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人均只有0.6張保單,與國外人均5張以上的保單差距較大。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2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保險密度為1144元,保險深度為3%。在發達國家,保險市場的保險深度已經達到12%左右,保險密度通常達到2000到3000美元。這意味著中國的人均保費不到發達市場的十分之壹。
投資理財吳輝
最近,養老話題持續升溫。“以房養老”的論調,以及“養老靠保險公司不靠譜”的言論,都讓人感到不安。根據民政部今年上半年公布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94萬,占總人口的14.3%,預計2020年將達到2.43億,2025年將超過3億。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中國面臨的養老金不足問題已經顯現,如何養老的問題將日益突出。“解決中國的養老問題,不僅政府要想辦法,老百姓自己也要想辦法”。而保險是出路之壹。
在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買保險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保險應該用來給他們的家庭壹個保障。對於很多買了保險的市民來說,買保險不僅是買未來的壹種方式,也是壹種理財方式。現實情況是,雖然人們有壹定的經濟能力,可以購買保險,但仍有少數市民願意購買保險,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或更偏遠的地區,大多數家庭仍處於保險缺口中。
王平,今年30歲,去年五壹節結婚。婚後他們的生活還算和諧幸福,基本沒有吵架。但是有壹天,這種夫妻間的和諧因為保險被打破了!
王平說:“不久前,我們打算要孩子。期間我媳婦在醫院認識了壹個賣保險的,我們的分歧就在這個時候埋下了。”
在王平妻子懷孕期間,保險代理人會時不時和妻子聊起保險,主動向妻子推薦孩子的保險。妻子覺得還不錯,就和王平商量,等孩子出生了,給孩子買壹份教育保險。
王平聽了這話,覺得沒必要給孩子買教育保險。“我有個朋友買了保險,因為中途想退保,賠了不少錢。”在王平看來,即使要預留孩子的上學費用,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預留,不壹定要買保險。要知道,如果中途退保,保險金就沒了。而且如果把錢交給保險公司打理,保險公司給的回報可能還不如自己投資賺的錢多。
就是因為保險上的分歧,老婆跟他生氣了壹個星期,讓王平很郁悶。他甚至覺得保險破壞了家庭的和諧,對保險更加抵觸。
在國內,許多人寧願把錢存進銀行也不願買保險,而在國外則相反。由於外資銀行都是民營企業,人們覺得把錢放在銀行沒有保障,所以更願意把錢放在保險公司。而且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外的保險意識已經深入人心。
壹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外國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很強。比如國外關註買多少份,買什麽保險,而國內部分地區還存在買不買保險的問題。據統計,日本人均保單超過5份,歐美壹些發達國家甚至超過人均10份。在中國,平均每個人只有0。6份保險單。
在業內,壹個區域保險市場的成熟度通常以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來衡量。保險密度是指按當地人口計算的人均保險費,反映當地國民的保險參與程度;保險深度是指保費收入與當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反映了保險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2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保險密度為114 4元,保險深度為3%。在發達國家,保險市場的保險深度已經達到12%左右,保險密度通常達到2000到3000美元。這意味著中國的人均保費不到發達市場的十分之壹。
即使在亞洲市場,中國保險市場的發展水平也較低。壹項研究表明,亞洲平均保險深度已經超過6%,港、韓、日等區域市場的保險深度也已經超過或接近10%,遠高於中國大陸僅3%的水平。
知名保險巨頭德國安顧保險董事局主席雷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目前仍處於非常初級的發展階段。
在雷歐看來,中國壹線城市的保險普及率壹直比較高。對於保險公司來說,未來保險業務的快速增長將主要來自二三線城市。數據顯示,北京和上海的保險密度分別達到了4572元和3497元,而山東的保險密度約為1170元。
是什麽讓中國人對保險望而卻步,或者說,是平對保險的抵觸或厭惡?
