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由於有偉大的後繼者從而發揚光大,並沿著兩條不同發展路徑展開:壹條以“仁”為發展路徑,為戰國中期的孟子所繼承,主張人性善,開辟了“內聖之學”;另壹條以“禮”為發展路徑,為戰國末期的荀子所繼承,主張人性惡,開辟了“外王之學”。雖然時過境遷,但儒家管理思想依然超越時空,穿過厚厚的歷史帷幕,給我們今天的管理以思考與借鑒。
管理者的個人素質(“五常”)
人格是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人格魅力是壹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的能吸引人的力量,它反映壹個人的道德品質、思想情感、性格氣質、學識修養、處事態度等。儒家思想把仁、義、禮、智、信作為人之根本,在現代管理中可理解為提升管理者的個人素質。
1.仁者愛人,對別人要愛
①關心屬下:人性化管理。孝悌:愛親人,尊敬別人。“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
②培養屬下。泛愛:博施、濟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義者,宜也,即適宜、合理
合理的就可以拿出,推行合理的制度。“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在為人處世的時候,突出“躬自厚而薄責人。”而在與人交往與合作時,“寬以待人,嚴於律己。”
3.禮者,等級制度
①“禮之用,和為貴”:強調社會與企業的管理秩序,協調各種社會關系,並透過***同的願景達到和諧統壹。
②遵守規章制度,以制度規範行為。
③尊重倫理道德。
4.智者,知也
“學而知之。”提倡企業建立學習型組織,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以創新獲得企業核心競爭力,引領行業發展。
①知人事關系,學習做人;
②知規章制度;
③知科學知識,技能的提升;
④知推理,“告諸往而知來。”
5.信,就是守信用
“民無信不立。”在現代企業競爭環境中,信是企業立足之本,發展之基。
管理的理論根據: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1.孟子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人皆可以為舜禹。”
方針:以德服人--人治,“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方法:①條件許可情況下,滿足屬下物質需求;②思想教育,轉變觀念;③知人善任;④提高自身素質,因為“修其身而平天下。”並且“徒善不足以為政。”
2.荀子性惡論:人性是惡的,善是教育的結果。人性:“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
方針:教育和法制相結合--法治。
方法:①思想教育,改惡從善;②用刑罰禁止惡的行為--制約惡性;③人治與法治的區別:“徒善不足以為治,徒法不足以自行。”“任法而不任人,則法有不通,無以盡萬變之情;任人而不任法,則人各有意,無以定壹成之論。”
3.董仲舒性未善論:“谷中有米而非米。”
觀點:善中有惡,惡中有善。
方法:教化,德治--存善去惡。突出後天的改變作用。
4.韓愈性三品論
觀點:“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
方法:上品--教化,中品--疏導,下品--制服。“上之性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管理的基本原則:重義輕利
1.義和利是統壹的
①利:以刀割禾,表示收成,收獲。義,繁寫為用兵器對著羊,均勻分配。義利最初的關系為生產與分配,“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
②分配合理,下屬心情舒暢,積極性提高,生產率會提高。
③義以生利,義是手段,利是目的。
2.義和利是對立的
①義,人路也。貪利,則必不義。“逾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將摟之乎?”
②重義輕利。司馬遷認為“奸富最下”。
3.利義互生
①“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②“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
4.利義互化
①“渴馬守水,餓犬護肉。”
②“重其祿以防其貪欲,使之取足於奉,不予百姓爭利。”
管理的原則性與靈活性
1.定義:“常之為經,變之為權。”執經用權,先立後權。“可與***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2.要堅持“經”
①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②管理的原則性:“無規矩無以成方圓。”不留例外。
3.要有“權”
“權者何?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也”所以采取改變的前提是通過改變可以產生更好的結果,對
組織更有利益,否則,就失去改變的意義。
①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②信而溺死”:尾生約婦橋下,水漲,守信不離,溺。
③“倉無繞,娶妻,妻美,讓與兄,此所謂忠愛而不可行者。”
4.經也變,權有度
田鳩見秦惠王,“吾留秦三年不得見,不識道之可以從楚也。”在企業管理中,原則性規定也可順應時勢而微調,改變也應在原則的基礎上把握尺度,結果是為了企業發展而達到異曲同工之妙。
人員任用
1.任人唯親
“孝弟為本,親親尚恩。”
①親思想:維系宗親關系的是“禮治”。
②發展的局限性。
2.任人唯賢
“親賢為急,尊賢尚功。”
①賢的標準要符合時代要求。
②賢人的選拔與使用。
管理的策略
儒家思想對組織的獨到見解,在中國幾千年之前就明白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能群—分—義,群是建立組織架構,分是實行分工,而人之所以能建立組織結構和實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義”,群的維系在於“和”。
1.道之以德,即以道德控制理性
①制定完備的規章:“不教而殺謂之虐。”
②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避免“領導有病,群眾吃藥;上頭犯錯,下級檢討。”
③管理者應加強道德教育:“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2.齊之以禮,即以禮儀控制行為
①制定合理的規範。“禮者,斷長續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者也。”“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②以規範約束行為:思想改變行為,行為改變習慣,習慣改變人格,人格改變命運。禮是控制人的外在行為,德是控制人的內在理性。“從心所欲,不愈矩。”
3.和之以樂,即以音樂協調情感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①尊重人性:“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安以樂,其政和。”
②樂與禮殊途同歸。樂強調壹致,“同民同樂”,產生“親”;禮強調差別,產生“敬”。“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
③樂的目的在於和,即建立親密無間的上、下級關系。“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裏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
④娛樂的原則:“壹張壹馳,文武之道也。”德控制理想,樂協調情感,法禮調控外在。“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管理的目標:大同思想
1.孟子的“仁政”
①理論基礎:“人性善。”
②管理中心:“民為貴。”“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為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
③管理原則:“得民心。”“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
所惡,勿施爾也。”因此要保證基本利益,進行禮義教育,並尊賢使能。
2.荀子的“王制”
①隆禮重法:
隆禮,“國之命在禮。”“禮者,治辯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重法,“治之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禮是法的準則。
②富民:
“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要從老板角度為員工爭取利益。“故仁人在上,則農以力盡田,賈以察盡財,百工以巧盡械器,士大夫以上至於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盡官職,夫是之謂至平。”同時,要從員工角度為老板爭取效益。
③尊賢使能。“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無私人以官職事業。”“故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壹焉而亡。”
3.儒家的大同:修齊治平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裏,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儒家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深遠。儒家以“治人”為自己的管理對象,以“仁”、“為政以德”、“禮為用”為管理手法,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管理目標。儒家思想中的重道、明德、信義、崇禮,與現代管理是相通的。追求企業管理的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是企業家始終在思考和踐行的壹個現實問題。
無論從儒家文化的內容特征上看,還是從儒家文化的價值取向上看,儒家思想實際上都是值得企業借鑒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總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國平天下為其管理的終極目標,以管理者的自我修養為管理的前提條件,對人的內外控制,以德而使之誠服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來施行。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長期贊助妳的生活。助妳不買彩票,也能趕超王思聰,邁向人生巔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