完成與王夫人的“資源交換”。成年人的世界不互相幫助,只有“資源交換”。
把時間花在個人價值的提升上,這樣妳就能穩賺不賠!還有壹些大學生找“苦力”做兼職,發傳單或者打掃衛生,就是為了拿1小時x元。同樣,通過為兼職付出努力和時間,這些學生通過“努力尋找”失去了價值。
做工作和做無用功是兩個概念,“努力尋找”最終只能感動妳。努力不應該是壹條路走到黑,大家都在壹條路上努力,結果大家都更加努力。
現在,關於北大清華畢業生失業的新聞滿天飛。誰會相信“我們都有美好的未來”?北大,技校還是業務員?看似是選擇題,實則是搶答題。成功的標準變得越來越單壹。
雖然百萬大軍過了獨木橋,但是被擠壓後再考慮其他選擇。總比妳連上橋的勇氣都沒有好!
媽媽,我不想當校長。我要是李就好了!人家喜歡,賺錢!這種讓人又氣又想笑的想法不是任何人的想法,但是李有壹句話可能很少有人註意到。她說,如果不是生計所迫,誰願意在技能上高人壹等?妳想過這句話的意思嗎?
對於“妳長大後想做什麽”這個問題,人們心目中的標準答案是“科學家、醫生、老師……”,而家長急於得知孩子的夢想職業其實是網絡名人。“從小就想著什麽都不做,能怎麽辦?”
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十年,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淘寶讓商業遍地開花;支付寶、微信支付,讓我們帶著手機出門;各種視頻平臺讓我們發現並記錄我們的生活...實用主義正在打敗我們自己的努力!同壹領域,優質資源不足以人均分配。
淘汰就像壹只餓狼,先吞下跑得慢的人,再繼續追趕。人只能拼命跑,以為超過別人就能活下來,最終都是死於同伴,累死自己。
如果社會能提供更多的岔路口選擇,讓人們遠走高飛,那將是另壹種結局。
如果大家都在同壹條路上努力,結果會是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內卷化。
努力沒有錯,但是我們需要壹個善待努力的環境。那時候“妳會是網絡名人,我會擺攤,大家都有美好的未來。”
但是不要把自己弄得很難看,真的很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