我們不排除保險行業本身的問題。正如經濟學家郎鹹平所說,對中國的許多人來說,為退休儲蓄足夠的錢是極其困難的。“中國有壹個龐氏騙局——我們用年輕人提供的資金支付上壹代人的開銷。年輕人退休了,就沒有錢留給他們了。這是非常危險的。”“壹直以來,保險業信譽差、形象差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三不滿意’。”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指出:壹是消費者不認同;其次,員工不同意;第三,社會不認同。
但就每個家庭或個人而言,人們不願意買保險的原因是什麽?這是值得思考的。
11對保險的誤解
保險是家庭理財中不可或缺的理財工具,但是社會上對於購買保險產品還是存在很多誤區。走出那些誤區,擺正心態,才能明明白白買保險。
投資理財吳輝
把保險作為壹種投資手段,期望從中獲得高額回報。
保險是壹種理財工具,但很多人把它當成壹種投資手段,期望獲得和投資股市、買基金壹樣的高回報。但事實是,保險的主要功能是通過購買保險產品,使保險人在遭受保險責任範圍內的風險損失時,獲得及時可靠的經濟補償或給付保險金。
近年來保險公司推出的投資型保險,如分紅險、萬能險、投連險等,也會給投資者帶來壹定的回報。因為有壹定的保障功能,收益壹般不如基金和債券。所以,絕對不能把買保險當成投資。投保的時候壹定要擺正心態,不要註重回報而忽視保障,不要本末倒置。
保險是用來賺錢的。
保險是賺錢的工具嗎?顯然,幾乎每個投保人都希望明確這個問題。簡單來說,保障型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保單與賺錢關系不大,而萬能險和投連險保單具有壹定的投資功能。如何在壹項政策中把握好保護與投入的平衡,成為壹項難度很大的技術活。
專家指出,保險不是短期賺錢工具。保險作為三大金融工具之壹,是與銀行、證券並存的理財工具之壹。
只要投保了,就可以提供保障。
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認為只要投保了,出險就應該得到保障,得到理賠,但實際上,保險的保障範圍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比如保險公司願意賠付的“重大疾病”和我們生活中真正的“重大疾病風險”不是壹個概念,很多疾病都在其豁免範圍內。
買保險不吉利。
因為保險講的都是生老病死,所以讓很多人忌諱,認為買保險不吉利。沒有人願意遇到死亡、殘疾、疾病、車禍等災難。,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能保證這些災難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不用說,買保險就是為了應對這些意外和災難。從某種意義上說,買保險就是買平安。
賣保險是虛張聲勢。
我們不否認,少數保險營銷員在推銷保險產品時,誇大了產品功能和收益率,誤導了部分投保人。但是保險產品絕對不是騙人的東西,保險公司也在不斷提高員工素質,騙人的現象也在逐漸減少。我們絕不能以此否定保險產品的價值。
買保險就是儲蓄。
讀者經常打電話給保險公司咨詢:“我想買保險,是儲蓄的那種。什麽保險好?”其實保險的內涵比儲蓄豐富得多。除了所謂的儲蓄功能,主要是壹種保障,壹種防禦性產品,人生規劃中的大事;這是壹種責任,也是解決疾病、死亡和殘疾風險的工具。壹個人壹生都要做好風險防範的整體規劃,做好防止生活被改變的規劃可能更重要。
投保消費保險是虧的
很多人認為買了保險,安全了就應該返還保費。不返還保費,總有壹種失落感。如泰康人壽的世紀泰康個人住院保險,年繳保費1101.77元。在保險合同規定的範圍內住院,每年可享受337250元的醫療保險。這麽低的保費,這麽高的保障,沒有回報,妳覺得虧嗎?
其實世界上沒有最好的保險,只有最適合的保險。所以不需要計算怎麽買保險才不虧,最“劃算”。只有妳買的保險類型適合妳才是最適合妳的。
投資型保險人人都可以買。
投連險是介於保險和投資產品之間的產品,主要指投連險產品和萬能險產品。需要強調的是,投連險產品對繳納的保費進行分配,壹部分錢作為保障基礎,壹部分用於投資理財。消費者和保險公司之間是壹種委托和被委托的關系。這種保險改變了傳統的保險關系,演變成壹種類似信托的關系。所以,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購買投資型保險產品。
購買投資型保險產品的客戶必須受過良好的教育,具備這方面的基礎知識,對自身需求有清晰的認識,有壹定的抗風險能力,最好是中高端消費者。
有社保,不再需要商業保險。
社會保障的特點是低水平、廣覆蓋。壹旦因病就醫產生醫療費用,個人也需要承擔壹部分。如果妳患了嚴重的疾病或意外,妳的巨額費用會對妳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這個時候,商業保險就是社會保障的必要補充。
而且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險保障程度相對較低。退休後從社保領取的養老金僅夠日常基本需求。有了商業保險,我們可以從保險公司領取更多的養老金,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保險公司不會破產。
很多保險代理人在向客戶宣傳保險產品時,往往把保險公司等同於銀行等金融機構,說自己不會破產。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金融是商品,也是服務,金融機構會破產。保險是金融機構之壹,破產很正常。只是說不允許保險公司倒閉或者直接破產,由其他公司接手。
兒童保險比成人保險更重要。
很多家長選擇給孩子買保險,卻忽略了給自己買保險。其實保險的原則應該是“先大人,後小孩”。大人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也是孩子的依靠。成年人比兒童承擔更多的責任,更容易受到意外和疾病的傷害。壹旦出現不利情況,家庭生活都可能出現問題,更別說給孩子交保費了。所以成年人給自己投保比給孩子投保更重要。